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芽嫩茶清心骨,洗尽古今人不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ething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坡曾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冬雪初霁的夜晚,诗人熟睡之时,一位美貌女子翩然入梦。她箬雪烹茗予诗人品,并以婉转歌声佐饮。诗人便于梦中写下回文诗。待得好梦初醒,却只记得一句“乱点余花唾碧衫”,于是将其续成两首完整的诗。


  自古以来,茶,这神奇的东方树叶,带给世人多少舒朗与清雅的感悟。无论是在“野泉烟火白云间”的清幽之境,去“坐饮香茶爱此山”;还是在“半壁山房待明月”之时,以“一盏清茗酬知音”;抑或是“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享受一份内心的喜悦,都让人不禁感激造化,能将这份超然的味觉与心灵体验赐予众生。仿佛品茶的“品”字更多的指向人的心境,味道倒在其次了。好茶难得,而好的茶悟更加难得。世间少有之佳茗配以稀世珍贵之茶器,如若心内粗鄙浮躁,一样是焚琴煮鹤。茶最懂得修行之道,烹煮之火急不得,啜饮回甘更急不得,唯有自在悠然,茶方能把最真的一面展现给你。独饮有独饮之自在,同品有同品之畅怀。无论溪谷青崖与茅屋野店,还是市井之中和高楼大厦,有茶的地方就是道场。
  然而适当的环境确实能为茶事锦上添花,使人回味不绝。就闲适与清净的氛围来讲,总可捏成五境,供爱茶之人品玩。
  蕉窗夜雨
  蕉窗夜雨自古是件雅事。时令入秋,天气渐寒,偏偏小雨又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夜色中雨打芭蕉之声声声敲击着不眠人的心,使人难免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叹。此时喝茶,往往是一人独啜,品茗听雨,任思绪纷飞。感伤时光如水,时急时缓,急似夜雨如织,缓似茶汤入喉。如此,品茶的心境与秋夜的清幽才能最大展现。故会有“风淅淅,夜雨连云黑。雨滴滴,窗下芭蕉灯下客”或是“独坐窗前听风雨,雨打芭蕉声声泣”,乃至“冷暖眉间消岁月,清曲罢,几人听”之叹。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想来此夜之中的独啜,怕是到了幽的极致了吧。
  如此冷夜,如若少了茶的陪伴,不知会少了几多文人之叹!茶,是最温和的伴侣,引人遐思却也给人抚慰。
  寒夜客来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南宋诗人杜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太过温馨喜悦的画面:苍山日暮、天寒地冻的冬夜,故人不期而至,主人于是铲雪融水、引火煮茶。老屋之外积雪压枝,天上繁星朗月,梅花疏影横斜;老屋之内竹炉内松炭星火,炉上釜内茶汤翻滚,暗香浮动,茶已更换几次,亦不觉无味,二人竟畅一夕之谈。人的一生如若能多几回如此温暖的相遇,方不负于此红尘路上走一遭。我等凡人被抛入这劫波之中,要经历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八苦,却为何总能于困厄中挣扎出一条路,让自己满怀希望地活下去呢?我想就是因为这世上有太多的温暖与美好的相遇值得我们留恋。
  在日本的茶坛,也流传着一个类似的传说。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披着蓑衣突然造访了日本茶道薮内家流派的始祖薮内绍智。千利休穿过露地,脱掉蓑衣,绍智迎了出来,利休从右边的袖子中取出一个暖身用的暖炉,无言地递给了绍智。绍智左手接过暖炉,同时又从右边的袖子中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暖炉,无言地递给了千利休。如之前所讲,二客曰胜,千利休和薮内绍智的这个传说,可谓此景的一个极致写照。
  此外,《茶解》也如此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难言矣!”诸如梅花初雪、雪峰梅梦、围炉煮茗、访友初归等景也有同工之妙。
  石松听泉
  石松听泉泛指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情趣,尤以清爽夏日为佳。自古也不乏于山水之间,在松竹下,临近溪水,拾柴烹茶的文人雅士。试想,新茶才出,或是三五好友,或是只身一人,亲自拾柴烹茶,取山泉活水,其水清寒甘洌,与新茶之鲜相得益彰,更兼山间之美景为茶味增色。其喜乐与闲适不言而喻。固有,“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之趣味。茶从自然中来,过分华美之境是与茶的品格格格不入的。极端的例子当然要数丰臣秀吉的黄金茶室了,那是不懂茶之人,茶道之精髓自然会对他敬而远之。
  小院闲坐
  小院闲坐,可独啜,也可三五好友,但不宜过多,否则小院的闲适则破坏了。此时,最好是初秋季节,天朗气清,秋叶初黄,却也不至于太冷,疏篱内菊花盛开,引一二好友,撑一张木桌,品茗闲谈。或是春季清明过了,和风日暖,窗外垂杨千万缕,正是莺莺燕燕之时,品茗之余,细赏春日。恰如唐皎然与陆羽饮茶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山寺焚香
  自古,“茶禅一味”。山寺往往环境清幽,有好茶,更不乏懂茶之人。
  “天下名山僧占多”,山寺往往多居名山幽处,风景独好。而天下名山往往盛产好茶,僧人诵经之余在山坡种茶,既可自饮清修又可奉客,“山僧后搪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往往寺僧又多讲究,制茶功夫自然不凡,“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正是此意。
  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所云:“幽期山寺远,纤扳石泉清。寂寂燃灯农,相思一些声。”踩着布满青苔的青石板小路,路边或松或竹,风吹来沙沙之声。你独身到寺庙寻茶问道,同寺内高僧谈会儿,也会多沾些佛门的清净之气。如能得高僧亲自烹茶,即使寺庙破旧却也无妨,只因茶香幽幽,满室生香,而所言内容,令人醍醐灌顶,会心一笑,也是人生乐事了。一杯茶在手,人缘、茶缘、善缘、法缘、佛缘尽在其中。
  上述五境,于今日观之越来越变得可遇而不可求了,所以与其苛求外在的环境,不如先营造好内心的环境。品茶是品茶人心的回归,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因此,准备一个最佳的心境,方能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试想,一壶茶中的一片茶叶是不重要的,取出一片茶叶,一壶茶还是一壶茶;可是这一片茶叶又是最重要的,因为每一滴茶汤都有这一片茶的甘香。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说珍惜世界,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当我们这样想时,喝茶时就特别能品出其中的清香。
  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你若愿等,茶不负你。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幽梦影》全书219则,是一部语录体的笔记小品,作者张潮,字来山,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0年),曾任翰林院孔目,著有《心斋诗集》《心斋聊复集》《花鸟春秋》《花影词》,而以《幽梦影》闻名于世。  此书深受刘义庆《世说新语》的影响,一反现实人生争名夺利的浮躁之气,而以一种幽静的态度书写如梦一样迷离、如影一样朦胧具有诗意和理想的另类人生。内容涉及自然和人世间的方方面面,谈文说诗
期刊
善隐汝窑  走进善隐汝窑展示馆,你会被这里的每一件作品而吸引,而在这里的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有着诉说不完的故事。它们没有斑斓的色彩,没有绚丽的纹饰,那份“天然去雕饰”的清丽之美却令人屏息。  用时间静心等待  萃采汝窑主人李善明先生当初因为惊艳于汝瓷“雨过天青云破出”而对汝瓷艺术痴迷不得终。成为一个执着的汝窑爱好者,一个钟情于专业汝窑研发的实践者。他用几年的时间不断的研究胎土和釉料,不知到以多少次的满
期刊
唐是中国茶世界的分水岭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今天的研究,我们没有办法确定饮茶起源于何时何地,陆羽说起源于神农,其实这不能确定历史时期;前段时期有河姆渡文化
期刊
茶之源  我们的祖先仓颉曾经造过这样一个字:“茶”。把笔画构成拆开来看,正好是“人在草木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其中,得以氤氲天地至清之气,这就是“茶”给我们带来的清美和典雅。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便是关系密切。上至帝王贵胄,下至黎民百姓,无论宾朋相迎,还是婚丧嫁娶,都少不了一茶在手,以敬礼仪。因此,茶也成为中国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饮品。民间甚至用“宁可三日不食,不可
期刊
有好茶喝且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里,华夏广袤的土地上,又处处飘荡着茶香,于国人更是天赐的缘分。一片叶子,由人的智慧和手工在火里水里变幻着,气味和滋味在汤饮之后,久久留在心里,日复一日变得更加生动清晰,慢慢演化为国人灵魂中清雅温润的那一部分,正是“饮罢人即去,茶香自悠长”。  乙未羊年春,随师父一路南下寻茶,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在茶乡山路之间,探访各路茶人,而第一篇稿子写的是漳平茶人
期刊
让腰颈痛楚一去不返  有一个女性朋友,经过朋友的介绍来参加太极训练。她告诉我,自己才二十几岁,却已经是五十几岁的身子了。我问她原因,她说坐着不动腰部就会难受,有时候不知道双腿该放在哪里。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她腰骶关节周围胀痛,按诊的时候,腰部及臀部有明显的压痛点。如果她加班时间过长的话,腰部就会疼得直不起来。她在医院做理疗,吃中药,自己或者家人帮着做按摩,效果是有,但是时好时坏,隔一段时间又会发作,
期刊
一方水土养着一方人,在景德镇做瓷一部分也是遵循着这个道理。不同的泥料和釉质,决定了制作方法与最终成型。  景德镇传统的青白瓷使用的原料是高岭土,这种配方的泥质感白净细软,触摸它时也不会有脏的感觉,就如摸着面团一般。传统的泥料成型是需要经过大木锤反复敲打锤炼,但这种方法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与时间,如今也只有在极少数比较偏远的地方才可见。现在大多有专门的供应商人了,所以只需选料即可,倒也省去了许多工时。
期刊
在过去的十八年里,我从没想过今后的人生会与陶瓷相接触。学习陶艺是个偶然的机会,考大学时只是觉得好玩,于是便报了这个专业。  现在的我,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一名大二的学生,日常的生活就是与泥巴接触。在这一过程中,我用手感受到不同泥土的泥性。陶瓷泥料有着陶泥和瓷泥之分,陶泥可大致分为粗陶泥、细陶泥,而我偏爱选择红陶和黑陶。陶泥在拉胚过程中有易塑性,但对手会有些伤害。比如黑陶泥就属于粗陶,厚重的陶
期刊
对于从小在茶区长大的周重林来说,茶是生活随手可及之物,从不陌生,2002年,茶第一次成为他描述之物,在他看来,茶,首先是品饮对象,接着是描述对象,如今是研究对象。“开始,茶出现在我旅行文字特产部分之中,最近八年,茶变成了我主要观察和描述的对象。我想,这就是茶特有的渗透性。以前是从世界去了解茶,现在是从茶里发现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周重林用“记者的直觉,学者的探索,作家的文笔”来约束自己对茶文化研究
期刊
2015 年4 月21—26 日,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会长李万来带领着一支50多人的队伍,开始了对晋商文化的研学之旅,最后,他们将晋商文化的精髓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敬业。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封建社会中,传统观念是重儒轻商,明清以来,在山西以商为荣渐成风气。由于山西人重商、敬商,兢兢业业,视号如家。所以在山西出现了“学而优则商”“以学保商”的社会风尚,他们把商业作为一项崇高事业来对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