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之城的骑士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在世界范围内找一位最受作家们喜爱的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可能会排在前几名。欧美作家加缪、毛姆、艾略特都是他的忠实读者,亚洲的钱锺书和村上春樹也是他的拥趸。

不出意料,他是个酒鬼


  伟大的作家常常有两种出身:一种是家境优渥,且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另一种是出身贫穷,且家庭成员关系复杂,有个喜欢酗酒打人的父亲。前者如列夫·托尔斯泰、威廉·福克纳,后者如以硬汉派犯罪小说著称的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



  雷蒙德的父亲是芝加哥的一名土木工程师,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酗酒、施暴加上终日与男性工人为伍,导致他回家后也以粗暴的方式弄得家中鸡犬不宁。雷蒙德的母亲不堪其扰,在雷蒙德12岁时便带着他离家出走,先去了爱尔兰,后来去了伦敦。直到20多岁,雷蒙德才回到美国洛杉矶。“可惜的是,尽管雷蒙德对父亲的恶习有着切身体会,可是他自己也没能抵挡住酒的诱惑。酗酒也成为雷蒙德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中这样写道。
  离开父亲的雷蒙德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和父亲决裂的他却接过了父亲的酒杯。1917年,29岁的雷蒙德参加“一战”,经过训练后他还学会了驾驶飞机。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除了密集的战火就是酒。“当时我还是个年轻人,在英国空军服役的时候,我常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到四肢伏地,爬着上床。可是到了次日早晨7点30分,我又变得像麻雀一样欢快,叫嚷着要吃早餐。”战争时期,雷蒙德和战场上的很多人一样,在酒精和解脱之间画上了等号。
  1923年,35岁的雷蒙德又做了一件疯狂的事:在洛杉矶和好友的母亲茜茜结婚。茜茜比他大18岁,可能当时他并不知道她的真实年龄。在那段时间,他很享受婚姻生活、与朋友的交际,以及石油行业的职场生涯,可是他酗酒越来越严重。他对酒精产生了依赖,以至于打乱了生活的平衡。他知道了茜茜的真实年龄而酗酒,酗酒又令夫妻关系更加紧张,导致他喝得更凶。二人曾一度签过分居协议,可雷蒙德始终放不下酒杯。
  1931年,雷蒙德因为酗酒而丢掉了报酬丰厚的工作。生活已经土崩瓦解的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个我真心向往之地,现在我已经走到了它的边缘。我正在成为一名初出茅庐的作家。”
  端着酒杯,雷蒙德开始了犯罪小说写作之路。当然,我们并不能说是酒精成就了作家。

离不开的烟斗、眼镜和黑猫


  开始从事写作的雷蒙德很快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驾轻就熟的小说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起初他曾经亦步亦趋地模仿作家海明威。然而经济状况的窘迫迫使他开始为通俗杂志(也就是廉价惊险读物)撰稿,因为这种杂志不仅允许撰稿人不断地打磨作品,还给他们开出丰厚的稿酬。
  不得不说,雷蒙德选中了一个极好的时机为通俗杂志撰稿。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通俗杂志却迈入全盛时期。这类杂志很便宜,刊登的内容丰富多样,从犯罪、西部小说到间谍、爱情故事,几乎无所不涉及,在男性读者中广受欢迎。《黑面具》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杂志,以“最上乘的冒险、悬疑、侦探、浪漫、爱情和离奇故事”为宣传语,影响力颇大。而雷蒙德此时也选择为通俗杂志撰稿来磨炼自己,虽然他内心深处仍有一个写严肃小说的抱负。
  他的通俗处女作是《勒索者不开枪》,讲述的是洛杉矶的一名私家侦探帮助好莱坞女星朗达·法尔追踪敲诈犯的故事。尽管这部作品看起来颇为粗糙,但它讲述的硬汉故事和引人入胜的修辞还是抓住了读者的胃口。


菲利普·马洛 (亨弗莱·鲍嘉饰)

  接下来是很多雷蒙德的拥趸熟悉的情节了。雷蒙德在40多岁时正式开始了犯罪小说的创作,后来发表了《长眠不醒》《再见,吾爱》《湖底女人》《漫长的告别》等一系列作品,在经过一些争议后,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认可。20世纪40年代,屡有好莱坞电影公司看中他的作品并买下电影版权,这让雷蒙德和茜茜的生活有所保障。虽然日子还在酗酒的阴影中反复,不过雷蒙德还是陪伴茜茜走到了她生命的最后。
  漫不经心并略带几分戏谑的表情,口里叼着烟斗吞云吐雾,怀里抱着一只皮毛黝黑的小猫。这是雷蒙德留下的经典肖像照——当然,他是戴着眼镜的。除了酒杯,雷蒙德人生中几个重要符号就是眼镜、烟斗和黑猫。他钟爱这只名叫“塔基”的猫,称它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在好莱坞和其他剧作家一起修改剧本时,对方常常被他的烟熏得忍无可忍而跑到厕所里躲避。

“生蚝上的几滴辣酱”


  在雷蒙德开始写作前10年左右,就有不少专业作者为通俗杂志撰稿,其中不乏杂志社签约多年的固定作者。最终却只有雷蒙德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究其原因,与他的创作观有关。
  在雷蒙德开始写犯罪小说的年代,大部分悬疑作家都把心思放在剧情上,用故事吊住读者的胃口。就连注重角色塑造、探索现实主义写作路线的作家达希尔·哈米特,也给了剧情和动作同样程度的关照。雷蒙德则与众不同,他始终把角色塑造置于悬疑之上,而这也成为他成功的秘诀。他在谈到《长眠不醒》时说:“这部侦探小说对人物的兴趣高过剧情,它试图以小说的形态立足,而悬疑要素只是生蚝上的几滴辣酱。”
  多部小说中的主角侦探菲利普·马洛的恒久魅力,是让雷蒙德能够轻易超越其他同题材作家的狭窄边界,打开更广阔天地的最重要因素。家喻户晓的马洛以雄辩的方式表现了一个极具美国风格的词:孤独。无论读者住在洛杉矶、东京、伦敦还是巴黎,当他们读到马洛在大城市的格格不入时,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在塑造复杂的侦探上下过很多功夫后,雷蒙德又花了很多精力在增加反派角色的深度和复杂性上。以《再见,吾爱》中的反派角色为代表,雷蒙德对他们的动机生出了兴趣,想要塑造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与菲利普·马洛对抗的单向度、功能性人物。在这部小说的最后,马洛如此评价一个试图赎罪的杀人犯:“他远远不是卑劣如老鼠的人。”仿佛他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被原谅、被理解的。雷蒙德的作品不仅仅关于谋杀,他还将对腐败、懒惰和自私人性的刻画注入犯罪小说,大大拓宽了这一小说类型的疆域。
  1959年,因长期酗酒导致身体状况急剧恶化,雷蒙德不幸离世。他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在他的首部小说问世70多年后,他的创作成了犯罪小说的试金石,不仅代表了优秀的小说,也代表了兼具力与美的写作。
  “任凭季节流转,美好的事物自会久存,那些曾经振奋的,如今已黯然且迟钝。哦,那辉煌将由我来创作,只可惜绝妙的思绪来得太晚。”这是雷蒙德在逝世前一年给自己写下的墓志铭,十分悲伤。
  “所幸,在他的读者眼中,他的为人和成就远不止如此。”《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中这样评价他。
  (海城楼摘自《济南时报》2020年3月28日)
其他文献
那是1992年,由于家境清贫,高中未毕业就辍学做了一年代课老师的我随民工潮南下到了广州。10月,我进入广州白云区一家相当不错的台资鞋厂。特别有幸的是,工厂有一个职工图书馆,每天下班我都去那里花一个小时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再回到宿舍做些笔记。后来,我开始写稿并投到企业的内部月刊上,几乎每个月都能拿到100元左右的稿费。领到稿费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工厂天桥下的书报亭买一本《读者》,那是我每
期刊
黄霸是西汉名臣,在地方为政时政绩突出。他关心百姓生活,亲自制定安民条款,规劝黎民遵章守法,就连家常琐事也考虑得周到得体。“细小之事,起初极为繁多”,而黄霸正是一个善做具体工作的人。一番治理之下,工作很快见了成效,当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汉宣帝见黄霸将地方治理得如此之好,认为让他只在地方任职实在大材小用,便动了提拔之念。于是,他先征召黄霸担任太子太傅,后迁升他为御史大夫,直到丞相、封建成侯。
期刊
电影《给我翅膀》海报  一群白额雁跟随着一架由人驾驶的超轻型飞机,从瑞典飞到法国,完成了它们生平的第一次迁徙。白额雁把飞机和驾驶员当作自己的“父母”,而飞机驾驶员将白额雁当作自己的“孩子”。在飞行途中,由于没有座舱阻隔,超轻型飞机的驾驶员伸手就可以触及飞行中的雁,甚至可以将它们揽入怀中。这是法国电影《给我翅膀》(尼古拉·瓦尼埃导演)中的情节。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人物——法国人克里斯提安·穆莱克的真实
期刊
俄国作家列斯科夫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沙皇到英国访问。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机械化程度很高。英国人想把俄国的土老帽儿镇一下,就送给沙皇一个礼物:一个很精美的大盒子。沙皇把礼物当面打开,发现盒子里面装着一个普通的盘子,盘子里什么都没有。沙皇很失望,英国人就说:“你要耐心一点,这个盘子里边有东西,只不过你看不见。”那怎么办呢?需要拿个放大镜来看。沙皇拿放大镜一看,里面趴着一只跳蚤。  这只跳蚤
期刊
看的时候,我的目光清澈如向日葵。  我习惯于走在路上  左顾右盼  有时还向身后看看……  每一刻,我看到的东西  都是我以前从没见过的,  我善于留心事物……  我能夠保持一贯的惊奇  一个婴儿如果能真正目睹  自己的诞生,他将会感到惊奇……  每一刻,我都感到自己刚刚出生  出生在这个全新的世界上……  我信任这个世界就像信任一朵雏菊,  因为我看见了它。而不是想到了它,  因为思考就意味着不
期刊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筛查现场的孩子们  2020年5月,“《读者》光明行动”项目医疗队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展开弱视儿童义诊活动。在筛查现场,一个拘谨的小男孩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他一直低着头,轮到自己检查视力时,才慢慢抬起头来。原来他的脸上有一块大大的红色胎记,而且双眼大小不一。小男孩名叫吉勒,发觉大家在看他后,他又赶紧低下了头。  老师说,吉勒家有5口人,还有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
期刊
世上有两种友谊。  一种友谊源于肉体本能的相吸,你喜欢你的朋友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别的品质或禀赋,而仅仅是由于你被他吸引。这是不讲理,也无法讲理的。而世事多具讽刺意味,很可能你会对某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可这人根本不值得你喜欢。尽管这类友谊与性无关,但它的确与爱情很相似:它以同样的方式产生,很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消退。  第二种友谊是知性的。吸引你的是新相识的才华禀赋。他有你不曾有过的观点想法,他见过你未
期刊
一生所见,最好的麻雀均在故乡。自在,安然,若无其事,都长着一张在自己家的面孔。  感动于它们叽叽喳喳,对我趾高气扬的样子。通體褐黄,扑棱棱乱飞。小得像我的卑微之心,只有在故乡能够安放。  在城市也见过肮脏的、灰黑的,垃圾堆上惊起的麻雀,它们惶然而盲目,没有可栖息的屋檐。每个清晨,在它们惊慌的叫声中醒来,我总努力说服自己,那是来自家乡的雀鸣。  (大浪淘沙摘自《今晚报》2020年6月2日)
期刊
我的老家在苏北一个叫“东湾子”的村庄,地处偏僻,常被人说成是“龟不生蛋的地方”。  穷,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穷得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年代,能喝上“墨水”是了不得的大事。父亲是家中老大,老实巴交的爷爷竟然送他去私塾。父亲肚子里的“墨水”,是志学之年打的底子。  父亲在私塾读书,他的同桌后来便成了我的母亲。后来听母亲讲,父亲当年因背书写字没少挨先生的戒尺。现在看来,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多亏了严苛的塾师。  
期刊
1987年4月1日,邓维桢写信给我说:“和这么多人为敌,我真佩服你的勇气!这不只是敌人多而已,许多朋友会因你树敌太多而不敢和你做朋友。”不过,从戏谑的角度看,我这种四处树敌的作风,岂不也正是检验“朋友”、验明“朋友”的好法子?如果“朋友”是这样伪善、胆怯、骑墙、闪躲,这种朋友,也真可有可无了。  我常笑自己说,别人整天搞公共关系讨好人,我却整天破坏公共关系批评人;我的敌人不是一个个出现,而是一窝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