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富硒产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_xia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发展富硒产业有利于充分开发我国富硒土壤资源,改善各地区硒资源严重分布不均的现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分析富硒产业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对我国富硒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我国富硒产业起步较晚,依赖当地硒资源与政府扶持;富硒产品类型多样,但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健全,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我国富硒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硒资源分布状况、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政策、品牌和营销意识。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富硒产业发展的建议,以发挥其社会经济功能。
  关键词 富硒产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S-9;F 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4-0212-0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eleniumrich industry is conducive to the 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seleniumrich soil resources in China, improve the status of seriou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selenium resources in various region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and effectively protect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seleniumrich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leniumrich industry in China combined with statistical data.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eleniumrich industry in China started late and relies on the local selenium resources and government support.The types of seleniumrich products are diverse, but the industrial standard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added value of products is low, and the brand awareness is not high.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leniumrich industry in China are the distribution of selenium resourc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dustrial policy, brand and marketing awareness.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leniumrich industry in China in order to play its soci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Key words Seleniumrich industry;Development status;Influencing factors
  基金項目 武汉轻工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xsky2020175);武汉轻工大学校立科研项目(2019y38)。
  作者简介 吴素春(1983—),女,广西贺州人,讲师,博士,从事技术经济与创新管理研究。*通信作者,从事特色农业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1-03
  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国营养学会将硒列为人体必需的15种营养素之一[1-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硒营养元素认识的提高,富硒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开发力度越来越大,一些地区依托硒资源发展了富硒种植业、富硒养殖业、富硒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使富硒产业成为当地经济新增长点和农民致富新路径[3]。发展富硒产业有利于充分开发我国的富硒土壤资源,改善各地区硒资源严重分布不均的现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1 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富硒”的相关研究正逐步深入。通过El-sevier外文电子期刊、Pro Quest国外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关键词“seleniumrich”,可获得近万条信息,这些研究大多数为硒元素的自然科学研究,硒资源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在中国知网期刊主题检索“富硒”,检索日期为2020年8月22日,可获得1980—2019年有关该主题的结果7 457条。图1反映了有关富硒研究的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有关富硒的研究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十年增长迅速,2017年突破500篇。与国外研究类似,国内关于富硒的研究也主要是自然科学领域,如硒元素的含量、化学特点、生物功能和硒资源开发等。从产业视角对以富硒产品为中心的相关行业的研究还严重不足,以“富硒产业”为主题的研究只有255条,相关的主题词主要是富硒农产品、富硒产业集群、富硒茶、富硒食品、特色产业等,研究的代表性地区是陕西省安康市和湖北省恩施州。
  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富硒产业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促进我国和地方富硒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大都局限于某个地区,如县域、省域,缺乏国家层面的分析,影响富硒产业发展的因素尚未明晰。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富硒产业进行系统研究,以把握其发展现状,明确影响我国富硒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促进我国富硒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功能。   2 我国富硒产业发展现状
  富硒产业是指由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围绕着硒资源开发利用所得的产品及服务而展开的具有利益联系和不同分工的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如富硒食品产业、富硒茶产业、富硒畜牧产业、硒肥产业及富硒生态旅游业等都属于富硒产业范畴。就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富硒产业起步较晚,依赖当地硒资源与政府扶持。目前富硒产业延伸出的产品类型多样,但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健全,使得富硒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良莠不齐,品牌知名度不高。
  2.1 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硒于1817年被发现,但直到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才将硒列为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4],2011年中国补硒协会成立。在“企查查”上检索“富硒”的相关企业(检索时间2020年7月10日),共得到企业9 755家,其中成立1年以内的企业765家,1~5年内的企业4 155家,5~10年内的企业2 551家,其余为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说明超过40%的富硒企业是近5年才成立的。從2014年开始,富硒企业数量明显增多,产业发展迅速。
  我国有24个省份发现有天然富硒土壤,富硒地区积极利用富硒地质环境,发展天然富硒产业,开展富硒农副产品研发。以湖北省为例,2016—2017年,湖北省富硒产业的年产值都在600亿元以上。有些非富硒地区,则通过使用硒肥、富硒饲料或富硒饵料生产富硒农副产品。
  富硒企业类型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注册资本大多在500万以下,占企业总数的64%。如表1所示,富硒企业经营的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农林牧副渔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分别占比37.8%、26.0%和12.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排第四,占比接近10%(表1)。从空间分布来看,富硒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图2)。富硒企业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为陕西,有1 351家企业;其次是湖北,有947家企业;山东以860家位居第三。除了这3个省份,湖南、安徽、广西、四川、广东、江苏、江西、贵州等8个省份也是富硒企业分布较密集的地区,都超过了300家。
  2.2 产品类型以富硒农产品为主 在我国,富硒产业常被界定为特色农业。富硒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粮油、茶叶、蔬菜、果品、中药材、畜禽产品、奶制品、水产品、多糖类食品、蛋白类食品、核酸类食品、保健品及药品、肥料、饲料、矿泉水、养生旅游产品等。
  在淘宝上搜索“富硒”,分析综合排序前200的富硒产品。统计发现,富硒产品大部分是农产品,而且以稻米和茶叶为主,稻米占64.3%,茶叶为6.5%,其余的农产品有红枣、橙子、花生等,另外保健品是富硒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富硒产品的21.1%。产品来源最多的5个省份是湖北、广西、山东、黑龙江和安徽,特别是湖北恩施,占14.5%。
  2.3 产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富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产品硒含量及组分的安全性之上。随着富硒产业的发展,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直接针对富硒产品的标准,如富硒茶标准(NY/T 600—2002)、富硒稻谷标准(GB/T 22499—2008)。还有的在其他标准中对硒含量作出要求,如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 8537—2008)要求水源地硒的含量范围应在0.01~0.05 mg/kg。2019年,中国保健协会T/CHC 1001—2019《植物源高有机硒食品原料》团体标准发布,这是国际上首次在标准层面提出“高有机硒”概念,为相关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也意味着我国富硒食品产业将朝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虽然我国富硒产业标准体系在不断完善,但现实中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仍缺乏统一标准和行业规范,加之富硒行业监管相对薄弱,现行市场上不少富硒产品包装都没有对硒含量作清晰标识,硒含量过低或超标现象常见,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产品存在概念炒作倾向[5]。甚至一些地方因利益驱使,滥用无机硒提高农产品硒含量,对人体和土壤造成危害。
  3 影响富硒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硒资源分布状况
  我国硒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地区土壤富含硒,有些则出现缺硒现象。主要的富硒地区有湖北恩施、陕西安康、贵州开阳、浙江龙游、山东枣庄、四川万源、江西丰城、安徽石台等。从富硒企业空间分布来看,企业分布密集的地区基本上是硒资源丰富的地区,富硒产业的许多典型案例也大都来自富硒地区。例如陕西安康拥有较理想的硒资源[6],地层厚且出露面积大,中硒含量以上的土壤面积占比达54.2%,且硒浓度适中,易于植物吸收。2011年以来,安康市富硒食品产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11年的59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550亿元,年均增长约33%。2019年安康市建成标准化富硒产业园20个,建设富硒产品营销店30余个。可以说,富硒产业对硒资源的依赖性高,属于资源型产业。对硒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发展富硒产业的关键。
  3.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常用的衡量指标是专利产出。依托incoPat专利信息平台,检索关键词“富硒”,检索日期为2020年2月22日,获取富硒产业相关专利数据。根据富硒专利申请量年度变化趋势(图3),可以看出我国富硒专利申请量近十年来快速增长(因受申请公开日的影响,2018和2019年的数据不完整,仅供参考),从2010年的138件增长到2017年的1 297件。其中发明专利最多,始终占主导地位,且增长迅速;外观设计专利稳定增长;实用新型专利在2015—2018年增长迅速。
  表2是富硒技术前10位IPC分类及专利申请量,由大多的A部和少量C部组成,A部是指人类生活必需(农、轻、医)、C部指化学、冶金。其中C05G专利数量最多,其次是A01G,约2 000件,远高于其他分类号,说明富硒技术主要涉及肥料、园艺、蔬菜、浇水等,使农作物中富含硒元素。
   表3是2010—2019年富硒专利申请量前10位的申请人专利总数排名,申请人中有6家企业,2名个人,1个高校和1个科研单位。排前3位的是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和全椒井府富硒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申请量最多的是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共73件,其余申请人专利申请量在30~70件,反映了富硒技术的创新主体是企业。   富硒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富硒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富硒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但是大都是富硒农产品,而且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少,缺乏食品类和药品类富硒产品,我国海洋中丰富的硒资源也远未得到开发。大部分富硒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档次低,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虽然我国富硒技术近年来在快速发展,技术领域分布与主导产品相契合,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创新成果还未得到高效转化,这反映出我国富硒产业技术创新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技术产出与市场匹配度低,创新成果转化困难,商业价值低等,富硒产业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未有效融合发展,从而使富硒产业总体效益不高。
  3.3 富硒产业政策
  目前大力发展富硒产业的地区不断增多,湖北恩施“世界硒都”、陕西安康“中国硒谷”、湖南桃源“中国硒乡”、广西贵港“中国硒港”、福建连城“客家硒都”等,都在积极打造富硒地域品牌[7]。富硒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引导扶持。在北大法宝(网址:http://www.pkulaw.cn/)检索“富硒”的相关政策,得到我国关于“富硒”的地方性政策文件共24份,涉及10个省区,各地主要政策如表3所示。其中,发布数量最多的为广西、陕西和福建,这3个地区也是富硒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例如,广西于2013年提出打造“中国富硒农业之都”目标,同年印发了《关于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的意见》,把富硒农业纳入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列入广西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广西70%的市级政府、50%的县级政府将发展富硒农业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富硒农产品协会。在全国率先出台富硒农产品地方标准30多项,开展省级富硒农产品认定工作。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效促进了广西富硒产业的发展。截至2019年8月,广西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累计达3.72万hm2,产量超过30万t,产值41.68亿元,带动15万农户增收。
   虽然国家层面还未出台专门针对富硒产业的支持政策,但国家高度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鼓励各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充分挖掘优势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2016年,原农业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学科群新增“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2017年,原农业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的通知》,强调支持各地自主选择特优区主导品种和区域。由原农业部指导成立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联盟,专设有富硒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另外,不少发展富硒产业的企业,特别是生产富硒茶、富硒大米等农产品的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部在产业化项目、贷款担保、人才培训、宣传推广上给予龙头企业重点支持。
  3.4 品牌和营销意识
  我国富硒产业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和有影响力的品牌,富硒产品知名度低,发展空间有限。在淘宝网综合排名前200的富硒产品中,涉及106个品牌,但是有知名度的品牌寥寥无几,甚至有70余种产品连品牌都未标注。含有“富硒”“硒”等关键字眼的品牌只有极少数,带有地域名称的品牌只占1%左右,如莲花硒米,硒都龙涎,恩施硒茶。富硒产业经营者没有将地方特色与产品结合以形成品牌独特性。
  硒虽然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民眾对硒的功用和富硒产品的认知非常有限,有的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少部分从事相关工作或对富硒产品感兴趣的人有所了解。富硒企业未大力宣传富硒产品的功效,营销手段也比较落后,从而使得富硒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窄,客户群单一。
  4 促进我国富硒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富硒产业依赖当地丰富的自然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需因地制宜,对符合富硒产业发展的区域,充分利用当地硒资源优势和产业链优势,发展特色富硒产业。将富硒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精准扶贫的战略产业来看待。推动富硒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民生产业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富硒产业集聚规模发展[8]。推进区域性富硒产业联盟的建立,助力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实现产业信息共享。如湖北恩施州是世界天然生物硒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其依托丰富的硒资源,积极打造“世界硒都·中国硒谷”[9],建设全国知名的生态富硒产业基地、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富硒茶、富硒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10-11]。
  4.2 加强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
  加大对富硒产业的科技投入,紧密结合大健康方向,深入调研,开发贴合市场需求的富硒产品,扩大产品品类。产品创新必须保证安全健康,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包括环境保护、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认证等,完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标准。积极推进公众营养健康的改善,在功能保健型营养健康食品与特殊膳食食品开发等方面有所突破。由于富硒企业大都实力不强,可通过技术转让或产学研合作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对实力强的企业可以建立稳定的研发机构,保证创新的长期投入。政府要加大现有富硒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富硒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富硒产业人才。
  4.3 开展互联网营销,扩大品牌效应
  富硒产业经营主体应抓住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借助互联网,开展多形式营销,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通过富硒产品补充人体所需的硒元素。一是建立功能齐全的官方网站。增加消费者关心的内容,根据消费者需求及时更新内容和产品动态;实施网站的个性化和新颖性设计,如产品质量认证查询,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建议等。二是与电商企业合作,在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或自营店。注重推出个性化的定制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对产品的预期。三是借助社交网络和网络大数据进行产品营销,提高消费者参与度。如开设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和微博企业认证号。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联系,减少负面评价,让消费者和企业建立长久而良好的“伙伴关系”。做好客户关系管理,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消费者的购买信息,特别是重复购买者的信息,全方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购买行为,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12]。此外,还可以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开展直播,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信任度和购买欲。   由于硒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落后地区,富硒产品如处深闺,需要借助现代物流和网络营销手段将其推送给广大消费者。地方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和品牌打造上给予重点支持。支持企业参加或举办各种展示会、推介会、品鉴会、交流会、优惠酬宾会等活动。与商超对接,设立富硒品牌专区。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富硒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恩施州为了打磨、塑造“硒”品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州域公用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统筹建设的大格局。
  4.4 完善产业标准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
  富硒产业的科学有序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都有赖于健全的产业标准。例如,完善产品中的硒标准与日推荐摄入量标准,建立硒与健康大数据,为真正实现科学、精准补硒提供数据支撑。制定富硒种养殖标准,有助于形成规范性、可溯源、稳定可控的农业原料供应与保障基地。例如,恩施州一直致力于标准体系建设,给硒产品贴上安全、绿色标签。由州内企业参与起草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硒蛋白》、由州农科院及国家硒检中心联合起草的《富硒食品中无机硒的测定方法》相继发布实施;成功申报67项涉硒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发布种植技术地方标准(规程)8个,这些标准正成为硒产业发展的参考范本。
  参考文献
  [1] 罗程,陈梁凯,王晓倩,等.硒与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展望[J].生物技术进展,2017,7(5):493-499.
  [2] 蔡春楠.河南发布富硒土壤硒含量地方标准[J].资源导刊,2019(12):42.
  [3] 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简版)(2015~2020年)[EB/OL].[2020-05-25].http://hbfxcy.icoc.cc/nd.jsp?id=263#_np=2_494.
  [4] 余謙,张淑萍,郑明喆.富硒食品产业发展研究进展[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4):45-47,50
  [5] 邢美华,余锦平.湖北省富硒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3):227-230.
  [6] 崔峰峰,白晨,崔琳琳,等.安康富硒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16(4):81-85,116.
  [7] 刘永贤, 潘丽萍, 杨彬,等.科学推进贵港市富硒生态产业发展打造西江流域“中国硒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158-160.
  [8] 李天芳.陕南富硒产业集群竞争战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4):3447-3450.
  [9] 陈烨.恩施州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增长极的路径探索:以恩施州生态富硒产业发展为例[J].经济界,2017(4):23-31.
  [10] 程水源,张祖清,陈普亮,等.恩施州硒产业发展的成效、问题、机遇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6):3009-3013.
  [11] 徐春燕,闫加力,邹辉.宣恩县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188-191.
  [12] 吴素春,李鹏.我国粮食网络零售特征及促进策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3):81-8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优化葛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分析其抑菌抗氧化活性。[方法]以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为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葛叶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葛叶总黄酮对7种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考察其抗菌活性,并通过测定OH-、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来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葛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蔬菜废弃物的产沼气潜力,以4种不同叶菜类蔬菜废弃物为发酵原料,采用批量式厌氧消化工艺,在恒温(35±1)℃的条件下,对蔬菜废弃物产沼气潜力及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白菜、混合蔬菜、油麦菜和生菜作为底物进行厌氧消化,TS产气率分别为658、601、804和1 136 mL/g,VS产气率分别为833、881、1 093和1 544 mL/g,生菜组产气潜力最大,油麦菜组次之,混
摘要 为明确烟叶采烤环节对烟叶烘烤损失率的影响,查找烘烤损失率成因,对采烤一体化专业化烘烤标准作业与烟农常规采烤作业的烟叶烘烤损失率和用工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熟采收和分类编装烟对烘烤损失的影响最大,对烘烤损失率的影响分别占烘烤损失的41.59%和35.47%;采收、编装和烘烤3个环节全程按照规范专业化作业用工成本较烟农常规作业模式增加0.31元/kg,但降低烘烤损失3 749.40元/hm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长期秸秆还田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共5个玉米干秸秆还田量,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结构性状,测定籽粒产量。[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第一个试验年度产量提高3.50%~7.10%,平均增长4.95%,3 000
摘要 饲料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饲料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基础专业课程。为响应教育部打造“金课”的号召,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改革;翻转课堂;金课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
摘要 对连云港市浦南镇江浦村农业“旱改水”动因及历程进行分析,通过历史数据资料揭示“旱改水”对江浦村群众生活面貌及村庄经济生活的积极影响,追记这段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为新时代“三农”发展积累经验。  关键词 “旱改水”;生产生活面貌;江浦村;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4-0263-03  Abstract This paper
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社会统计数据,构建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对2000—2016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物生产、营养物质循环、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及涵养水源等生态
近年来受产业结构调整、户籍制度放开等因素的影响,乡镇外出人口呈现新的流动特征,并对流出地的人口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产生影响。以肥西县M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非结构式访谈、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M乡外出人口和留守人口的结构特征,认为外出人口呈现出外出家庭化、与流出地疏远化、务工就近化三大特征,并推动流出地老龄少子化和生活闲暇化。据此,从类型、品质、便捷3个方面分析了乡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提出设施适老化、改善公共交通、均等化与集约化并重等配置建议。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惠农、利农政策,近些年农业产业经济不断在乡村提升,而农业种植结构在农业产业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利用遥感面向对象分类技术解译农业种植现状信息,结合实地调查应用研究,总结了应用该方法进行农业种植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及其优缺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颈型颈椎病单侧颈痛患者颈椎活动时两侧胸锁乳突肌功能。方法:选取40例颈型颈椎病单侧颈痛患者,采用表面肌电图仪采集其颈椎前屈、后伸、右侧屈、左侧屈、右旋、左旋时两侧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利用表面肌电图仪自带软件处理表面肌电信号,并生成表面肌电标准分析报告和表面肌电频率/疲劳度分析报告,提取报告中的平均肌电(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 AEMG)值、积分肌电(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 IEMG)值、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