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淘汰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模式,实行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是时代的需要和注重人的发展需要,更是初中体育教育教学的必然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育教学;以生为本;现实价值;教学实践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一般来说是室外动态训练多于室内静态讲授,教学内容既有理论又有体能标准,考核要求离不开体力的支撑和技能的应用。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
一、初中体育生本教学的现实价值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1.重视体育特殊功能
体育运动教学是智能与体能的结合,是课堂听课与操场训练的结合。它的教学内容、考核形式有其自身的范畴和标准。
从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看,应该更强调运动技术学习的工具功能,即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当然,在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和能力,为学生创造愉快地进行运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时,能
够理解与正确评定所学技术的原理、功效和价值,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主动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能。
2.确立教师服务意识
在生本化的理念下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服务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要有两大心理要素:情感要素和认知要素。我们不能只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教师要尽可能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努力挖掘情感教育点。另外,情感执教就是要体现友情、关爱,改变我教你学、我训你练的简单方式,要主动探求学生心理特征,体察学生体能变化,设置兴趣教学内容,控制运动节奏。
3.激扬学生生命潜能
作为老师,我们都喜欢影响学生,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知道学生应该有什么和应该怎样做,我们却很少考虑我们“热情的教育”是否正在干涉和控制学生内在的、原有的自然倾向。学生只有真正拥有了这种自由,他们本性中的“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尊重学生、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也从这里开始落向实处。体育生本教学中,我们应保持对生命天性的敬畏,始终积极主动地为唤醒学生生命中的潜能、创设极为宽松的外部环境而努力。
二、初中体育生本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对初中体育推出“生本化教学”这个命题,是建立在生本教育这全新教育理论基础上。它是贯彻全面培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1.构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能力与智慧存在着多元差异,人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朝向自己的优势智能方面推进,而不可能形成众人统一的发展模式。因此,教育就应该为具有多元差异的众多个体,提供人人可以获得充分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生本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而绝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教师体现敬业精神,尊重、关注和接纳学生,积极开展互动式、双向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在内容上要提炼人文知识、美育知识,使学生能在严格的训练中,塑造健康身心,崇尚真善美,强身健体,丰富精神生活。
但在执行体育标准和考核要求方面,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应承认不同学生在体能上和天资上的差异性;应尊重事实上存在的这种差异性。如我校一名女生,因腿关节做过手术,康复后不影响行走跑步,但不能完成剧烈项目的一些动作。又如:一名女生天生为“平足”,跑跳项目很难达标。诸如此类的例子都说明,体育课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并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使不同学生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强体健身的宗旨下,完成学业,得到体质的提高。
在承认体育课强身健体的功能和作用外,针对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和中学生固有的体能差异性,应实施不同方式的实效考核。应把体育锻炼的态度和理论知识的考核标准加大,将技能技术考试标准适当放宽一些,针对少数确有病残的学生,应考虑课程项目考核的变通性。
2.重建开放生成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离不开体能技能的训练,离不开比较剧烈的运动和技能动作的训练,教育者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采取由浅入深、分层次、按时段的训练方针,同时还要设计快乐体育、趣味训练的环节,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和兴趣。所以探求学校体育个性发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减少单一、枯燥的训练,这也是优化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在体育“生本化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通过前置学习研究、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上台展示、评价激励超越四个基本教学流程,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只是听者、答者,而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为了激励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体现出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意识。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是压制学生,不让他们提出异议,而是及时抓住它、珍惜它、应用它,学生提出有创见的问题,就及时鼓励、肯定,促使学生养成深思善问的好习惯,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自主活动起来,达到认识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运动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和运动的乐趣。
3.优化多维并举的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如认知领域。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认知领域可细化为分类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感知,即能回忆、记忆或重复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理解,即能理解动作要领并能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巩固,即能将有关知识运用到简单的新问题中,包括应用和分析。运用,即能自己判断和鉴定,解决复杂问题。
根据体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心理建设目标必须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体育特点和一般规律,心理建设目标可包括:自控力,即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适应,即能适应学习、社会的需求。自信力,即有良好的自信完成动作。竞争,适当的竞争有助于动作的形成和心理的培养。
4.推崇终身体育的思想原则
中学体育课只是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时和分数都是一定的,但体育课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方法,更应该留给学生的是自觉健身、锻炼的意识和不畏困难的精神。终身学习体育技能,自觉锻炼身体,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体育课“生本化”教学应传给学生的一种人文精神和科学方法。
首先,提高學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而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进而积极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其次,指导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了解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水平,特别是要了解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较的特殊性,善于分析、判断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和水平,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在反复不间断地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体育教学;以生为本;现实价值;教学实践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一般来说是室外动态训练多于室内静态讲授,教学内容既有理论又有体能标准,考核要求离不开体力的支撑和技能的应用。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
一、初中体育生本教学的现实价值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1.重视体育特殊功能
体育运动教学是智能与体能的结合,是课堂听课与操场训练的结合。它的教学内容、考核形式有其自身的范畴和标准。
从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看,应该更强调运动技术学习的工具功能,即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当然,在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和能力,为学生创造愉快地进行运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时,能
够理解与正确评定所学技术的原理、功效和价值,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主动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能。
2.确立教师服务意识
在生本化的理念下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服务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要有两大心理要素:情感要素和认知要素。我们不能只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教师要尽可能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努力挖掘情感教育点。另外,情感执教就是要体现友情、关爱,改变我教你学、我训你练的简单方式,要主动探求学生心理特征,体察学生体能变化,设置兴趣教学内容,控制运动节奏。
3.激扬学生生命潜能
作为老师,我们都喜欢影响学生,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知道学生应该有什么和应该怎样做,我们却很少考虑我们“热情的教育”是否正在干涉和控制学生内在的、原有的自然倾向。学生只有真正拥有了这种自由,他们本性中的“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尊重学生、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也从这里开始落向实处。体育生本教学中,我们应保持对生命天性的敬畏,始终积极主动地为唤醒学生生命中的潜能、创设极为宽松的外部环境而努力。
二、初中体育生本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对初中体育推出“生本化教学”这个命题,是建立在生本教育这全新教育理论基础上。它是贯彻全面培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1.构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能力与智慧存在着多元差异,人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朝向自己的优势智能方面推进,而不可能形成众人统一的发展模式。因此,教育就应该为具有多元差异的众多个体,提供人人可以获得充分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生本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而绝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教师体现敬业精神,尊重、关注和接纳学生,积极开展互动式、双向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在内容上要提炼人文知识、美育知识,使学生能在严格的训练中,塑造健康身心,崇尚真善美,强身健体,丰富精神生活。
但在执行体育标准和考核要求方面,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应承认不同学生在体能上和天资上的差异性;应尊重事实上存在的这种差异性。如我校一名女生,因腿关节做过手术,康复后不影响行走跑步,但不能完成剧烈项目的一些动作。又如:一名女生天生为“平足”,跑跳项目很难达标。诸如此类的例子都说明,体育课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并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使不同学生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强体健身的宗旨下,完成学业,得到体质的提高。
在承认体育课强身健体的功能和作用外,针对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和中学生固有的体能差异性,应实施不同方式的实效考核。应把体育锻炼的态度和理论知识的考核标准加大,将技能技术考试标准适当放宽一些,针对少数确有病残的学生,应考虑课程项目考核的变通性。
2.重建开放生成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离不开体能技能的训练,离不开比较剧烈的运动和技能动作的训练,教育者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采取由浅入深、分层次、按时段的训练方针,同时还要设计快乐体育、趣味训练的环节,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和兴趣。所以探求学校体育个性发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减少单一、枯燥的训练,这也是优化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在体育“生本化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通过前置学习研究、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上台展示、评价激励超越四个基本教学流程,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只是听者、答者,而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为了激励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体现出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意识。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是压制学生,不让他们提出异议,而是及时抓住它、珍惜它、应用它,学生提出有创见的问题,就及时鼓励、肯定,促使学生养成深思善问的好习惯,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自主活动起来,达到认识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运动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和运动的乐趣。
3.优化多维并举的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如认知领域。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认知领域可细化为分类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感知,即能回忆、记忆或重复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理解,即能理解动作要领并能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巩固,即能将有关知识运用到简单的新问题中,包括应用和分析。运用,即能自己判断和鉴定,解决复杂问题。
根据体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心理建设目标必须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体育特点和一般规律,心理建设目标可包括:自控力,即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适应,即能适应学习、社会的需求。自信力,即有良好的自信完成动作。竞争,适当的竞争有助于动作的形成和心理的培养。
4.推崇终身体育的思想原则
中学体育课只是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时和分数都是一定的,但体育课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方法,更应该留给学生的是自觉健身、锻炼的意识和不畏困难的精神。终身学习体育技能,自觉锻炼身体,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体育课“生本化”教学应传给学生的一种人文精神和科学方法。
首先,提高學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而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进而积极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其次,指导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了解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水平,特别是要了解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较的特殊性,善于分析、判断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和水平,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在反复不间断地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