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语言学习点”漫谈之一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aixi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识字、写字,大都是通过阅读进行;作文教学,一般也是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口语交际,也与阅读教学密切相关。阅读教学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下,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以致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抓好阅读教学,尤其是力促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变,至关重要。
  阅读教学存在的两个误区
  我国的阅读教学质量不高,这是有测试依据的。2009年,教育部对小学四门学科进行了一次水平测试,从合格率来看,数学是78.3%,科学是71%,品德社会是63%,语文是62.8%。语文教學耗时最多,但合格率最低。而在语文测试中,阅读的合格率又是最低。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课时占语文课时的60%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花时最多,效果最差”的结果呢?笔者以为,原因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步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用“内容分析”代替“语言学习”
  当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分析课文内容上,不断地沿着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发问、煽情、拓展,而语言学习常常成了一种点缀。
  例如,教学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定位为“感悟父子之间深情的爱”。于是,通读课文之后,抓住“了不起”一词,让学生分别找出“父亲怎样了不起”“儿子怎样了不起”形成教学主线,中间不断穿插四川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和话语,拓展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这篇课文有不少生字词,如“安顿”“废墟”“疾步”“破烂不堪”等,有的教师偏偏不教,却抓住一个学生早已会读会写的“挖”字问来问去,且达一刻钟之久,这是因为“挖”字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煽情。学生学完课文后,印象深刻的只有“父子情深”,而在语言学习方面却印象模糊。又如,教学《鲸》一课,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鲸的体型、属性、种类、习性”,并围绕以上内容不断发问、讨论、播放课件,而对如何抓住说明文的要点,如何领悟和运用说明方法,则轻轻带过,语文课上成了常识课。
  我们曾经组织部分教师参与阅读教学设计竞赛,发现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往往把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重点。如课文《地球爷爷的手》的教学设计,参与教师共16人,有8人把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地心引力”,识字写字成为次要目标;又如课文《棉花姑娘》的教学设计,参与教师共22人,有16人把“爱护益鸟、培养科学精神”定为教学重点目标,识字写字的时间很短。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偏离语言学习的语文课比比皆是。据我们对126节五年级阅读课的调查,约有60%的课偏重于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而语言学习常常成为一种陪衬。可见,偏重课文内容解读、偏离语言学习,已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少数实例,而是一种普遍行为。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会偏离母语学习这样的核心价值呢?细细想来,有以下原因:
  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不够成熟。这种不成熟集中反映在对语文核心价值的阐述上。新中国建立以来,语文人经历几十年的探讨、实践,对语文的核心价值本已初步形成共识,即“让学生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然而课程标准却把这一核心价值删去了,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概念取代“语言能力”这一核心概念。看似内容丰富了,实则多项目标平起平坐,把核心价值掩盖了。
  二是语文课标教材还处于初创阶段,存在不少缺陷。最突出的一点是,削弱了语言学习这个核心目标。如人教版课标小语教材,在不少单元提示或课文前的提示中,只有课文内容提示、情感提示,而没有语言学习的要求;即便有,也是十分模糊笼统,给人一种学课文就是学课文内容、语言学习可有可无的感觉。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不得不把教学重点移位到解读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上。
  三是大型观摩课的负面引导。观摩课有正面引导作用,自不待言;然而,由于规模越来越大,功利心越来越重,导致观摩课变向变质变味。许多观摩课侧重于展示教师自我,一味地追求教学亮点。观课的许多教师根基不稳,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从而导致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泛滥成灾。
  误区之二:在怎么教的问题上,用“教师讲问”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当下的语文教学,其基本形态是“满堂问”。如果一位上观摩课、竞赛课的教师在三五分钟内不提问题,那几乎是“另类”了。如今,一堂语文课提三十、五十个问题,已属“常态”。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与象共舞》时,一节课竟提了78个问题。这样的课,很热闹,很好看,但不一定很有用。离开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再好看的东西也是雾里看花。
  语文教学从课标到教材,从教材到观摩课,教什么模糊了,怎么教也模糊了,还怎么谈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呢?因此,走出误区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当务之急。
  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变
  一、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实现“以分析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语言为中心”
  语文教学具有多种功能,如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思维,掌握方法,等等。我们决不可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多种功能,就把多种功能并列起来同等看待。语文应以学习语言、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独当之任,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其他功能应围绕这个核心功能的实现协同进行。那么,语文阅读教学怎样实现“以学习语言为中心”呢?从宏观上来说,有以下一些思路:
  1.牢牢把握学段语言学习点。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学段目标是比较明确的,如阅读教学目标,低年段有10条,中年段有10条,高年段有11条,每一条都是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角度拟订。凡是解读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等目标,都没有单独立项,只是渗透在培养阅读能力之中。这样的教学目标,正是教师必须深刻把握的语言学习点。因此,寻找语言学习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做到领悟准、记得住、能运用。
  2.牢牢把握单元语言学习点。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缺乏单元意识。这样的教学会出现今天学记叙顺序,明天学人物描写,后天学写景状物的情况,篇与篇之间没有联系,不仅训练只是蜻蜓点水,而且学久了会出现简单重复的现象。因此,备课一定要有单元整体意识,一个单元的四五篇课文,要形成一两个学习语言的重点,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当下的语文教材,虽然是分组编排,但往往侧重从课文内容的角度进行分组,不少单元甚至没有明确的语言学习点,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办法之一,是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和本组课文的特点,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提炼出恰当的语言学习点。
  3.牢牢把握课文语言学习点。學习语言,最终要落实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之中。找准课文的语言学习点,要学会抓重点。一篇课文的语言学习点有许许多多,教学时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学会分清一般目标和重点目标,一般目标可少花力气,重点目标要多下工夫。
  找准课文的语言学习点,不可凭教师自身的喜好。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朗读见长,便不顾教材要求,把课文的重点目标定位在朗读上;有的教师认为引发想象能出彩,便不顾课文特点,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引发想象上。这种“以教定学”,只考虑教师如何“出彩”,不考虑学生如何学到本领的做法,是违背教学基本原则的。找准课文的语言学习点,要以钻研课文特点和了解学生实际为基础,每篇课文拟定一两个训练重点。
  找准课文的语言学习点,不是把课文内容、情感、思想丢在一边,或放在次要位置。语文中的“语言”与语言学中的“语言”,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语言学中的“语言”,主要涵盖语音、词汇、语法等抽象语言现象,与内容关系不大。语文中的“语言”,指课文中、生活中的实践性语言,它与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如何用语言来表达内容、情感和思想,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这是语文教学的固有特点。
  二、在怎么教的问题上,实现“以教师讲问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中心”
  怎么教语文,历来有两种指导思想:一是以教师的活动为主,教师不断地讲、问、表演,课堂上教师一刻不停,而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这种“满堂讲”或“满堂问”式的教学,早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低效的教学;二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或读或写或练或问,学生动得多,教师动得少,这不仅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倡导的学习方式。
  坚持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中心,要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坚信语文能力从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来。任何人的语文能力,都不是靠教师讲出来、问出来的。教师适当的点拨有用,可是讲多了,问多了,就会适得其反。
  2.要学会设计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备课时要把重点放在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上,我们许多教师习惯于设计自己如何教,如怎样导入,怎样发问,怎样引导,怎样过渡,怎样设计课件,怎样设计板书等,而对于如何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却茫然不知。因此,要在实践中转变教学设计思想,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用心设计好学生的读、写、背、练以及合作探究等活动。
  3.要减少讲问,把时间还给学生。问答式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问答式教学并非不好,但任何事情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因此,教师要学会减少问题,围绕核心目标设计主问题。一堂课只提一两个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去读、去写、去背、去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点拨。这样教,比教师一味地讲问,效果要好得多。
  4.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语文实践活动,既含课内,又含课外。特别是课外阅读,花时少功效大,教师一定要舍得花心思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和督促。而高明的教师总是把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责编 欧孔群)
其他文献
2006年,由教育部和英国国际发展部联合实施的“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为期5年,主要内容包括贫困学生资助、教师培训、学校发展计划、监测与评估、社会发展和制度发展等,资金总额为2 700万英镑,是至今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合作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国外教育援助项目。  百色市那坡县是广西参与该项目的6个项目县之一。依托项目的实施,那坡县大力开展教师培训,用5年时间研究“参与式教学”,使全县中小
期刊
编者按:作为一种生于本土、育于本土、成于本土的新课改范式,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在南宁市的各级各类学校悄然走过了3年的光阴。在这3年中,从理念变革到模式操作,她一点一滴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从教者的教育教学常态和心态,使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方式、过程、态度、能力等均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教师退居讲台一侧,在讲台背后合作研修新课改理念下的导学基本功,师师合作,共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
期刊
教師也应当有基于道德准则之上的对物质生活和幸福的追求,教师用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教育。在学生眼中,教师应当是幸福的人,而不是悲剧型的人;应当是受人崇敬而不是被人怜悯的人。  学校当然要办好,但这不是“对外”的什么“品牌”,什么“市场”,而是“对内”的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学校能够享受到每一个老师的爱,只要孩子能够喜欢每一堂课,并且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学校没
期刊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特教事业是春天的事业。”  他,南宁市人民路东段小学辅读班教师李祥军,自谓:“我愿做一名春天的使者。”  说起来,这位曾获得过诸多荣誉,2010年又新获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银奖的李祥军老师选择从事特殊教育,与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不无关联。  以爱为先,投身特教事业  李祥军小时候所住的小区里曾有一个弱智儿童,家长很少管他,经常缺吃少穿,小小年纪就饱
期刊
向“训导式”教育说不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2011年12月17日在清华大学论坛上就国内“训导式”教育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直言其束缚了年轻人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手脚,导致他们在做学问的道路上走得不够远。他认为,国内学生对待学问都很专注和专一,且知识储备扎实,但由于追求专业学业教育上的“专而精”,而将学生与火热的生活隔离,甚至与学生灵动的性情、活泼的思想产生隔膜。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结果往
期刊
2010年11月16日上午,应母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原南宁师范专科学校)的邀请,笔者在崇左市江南一中与该校一位年轻教师现场同上《二次函数》观摩课(同课异构)。参加听课的教师除了崇左市区的同行外还有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参加农村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的40多位学员。课后我们上课的两位教师与同行们重点就今天如何上数学课及如何上好数学课进行了交流,并探讨走出当今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一些误区的途径。有老师在会后特别
期刊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应然的状态是怎样的,真实的状态又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课堂去寻找答案吧。  这是一节小学一年级新生数学新授课,按教材要求,这节课应该完成的教学内容有:6和7的数数,认识数字6和7,7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字的大小,写数字6和7,6和7的组成,了解基数和序数的意义。上完后我们发现,这节课仅完成了前两项和“6的组成”等3项内容,没能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与
期刊
自主招生考试  问住的不仅是考生  复旦大学首届“望道计划”自主招生面试中,一些“奇怪”的问题把考生问住了。一名来自江苏的考生走出考场时连连摇头,“考官问我看没看过《西游记》,我说看过,之后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玉皇大帝和如来佛,哪个大?’我一听题就懵了。最后还是没答好,不知道哪个大。大学面试,好像不应该问这种问题吧?”这名考生略有埋怨。带着考生的疑惑,记者采访了4名复旦大学面试官,得到的回答是
期刊
今年,广西高中新课改将进入实施阶段,这对所有的高中学校和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对于学校来说,如何通过新课改这一抓手,确立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的实施策略,加快学校的发展,将是学校能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契机;而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如何乘着新课改的东风,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更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强大助推力。  但是,新课改的各项目标最终要通过一线教师的努力工作才
期刊
很多年没有像这几天这样全天候地进课堂听课,真的很开心,也很有感触。  高三第一次备考调研开始了,我一口气走了6所学校,扎进课堂听了近15节课,加上巡堂,几近40节课,有令人兴奋、快慰的幸福味道,也有令人担心、忧虑的纠结情愫。这几天进班听课,有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生物、地理等学科,加上巡堂观察,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观摩了一遍,所有类型的班级都看到了,各种类型的学生也都见过了,感触良多。  乐哉,高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