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式“大科学”体制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c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成立的总部设在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和1929年成立的总部设在北平的北平研究院是旧中国最主要的研究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体制的主要载体。新中国建立后,建立起了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以政府各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为辅助的科技新体制。这种体制曾在建国初期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缺陷主要表现在统筹协调不力、培养科学干部和团结科学家不力、理论联系实际不力以及学术领导不力四个方面。
其他文献
为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当代中国研究所5月13日召开学术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原中顾委秘书长李力安应邀出席,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周太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求是》杂志原总编辑有林、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侯树栋、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梁柱到会并作了发言。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纪委原常委刘家栋(原陈云同志秘书)、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公之、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部长曾庆洋、陈云同志的
从20世纪40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红太阳”思潮的酝酿形成阶段,其显著标志是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得以最终确定和歌曲《东方红》编成并开始在民众中传唱。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国研究领域依赖现代西方的理论而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在西方入侵之前,对中国文明本身的认识自成系统,但是到了近现代,这一认识全面解体,逐渐被西方认识所取代。国内外中国研究也因此普遍从西方理论出发,不少学者甚至把它们硬套于中国实际,结果使相关研究走向歧途。另一方面,反对这种以论带史倾向的学者,或者是提倡本土化的学者,又多局限于经验研究,或者干脆认同于传统中国文明。有的试图与西方理论展开对话,
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产业结构中最基本的关系,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解放后的30年中,我国以“剪刀差”的方式将大量的物力、财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进入工业领域,从而形成“重工业高度倾斜”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夕达到了巅峰状态。这时的经济现实是: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处于低谷;经济系统相对封闭;重工业部门自我循环,三次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
1.“9·11”事件后美国对华战略达成以下共识: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中国在反恐和反扩散方面是美国的重要伙伴;良好稳定的中美关系对双方都有利;中国的崛起是无法遏制的,只能因势利导;美国对华战略要采取“两手”,一手是“接触、合作”,一手是“防范、威慑”。总之是要与中国发展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独立、繁荣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同物质力量一样,也是民族国家崛起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之一,而且在特定、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有时甚至会发挥出比物质力量更重要的作用。文化力量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美国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表现出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传统。“教育是人类所必需的”这一观念在美国根深蒂固。所以,美国在独立之前,就出现了大
期刊
期刊
现在,口述史学成为与笔录或笔述的历史学相并立的一种历史表述或研究方式,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历史亲历者或见证人用口头讲述来展示历史。这种方式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一个途径。这是口述史可以促成历史学产生革命性变革含义的一个方面。口述史学的革命含义还表现在为社会史、民众史、社会心理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的变迁,其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所构成的两两对应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导致社会价值观变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