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上长智慧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8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需要什么智慧?就是在懂得知识的前提下,会自觉地利用学过的已成为自己的知识或者已自发成为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即学以致用。
  科学课上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可以交给学生什么?教给的是知识,交给的是能力。知识传授当然重要,可是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取似乎更为重要。所以我觉得,方法的授予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
  《降落伞》是典型的动手做的课型。综合考量学生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对比实验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证据、获得结论的能力,还有学会小组合作、会交流等等。但是,学生能力的考量更需要前期的学习做良好铺垫。思维能力的考量:会提出问题,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根据需要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实验能力的考量: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开始向对比实验进行铺垫。
  一、前概念的激发: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
  寻找合适的途径,层层深入解答,适时激发学生的已知经验,调动学生的思维,以期能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意愿。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步实现智慧的生成,这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学会从合理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预设,让学生从更小的或者是从能够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学生才会有话说,会合理围绕问题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因此才会更好地激发学生愿意表达、善于表达的欲望。
  《降落伞》一课是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五课内容,也是四年级科学学习临近结束的课程内容。关于“运动和力”的知识,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运动和力”的概念应该已经有了了解。因此在《降落伞》导入部分是这样进行的。
  (课件演示“鸡蛋下落”)
  师:我要把这个鸡蛋从三楼直接让它掉下去,鸡蛋会怎样?
  生:会碎。
  师:那我们能想出个办法,让鸡蛋从三楼掉下去,但是鸡蛋要能安全着地吗?你们有办法吗?
  生:在下面的水泥地上垫上垫子。
  生:把鸡蛋包起来。
  生:把鸡蛋放在降落伞上。
  ……
  师:给鸡蛋加上降落伞,鸡蛋会怎么样掉下去?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加上降落伞,鸡蛋下降的速度会变慢,这样,碰到地上的力就会变小,鸡蛋就不容易碎了。
  生:不对,鸡蛋壳很脆,轻轻一碰就会碎掉,鸡蛋直接落到地上肯定是不可以的,一碰水泥地还是会碎的。
  师:想法非常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质疑的态度。
  生:我想,鸡蛋要是很慢地往下掉,那肯定就不容易碎。
  师:(适时追问)那谁能够实现让降落伞下降得更慢呢?
  生:可能是空气吧。降落伞下降会受到空气的阻力。
  ……
  怎么实现让鸡蛋安全落地的目的,学生可能有许多想法,在学生讲到利用降落伞就直接切入,避免拖泥带水。降落伞为什么能实现让鸡蛋缓慢下降的目的,在学生有前概念的基础上,要进行恰当引领,引出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用一个鸡蛋引入新课教学,旨在恰当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激发学生接下来探究降落伞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等知识学习的学习兴趣。降落伞虽不常见,但总有学生在媒体上见过或者最起码在科学书上已经看见过。所以,降落伞对于学生来讲不是陌生的,想到降落伞能实现让下降的速度变慢也是可以实现的。只是,降落伞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学生可能并不知道,所以,降落伞又是神秘的。深入了解降落伞的更多的知识,也是学生急切想弄明白的。蛋的引入,也为学生课后的探究确定了一个很好的主题。降落伞为什么会慢悠悠降下来?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是明白的,在空气里运动的物体,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也叫做阻力。正是利用了空气的阻力,就实现了让降落伞下降变慢的目的。
  二、潜能力的唤醒:智慧在合作与探究中生成
  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合理引领,更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实现动手的目的,在动手和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的知识。经过三年级到四年级两年科学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很多参与动手实验的机会,但是动手制作某个实验材料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
  制作一个降落伞,而且降落伞就只有两个部分构成:伞面和伞绳,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制作时似乎应该问题不会太大,而实际上,要让学生学会打个结都是比较困难。如果真的让学生自行制作,估计一节课专门让学生制作降落伞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教学的材料选择的是预制品,制作降落伞时,学生只需要把伞绳整理好,简单地打个结,挂上重物就行了。自行制作降落伞,什么时候让学生动手做,在研究完降落伞后,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有着自己思考和想法的降落伞,这时候制作降落伞,学生可以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也更能够从自己的制作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简化了制作难度的降落伞,给了学生动手的机会,也满足了学生急于动手的欲望。由于制作的是半成品,学生制作的时间虽然大大缩短,但是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如,降落伞下降的状态会不会因此改变等等,这些通过动手发现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改良制作降落伞的欲望,能更多地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譬如,四根伞绳是不是只要打个结就可以,需不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解决了这些问题,是不是就能更好地保证降落伞的下落?还是简单的思维碰撞,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学生在观察和动手中发现的,这比简单的回答老师的提问难度更大。
  在每个组的学生同时到讲台放飞降落伞之后,教师追问放飞时的发现,学生能很容易地就找到现象:降落伞下降速度有快慢!还是通过现象找本质,学生能很快的产生新的问题:为什么降落伞下降的速度有快慢?下降的快慢可能会和什么因素有关系?问题的产生,就会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产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和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直接通过这些降落伞的对比,清晰看到的有降落伞伞面大小的不同,伞绳的长短不同,重物的轻重不同等等因素。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前面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随后的教师追问中,教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利用学过的解决方法来尝试解决接下来的问题。这就是唤起学生的潜能。因此,随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研究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就会自觉利用学过的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合理地进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不断的研究中获得的,这更需要教师合理的引领,由指导探究逐步实现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又会提高一个台阶。   三、知识迁移: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
  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是最终能实现让学生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
  《降落伞》的教学,在整堂课中充满着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力促成的过程也是智慧生成的过程。有些问题会很小,是根据学生的已知经验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鸡蛋掉下来怎么会不碎?利用降落伞;鸡蛋装上降落伞为什么下降的速度会变慢?是因为利用了降落伞,降落伞下降受到了空气阻力的作用,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是学生能理解的。但是,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会和降落伞的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个问题的解决相对就比较难。虽然,前面已经有过对比实验的学习,譬如《小车的运动》的教学,就已经让学生尝试过学习用控制变量来进行研究,可是降落伞的研究又是一个新的课题。新问题的出现,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的研究中来,为解决新的问题就做好了铺垫。
  四年级的学生科学学习的能力又比三年级上了一个台阶,也为后面的科学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所以,如果更多的只是老师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将会抹杀学生的智慧。所以,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让学生提出想法的机会。
  在学生讨论如何研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时,要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从可能因素的假设,材料的选择,实验的注意点,实验的方法等,给学生充分自主交流表达的机会。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讨论做好恰当的总结,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已经生成的可能因素,尽可能探究时不走弯路,这只是从实验规范预设上对学生提出的教师的合理建议,但仍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议必须由学生讨论、交流后实施,教师不做硬性的规定。
  虽然接下来的探究过程学生是完全自主的,学生却对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有着清晰的思路,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会循着既定的目标对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学着记实验记录,思考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新的数据,也会思考由实验结果表达出的实验结论。
  探究活动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前提下结束,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教师还可以提高汇报的要求,提倡用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表达,而不是照着实验记录读读结果。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努力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实验结果意味着学生对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有了一个总结,关键还是要能领会实验结果对科学学习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现在利用降落伞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使人或者物体安全着陆。
  回到课的导入,那么要使一个鸡蛋安全着陆,我们可以设计什么样的降落伞呢?通过将近一节课的研究,在学生充分认识降落伞有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学生能不能设计出一个真正能使鸡蛋安全着陆的降落伞?学生是不是能让自己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最终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中去?做到这一点,学生的智慧必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可以相信,通过一节课的阐述,把教师一贯的做法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定有明显的提高,也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科学课上长智慧。
  (李笔锋,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214407)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创造的先导,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它不仅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地理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责任。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地理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
摘要:生源危机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其影响因素较多,适龄人口数量下降是主要原因。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五所院校生源状况调查可知,高职院校生源下降有深层次原因。高职院校应对生源下降趋势采取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源危机;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72-04  一、高职生源危机的原因  高职院校生源
摘要: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推进,亟待职业教育作出应对之策。调研发现,两化融合促进企业升级改造的同时也要求职业院校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信息化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必须围绕两化融合的现实需求整合重构现有课程,重新修订教材、改变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设备、加强创新型素质教育等,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两化融合;企业需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所共同探索与实践的一种教育模式。借助行业和企业的资源来发展职业学校教育是实现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改革学生评价机制,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等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
摘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供了可行举措。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好一个指导思想,坚守好三条原则,强化九大举措。  关键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09-04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
摘要: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具有跨界性、差异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性。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整体架构,既要从产业、人口、制度、文化等四个内容维度,也要从制定、实施、评价等三个过程层面进行剖析。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是当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04-05  当
摘要:利用智能手机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感,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手机平台;学生;自主学习效能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32-03   手机作为一种“口袋多媒体”,以其简约、移动、方便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在义务教育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因此,课堂情境创设是教学流程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切不可等闲小觑。[1]  乔纳森(D. Jonassen, 1999)等教学论专家强调课堂教学要以问题驱动学习,不是先从理论或原则出发,而是要运用有趣的
摘要: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既指学生的成长,也应包括教师的发展。在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建构有价值的自我时,教师自身也应该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与和谐。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一系列非教育因素而产生的职业成长“高原现象”,教师主体与学校管理者应依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以帮助职业院校教师尽快跨越成长中的“高原”,提升其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职业院校;
摘要:“两课”评比由教案、现场说课和答辩三部分组成,教案和现场说课两部分要求明确,准备时间充裕,便于借助外援力量,因而参评教师易于把握。答辩由于内容涉猎广泛,准备的针对性较差而现场气氛紧张,需要回答的问题较多而时间有限,教师要独立思考判断并单独完成任务,因而教师难于把握。本文分析了答辩的特点,概括了答辩问题,对问题的回答作了建议,介绍了答辩的礼仪和技巧,强调了答辩的可备性和教研的重要性。旨在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