成长型企业信息化要三思

来源 :中国科技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华尔街海啸”影响的扩大,国际市场环境变化莫测,国内企业生存压力更大,每天面对的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市场千变万化。
  为了在严酷竞争中存活下来,在动态的市场中树立竞争优势,进而形成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成了我国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有人建议现在是企业练“内功”的好时机,完善自身的管理,在信息化方面企业走得更远。在ERP行业内有句老话“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现实是这样吗?也有人说,现在并不是讨论企业该不该信息化的时候了,而是讨论企业应该如何实现信息化?企业在什么阶段实施信息化可以获得利益最大化?信息化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目前,企业管理软件系统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关雪峰。
  关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是集团管控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具有12年IT行业销售及销售管理,2年风险投资,7年运营管理的经历,曾先后在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外资企业从事过管理工作,有3年自行创业的经历,有多年高层管理经验和管理咨询经验。
  关先生曾主持讯宜集团ERP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讯宜集团运营体系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讯宜集团内控体系建设,讯宜集团培训体系的规划和实施,讯宜集团ISO9000认证项目的实施。
  
  第三只眼看ERP
  
  近年来,由于ERP厂商的推动,中国众多企业都进行了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化改造。中国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如何看待企业实施ERP?
  关雪峰认为,ERP其实就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说ERP好的就两种人,一个是厂商,他能挣到钱。第二种就是企业ERP项目的操作者,不管使用效果如何,都不能说它不好。
  事实上,无论从员工、股东角度看,还是从供应商、客户角度看,ERP的实施对于上述各方来说首先是“灾难”。
  从员工来讲,一是增加工作量。基础数字化这个工作量很大,要把工作在计算机上做一次,以前干一次的活,现在要重复做两次,甚至是三次。第二个来说,ERP实施意味着新的模式、新的工作环境。员工有抵触心理,推动有阻力。实际上人有一种求稳的心理,不希望改变,这是老板要变,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适应后,再去工作。由于他不熟悉,他真正花的时间更长,所以刚上信息化对普通员工的工作量不是加大一倍两倍甚至是三倍。此外,刚上ERP的初期,若是规划不好,会造成工作混乱,工作效益下降。
  对股东来说,就是增加成本。购买硬件及软件,不仅要一次性投入,还有后续投入,对于上ERP来讲,总体成本加大很多。企业上一个ERP项目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都是有可能。但它的效益并不会象很多ERP厂商说得这么好,看得见,摸得着。
  对于企业运营来讲,对ERP实施方当然很好,用的人当时也想管好,原来数据看不见,管理者现在能看见。如果长时间,没有实现对老板承诺的效果,那么实施者也会有压力。长期来讲,一般新闻报道都在讲实施ERP以后取得良好效果,实际上,若是整合不好,首先会给业务造成很大的杀伤力。联想就是个真实的例子,1999年到2000年联想刚开始实施ERP期间,当时联想的代理商说给业务造成很大压力。不过,联想也只有用了ERP,用好了ERP才有可能去收购IBM的PC业务。
  客户、供应商这块,也会是先受伤。比如客户之前给你下单子,是发传真过来或打电话过来,企业这边一般不会遗漏。若是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传递,由于系统造成的失误,企业这边也不可能找到这个订单。很多企业初期没有管理好的话,实际上业务是停滞的,而不是扩展。
  只有在理顺后才能扩展起来,这个就有点象人病了吃药一样,先起作用的不是药效,而是副作用,你扛过去了,药效才能起作用。所以ERP跟药是一样的,这种工具你上来以后,你体格不合适的人,必定会上吐下泻,折腾一番。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上好了,有的上了又退回去的原因。企业信息化要使企业行为及习惯的改变,这个比较混乱、难管。若是这个实施小组没有能力处理好的话,这对企业来说就会是真正的灾难。
  
  成长型企业要小心
  
  中小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运营基本上包括了生产、供应、销售、财务、人事,甚至研发等。这些企业要不要信息化?又该怎么使用信息化?
  关雪峰认为,ERP是体系化管理公司的一个很好工具。比如实施全球化的企业,管理首先要有一定的水准,管理工具也要有一定的水准,员工进来首先是去培训员工,按企业规则去工作。在系统之内去培训,员工一般没有个性,只能干你该干的工作。
  信息化已被全世界证明是管理革新和优化的最佳方法之一,外企用它,成功比较多,而国内企业成功案例并不多。其跟源在于文化上的差别,比如国外字母只有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分开没有意义的,中国文字本身就是艺术。
  由于ERP是个工作流程的外包,现在是各个行业都需要。比如说SAP、ORACLE这些软件有1000多种要素,它卖给小公司也会把这几百上千要素卖给他。可中小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岗位并没有外企分得那么详细。它是动态变化的,这种情况下,大软件过来后,就会造成大麻烦。这些软件对机器、对服务器、对网络的要求都很高,而小规模的业务,基本产出并没有这么多,给它一个非常庞大的东西,运营成本也下不来。
  这就催生一批中小型ERP厂商,他们给中小企业量身定制。要什么给什么。A公司过来,我给你做,B过来做B的,技术成本很落后,并不是很先进的东西。
  有很多企业管理者觉得不好用。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整个都是成长型企业,而国外用这个ERP的是成熟性企业。
  成长型企业与成熟性公司的区别在于:成长型企业的人员、业务、管理规则每年都是不确定的东西,有可能是两倍三倍的增长。业务在增长的时候,他的管理成熟度没有这么快的增长,跟不上来。员工可能从年初100人到年底1000人,可企业还可能在用管理100人的管理方式去管理1000人。所以,这样情况下,ERP跟本跟不上。
  国外的企业规模大、管理成熟,人家的增长可能就是百分之十几甚至是百分之几的增长。它很难发生大规模暴发式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它的管理规则不会轻意变动。人员的增长是弹性的,是可控的增长。只是多了个操作点而已,工作流程已经定型,岗位已经定型,相应的ERP做出来,也不会轻意的改变。
  在中国,从100人到1000人,从1000人到10000人可能都是很短时间内。员工工作内容及岗位调整非常大,ERP一定是适应不了。这就是为什么ERP在中国真正实施起来有些困惑。
  成长型企业本来的流程一直在变,组织在变,ERP相反,是要把企业的工作流程及岗位固化来进行的。企业一旦发生改变,ERP就要调整个体系去改变,而不是只改一个岗位而已,因为所有表单都是连锁的,新增或删除岗位后,整个工作流、信息流都跟着改变。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在高速成长的企业不太适合用ERP去管理。
  
  企业信息化方向
  
  有人说,“软件是用出来的。”那么目前企业管理软件存在哪些问题?企业信息化未来的方向又是什么?关雪峰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发展过程,并分析其发展的内在动因。
  关分析,最早企业生产是瓶颈,生产最早流程化、精致化,每个动作分析很精细,工作做到极致。所以在那时候上生产管理系统很容易取得成功。
  生产不成问题了,那么就是客户,于是有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解决了,那么就会考虑把这成本降下来,于是又有了供应链管理系统。从所有供应商中去选一两个固定的,长期做,他的成本就会降低。
  由于企业业务更加多元化,要用财务来管,也就有了财务管理系统。下一步就会订制化、柔性化生产,包括研发、PAD,研发管理和市场管理是最难管理的,这个投入与产出不是线性关系。研发周期比较长,这个广告投入产出这块,形成一个精准的数据。可分析、可控制的一个系统。这是未来方向。
  目前,上面这些系统都是彼此独立的。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是独立的体系,这两种体系都向服务走,中间的环节并没有做得很好。
  比如,一个销售经理请客户吃饭花了300元,谈成三个业务。会计上300元计账,但在管理上,从业务来分,可能会分法不一样,可以平均分,也可以一个业务计80,一个业务计120,与业务的效益挂勾。但这300元在财务上属性是固定的,可老板想怎么看,这可能就会有很多种情况,怎么才能满足管理者的要求呢?
  并没有给它多元属性的标记。没有按管理者的要求去做些连接,模糊的一堆,并没有做到智能化。目前的软件只是简单的规则拼接,而且组织变动没法对接。组织变动时,会按新的规则去编一个新的系统。两年后,管理者想看旧组织模式下的东西,比较哪种组织更好,现在这些软件做不到,只留有新组织模式下的信息,此前的信息查不到。
  总之,目前使用的应用管理系统的升级速度远远落后于企业的人员变动、组织调整、流程重组、程序变更的速度。
  信息化的本质在于能让整个组织信息纳入到管理者的视野之下。使管理者随时随地地找到信息。企业行为数字化、货币化。
  随着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提升,企业还会深化信息化,ERP还会需要。比如销售型企业,生产能力解决了,管理者要看一下产品卖给谁,要把关键客户留住,按二八法则,管理者要识别出来,哪些是我现在的20%,哪些是我未来的20%。对于管理来说,都是非常重要。这个时候怎么做,明年又怎么做。
  信息化是一个必然。只是管理者要清楚,管理者用它是用它什么,你不能无限制地扩大信息化的功能,你也不能无限制地提出你不切实际的设想。信息化是有局限的,你用它的时候考虑能不能以它的局限为基础,你最大的承受力是什么,缺项是什么,你要考虑到用这个缺项去实现你的最大目标。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同时,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加强企业运作控制,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
  

其他文献
8月13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专程到京,代表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为奥运村颁发绿色环保金奖“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金奖”。    每一座奥运比赛场馆或设施都是绿色建筑。奥运场馆建设在建筑节能、环境和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绿色环保建材等方面都体现着“科技奥运”理念。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是奥运场馆代表性的环保举措,包括国家体育场在内的15个奥运场馆安装了高水平的雨水利用系统,并使用了透水性强的铺装材料,仅雨水
期刊
展现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2008年奥运会经过16天的狂欢已经落幕。  奥运之于科技,之于中国,这仅是个开场。奥运之于中国科技可谓“遗产”颇丰,本刊试图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视角,对2008奥运科技遗产进行盘点。为此本刊专访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奥科委)办公室主任、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  中国科技财富:筹措了七年多的奥运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科技遗产。请对科技奥运的
期刊
中国科技财富:在过往的28届奥运会中,比赛现场、电视转播后端、解读比赛所标注的字母、图文信息等,所有信息载体用的文字都是英文。而北京奥运会在场馆内用中英文同步直播整个奥运赛事,实现了零的突破。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系统?有哪些技术要攻克?  雷振军:在历届奥运会中,只有两种语言,英语和法语。这次是北京承办奥运,发布的信息需要中文支持。北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牵头协调,美国源讯、瑞士OMEGA这两家TOP赞
期刊
为配合落实新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有关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2008年4月14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出台了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配套文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也于2008年7月8日正式印发。  随即,各地开始组织企业重新认定工作。新的认定办法进一步明确认定标准。企业在申请认定时,可能会存大哪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就这些
期刊
2008年初,房汉廷博士就把国内的经济形势归结为一门重炮、五把刮刀。一门重炮是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生产生活模式的变化,使大量靠底端制造为生的企业赚不到钱。五把刮刀即劳动力成本、人民币升值、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下降,还有环保指标,这使原来毛利30%的企业赚不到钱。    “没有想到这门重炮的威力会这么大。把我们认为坚不可摧的城堡打夸。”它改变的是人的生活方式、企业的生产模式。人们由对未来充
期刊
房汉廷博士于2002年12月,在科技部战略研究部,组建创业投资研究所。其领导的创业投资研究所连续几年出版过《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     今年9月,科技部调整部门结构,重组了中国战略研究院,房博士换了新工作岗位。可他对VC事业和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关注一直没有改变。     在科技部战略研究院的办公室里,房博士和《中国科技财富》记者畅谈了VC(Venture capital,
期刊
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发明规律可以被总结,可以有效利用。揭示规律的TRIZ理论,符合科学发展观,可以实现多快好省地创新。    TRIZ,被赵敏意译为“萃智”。一些欧美专家称其为“超级发明术”,认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挖掘和开发创造潜能,有人甚至说: TRIZ理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可是,在国家科技部、科协、教育部、发改委四部委联合推广之前,我国对TRIZ理论及其作用还没有达成共识。  人们常说,要达到事
期刊
2008年对于博彦科技来说可谓一连串的荣誉引起了美国硅谷的重视。在10月初于硅谷召开的“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研讨会”上,博彦科技被特邀向与会者介绍了软件外包业的“中国模式”,其董事长兼总裁王斌一语破的:“这一切,都源自于博彦科技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  12年来,博彦科技以“超越期待、尽善尽美”为服务原则不断创新,以草根之身迅速崛起于世界软件外包业强手之林,世界级的IT巨擎3/5相继成为博彦的客户,
期刊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政府在努力    中国科技财富:今年5月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出台《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随后浙江、山东、重庆等地方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各地企业尤其上市公司积极参与。相关文件表明,小额贷款公司的建立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这些小额贷款公司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徐洪才:银监会和央行出
期刊
中古《尚书·舜典》云:“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古国,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可谓是心曲悠悠,悠悠而来,不紧不慢,不温不火,传响千年而不绝,行之万里而不衰。在世界文明史上,可能到了今天,正像某些学者所说的,文明的威慑力在当今时代已退居二线。如此,现在世界科技决定论的当下,作为文明渊博、远播的中国,科技与经济亦何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