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要求提高,设计更高水准的住宅成为规划、建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任务。构建养老模式型住宅是我国现阶段解决问题比较理想的模式,随看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对于养老模式型住宅的设计建设应当更多地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普遍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文中就养老模式下的住宅设计与居住区规划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居家养老;居住区;规划设计
一、前言
人的老化是自然现象,养老问题也成为必然。老年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幸福。老年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你是否重视而改变。在老年人许多特殊的需求中,居住条件的改善是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老年人不同于残疾人,身体机能的衰退有个渐变的过程。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二、老龄化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
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2009年,我国已经达到这个联合国界定的标准。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同时,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上大下小的倒三角结构,老龄化趋势和问题将越来越明显,这种问题亟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注意和解决。
当今世界上大约有1/3的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就我国而言,由于人口控制的特殊政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更为突出,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任重而道遠。其特点是:①起步晚,我国老年人的服务设施、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建设起步晚,观念弱,相对滞后;②速度快,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才走完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而我国仅用了30年时间就走完了从60年代末的青年型、80~90年代初的成年型、到2000年老年型的全过程;③来势猛、后劲足,即老年人口的数量巨大,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令社会措手不及;④经济水平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中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实力不强、尚未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情况下,就迎来了老龄化的浪潮。
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来规划和建设属于他们的居住环境,充分弥补年老者减退或丧失的各种机能,改善当前居住环境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创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住区环境,将是今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
三、目前我国老年型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现状
1、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过大
现阶段,居住区普遍面临基本配套设施不全或者配套设施服务半径过大的问题,比如洗衣店或者早餐店的服务半径过大,使用不方便,尤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合理的服务半径小区级别配套在500米,居住组团级别配套在300米较为符合老年人的体力。
2、对老年人交往及精神需求的不重视
老年人经过大半生的工作,已经处于安享晚年的时期,他们的首要特点是拥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而对于活动并不方便的老年人口,大部分时间是停留在居住区内部的。随着城市住宅的高容积率高密度开发,使得老年人只能带着家里,附近似乎无处可去。所以,在居住区内部需要妥善解决这些特别情况的需求,如用于娱乐的棋牌室,用于交往聊天的茶室更甚至可以在居住区绿地内开辟一块小花园用于老年人自助式的种植,提高社区活动的参与性、多样性、趣味性。
3、居住设计方向
当前主流居住区设计理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对社区的构建,社区=邻里+业主良好的互动,邻里简单说就是一个规模上比较合理,空间上提供一个有效的界定,让居住其间的人感受到自身的归属性,良好的互动就需要规划设计中考虑为其提供适宜的场所,为这些活动提供合适的物质空间载体。
4、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不健全,缺乏管理。
目前,我国居住区的医疗保健设施尚不完善,疏于管理,虽然一些居住区建有卫生站、门诊所、护理院等,却门庭冷落,究其缘由主要是卫生站和门诊所等的设备简陋,医护人员良莠不齐,使需要就诊的病人望而却步。
5、规划中忽视小花园和绿地的建设管理。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规划和管理者常重视居住区公园的建设,而忽略小区和组团绿地的建设管理,开发商往往在小区或组团绿地内插建一些其它的小型公共设施或市政设施,虽然公共绿地的指标满足了要求,但小游园或组团绿地内的活动设施或场地就被挤占,丧失了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作用。
四、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满足多元化要求
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
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五、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住宅适应性设计
1、独居模式老年住宅
独居模式老年住宅是指老年人独立使用居住的一套住宅,其子女与老人不共同生活。独居模式中存在两种形式:子女与老人分离较远,通常不在同一城市,老人单独居住的形式,即常说的“空巢”而居;子女与老人毗邻居住,通常在同一个居住小区(甚至同层隔户),彼此生活相对独立,从而形成了毗邻而居的形式。对独居老人的住宅而言,主要考虑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安全性:尽量消除住宅户型内部楼面高差,卫生间、厨房等因构造、结构等原因需预留高差的,可改为小斜坡。地板面层应采用亚光面层,减少室内眩光。在走道、起居室、卧室等墙面设木质扶手,高度设在距地面0.8m处,为老人行走提供帮扶支撑;浴缸、坐便器旁均应设置防滑扶手,以免老人失稳跌倒。电源开关、插座分高低两排设置,高排插孔高度在0.85m左右,低排插孔高度与轮椅脚踏高度相当,在0.25m左右,并设开关带保护盒,防止触电。考虑到老年人的视力有较大衰减,辨识物体细部能力较弱,应在走道、卫生间等光线昏暗处设置长明灯、夜灯。
(2)便利性:卫生间、厨房应采用防滑面层,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8m,满足轮椅通行的最小宽度;开门方式应采取滑动开启的推拉门形式,便于老人乘轮椅时独立操作。卫生间的洗脸池高度在0.8m左右,下部凹进架空以容老人膝腿;坐便器高度0.45m左右,以方便老人坐用浴缸、坐便器。主卧室可设置低窗台,使窗台到地面的高度在0.6m左右,并设安全栏杆,便于老人在轮椅上观窗外风景,扩大视野;主要阳台应朝南,进深大于1.5m,满足老人晒太阳、观景等需求,也确保轮椅回转半径。电源开关、插座均应用宽体开关,带指示灯,便于老年人识别使用。
(3)救急性:在老人卧室床边明显处应多设插座,以便家庭医疗保健和家庭急救;在室内各空间墙面,均应设拉环式急救报警装置,特别在浴缸、坐便器处要确保伸手可及。报警装置应同社区物管中心相联,便于报警和提供快速救援。
2、合居模式老年住宅
合居模式的老年住宅通常由老人、子女或孙辈的两、三代人共同居住。这种合居模式的住宅中,老人独立拥有老人卧室,其他公共活动空间如客厅、餐厅等都与子女共用,老人生活独立性较弱,联系性较强,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日常起居活动的独立性和私密性。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强调老年人居住的舒适性:
(1)相对独立: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点,合住模式的老年住宅应突出强调老人房间的相对独立完善性。老人的卧室面积略大于普通卧室,使其兼具一定的起居活动功能,满足老人房间的私密性、独立性和便捷性要求。住宅内部门洞和走道净宽应不小于0.8m,为日后使用轮椅预留空间。在平面流线组织时,减少从老人房间到卫生间的距离,若条件许可,宜单独设置老人专用的卫生间,细节要求同独居模式中的便利性内容。
(2)减少干扰:在保持老年人相对独立生活的同时,应该说明,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老人的生活节奏与子女存在差异,也需要强调减少老人和子女间的彼此干扰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听力在逐渐下降,对老年人常使用的房间应提高声反射能力和门窗孔缝的隔声能力。在老人房间可增设弧形转角面、装饰面,既能提高声扩散能力,使室内声场均匀,老人听的更清,也有助于减少凸起磕绊。
(3)促进交流:在合居模式的老年住宅中,应增大餐厅、厨房的面积,起居室、客厅面积保持適当大小,从而增加老人与子女间的交往,促进感情沟通和交流。
六、结语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针对老年人的住宅设计也应该多加重视,在综合考虑住宅的安全、救急、便利等问题之后设计出更为合理的功能性住宅,提升老年人的居住质量,促进老年人以积极的心态发挥自身潜能,延年益寿,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吴达润,李雅琴:《议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建筑科学》,2005年02期
[2]周典,周若祁:《构筑老龄化社会的居住环境体系》,《建筑学报》,2006年10期
[3]孙洪军,赵兵兵,张昕源:《老年居住环境的设计》,《山西建筑》,2008年09期
【关键词】 居家养老;居住区;规划设计
一、前言
人的老化是自然现象,养老问题也成为必然。老年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幸福。老年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你是否重视而改变。在老年人许多特殊的需求中,居住条件的改善是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老年人不同于残疾人,身体机能的衰退有个渐变的过程。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二、老龄化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
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2009年,我国已经达到这个联合国界定的标准。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同时,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上大下小的倒三角结构,老龄化趋势和问题将越来越明显,这种问题亟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注意和解决。
当今世界上大约有1/3的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就我国而言,由于人口控制的特殊政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更为突出,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任重而道遠。其特点是:①起步晚,我国老年人的服务设施、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建设起步晚,观念弱,相对滞后;②速度快,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才走完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而我国仅用了30年时间就走完了从60年代末的青年型、80~90年代初的成年型、到2000年老年型的全过程;③来势猛、后劲足,即老年人口的数量巨大,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令社会措手不及;④经济水平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中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实力不强、尚未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情况下,就迎来了老龄化的浪潮。
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来规划和建设属于他们的居住环境,充分弥补年老者减退或丧失的各种机能,改善当前居住环境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创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住区环境,将是今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
三、目前我国老年型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现状
1、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过大
现阶段,居住区普遍面临基本配套设施不全或者配套设施服务半径过大的问题,比如洗衣店或者早餐店的服务半径过大,使用不方便,尤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合理的服务半径小区级别配套在500米,居住组团级别配套在300米较为符合老年人的体力。
2、对老年人交往及精神需求的不重视
老年人经过大半生的工作,已经处于安享晚年的时期,他们的首要特点是拥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而对于活动并不方便的老年人口,大部分时间是停留在居住区内部的。随着城市住宅的高容积率高密度开发,使得老年人只能带着家里,附近似乎无处可去。所以,在居住区内部需要妥善解决这些特别情况的需求,如用于娱乐的棋牌室,用于交往聊天的茶室更甚至可以在居住区绿地内开辟一块小花园用于老年人自助式的种植,提高社区活动的参与性、多样性、趣味性。
3、居住设计方向
当前主流居住区设计理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对社区的构建,社区=邻里+业主良好的互动,邻里简单说就是一个规模上比较合理,空间上提供一个有效的界定,让居住其间的人感受到自身的归属性,良好的互动就需要规划设计中考虑为其提供适宜的场所,为这些活动提供合适的物质空间载体。
4、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不健全,缺乏管理。
目前,我国居住区的医疗保健设施尚不完善,疏于管理,虽然一些居住区建有卫生站、门诊所、护理院等,却门庭冷落,究其缘由主要是卫生站和门诊所等的设备简陋,医护人员良莠不齐,使需要就诊的病人望而却步。
5、规划中忽视小花园和绿地的建设管理。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规划和管理者常重视居住区公园的建设,而忽略小区和组团绿地的建设管理,开发商往往在小区或组团绿地内插建一些其它的小型公共设施或市政设施,虽然公共绿地的指标满足了要求,但小游园或组团绿地内的活动设施或场地就被挤占,丧失了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作用。
四、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满足多元化要求
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
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五、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住宅适应性设计
1、独居模式老年住宅
独居模式老年住宅是指老年人独立使用居住的一套住宅,其子女与老人不共同生活。独居模式中存在两种形式:子女与老人分离较远,通常不在同一城市,老人单独居住的形式,即常说的“空巢”而居;子女与老人毗邻居住,通常在同一个居住小区(甚至同层隔户),彼此生活相对独立,从而形成了毗邻而居的形式。对独居老人的住宅而言,主要考虑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安全性:尽量消除住宅户型内部楼面高差,卫生间、厨房等因构造、结构等原因需预留高差的,可改为小斜坡。地板面层应采用亚光面层,减少室内眩光。在走道、起居室、卧室等墙面设木质扶手,高度设在距地面0.8m处,为老人行走提供帮扶支撑;浴缸、坐便器旁均应设置防滑扶手,以免老人失稳跌倒。电源开关、插座分高低两排设置,高排插孔高度在0.85m左右,低排插孔高度与轮椅脚踏高度相当,在0.25m左右,并设开关带保护盒,防止触电。考虑到老年人的视力有较大衰减,辨识物体细部能力较弱,应在走道、卫生间等光线昏暗处设置长明灯、夜灯。
(2)便利性:卫生间、厨房应采用防滑面层,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8m,满足轮椅通行的最小宽度;开门方式应采取滑动开启的推拉门形式,便于老人乘轮椅时独立操作。卫生间的洗脸池高度在0.8m左右,下部凹进架空以容老人膝腿;坐便器高度0.45m左右,以方便老人坐用浴缸、坐便器。主卧室可设置低窗台,使窗台到地面的高度在0.6m左右,并设安全栏杆,便于老人在轮椅上观窗外风景,扩大视野;主要阳台应朝南,进深大于1.5m,满足老人晒太阳、观景等需求,也确保轮椅回转半径。电源开关、插座均应用宽体开关,带指示灯,便于老年人识别使用。
(3)救急性:在老人卧室床边明显处应多设插座,以便家庭医疗保健和家庭急救;在室内各空间墙面,均应设拉环式急救报警装置,特别在浴缸、坐便器处要确保伸手可及。报警装置应同社区物管中心相联,便于报警和提供快速救援。
2、合居模式老年住宅
合居模式的老年住宅通常由老人、子女或孙辈的两、三代人共同居住。这种合居模式的住宅中,老人独立拥有老人卧室,其他公共活动空间如客厅、餐厅等都与子女共用,老人生活独立性较弱,联系性较强,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日常起居活动的独立性和私密性。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强调老年人居住的舒适性:
(1)相对独立: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点,合住模式的老年住宅应突出强调老人房间的相对独立完善性。老人的卧室面积略大于普通卧室,使其兼具一定的起居活动功能,满足老人房间的私密性、独立性和便捷性要求。住宅内部门洞和走道净宽应不小于0.8m,为日后使用轮椅预留空间。在平面流线组织时,减少从老人房间到卫生间的距离,若条件许可,宜单独设置老人专用的卫生间,细节要求同独居模式中的便利性内容。
(2)减少干扰:在保持老年人相对独立生活的同时,应该说明,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老人的生活节奏与子女存在差异,也需要强调减少老人和子女间的彼此干扰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听力在逐渐下降,对老年人常使用的房间应提高声反射能力和门窗孔缝的隔声能力。在老人房间可增设弧形转角面、装饰面,既能提高声扩散能力,使室内声场均匀,老人听的更清,也有助于减少凸起磕绊。
(3)促进交流:在合居模式的老年住宅中,应增大餐厅、厨房的面积,起居室、客厅面积保持適当大小,从而增加老人与子女间的交往,促进感情沟通和交流。
六、结语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针对老年人的住宅设计也应该多加重视,在综合考虑住宅的安全、救急、便利等问题之后设计出更为合理的功能性住宅,提升老年人的居住质量,促进老年人以积极的心态发挥自身潜能,延年益寿,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吴达润,李雅琴:《议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建筑科学》,2005年02期
[2]周典,周若祁:《构筑老龄化社会的居住环境体系》,《建筑学报》,2006年10期
[3]孙洪军,赵兵兵,张昕源:《老年居住环境的设计》,《山西建筑》,2008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