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人们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速度并不乐观,多数人甚至专家学者们也都认为中国经济不可能一直像过去三十多年那样的高速度发展下去,这种想法也影响到了决策层,并主动降低了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可能再持续8-10%的高速发展?可以主动放弃经济高速增长的努力吗?我们既不能盲目判断,也决不轻言放弃任何努力。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巨大,财富创造能力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有许多值得我们努力的地方。其中包括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更直接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大幅度拉动内需、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等等。当然,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态势,既需要短期的努力,也需要长期的努力。眼下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依然存在着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自于减免税赋,可以让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减轻税收负担,再加上其它配套措施,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有可能继续保持8-10%的增长速度。
当前,中小企业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融资成本也大幅上升,再加上沉重的税收负担,已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其路径之一是减免税赋。这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做的事情。
那么,中国是否有减免税赋的空间?回答是肯定的。2011年3月15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赵启正说:“中国公务员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万。”由此对比中国的人口数量,差不多十几个人里就有一个国家公务员。以经济的视角来考察,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目前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日本为1.38人/百万美元。我国公务员“超标”近20倍。税收负担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问题,国家税收最终是由所有纳税人来承担。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经济体系的税收负担能力不是无限的,超越了经济的承受能力,就会损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减税的时候了。
美国永远不可能还债养老金是未来债务最大黑洞 叶檀
又一位有头有脸的人士指出,美债的本质,就是永远不可能还债。
里根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高级经济学家柯特利科夫目前公开表示,美国财政部给出的14万亿国家债务总额只是冰山一角,非利息支出和预计收入之间的财政缺口高达211万亿美元。
这个悲观的数据,包含了美国从最广范的意义上的财政缺口,包含了政府运作开支、社会福利、军费开支、企业债、等等。即便211万亿财政缺口有所夸张,但14万亿的联邦政府负债远远不能反映美国的真实负债。
从2001至2010年的10年间,美国财政收入基本稳定在2万亿美元左右,而仅福利开支一项,2008年就达到了1万亿美元,占美国政府预算的三分之一。美国政府之所以需要大量举债,其中有58%的原因是为了社会福利。柯特利科夫认为,“我们有7800万婴儿潮一代人,在未来15到20年,每人每年的养老金为4万美元。7800万乘以4万美元,我们讨论的是每年给这部分人口的支出就迭3万亿美元,这是悬在我们头顶的一张巨额账单,而国会并没有关注这个问题。”
事实上,在柯特利科夫之前,美国知名的女分析师梅勒迪斯·惠特尼在今年6月警告,美国州级财政状况远比想象的糟糕。最大的问题在于养老金支出,目前,各州的养老金都存在系统性缺口。如今,未来债务的覆盖率是77%,大大低于2000年时的103%。如果每年足额支付养老金成本,州级政府将需要每年增加支出超过7000亿美元,占当前年支出额的40%多。而且,这些数据还不包括未来的医保支出,该项支出列入一个鲜为人知的类别一一其它退休后福利(OPEB)。大多数州级政府直接从收入中支付OPEB成本。大多数州都没有累积真正能获得收益的资金以支付未来的OPEB成本,一般都是即付式,完全没有资金储备。惠特尼表示,这些表外数据难以置信地达到了所有表内总负债的三倍,总计2万亿美元。债务负担正在迅速增长;过去一年,养老金缺口扩大了50%。
美国永远不可能偿债,并且由于经济增速下降、老年人口增加,债务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养老金缺口是未来的债务黑洞之源,如果说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衰退还能够被弥补,那么,我们对养老金缺口将束手无策。这不仅是美国的难题,更是横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头上的驱之不去的乌云。
来看日本。据预测,从2011年4月开始的新一年财政年度,日本养老金发放金额预计将出现2.5兆(万亿)日圆(289.7亿美元)缺口。而日本养老金运作在继续亏损的过程中。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日本养老金亏损5,84万亿日元。亏损并非第一次,早在2001年、2002年,累计亏损总额高达6.07万亿日元,创下历史纪录。
2010年9月22日,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发布报告,提醒欧洲养老金缺口达1.9万亿欧元,相当于欧洲联盟所有国家一年经济总产值的五分之一。英国养老金缺口为3790亿欧元,占GDP的26%,为欧盟最高。德国和西班牙紧随其后,养老金缺额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和18%。欧洲工作者或许不得不过勒紧裤带的退休生活。
中国压力同样沉重。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今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1.3万亿元人民币。另据2005年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养老缺口的报告,以目前的人口与养老模式推测,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达9.15万亿元。这还未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因素。
仅养老金缺口一项,注定全球财政危机、债务危机会越来越严重。
从短期来看,扩大债务规模借新还旧、稀释货币购买力是便捷的办法,而从长期来看,削减福利将成为惟一选项。今后,依靠国家养老将是最不靠谱的办法,在债务世界中。保留工作能力、投资能力,才能保障有尊严的生活。
全球在难以为继的财政体系中打滚,目前的养老体系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退出历史舞台。词汇很温柔,如增加养老保障金、或者“柔性退休”,现实很残酷,我们将成为失去保障的一代。
“吉祥航空"的机长什么敢顶“空管”? 甲秀
“吉祥航空”空中霸道,险致卡塔尔航班坠落的消息,乍看上去充满了新闻张力,让人惊讶。那机长咋这样牛?敢顶空管,没有空德?而“险致……”的想象力,立马使人联想到了十多年前发生在莘庄附近的韩国货机坠毁事件,和不久前刚发生的“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我经常坐飞机出差,有关航空安全的消息不可能不关心,肯定会张大眼睛关注下去,据说民航已经介入调查,会有一个结论给社会的。
其实这件事的结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件事情的本身已经足够重要。蔚蓝的天空中,我们民航的管理一团乱象,已不是两个航空公司两架 飞机的争风抢道问题。不妨换一个恩路想,民航空管的威信已经被挑战了,成了弱势群体,说话人不听,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和本质。就像这些天网上热议的“摸奶门”,其实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八卦”,而是警方的信息管理工作失误一样。
天高任鸟飞,飞机却只能在规定的航线上飞,看上去很自由,实际上却没有什么自由的。连上上下下都要受到地面空管人员的管控,自由度远比城市公交车低,所以空管人员在飞机驾驶员之前的威信与生俱来,差不多“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意思。这种威信的职业化和国际化程度都很高,机长的信任也是无条件的,而且还很默契。全世界不管是什么体制,什么种族,不管讲什么语言,空管对于机长一向是有绝对权威的,现在怎么一个小小的吉祥航空就敢反了?暂时还没有机构给出答案。
我们的有关机构过去在处理公共事件时,一向是很爱护群众的,像是家长对待未成年人,不让受不良刺激。很多事情的真相往往就隐过不说了,处理过程也不透明,但这样一来,问题就会滑向另一面。一方面容易滋生腐败,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慎独”啊?而且黑灯瞎火的环境,就不能说是正大光明了;藏藏掖掖的,又岂能光明磊落?另一方面,还容易丧失威信,只需要一次事后证明,官方在之前说过谎的,信任就会消失。一旦再次面对不透明的事情,就容易滋生谣言和猜想了。
谣言是凭空捏造,猜想则不是空穴来风,是循蛛丝马迹而发散的思维,具有自然的趋光性。但是谣言和猜想往往会互动,乌云密布的时候,可以洗晒真相的指数是不高的。我就联想到了以往乘飞机时的种种不快:前段时间特别密集的“空中流量控制”,是不是会让空管人员的权力有些大了?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过有人给塔台打电话以安排先飞的炫耀,至少发生过“让领导先飞”的公共事件,说明在我们的空管秩序中,还可能存在着人情因素和“官本位”影响,不怎么科学和规范。
在我国,权力一大一向会产生问题的,不规范的空管更容易产生漏洞。我就不止一次地听到吉祥航空的班机在“流控”中会被安排在后面起飞的传闻,说是他们搞不定空管,而且乘过吉祥航班,两三个小时坐飞机里等待起飞命令。于是偶尔乘坐的客人会有怨气,但长久面对的机长是否会产生戾气呢?因为他们还要接受乘客的埋怨。我乘吉祥航班时就想过:这个公司的空乘人员的心理素养必须要好,老这样受压迫的,会不会产生积怨?影响飞行情绪?所以我出行是尽量不坐吉祥公司航班的,除了怕因“流控”而延误,还怕机长的情绪万一失控。
世界上偏偏存在着辩证法,存在着强弱互变。“空管人员”之所以强势,是规则的客观使然,一旦他们可以随意越出规则,体现权力,权威就会因为被滥用而削弱了,这是我对机长不听“空管”调度现象的门外猜想。涉事吉祥航班的机长肯定不是第一次开飞机的,不会不懂规矩,民航局的调查也得挖挖“空管”方面的原因,光让两家航空公司坐下来谈话调查是不够的。因为这不是商业纠纷,而是人命关天的问题。相关航空公司和现在一脸无辜、貌似可怜的“空管”,一个巴掌不响。
我爱祖国的蓝天,但蓝天不应该是“官本位”或者权力争斗的空间,“空管”的话语权也不应该是他们的“自留地”。
纠结的楼市,谁还能Hold住? 赖瀚林
楼市似乎一夜入秋,满城尽闻降价声。
如果说限购是对需求的强制禁欲,则限贷是对开发商的一场暗杀。
继银行信贷与股市融资全面收紧之后,房地产信托也被纷纷叫停。开发商们赖以生的三大融资渠道,都被封堵死了,对于大多数陷入资金危机的开发商们无疑是雪上加霜。而现在能依赖的最大资金来源似乎就只剩下销售回笼资金这条华山天堑之路了。
但蛋糕有限,手脚快的才能抢的更多,吃的更多。有些开发商永远是先知先觉,有些开发商却永远是后知后觉,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不知不觉的开发商,也许到最后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先知者,永远先行一步。在调控政策持续加压之下,坚挺的房价难再高昂其高贵之头。虽然部分央企房价仍旧坚挺,但难挡房价暗跌的汹涌之浪。在成交持续痿缩、市场深度观望之下,楼市已是降价暗潮涌动。多数开发商们资金链吃紧,销售回笼资金,成了大多数中小开发商们缓解资金压力的救命稻草。
在这股降价暗潮中,有明降的也有暗降的,有普遍商品房也有高档豪宅。有些不愿放下身段的,则采取大幅优惠折扣方式,少则5%,多则30甚至更多的优惠折扣。原来18000的城南精装豪宅,现在一口价12000每平;连牧马山的别墅,都放下了身价降到6500元/平了。
在这场资金链危机中,各地楼市恐慌如潮。如温州、舍肥现“抛房潮”、天津房产中介“倒闭潮”、北京楼市“降价潮”、成都楼市“暗跌潮”……。向来被认为是炒房团发源地的温州,最近也陷入了一场“抛房潮”的尴尬。“大降价”、“白菜价抛售”、“资金周转急售”……等抛房降价声声入耳。温州楼市一片恐慌。而天津则出现房产中介大规模倒闭潮。一些房地产中介由于生意冷清,已经开始大规模缩减门店。在各项政策不断加紧,成交量的持续下滑下,市场势必会出现洗牌现象。
与此同时,针对二三线城市的限购标准已经“出炉”,无论地方愿意与否,针对二三线城市的限购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8月16日,住建部下发文件要求各省在本月20日之前上报所辖区内各城市的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情况,向各省、市、自治区房地产主管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对照“5大标准”拟定需要限购的二三线城市名单。预计年底,二三线城市限购令将加紧推出。楼市。将更加残酷。
但个人觉得当前市场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还没有来,现在全球通胀压力都很大,在美元与人民币的博弈中中国是输家,因此代价就是中国经济的衰退,当前经济的繁荣我认为是个假象,但大家都不愿去面对,所以政府是努力动用国家财政大搞基建来带动内需,刺激经济。GDP之战,已经变成了政府自娱自乐的游戏。现在是有钱人拼命的屯积黄金和古董艺术品,穷人则拼命攒钱买房子。当经济下滑的闸门一动冲开,则将是步入日本失去的十年覆辙。从当前来看,政策调控会更严,信贷也更紧,开发商如果自有资金不足,会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所以,出路两条:要么合纵联横,几家甚至多家一起抱团取暖,联合开发是出路。要么当下活命要紧,让利促销逃出资金重围。下半年,或者明年房价是否走入下降通道?我看下结论仍然为时过早,还取决于后市调控政策的走向与力度。
炒作成就不了国产手机 小刀马
窝里斗常常是我们兵败如山倒的一种罪魁。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被敌人打败了,而是被自己人残害了。这就是一种陋习,也是一种无奈。我们的企业在很多时候也是如此,并不是被国际巨头所湮灭,而是被自己的兄弟所折腾,最终困境重重。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国内市场,两强之间的相互揭短,相互口水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为挑起口水战一直唱独角 戏也乐此不彼!
近日,小米手机还没有正式上市,就已经遭到各种诋毁。雷军虽然没有说话,但市场上对小米的揣测和指责已经出现。而且是构筑在竞争对手也即将推出类似产品的时候。业内人士一看就明白,一场为炒作而挑起口水战又在上演。
对于事实的真相或许只有当事人明了。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既然指责小米的种种不是,为何不能在产品上,包括质量、价格、服务内容、应用模式等方面直接“封杀”小米手机?
当智能手机越来越流行之后,我们知道市场已经是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的天下,国产手机如果想超越市场生存下去,就需要提供更多的迎合市场的产品,小米通过独特的通讯模式,以及一种别样的发布和网络直营的模式,把最大的利润让利给用户,这本身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或许此举触痛了一些厂商的神经。
产品能不能获得成功,关键还是看自身的实力,而不是靠炒作就可以换来的。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需要深思。如果介入到手机领域,靠几次谈话,分享一个文件就可以堆积起来的话,那谁都可以做成手机了,国内的手机厂商早就教不胜数了。但在智能手机领域,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其实,创新才是根本,并且一种对市场的把握和迎合才更靠谱。如果小米是“嗟来之食”,那么魅族M9应该更强大才对。直接到市场上厮杀一番,孰优孰劣,让用户说了算。
但是我们看到的首先是口水。单方面的口水,让人难以分辨详情。雷军没有介入到口水之中,也体现出一定的大度。其实更多的时候,让产品说了算就是最好的解释。对我们用户而言,需要的是产品的品质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应用感受,没有好的体验,没有好的应用基础,那么其他一切都是白扯。经济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面对口水,雷军仅仅在微博上称:“小米手机还未正式发售,各种明枪暗箭扑面而来。”看来想做出一些事情,需要承受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小米的三项核心业务米聊、MIUI和小米手机。雷军秉承的是“软件+硬件+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的模式,小米手机目前预装米聊,推荐的小米应用包括小米司机、小米读书等,同时小米软件超市里有Android软件商店。
当智能手机流行之后,其实硬件的收益已经被降到最低,更多时候是需要在其他应用方面,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盈利机会。小米的核心业务MIUI是作为一款基于安卓系统深度二次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一面与小米手机做最紧密的结合,另一方面在市场上继续支持更多机型,卡位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为自己预留更多未来的盈利空间。
微博上和论坛的指责不过是一场浮云,如果真的是竞争对手,让产品本身站出来较量一番,是一种直面的尊严。此外,如果真的认为小米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可曾想到最近微软的起诉,苹果的专利之争。我们的企业拥有这样的专利优势吗?我们的企业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要挟别人吗?如果没有,那么很简单,对口的产品直接拼杀一番,看消费者会选择谁?
乔布斯的拿来主义 周鸿神
前几天,摩铁图书发布新书《乔布斯传》,把我拉过去站台。现场讲了不少,但并不是很系统,这几天再琢磨,也有一些新发现,因此写出来跟大家分享。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乔布斯的拿来主义。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苹果在核心技术上全面采用了拿来主义的策略,也就是说苹果产品上的很多东西,核是别家的,或者是收购的,然后再在外面加了一个壳。比如说,iOS操作系统和Safari浏览器都是在别人的核心上加了一个苹果自己的壳。这是乔布斯对过去的自己的“反叛”,在我看来,这就是拿来主义。
就他的技术和产品思路来看,拿来主义就是不再重复发明轮子。相比之下,微软做东西是很累、很辛苦的。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是微软自己从底层做起,再加上一大把自己的应用软件,还要考虑跟老版本保持兼容,还要考虑支持世界上各种硬件驱动。乔布斯之前跟微软斗得厉害,但重返苹果后,苹果放弃了之前啥都自己做的路线,而是采用拿来主义的策略,比如i-phone上的不少模块就是现成拿来的,还有多点触摸屏技术。有一次,我跟一家运营商讲,你看人家苹果也没像既没有试图去占领技术制高点,也没有非要建一套通信标准,但人家就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一样在手机市场搞了个天翻地覆,打败天下无敌手,甚至整合出iTunes、AppStore出来。这种对既有技术的整合难道不就是一种创新吗?
过去,不少人有一个观点,认为从底层做出来的原创才叫做创新,认为觉得做出核心来很重要,在核心上做什么反而不重要。但是,他们不明白,在某种程度上,壳比核还重要。用户体验好不好,都是体现在壳上,都反映在你在核心上做了什么。苹果从2001年开始推iPod,这种在珠海烂大街的MP3播放器并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但是苹果持续多年在壳上下功夫,追求极致,创造出一流的用户体验,这是决定iPod畅销不衰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苹果进一步改变数码工业的条件。
我认为,乔布斯的拿来主义值得我们去反思。拿来主义告诉我们,并不是什么都是自己做,才是叫做高科技。过去,很多技术公司从自己出发,千辛万苦做出一个东西出来,觉得用户看不明白,没有热烈欢迎,就要去教育市场,教育消费者,高调宣传其中的核心技术。相反,你看苹果,也没宣传哪些技术是自己十年磨一剑磨出来的,但是用户只要一用就上瘾,就觉得好。所以,我觉得技术这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原创的,只要你有能力给用户带来比别人好的、一流的体验,那么你就是在创新,这种创新与做出核心技术相比,同样重要。
其实,乔布斯也吃过技术的亏。他离开苹果后,创办了NEXT公司,也是比较偏重以技术主导驱动市场,结果市场并不买账。本质上说,乔布斯并不是搞技术出身的,苹果公司的另外一个创始人沃茨是真正的技术出身。但正是因为乔布斯不是搞技术的,所以在他眼里技术不是产品的根本。相反,很多技术出身的人过于迷信技术,变成了为了技术而技术。技术本来是手段,结果成了目的了。为了技术而技术,其结果就忽略了消费者。所以,我也经常告诫技术人员,包括我自己,做好产品服务消费者才是根本,用谁的技术、用什么技术都是手段而已。
所以,乔布斯重返苹果,应该是带着对时代的一种新认识,也是他离开苹果之后不断反思的结果。如果他早五年重返苹果,我认为他的拿来主义很难成功,在当时不太可能成为主流。像今天的苹果产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流畅的感觉,当时的软硬件即使能支持,也是非常昂贵。但摩尔定律发展到今天,软硬件的条件具备了,用户体验时代来临了,于是乔布斯趁势而起,一发而不可收拾。
做生意不用签合同的美国贵格会 李铁
很多人吃过这样一个品牌的麦片:桂格燕麦。基督新教里有个教派也叫资格会,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两种的关系只在于,桂格燕麦的老板希望挂上贵格这两个字,能够增 加消费者的信任。因为责格会是西方商界诚信的金字招牌。
贵格会是17世纪上半叶创立的一个新教分支,到现在资格会的人数大约只有六十万。虽然教众的数量不多,但一直以来贵格会信徒在商业方面创造出了惊人的成就。
目前英国的五大银行中,就有三家都是贵格会的信徒所创立。在船运、钢铁、铁路等领域,责格会成员都声名显赫。另外,像家喻户晓的其乐(clarks)鞋、吉百利糖果食品,成立者都是资格会成员。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是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商学院,而贵格会正是宾州大学的创建核心。
贵格会成员之所以在商业上取得惊人成功,上升到信仰层面的“诚信”可谓是其核心竞争力。贵格会的核心价值是诚实、正义及和平。尽管这些信念并非贵格会的专利,但其成员对此信条绝无异议,丝毫没有折扣或例外可言。
责格会特别强调个人“良心的自由”,他们拒绝宣誓,认为宣誓根本都没有必要,只需要一言为定,个人良知为上,不需要再订立任何契约。基于责格会成员优良的诚信记录以及坚定的诚信信仰,美国法院都特别订出一条规定:资格会友在证人席前,无须“宣誓所言皆为事实”,因为他们说的话,就是事实。
在商业活动中,贵格会成员不搞讨价还价,一律是一口价。他们不相信掠夺式的商业模式能够带来富裕和幸福,认为企业获利和社会责任之间不仅不排斥,还互相依赖。早在劳工运动兴起之前,资格会就认为工会能使资方和工人实现双赢,在他们的企业内,工人往往不需要诉诸罢工就能获得公平的劳动条件。
责格会通过宗教的形式把商业诚信与信仰、人生的根本意义结合在了一起。由此而发展出来的这种“君子”作风,极大地增加了商业互信,降低了很多的交易成本。时至今日,很多责格会成员之间做生意,依然不签合同,一诺千金。
如果一个教派成员去另一个地方做生意,他如果有会众给他开具的推荐信,他就能很快与当地的教派成员建立联系,很快取得当地商界的信任,获得贷款,开始经营。但如果他因为道德过失被逐出了教派,他几乎无法再在这个圈子中立足。
这样一个超乎寻常的信用体系使得贵格会商人特别容易抱团,很容易就能做大生意,前面提到,他们在银行、船运、钢铁、铁路领域成就巨大,这些行业其实都是需要撬动庞大资金、需要大范围的团队协作的行当,在这些行业,贵格会的共同信仰和诚信体系的威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当然,随着当今世界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完善,整个商业社会的诚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贵格会在这一块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但这个基于信仰的社群系统依然有它的价值,因为毕竟法律不能面面俱到。硬性的法规的制度,只能为社会规范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但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复杂的机体,意味着更多对于今天的中国,我们需要学习的,或许不仅仅是制度。
用道德标准检验旁观者的认知 罗传银
近一周内,上演三件事检验旁观者的认知:
一是做好事要自带摄像头吗?
8月26日,江苏省如皋市交警接到报警,称一辆大巴车在石庄镇的立交桥上撞倒了一名骑三轮车的老人并逃逸。但大客车的司机殷红彬所述却与石老太太反映的情况截然相反。所幸车上装有监控,整个过程被清楚记录了下来,证明司机所说属实,还了司机清白。
二是做好事需要旁观者的认知?
南京夫子庙一老人晕倒,不少热心市民都伸出了援手,有的市民给老人撑伞遮阳,有的给老人买来了矿泉水。正当大家等民警的时候,一名外国男子二话没说就走到了晕倒老汉的面前,又是按压心脏又是做人工呼吸。晕倒的老人慢慢地苏醒过来,纷纷称赞老外是“洋雷锋”,是当代的“白求恩”。
三是不做好事是因为没有旁观者认知?
9月4日,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摔倒。老人面朝下想站起来,但力气不够。虽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直到老伴和儿子赶来扶起他,并送往医院。近9旬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终身亡。
一般来说,人们对一些事件产生不同的道德标准,形成了不同的结局。人们的心理在做好事始终是矛盾着的,它决定了人们在做好事前的行为。道德广泛渗透式的生态形式,决定了主体(社会和人)的价值选择和实现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道德价值选择和实现相关,都具有道德意义,都能成为道德评价的对象。
但事实证明,好的意图只是利他行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利他行为的出现除了有好的意图以外,还需要环境或者是旁观者具有较高的道德判断推力。真正的道德的出现不仅要有道德者的本身履行道德原则,更需要一种道德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环境的培养,可能帮助人们在充分考虑自己的道德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们进行道德对话和沟通,从而作出较好的判断。
如上述第二种情景,就较好的实现了道德环境的判断,而在第三种和第一种情景就没有实现理想的道德环境的判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成熟、成长和发展,是建立在一定成熟程度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特别是道德行为的相应成熟与发展。作为一种道德选择,旁观者的行为也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做出决定。
说到底,人类合作秩序的每一步扩展都会遇到来自人的自私本能或者是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任何的意识形态一方面要在理论上不断地自我完善,提出更多更充分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人们认同它所提出的理由:另一方面,一个价值观体系还要尽量满足更多人的利益上的要求,促使他们从利益的角度来接受一定的价值观体系。
“旁观者”现象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道德认知的支撑主要是常识性道德和习俗性道德,在这一道德认知理念的支撑下,旁观者往往可能为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寻找到一定的理论借口。
因此,一些人的精神,不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而是自己限定自己,它是受“旁观者”的影响而呈现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是一种“永恒的转变”,但转变不等于过渡,而是意味着无限和有限的“绝对同时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精神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在有限中呈现出无限。”
如果历史并不像一条河流那样拥有某个方向,而是拥有各种方向,那么它告诉我们的不是一种真理,而是需要加以避免的各种错误。就此而言,“让人意识到他是什么,他很快就会学习着去成为他应该的那个样子”。“给予他对于自己理论上的尊重,实践上的尊重将很快随之而来。”
正如卢跃刚所说:“贫穷与愚味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冷漠和麻木”
在房产证上加名字到底管用吗? 端宏斌
有网友表示,新《婚姻法》是“乐了开发商,苦了丈母娘”。不过我倒是觉得挺公平的,男方父母方给儿子买房,不管发生在婚前还是婚后,如果不做特殊约定就属于男方个人财产,这个事情其实很合理,因为女方父母方给女儿买房, 也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属于女方个人财产,所以法律在这一点上是公平的。至于说苦了丈母娘,那就不对了,你凭什么认为房子就应该是男方买呢?你为啥自己不出钱。
最近连续收到多封读者来信,全都是咨询新婚姻法司法解释颁布之后,是否应该将自己的名字写到房产证上去,因为这是很多女性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这次就来谈谈:加不加名字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呢?
不少女性认为,如果将自己名字加到房产证上去,那么到时候万一离婚,可以分到更多。我只能说,这些人根本就没仔细看法律原文,自己坐在那儿想当然呢!
让我们来看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话说张先生和王小姐结婚了。婚房是两家人一起出资买的,总价100万。但是张先生家里出了90万,王小姐家只出了10万。办房产证的时候,王小姐希望将自己的名字加上,而张先生则很是大度,虽然他家出了总价的90%。但张先生为了表示诚意,坚持不写自己的名字,所以房产证上只有王小姐的名字。过了没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夫妻两人感情破裂了,离婚的时候面临财产分割。此时这套房子已经升值到了200万。那么法官会如何判决呢?
法官的判决是:这套房不管登记在谁的名下,都应该认为是双方父母出资按照比例共同拥有,也就是说,张家占了90%的股份,王家占了10%的股份,离婚的时候,张家可以得到180万,王家则是20万。【可参照新婚姻法司法解释第七条的相关规定】
这个思路就是合伙做生意的思路。俩家买房就按照出资比例来分配,跟你写不写名字是没什么关系的。女方如果只出10%,就算男方名字都不写,到头来还是10%的股份。所以呢,最好你能出到50%,这样就是严格的对半分了。
其实买过房子的人早就知道,在房产证上是可以写明份额比例的,比如男方父母给小夫妻俩买了房,那么公公婆婆当然也可以要求将自己名字加到房产证上去,这样一来房产证上就会有n个名字,然后注明每个人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好,现在你将自己名字加上去了,但是持有份额只有1%,这也没啥意思是吧。如果你强烈要求公婆的名字不能上房产证,那么人家会怎么想?
现在夫妻结婚,完全由一方承担买房费用的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双方共同承担,那么就按照出资比例来决定份额。所以加不加名字其实意义不大,关键是看谁出的钱多。这对于那些就想“坐享其成”的女孩是当头一棒啊,比如某女满心欢喜嫁了个有房男,到头来有房男移情别恋,两人感情破裂,结果她不仅浪费了多年青春,还要净身出户!这让人情何以堪啊!
在这里老端真诚建议,与其找个有房有车一切现成的男人,不如去找个发展前景好的男人;与其坐享其成不如俩人共同努力;父母如果有钱资助你,那当然挺好,如果没钱给你,你也不要怨什么,好男儿当自强,别图父母的养老钱。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可能再持续8-10%的高速发展?可以主动放弃经济高速增长的努力吗?我们既不能盲目判断,也决不轻言放弃任何努力。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巨大,财富创造能力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有许多值得我们努力的地方。其中包括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更直接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大幅度拉动内需、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等等。当然,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态势,既需要短期的努力,也需要长期的努力。眼下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依然存在着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自于减免税赋,可以让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减轻税收负担,再加上其它配套措施,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有可能继续保持8-10%的增长速度。
当前,中小企业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融资成本也大幅上升,再加上沉重的税收负担,已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其路径之一是减免税赋。这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做的事情。
那么,中国是否有减免税赋的空间?回答是肯定的。2011年3月15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赵启正说:“中国公务员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万。”由此对比中国的人口数量,差不多十几个人里就有一个国家公务员。以经济的视角来考察,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目前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日本为1.38人/百万美元。我国公务员“超标”近20倍。税收负担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问题,国家税收最终是由所有纳税人来承担。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经济体系的税收负担能力不是无限的,超越了经济的承受能力,就会损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减税的时候了。
美国永远不可能还债养老金是未来债务最大黑洞 叶檀
又一位有头有脸的人士指出,美债的本质,就是永远不可能还债。
里根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高级经济学家柯特利科夫目前公开表示,美国财政部给出的14万亿国家债务总额只是冰山一角,非利息支出和预计收入之间的财政缺口高达211万亿美元。
这个悲观的数据,包含了美国从最广范的意义上的财政缺口,包含了政府运作开支、社会福利、军费开支、企业债、等等。即便211万亿财政缺口有所夸张,但14万亿的联邦政府负债远远不能反映美国的真实负债。
从2001至2010年的10年间,美国财政收入基本稳定在2万亿美元左右,而仅福利开支一项,2008年就达到了1万亿美元,占美国政府预算的三分之一。美国政府之所以需要大量举债,其中有58%的原因是为了社会福利。柯特利科夫认为,“我们有7800万婴儿潮一代人,在未来15到20年,每人每年的养老金为4万美元。7800万乘以4万美元,我们讨论的是每年给这部分人口的支出就迭3万亿美元,这是悬在我们头顶的一张巨额账单,而国会并没有关注这个问题。”
事实上,在柯特利科夫之前,美国知名的女分析师梅勒迪斯·惠特尼在今年6月警告,美国州级财政状况远比想象的糟糕。最大的问题在于养老金支出,目前,各州的养老金都存在系统性缺口。如今,未来债务的覆盖率是77%,大大低于2000年时的103%。如果每年足额支付养老金成本,州级政府将需要每年增加支出超过7000亿美元,占当前年支出额的40%多。而且,这些数据还不包括未来的医保支出,该项支出列入一个鲜为人知的类别一一其它退休后福利(OPEB)。大多数州级政府直接从收入中支付OPEB成本。大多数州都没有累积真正能获得收益的资金以支付未来的OPEB成本,一般都是即付式,完全没有资金储备。惠特尼表示,这些表外数据难以置信地达到了所有表内总负债的三倍,总计2万亿美元。债务负担正在迅速增长;过去一年,养老金缺口扩大了50%。
美国永远不可能偿债,并且由于经济增速下降、老年人口增加,债务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养老金缺口是未来的债务黑洞之源,如果说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衰退还能够被弥补,那么,我们对养老金缺口将束手无策。这不仅是美国的难题,更是横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头上的驱之不去的乌云。
来看日本。据预测,从2011年4月开始的新一年财政年度,日本养老金发放金额预计将出现2.5兆(万亿)日圆(289.7亿美元)缺口。而日本养老金运作在继续亏损的过程中。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日本养老金亏损5,84万亿日元。亏损并非第一次,早在2001年、2002年,累计亏损总额高达6.07万亿日元,创下历史纪录。
2010年9月22日,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发布报告,提醒欧洲养老金缺口达1.9万亿欧元,相当于欧洲联盟所有国家一年经济总产值的五分之一。英国养老金缺口为3790亿欧元,占GDP的26%,为欧盟最高。德国和西班牙紧随其后,养老金缺额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和18%。欧洲工作者或许不得不过勒紧裤带的退休生活。
中国压力同样沉重。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今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1.3万亿元人民币。另据2005年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养老缺口的报告,以目前的人口与养老模式推测,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达9.15万亿元。这还未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因素。
仅养老金缺口一项,注定全球财政危机、债务危机会越来越严重。
从短期来看,扩大债务规模借新还旧、稀释货币购买力是便捷的办法,而从长期来看,削减福利将成为惟一选项。今后,依靠国家养老将是最不靠谱的办法,在债务世界中。保留工作能力、投资能力,才能保障有尊严的生活。
全球在难以为继的财政体系中打滚,目前的养老体系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退出历史舞台。词汇很温柔,如增加养老保障金、或者“柔性退休”,现实很残酷,我们将成为失去保障的一代。
“吉祥航空"的机长什么敢顶“空管”? 甲秀
“吉祥航空”空中霸道,险致卡塔尔航班坠落的消息,乍看上去充满了新闻张力,让人惊讶。那机长咋这样牛?敢顶空管,没有空德?而“险致……”的想象力,立马使人联想到了十多年前发生在莘庄附近的韩国货机坠毁事件,和不久前刚发生的“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我经常坐飞机出差,有关航空安全的消息不可能不关心,肯定会张大眼睛关注下去,据说民航已经介入调查,会有一个结论给社会的。
其实这件事的结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件事情的本身已经足够重要。蔚蓝的天空中,我们民航的管理一团乱象,已不是两个航空公司两架 飞机的争风抢道问题。不妨换一个恩路想,民航空管的威信已经被挑战了,成了弱势群体,说话人不听,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和本质。就像这些天网上热议的“摸奶门”,其实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八卦”,而是警方的信息管理工作失误一样。
天高任鸟飞,飞机却只能在规定的航线上飞,看上去很自由,实际上却没有什么自由的。连上上下下都要受到地面空管人员的管控,自由度远比城市公交车低,所以空管人员在飞机驾驶员之前的威信与生俱来,差不多“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意思。这种威信的职业化和国际化程度都很高,机长的信任也是无条件的,而且还很默契。全世界不管是什么体制,什么种族,不管讲什么语言,空管对于机长一向是有绝对权威的,现在怎么一个小小的吉祥航空就敢反了?暂时还没有机构给出答案。
我们的有关机构过去在处理公共事件时,一向是很爱护群众的,像是家长对待未成年人,不让受不良刺激。很多事情的真相往往就隐过不说了,处理过程也不透明,但这样一来,问题就会滑向另一面。一方面容易滋生腐败,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慎独”啊?而且黑灯瞎火的环境,就不能说是正大光明了;藏藏掖掖的,又岂能光明磊落?另一方面,还容易丧失威信,只需要一次事后证明,官方在之前说过谎的,信任就会消失。一旦再次面对不透明的事情,就容易滋生谣言和猜想了。
谣言是凭空捏造,猜想则不是空穴来风,是循蛛丝马迹而发散的思维,具有自然的趋光性。但是谣言和猜想往往会互动,乌云密布的时候,可以洗晒真相的指数是不高的。我就联想到了以往乘飞机时的种种不快:前段时间特别密集的“空中流量控制”,是不是会让空管人员的权力有些大了?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过有人给塔台打电话以安排先飞的炫耀,至少发生过“让领导先飞”的公共事件,说明在我们的空管秩序中,还可能存在着人情因素和“官本位”影响,不怎么科学和规范。
在我国,权力一大一向会产生问题的,不规范的空管更容易产生漏洞。我就不止一次地听到吉祥航空的班机在“流控”中会被安排在后面起飞的传闻,说是他们搞不定空管,而且乘过吉祥航班,两三个小时坐飞机里等待起飞命令。于是偶尔乘坐的客人会有怨气,但长久面对的机长是否会产生戾气呢?因为他们还要接受乘客的埋怨。我乘吉祥航班时就想过:这个公司的空乘人员的心理素养必须要好,老这样受压迫的,会不会产生积怨?影响飞行情绪?所以我出行是尽量不坐吉祥公司航班的,除了怕因“流控”而延误,还怕机长的情绪万一失控。
世界上偏偏存在着辩证法,存在着强弱互变。“空管人员”之所以强势,是规则的客观使然,一旦他们可以随意越出规则,体现权力,权威就会因为被滥用而削弱了,这是我对机长不听“空管”调度现象的门外猜想。涉事吉祥航班的机长肯定不是第一次开飞机的,不会不懂规矩,民航局的调查也得挖挖“空管”方面的原因,光让两家航空公司坐下来谈话调查是不够的。因为这不是商业纠纷,而是人命关天的问题。相关航空公司和现在一脸无辜、貌似可怜的“空管”,一个巴掌不响。
我爱祖国的蓝天,但蓝天不应该是“官本位”或者权力争斗的空间,“空管”的话语权也不应该是他们的“自留地”。
纠结的楼市,谁还能Hold住? 赖瀚林
楼市似乎一夜入秋,满城尽闻降价声。
如果说限购是对需求的强制禁欲,则限贷是对开发商的一场暗杀。
继银行信贷与股市融资全面收紧之后,房地产信托也被纷纷叫停。开发商们赖以生的三大融资渠道,都被封堵死了,对于大多数陷入资金危机的开发商们无疑是雪上加霜。而现在能依赖的最大资金来源似乎就只剩下销售回笼资金这条华山天堑之路了。
但蛋糕有限,手脚快的才能抢的更多,吃的更多。有些开发商永远是先知先觉,有些开发商却永远是后知后觉,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不知不觉的开发商,也许到最后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先知者,永远先行一步。在调控政策持续加压之下,坚挺的房价难再高昂其高贵之头。虽然部分央企房价仍旧坚挺,但难挡房价暗跌的汹涌之浪。在成交持续痿缩、市场深度观望之下,楼市已是降价暗潮涌动。多数开发商们资金链吃紧,销售回笼资金,成了大多数中小开发商们缓解资金压力的救命稻草。
在这股降价暗潮中,有明降的也有暗降的,有普遍商品房也有高档豪宅。有些不愿放下身段的,则采取大幅优惠折扣方式,少则5%,多则30甚至更多的优惠折扣。原来18000的城南精装豪宅,现在一口价12000每平;连牧马山的别墅,都放下了身价降到6500元/平了。
在这场资金链危机中,各地楼市恐慌如潮。如温州、舍肥现“抛房潮”、天津房产中介“倒闭潮”、北京楼市“降价潮”、成都楼市“暗跌潮”……。向来被认为是炒房团发源地的温州,最近也陷入了一场“抛房潮”的尴尬。“大降价”、“白菜价抛售”、“资金周转急售”……等抛房降价声声入耳。温州楼市一片恐慌。而天津则出现房产中介大规模倒闭潮。一些房地产中介由于生意冷清,已经开始大规模缩减门店。在各项政策不断加紧,成交量的持续下滑下,市场势必会出现洗牌现象。
与此同时,针对二三线城市的限购标准已经“出炉”,无论地方愿意与否,针对二三线城市的限购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8月16日,住建部下发文件要求各省在本月20日之前上报所辖区内各城市的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情况,向各省、市、自治区房地产主管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对照“5大标准”拟定需要限购的二三线城市名单。预计年底,二三线城市限购令将加紧推出。楼市。将更加残酷。
但个人觉得当前市场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还没有来,现在全球通胀压力都很大,在美元与人民币的博弈中中国是输家,因此代价就是中国经济的衰退,当前经济的繁荣我认为是个假象,但大家都不愿去面对,所以政府是努力动用国家财政大搞基建来带动内需,刺激经济。GDP之战,已经变成了政府自娱自乐的游戏。现在是有钱人拼命的屯积黄金和古董艺术品,穷人则拼命攒钱买房子。当经济下滑的闸门一动冲开,则将是步入日本失去的十年覆辙。从当前来看,政策调控会更严,信贷也更紧,开发商如果自有资金不足,会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所以,出路两条:要么合纵联横,几家甚至多家一起抱团取暖,联合开发是出路。要么当下活命要紧,让利促销逃出资金重围。下半年,或者明年房价是否走入下降通道?我看下结论仍然为时过早,还取决于后市调控政策的走向与力度。
炒作成就不了国产手机 小刀马
窝里斗常常是我们兵败如山倒的一种罪魁。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被敌人打败了,而是被自己人残害了。这就是一种陋习,也是一种无奈。我们的企业在很多时候也是如此,并不是被国际巨头所湮灭,而是被自己的兄弟所折腾,最终困境重重。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国内市场,两强之间的相互揭短,相互口水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为挑起口水战一直唱独角 戏也乐此不彼!
近日,小米手机还没有正式上市,就已经遭到各种诋毁。雷军虽然没有说话,但市场上对小米的揣测和指责已经出现。而且是构筑在竞争对手也即将推出类似产品的时候。业内人士一看就明白,一场为炒作而挑起口水战又在上演。
对于事实的真相或许只有当事人明了。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既然指责小米的种种不是,为何不能在产品上,包括质量、价格、服务内容、应用模式等方面直接“封杀”小米手机?
当智能手机越来越流行之后,我们知道市场已经是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的天下,国产手机如果想超越市场生存下去,就需要提供更多的迎合市场的产品,小米通过独特的通讯模式,以及一种别样的发布和网络直营的模式,把最大的利润让利给用户,这本身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或许此举触痛了一些厂商的神经。
产品能不能获得成功,关键还是看自身的实力,而不是靠炒作就可以换来的。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需要深思。如果介入到手机领域,靠几次谈话,分享一个文件就可以堆积起来的话,那谁都可以做成手机了,国内的手机厂商早就教不胜数了。但在智能手机领域,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其实,创新才是根本,并且一种对市场的把握和迎合才更靠谱。如果小米是“嗟来之食”,那么魅族M9应该更强大才对。直接到市场上厮杀一番,孰优孰劣,让用户说了算。
但是我们看到的首先是口水。单方面的口水,让人难以分辨详情。雷军没有介入到口水之中,也体现出一定的大度。其实更多的时候,让产品说了算就是最好的解释。对我们用户而言,需要的是产品的品质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应用感受,没有好的体验,没有好的应用基础,那么其他一切都是白扯。经济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面对口水,雷军仅仅在微博上称:“小米手机还未正式发售,各种明枪暗箭扑面而来。”看来想做出一些事情,需要承受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小米的三项核心业务米聊、MIUI和小米手机。雷军秉承的是“软件+硬件+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的模式,小米手机目前预装米聊,推荐的小米应用包括小米司机、小米读书等,同时小米软件超市里有Android软件商店。
当智能手机流行之后,其实硬件的收益已经被降到最低,更多时候是需要在其他应用方面,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盈利机会。小米的核心业务MIUI是作为一款基于安卓系统深度二次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一面与小米手机做最紧密的结合,另一方面在市场上继续支持更多机型,卡位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为自己预留更多未来的盈利空间。
微博上和论坛的指责不过是一场浮云,如果真的是竞争对手,让产品本身站出来较量一番,是一种直面的尊严。此外,如果真的认为小米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可曾想到最近微软的起诉,苹果的专利之争。我们的企业拥有这样的专利优势吗?我们的企业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要挟别人吗?如果没有,那么很简单,对口的产品直接拼杀一番,看消费者会选择谁?
乔布斯的拿来主义 周鸿神
前几天,摩铁图书发布新书《乔布斯传》,把我拉过去站台。现场讲了不少,但并不是很系统,这几天再琢磨,也有一些新发现,因此写出来跟大家分享。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乔布斯的拿来主义。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苹果在核心技术上全面采用了拿来主义的策略,也就是说苹果产品上的很多东西,核是别家的,或者是收购的,然后再在外面加了一个壳。比如说,iOS操作系统和Safari浏览器都是在别人的核心上加了一个苹果自己的壳。这是乔布斯对过去的自己的“反叛”,在我看来,这就是拿来主义。
就他的技术和产品思路来看,拿来主义就是不再重复发明轮子。相比之下,微软做东西是很累、很辛苦的。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是微软自己从底层做起,再加上一大把自己的应用软件,还要考虑跟老版本保持兼容,还要考虑支持世界上各种硬件驱动。乔布斯之前跟微软斗得厉害,但重返苹果后,苹果放弃了之前啥都自己做的路线,而是采用拿来主义的策略,比如i-phone上的不少模块就是现成拿来的,还有多点触摸屏技术。有一次,我跟一家运营商讲,你看人家苹果也没像既没有试图去占领技术制高点,也没有非要建一套通信标准,但人家就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一样在手机市场搞了个天翻地覆,打败天下无敌手,甚至整合出iTunes、AppStore出来。这种对既有技术的整合难道不就是一种创新吗?
过去,不少人有一个观点,认为从底层做出来的原创才叫做创新,认为觉得做出核心来很重要,在核心上做什么反而不重要。但是,他们不明白,在某种程度上,壳比核还重要。用户体验好不好,都是体现在壳上,都反映在你在核心上做了什么。苹果从2001年开始推iPod,这种在珠海烂大街的MP3播放器并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但是苹果持续多年在壳上下功夫,追求极致,创造出一流的用户体验,这是决定iPod畅销不衰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苹果进一步改变数码工业的条件。
我认为,乔布斯的拿来主义值得我们去反思。拿来主义告诉我们,并不是什么都是自己做,才是叫做高科技。过去,很多技术公司从自己出发,千辛万苦做出一个东西出来,觉得用户看不明白,没有热烈欢迎,就要去教育市场,教育消费者,高调宣传其中的核心技术。相反,你看苹果,也没宣传哪些技术是自己十年磨一剑磨出来的,但是用户只要一用就上瘾,就觉得好。所以,我觉得技术这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原创的,只要你有能力给用户带来比别人好的、一流的体验,那么你就是在创新,这种创新与做出核心技术相比,同样重要。
其实,乔布斯也吃过技术的亏。他离开苹果后,创办了NEXT公司,也是比较偏重以技术主导驱动市场,结果市场并不买账。本质上说,乔布斯并不是搞技术出身的,苹果公司的另外一个创始人沃茨是真正的技术出身。但正是因为乔布斯不是搞技术的,所以在他眼里技术不是产品的根本。相反,很多技术出身的人过于迷信技术,变成了为了技术而技术。技术本来是手段,结果成了目的了。为了技术而技术,其结果就忽略了消费者。所以,我也经常告诫技术人员,包括我自己,做好产品服务消费者才是根本,用谁的技术、用什么技术都是手段而已。
所以,乔布斯重返苹果,应该是带着对时代的一种新认识,也是他离开苹果之后不断反思的结果。如果他早五年重返苹果,我认为他的拿来主义很难成功,在当时不太可能成为主流。像今天的苹果产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流畅的感觉,当时的软硬件即使能支持,也是非常昂贵。但摩尔定律发展到今天,软硬件的条件具备了,用户体验时代来临了,于是乔布斯趁势而起,一发而不可收拾。
做生意不用签合同的美国贵格会 李铁
很多人吃过这样一个品牌的麦片:桂格燕麦。基督新教里有个教派也叫资格会,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两种的关系只在于,桂格燕麦的老板希望挂上贵格这两个字,能够增 加消费者的信任。因为责格会是西方商界诚信的金字招牌。
贵格会是17世纪上半叶创立的一个新教分支,到现在资格会的人数大约只有六十万。虽然教众的数量不多,但一直以来贵格会信徒在商业方面创造出了惊人的成就。
目前英国的五大银行中,就有三家都是贵格会的信徒所创立。在船运、钢铁、铁路等领域,责格会成员都声名显赫。另外,像家喻户晓的其乐(clarks)鞋、吉百利糖果食品,成立者都是资格会成员。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是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商学院,而贵格会正是宾州大学的创建核心。
贵格会成员之所以在商业上取得惊人成功,上升到信仰层面的“诚信”可谓是其核心竞争力。贵格会的核心价值是诚实、正义及和平。尽管这些信念并非贵格会的专利,但其成员对此信条绝无异议,丝毫没有折扣或例外可言。
责格会特别强调个人“良心的自由”,他们拒绝宣誓,认为宣誓根本都没有必要,只需要一言为定,个人良知为上,不需要再订立任何契约。基于责格会成员优良的诚信记录以及坚定的诚信信仰,美国法院都特别订出一条规定:资格会友在证人席前,无须“宣誓所言皆为事实”,因为他们说的话,就是事实。
在商业活动中,贵格会成员不搞讨价还价,一律是一口价。他们不相信掠夺式的商业模式能够带来富裕和幸福,认为企业获利和社会责任之间不仅不排斥,还互相依赖。早在劳工运动兴起之前,资格会就认为工会能使资方和工人实现双赢,在他们的企业内,工人往往不需要诉诸罢工就能获得公平的劳动条件。
责格会通过宗教的形式把商业诚信与信仰、人生的根本意义结合在了一起。由此而发展出来的这种“君子”作风,极大地增加了商业互信,降低了很多的交易成本。时至今日,很多责格会成员之间做生意,依然不签合同,一诺千金。
如果一个教派成员去另一个地方做生意,他如果有会众给他开具的推荐信,他就能很快与当地的教派成员建立联系,很快取得当地商界的信任,获得贷款,开始经营。但如果他因为道德过失被逐出了教派,他几乎无法再在这个圈子中立足。
这样一个超乎寻常的信用体系使得贵格会商人特别容易抱团,很容易就能做大生意,前面提到,他们在银行、船运、钢铁、铁路领域成就巨大,这些行业其实都是需要撬动庞大资金、需要大范围的团队协作的行当,在这些行业,贵格会的共同信仰和诚信体系的威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当然,随着当今世界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完善,整个商业社会的诚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贵格会在这一块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但这个基于信仰的社群系统依然有它的价值,因为毕竟法律不能面面俱到。硬性的法规的制度,只能为社会规范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但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复杂的机体,意味着更多对于今天的中国,我们需要学习的,或许不仅仅是制度。
用道德标准检验旁观者的认知 罗传银
近一周内,上演三件事检验旁观者的认知:
一是做好事要自带摄像头吗?
8月26日,江苏省如皋市交警接到报警,称一辆大巴车在石庄镇的立交桥上撞倒了一名骑三轮车的老人并逃逸。但大客车的司机殷红彬所述却与石老太太反映的情况截然相反。所幸车上装有监控,整个过程被清楚记录了下来,证明司机所说属实,还了司机清白。
二是做好事需要旁观者的认知?
南京夫子庙一老人晕倒,不少热心市民都伸出了援手,有的市民给老人撑伞遮阳,有的给老人买来了矿泉水。正当大家等民警的时候,一名外国男子二话没说就走到了晕倒老汉的面前,又是按压心脏又是做人工呼吸。晕倒的老人慢慢地苏醒过来,纷纷称赞老外是“洋雷锋”,是当代的“白求恩”。
三是不做好事是因为没有旁观者认知?
9月4日,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摔倒。老人面朝下想站起来,但力气不够。虽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直到老伴和儿子赶来扶起他,并送往医院。近9旬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终身亡。
一般来说,人们对一些事件产生不同的道德标准,形成了不同的结局。人们的心理在做好事始终是矛盾着的,它决定了人们在做好事前的行为。道德广泛渗透式的生态形式,决定了主体(社会和人)的价值选择和实现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道德价值选择和实现相关,都具有道德意义,都能成为道德评价的对象。
但事实证明,好的意图只是利他行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利他行为的出现除了有好的意图以外,还需要环境或者是旁观者具有较高的道德判断推力。真正的道德的出现不仅要有道德者的本身履行道德原则,更需要一种道德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环境的培养,可能帮助人们在充分考虑自己的道德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们进行道德对话和沟通,从而作出较好的判断。
如上述第二种情景,就较好的实现了道德环境的判断,而在第三种和第一种情景就没有实现理想的道德环境的判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成熟、成长和发展,是建立在一定成熟程度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特别是道德行为的相应成熟与发展。作为一种道德选择,旁观者的行为也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做出决定。
说到底,人类合作秩序的每一步扩展都会遇到来自人的自私本能或者是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任何的意识形态一方面要在理论上不断地自我完善,提出更多更充分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人们认同它所提出的理由:另一方面,一个价值观体系还要尽量满足更多人的利益上的要求,促使他们从利益的角度来接受一定的价值观体系。
“旁观者”现象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道德认知的支撑主要是常识性道德和习俗性道德,在这一道德认知理念的支撑下,旁观者往往可能为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寻找到一定的理论借口。
因此,一些人的精神,不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而是自己限定自己,它是受“旁观者”的影响而呈现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是一种“永恒的转变”,但转变不等于过渡,而是意味着无限和有限的“绝对同时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精神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在有限中呈现出无限。”
如果历史并不像一条河流那样拥有某个方向,而是拥有各种方向,那么它告诉我们的不是一种真理,而是需要加以避免的各种错误。就此而言,“让人意识到他是什么,他很快就会学习着去成为他应该的那个样子”。“给予他对于自己理论上的尊重,实践上的尊重将很快随之而来。”
正如卢跃刚所说:“贫穷与愚味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冷漠和麻木”
在房产证上加名字到底管用吗? 端宏斌
有网友表示,新《婚姻法》是“乐了开发商,苦了丈母娘”。不过我倒是觉得挺公平的,男方父母方给儿子买房,不管发生在婚前还是婚后,如果不做特殊约定就属于男方个人财产,这个事情其实很合理,因为女方父母方给女儿买房, 也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属于女方个人财产,所以法律在这一点上是公平的。至于说苦了丈母娘,那就不对了,你凭什么认为房子就应该是男方买呢?你为啥自己不出钱。
最近连续收到多封读者来信,全都是咨询新婚姻法司法解释颁布之后,是否应该将自己的名字写到房产证上去,因为这是很多女性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这次就来谈谈:加不加名字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呢?
不少女性认为,如果将自己名字加到房产证上去,那么到时候万一离婚,可以分到更多。我只能说,这些人根本就没仔细看法律原文,自己坐在那儿想当然呢!
让我们来看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话说张先生和王小姐结婚了。婚房是两家人一起出资买的,总价100万。但是张先生家里出了90万,王小姐家只出了10万。办房产证的时候,王小姐希望将自己的名字加上,而张先生则很是大度,虽然他家出了总价的90%。但张先生为了表示诚意,坚持不写自己的名字,所以房产证上只有王小姐的名字。过了没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夫妻两人感情破裂了,离婚的时候面临财产分割。此时这套房子已经升值到了200万。那么法官会如何判决呢?
法官的判决是:这套房不管登记在谁的名下,都应该认为是双方父母出资按照比例共同拥有,也就是说,张家占了90%的股份,王家占了10%的股份,离婚的时候,张家可以得到180万,王家则是20万。【可参照新婚姻法司法解释第七条的相关规定】
这个思路就是合伙做生意的思路。俩家买房就按照出资比例来分配,跟你写不写名字是没什么关系的。女方如果只出10%,就算男方名字都不写,到头来还是10%的股份。所以呢,最好你能出到50%,这样就是严格的对半分了。
其实买过房子的人早就知道,在房产证上是可以写明份额比例的,比如男方父母给小夫妻俩买了房,那么公公婆婆当然也可以要求将自己名字加到房产证上去,这样一来房产证上就会有n个名字,然后注明每个人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好,现在你将自己名字加上去了,但是持有份额只有1%,这也没啥意思是吧。如果你强烈要求公婆的名字不能上房产证,那么人家会怎么想?
现在夫妻结婚,完全由一方承担买房费用的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双方共同承担,那么就按照出资比例来决定份额。所以加不加名字其实意义不大,关键是看谁出的钱多。这对于那些就想“坐享其成”的女孩是当头一棒啊,比如某女满心欢喜嫁了个有房男,到头来有房男移情别恋,两人感情破裂,结果她不仅浪费了多年青春,还要净身出户!这让人情何以堪啊!
在这里老端真诚建议,与其找个有房有车一切现成的男人,不如去找个发展前景好的男人;与其坐享其成不如俩人共同努力;父母如果有钱资助你,那当然挺好,如果没钱给你,你也不要怨什么,好男儿当自强,别图父母的养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