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中小学普遍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点或技术点的分布是网络型的,而不是线性的,学习者可以从任意一点入门,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没严格的规定性。这就使得它的知识体系较难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提出,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可以不拘泥于信息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也不拘泥于教材和知识点。可以来源于社会与生活,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的任务展开。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计算机课程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樣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驱动”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讲画图中的图片翻转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画出一个倒“福”字来。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的思考并学习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用到“为图画添加文字”这一旧知识和图片翻转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并复习新旧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二、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每节课教师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以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同时由于教师主要是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对很多功能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让学生去操作、尝试,去创造,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来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面向不同学生
实际教学中,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差,往往遇上难题很难解决,如果硬让他们和其他同学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事必会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不利,活动任务完不成,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于这些学生可以采用布置不同深度的教学任务,让他们选择去完成,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学习兴趣同样高涨,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着别的同学操作而自己动不了手的尴尬情况。
三、合理设计任务驱动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任务的提出首先要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
其次要实践性和吸引力,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如,photoshop选区这一节,先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做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历,在讲课之前,先给学生演示,同学们看到用这么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做出这么漂亮的日历,兴趣高涨,自然这节课也会学起来津津有味。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就为以后学习这门课打下基础。
再次任务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让学生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什么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进行操作。教师在指导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后,就应该尽快将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单独或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检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老师要能够一眼就能看出,以便及时进行记录。因此,基本任务设置要有可考核性。
最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计算机课程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樣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驱动”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讲画图中的图片翻转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画出一个倒“福”字来。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的思考并学习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用到“为图画添加文字”这一旧知识和图片翻转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并复习新旧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二、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每节课教师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以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同时由于教师主要是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对很多功能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让学生去操作、尝试,去创造,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来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面向不同学生
实际教学中,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差,往往遇上难题很难解决,如果硬让他们和其他同学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事必会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不利,活动任务完不成,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于这些学生可以采用布置不同深度的教学任务,让他们选择去完成,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学习兴趣同样高涨,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着别的同学操作而自己动不了手的尴尬情况。
三、合理设计任务驱动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任务的提出首先要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
其次要实践性和吸引力,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如,photoshop选区这一节,先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做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历,在讲课之前,先给学生演示,同学们看到用这么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做出这么漂亮的日历,兴趣高涨,自然这节课也会学起来津津有味。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就为以后学习这门课打下基础。
再次任务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让学生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什么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进行操作。教师在指导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后,就应该尽快将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单独或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检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老师要能够一眼就能看出,以便及时进行记录。因此,基本任务设置要有可考核性。
最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