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记叙中的材料、顺序与线索处理评鉴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三人称,不论是用顺叙、插叙或是倒叙,叙述的基本要求都是一样的,即要把一件事的始末,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终结,交待得清清楚楚。其线索要明朗,事件的发展变化也要在情理之中。古文中的记叙,以简明称著,司马迁、罗贯中等作家,都是这方面的大师。这里就古文记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作一些整合和评鉴。
  一、注重选材
  秦代末年的项羽,是一个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一生的经历,涉及到军事、政治、外交诸方面,十分复杂。司马迁写《项羽本纪》,不是去记项羽一生的流水账,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片断着重叙述。首先,作者把重点放在项羽二十四岁以后的活动上,即从起事开始到乌江自刎结束。二十四岁以前,只简略地说了两件事:一是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却要学“万人敌”,也就是兵法;二是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会稽,渡浙江,竟冲口而谓:“彼可取而代也。”就这么两件事,便充分表现了项羽少年时的悍鸷与粗率。起事以后,军事上只着力写了几场大的战争,外交上只写了鸿门宴,最后以乌江自刎而告终。
  时间的跨度这么大,事件的牵涉面这么广,涉及到的人物这么多,司马迁在取舍、详略的处理上,抓的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事物,足以概括项羽某一个时期的经历,把项羽整个一生的活动,有声有色地交待得清清楚楚。
  这是克服记流水账的有效方法。叙述贵简明,是古代记叙文的一个特点,而着力于代表性的事件的记叙,便是达到简明的途径。
  二、多用顺叙
  古文中的叙述,也偶有用插叙、倒叙方法的,但不占主要地位,即便偶然使用,也要明确的交代,如用“按下不表,且说”之类提示语言,提醒读者注意。这种以顺叙为主的特点,想来是受史家笔法影响而形成的。《左传》是编年体,逐年逐月顺时记事。到了汉代,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但记事的方法,还是以顺叙为主。
  中国的读者多有这个习惯,看戏,听说唱都比较喜欢“有头有尾”,即注重事件的完整性,反映在记叙上,便多采用顺叙的办法,把一件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终局交代地清楚明白。这个特点,在小说与戏剧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水浒》《三国》《红楼梦》这些名著,无一不对书中人物的来龙去脉作明白的说明。这种顺叙方式,在优秀的作品里毫无流水账的弊病。《水浒》介绍林冲,不过集中在四、五回中,每一回都有相对的完整性,直到他上了梁山,杀了王伦,才告一个段落,以后便不着力去写他了。这种一步步叙述的办法,使情节发展的线索清晰。近代小说大量使用倒叙、插叙,显然是受外来文艺影响造成的。
  三、追求简明
  近代小说,作者自己出面叙述较多,并往往因此花很多笔墨。古代小说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为去完成,作者一般是避免直接出面叙述的。因此,故事的连续性要明朗得多,特别是古典小说,这个特点尤其突出。古典小说,作者出面的介绍,往往只在开头部分,而且,多数情况下是概念的,如,某某人,某地人氏,多大岁数,性情如何,等等。先给读者一个梗概的印象,帮助他们清楚领会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性格,然后再展开情节,这样,读者便不致感到突如其来,思想无准备,这种方法,几乎成了一种模式。概括性的介绍完后,故事开始了,又多数是这样的,一日,行至某地,……这种办法,中国读者很容易接受。
  古典小说由作者出面的叙述,在多数情况下,只限提供背景,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这类,一旦故事展开后,就极少作这种概念性的介绍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这方面是很有代表性的。当然,作者出面作直接叙述,并非总只在文章的开头,在凡须作者交代的情况下,也并不回避,尤其是背景情况,作者不作出交代,便可能造成读者领会上的困难。
  至于散文、游记之类,因以第一人称叙述为多,所以,叙述便取直接出面的方式,用陈述、介绍的办法。唐、宋以来的散文、游记,几乎如此。
  这种方法简明扼要,现在许多人不知道行文以简明为贵的道理,往往花了许多笔墨去做无谓的描写,讲了半天,才说出时间、地点、人物。这是造成文字冗长的一个原因。
  四、单线结构
  以一人一事为主构织故事,这是古代叙事性作品一个明显特点,不论是长篇与短篇,多数如此。我国古代的小说,即使是长篇小说,也都是由单一的线索去构织故事,几条线平行或交织推进的,几乎没有。这种办法,情节的发展十分明晰,主次很分明。由一人一事牵动全局,次要的人物、事件无不围绕中心,主线推进到什么程度,次要性的也相应发展,直到终结。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要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比如它当中的《促织》这一篇,故事极其曲折,却始终未偏离主线。皇室贵胄以斗促织为戏,强迫天下供奉,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得到一只,又不幸为儿子弄死,他一气之下,重责了小孩,小孩竟投井了,虽幸免一死,却始终神智昏迷。虫死子痴,几乎是绝望了。可是,竟又得一只促织,献上后,所向无敌,主人公因此而免于难,最后,作者才交代出来:原来那只促织是儿子变的。全文紧扣着主人公捉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再得促织这个事件去构织故事,虽然曲折离奇,却因着力写一个人,扣紧写一件事而并未影响情节的清晰。
  这个方法很值得学习,现在的一些记叙性文章,常常将一些游离性的情节窜入作品中,使主要线索因之不明。这不仅使主题的表现、故事的完整受到损害,而且我国读者也不习惯于这样的写法。
其他文献
太阳的魅力是温暖,科学的魅力是奥妙,夜莺的魅力是歌声,农夫的魅力是勤劳。那么,语文教师的魅力是什么呢?  首先是崇高的人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在学生面前,决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化身,而是一个富有思想感情、人格魅力和鲜明个性的师长,是学生面前最乐观、最渊博的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成效,难怪卢梭曾大声疾呼:“榜样!榜样!没有榜样,您永远不能成
期刊
作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写、教师批。在有限的作文讲评课里,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文章进行分析、点评。但作文评语刚好弥补了这一点,可以说写好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让学生喜欢的评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首先,写作文评语前必须认真地阅读学生的每一篇文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不认真阅读学生的作品,也就没有写评语的依据。即使下笔也只是睁眼说瞎话,尽写些诸如“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才乐于学习,才能够让深入的学习成为可能,写作教学也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为此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方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积累生活经验,沉淀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写家若没有生活体验,也是江郎才尽。近几年在学校教育中,活动的分量很少,学生往往在写作时苦苦思索而没有结果,农村学校的孩子更甚。其实,不是孩子的素材少,而是不知道哪些
期刊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所谓生本教学,就是主张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好学而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往的师本教育则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一教学方式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广泛存在。  一、现今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数理化当道的今天,语文教学所处的位置越来越尴尬。尽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阅读教学备受关注,尤其中考阅读题分值之大,让许多家长、考生感到担忧,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凡是老师讲的每篇课文的重点都背得滚瓜烂熟,考试时语文阅读就会得高分。其实不然,平时必须重视培养阅读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阅读来说,兴趣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阅读兴趣包括哪几种类型呢?  1、广泛的兴趣。主要是指学生博览群书,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科不分文理。
期刊
“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每年中考必考的考点,纵观近几年中考阅读题中,考查“理解词句含义”能力的常见题型有:1、分析词句含义。2、请结合原文写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3、下面这句话语意含蓄而深刻,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6、看似前后矛盾的句子等。  阅读理解的词句通常有以下几种:①揭示中心主旨句子。②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有哲理性句子。③结构和内
期刊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优秀的古典诗词更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而千古流传。中小学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然而在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由于内容的限制,所选的诗词虽是精品但数量有限,
期刊
近年来,贵阳市初中语文升学考试试卷中一道常规题“诗歌赏析”很受重视,并且在阅读考查中也有文学作品鉴赏题,这与课标要求是吻合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两次提到“鉴赏”一词:“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品。”  课标在“鉴赏”前加了“初步”作为定语,考虑到初中学生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语交际能力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听说训练不同,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期刊
“大语文”的教学观主张“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语文学习不仅仅在课堂在学校,家庭、书店、街头,游戏、影视、聊天……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时时处处可学语文。科学地设计语文作业,让语文作业接接“地气”,语文学习就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每个新学年开始不久就是教师节,我一直尝试把这个重要的校园节日与语文学习对接。起初的作业是要求学生给自己的小学老师写一封信,但是书信是很私密的,搞不清学生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