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态教育”教研机制的有效推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走班制”, 归根结底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和自主选择的基础之上,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简而言之,就是打破了以往班级管理的教学模式,更加充分地照应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与特长。因此落脚于这一初衷,走班制必然要对接的是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而走班制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也必然要回归到对于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之上。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固然不可能实现幼儿自主走班的活动模式,但是走班制的优点与益处显而易见,教学资源的共享、幼儿个性的发展、教师教育机智的提升都能从中获得有效磨炼。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基于将幼儿园常态教育转化为常态教研机制的思考,我们尝试了“教师走班制”常态教育教研机制,以有效推进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一、“教师走班制”探索背景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每学期的例行常规推门课听课活动中,我们总是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材内容的选择、幼儿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不同层面教师的教育行为差异等,或多或少制约或影响着幼儿能力的发展。一直在反思我们的课程和教育,幼儿园目前传统的课程设置中,教育形式与目标统一的比较多,有个性有差异的少;幼儿学习方式由教师传授多,个体探索自主构建少。而这一切恰恰与幼儿生命体征不吻合。如果我们仅有统一的课程形式与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发展速度、不同领域能力和不同个性的孩子,这必定不能成为也不应该是幼儿园的课程。所以我们尝试“教师走班制”教育兼教研模式,建构适合幼儿的园本课程,通过对必须保留的集体教育活动进行走班,更直观、清晰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和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为后续的突出研究个别化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就这一观点而言,教育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教师和幼儿,“教师走班制”即让教师走班,通过在平行班进行走班教育,同一位教师同一个活动面对不同幼儿时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教育、反思、整改、再教育、再反思、再整改的一系列教育、教研过程中,发现自身和幼儿的差异,既改善常态教育中自身的教育行为,又促进幼儿发展,双方都获益匪浅。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而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尽管在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身上都存在着这九种智力,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对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进行改革,以满足具有不同智力结构和能力特长的幼儿充分发展,就是实施走班制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不同班级、不同幼儿的教育反馈,教师能更直观、客观的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促进能力发展。
  3.“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每学期的常规听课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发现,教师照教材全搬的教条主义,不管教育内容是否滞后于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也不管教育内容本身是否符合本班幼儿实际,只要是教材内的,就照计划照搬全上。而且教师没有第二次执教的机会,对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突发状况全看各人的不同临场机智,做出的回应并不一定有效或适合幼儿。教师走班制能充分体现尊重幼儿发展与个体差异、尊重教师的个性与实际教育水平,让教师拥有第二、第三次的执教机会,就同一个教育活动的不同策略有别样的体会,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个体的固有特点。
  二、“教师走班制”的具体实施
  1.“教师走班制”的实施目标。
  我们尝试“教师走班”并没有打破常规的班级管理模式,也没有硬性规定走班次数或时间点。教师只需要针对主要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走班,在两教一保的带班模式下,一位教师出来走班,另一位教师仍在班内组织正常教育活动。每班出来一名教师进行走班观摩,对于平行班教师来说,不同教师执教不同领域的集体教学,面对不一样的幼儿群体所做的教育反馈和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优势等实际情况都显而易见,便于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碰撞,结合幼儿实际、教材本身、教育策略的探讨都非常及时且行之有效。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常态观摩中同步进行常态教研,就幼儿评级、教育机制、教材分析、课程执行力等方面进行及时交流沟通,并在此过程形成更有效的教育活动案例、评析等,不断夯实园本课程的建设,在省编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出更适合我园实际的课程内容,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推进策略。
  2.“教师走班制”的常态化实施策略。
  依托“教师走班”,探讨常态教育,有效推进常态教研机制,促进课程园本化。平行班每天出一位教师进行走班集体活动观摩、评价,及时记录、细化心得与调整策略;平行班每周进行全体教师走班教研执教—磨—听—评—思—再执教的组内循环活动;全体教师每月进行走班教研实录汇总会议,结合教育实施情况,再次梳理活动内容,并作相应调整,形成过程性资料,为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必要依据,将教师走班与常态教研相结合,深入开展园本课程建设工作。
  3.“教师走班制”转变评价观念,促进对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形成。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引领和幼儿能力发展实际情况,分别在教育活动后、主题教育结束后和学期末对本班幼儿进行综合能力发展测评,在活动中记录下幼儿真实、客观的行为、水平,活动后及时分析、统计、整理,形成测评结果。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每次常态教研后组织教师进行二次、三次不等的集体备课,调整主题课程的内容与教师教育实施策略,形成最适合幼儿的教育策略。
  “教师走班制”是一项全新的教研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尝试,让教师树立起常态化教育即教研的意识,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不断审视自我,以幼儿发展为本,依托集体教研,调整自身教育行为。每一次教育活动都能成为一次教研活动,将常态化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研主题,将不同教师的教育技能作为互相学习的内容,将平行班内不同幼儿的个体发展作为教育策略整改的依据,把“教师走班制”教研模式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有效推进我园一日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最终为幼儿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常州市花园新村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语文课上,庄老师拿出一张图片,图中的画面为一只显示十二点的时钟。庄老师要求大家根据钟面的时间“十二点”打一个汉字。  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要猜。  庄老师说:“张玉华,你先来吧!”  只见张玉华站起来,大声地说道:“我猜是我名字中的‘玉’字,因为我们可以把‘十二点’理解为‘十加二加点’。”  张玉华话音刚落,张玉华的同桌林玲荣马上站起来补充道:“那也可以猜‘主人’的‘主’字,因为‘主’也是‘十加二
爷爷家养了三只小鸭子。  三只小鸭子全身羽毛白白的,有趣的是,头上长了一撮黑色的毛,就像戴了顶黑色的小礼帽。小鸭子黄色的小扁嘴,不安分地“嘎嘎”乱叫,弄得我睡不好午觉。它们的脚特别有趣,脚趾由蹼连着。据说潜水员潜水时脚上穿的鞋子,就是受了鸭子的蹼的启发设计出来的。平时,鸭子走起路来不慌不忙,摇来摆去,就像大老爷一样。有时候,它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追,它们一急就加快脚步,于是就摇摆得更厉害了,冷不丁
幼儿园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幼儿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良好的室内环境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积极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创设幼儿园室内环境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创设室内环境的具体建议措施,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创设幼儿园室内环境的重要意义分析的方方面面,同时幼儿时期是幼儿各类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创设与之相关的室内环境有助于推进幼儿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长期以来,朗读一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便于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1.朗读的正确姿势  读,一般是坐着的,要求学生身体坐端正,两腿分开,两脚平放地上,两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更是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幼儿园里,多媒体也起着教学的助手,老师的好帮手。  一、计算机辅助幼儿教学的益处  1.激发兴趣,创设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代表着他们往往是跟着自己的兴趣而去行动的。但是这些兴趣也并不会被单调的教学吸引,而是被更新颖、生动的外界事物吸引。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直接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的引领下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广泛的农村教育资源,让课本上的枯燥知识变成了生活中学生喜欢的东西,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农村小学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让学生的科学活动生活化,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一、让科学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学生是学习科学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计算并不单单是一种技能,它还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站在这样的角度审视计算教学,笔者觉得在计算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生成主题  计算是为了应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題。因此,课的开头创设的情境,引出的数学问题,既包含旧知,也包含新知,由此可以从创设的情景中,提炼需要的算式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必然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孩子,经常也会遇到爱啃铅笔的学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不良习惯或性情急躁、心理紧张的儿童身上,当然也会有身体疾病因素的存在。这学期,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小男孩,而造成他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其体内的血铅含量超标导致对自身行为的有效控制。  一、问题的发现  一节语文课上,刚教完新授的新字词,全班同学
2016年3月24日至26日,我参加了秭归县在九畹溪中小学举办的小学科学送教下乡第三阶段成果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国培计划”整体试点项目进行一年来的成果,活动以全县各学校科学教师上竞赛课的形式进行。通过我所执教的《导体与绝缘体》一课,让我对上好科学教学课有一些认识和感悟,即教师不但要精心备课,研教材、研学生、研教法,重更要的提前做好实验的准备;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他们去实
新一轮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了许多新鲜的元素,其中“主题图”就是最为突出的元素之一。主题图给小学数学教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小学数学的教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但同时,我们也不难知道,主题图虽然已经在数学课堂上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一些教师忽视主题图的功能,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就好,主题图教不教不重要,又有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主题图的编写意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