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和脚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月前,我从楼梯的拐角处发现了一个人的脚印。
  我大惊失色。起初,我以为那是一个掉在地上的口罩,夸张的条纹和奇怪多变的颜色是它的特殊款式。对了,那是十六年前的事情了,我当时把这脚印当成了口罩,并且在之后的无数次我经过那个楼梯拐角的时候,我都把它当作了口罩。我猜想,一个定制成灰色的口罩可能在特殊的时期有某些我不知道的用处。那个口罩出于神或者无论什么东西的安排,打磨成了眼前这副模样。而那个东西或那些东西就在我所要找的门背后,没错。唉,我不知道那东西的数量,所以,我没有办法确定到底是说“那个”还是“那些”好,我无法捕捉到那东西,无法透露出任何那东西的性质,但我不得不相信有那东西在,它就在这一切的背后。
  我不知道那是一个脚印,只是觉得奇怪,甚至没办法把那个脚印从光滑雪白的台阶上分离出来。回想起来,我居然以为这个脚印是那台阶的一部分,我诧异的是这个奇怪的台阶!直到那个时候,对对对,就是十六年前的那一天,可能是因为我吃得太撑了,我突然就发现那脚印是凸显在地上的,即便线索是那么不明显,即便任何一个明眼人看见都要说这瘢痕是和台阶融为一体的,我却偏偏顿悟到这东西不是台阶的一部分!在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当然,我打了一个响嗝表示庆祝,然后我认真严肃地再一次研究起它来。没错!它显然不是台阶的一部分,它仅仅是贴在台阶上,仅仅是靠在台阶上,你以为这种依靠是多么牢不可破吗?这就像是落在地上的叶一样,又像是靠在一起的恋人一样,不不不,千万不要觉得这依靠是牢不可破的,一点都不是这样的,世上没有一个幸福是真正的幸福,人们终将要大失所望。
  为什么就认定那脚印是个口罩呢?那是因为,口罩是医院里常出现的东西,虽说大多医用口罩是白色的,但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口罩也有灰色的款式,而且,口罩一定是干净的口罩,而不像这个脚印真实的那样,脏兮兮的。为什么我宁愿相信它是个干净的东西?哈,你这样问一定是不清楚我这里的状况。我告诉你吧,这个医院虽然不知道已经废弃多少年了,可是每一天它都一尘不染!我从不睡觉的,上回和你说过,但我从来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人在打扫它!我刚开始觉得这不可能啊,这医院里一个人都没有,从窗户外面射进来的光线可以看见,灰尘倒是不少啊,会不会是有人在打扫,还悄悄地避开了我?于是,我在骨科诊室的外门坐了三个月,在一排蓝色塑料椅子的最边上的座位,真的一个人也没看见过。按道理三個月也该落灰了吧,可是真的,我无论用手在椅子上摸了多少下,真是一点灰都摸不到。整个医院一点灰都不沾的,真是有鬼。就是因为这个,干净的医院里不会有脏的东西,精神的真理相信信念的整体,没错,凡是破坏这个整体的融贯的就是假的,所以,我不可能相信它是脚印啊,对不对?
  但是后来我动摇了,我害怕起来,我想是有我看不见、听不着的东西在我身边,也许就是人,他们日复一日地不停劳作,为的就是让医院保持洁白无瑕。我一想到这个我就怕,哇,看不见的人就在我身边,但他们劳作的成果却不知怎么地透露给我愚钝的心智,让我感受到。有时候我猜他们这些看不见的人是来害我的,我就慌,我想,我在明处他们在暗处,要害我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吗?有时候我又很庆幸,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也从来不曾加害于我,一定是在保佑着我,太好了。
  说到食物,那我再来啰唆一下,或许你听来觉得有意思。食物在食堂里,我饿了就会去那里找东西吃。东西很丰盛,但是井然有序得仿佛千篇一律。整个食堂是一个巨大运行的机器,就拿鸡肉来说好了,鸡肉哪里来?当然是鸡身上来的。食堂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就是它的秘密仓库里,有一个精密的仪器把鸡的头切下来,再把身体分解成我们喜闻乐见的几个部分,除去内脏,然后剔去骨头,把肉剁碎。这一切都靠运转良好的机器来操控。当然了,鸡哪里来?鸡蛋里来。那么这个秘密仓库的背后还有一个我看不见的秘密生产基地,在那里鸡从蛋里孵出来,再慢慢长大,期间有机器在控制温度和湿度,有机器在投食米粒,有机器在它长大了之后送进繁殖室创造下一代。这样说起来就大了,米粒哪里来?当然还要从地里长出来,怎么长?还有另外机器在管理米粒生长的工序。长话短说吧,我只要走进食堂,在一百张无人的桌子中选一张,坐下,这鸡肉就从天而降。
  我想,我就是这个食堂秘密生产基地的一部分,大概是一个什么东西在规划着我作为食物的生长。我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一个高于我的什么生物果腹,它的牙齿终将嚼碎我。我看见从天而降的鸡肉,就像是从天而降的米粒到了鸡身边一样,鸡是待宰的,我也是待宰的。但是我很快否认了这个答案,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食堂里的菜花样繁多,不仅仅有鸡肉,还有鸭肉、牛肉、拉面、火锅等等,当然,这样的话说起来就太麻烦了,所以,我刚才只是拿鸡肉举了一个例子简单讲给你听。拿火锅来说,一切都准备就绪,我选择不同的酱料和不同的菜,然后放进锅里煮。在吃东西的时候我是享受的,而不是追求长肥的效用的。如果一个吃我的东西要养肥我,它只会在意这个效用,不需要让我享受,就这么简单。
  我马上摆脱了一切井然有序的自然背后有一个生物要吃我的想法。但无论如何,我也总算是明白了这背后有东西。对,我现在就在千方百计地找那个门呢,穿过那扇门,就进入一切的背后。不,这样的说法不准确,这种所谓“一切的背后”的说法很不对的,但我实在词穷,就找了一个近似的说法。这一切没有其背后,是。只是有一个东西让这一切在这里,那个东西。这和我说的脚印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我起初把脚印和台阶混淆一体,之后把脚印误当成口罩,我认识这脚印的时候这脚印就偏偏不是脚印。
  一旦我认识到它是脚印,那个真正的它,那个它本身,又远离我了,我仿佛就听到人说,它根本不是脚印。一切认识都是蒙蔽。
  责任编辑:秀 丽
  美术插图:李琳琳
其他文献
春来百花竞,深山访高僧。  出发的前一天,我特意与普净寺住持智正法师通了电话。电话里,92岁高龄的他声音依然是那样清脆悦耳,亲切淡然。“你来吧!随时欢迎你!”法师的话语如同一阵清风荡漾在我心田间。我相信,如果不是见到他本人,单从电话声音里来判断年龄,你很难与一位归隐山林三十余年,九十多岁的得道高僧联系在一起。  去年4月,我有幸造访了上虞卧龙山普净寺,结识了91岁高龄的寺院住持智正法师。虽是初见,
期刊
1997年,经过了一番艰苦的努力,我和先生终于万里迢迢来到女儿在美国纽约的家。初到美国,万事谨慎,特别在交通规则上,更不敢马虎。  女儿家住在纽约曼哈顿区。步行五分钟,便到百老汇大道。该大道的105和103街,各有一个地铁入口。四通八达的铁路,通向纽约各地。  一日,女儿和我一块外出,刚走到百老汇大道旁,对面便亮起了红灯。尽管此时道上并无一辆汽车,我们仍止步等候。片刻,女儿等得不耐烦,拔腿要穿马路
期刊
当我走进你大地的躯体,感觉有一股淳朴的气息在回旋飞舞,那斑斓的沉醉绽放在月光的怀抱里。  在牌坊前,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西和小镇的眼睛,也擦亮了一座村庄的额头。一幅由鲜花和风情盛开的油画,谁能将《向日葵》的呓语告诉梵·高?谁能将蝴蝶寻觅的心事告诉庄周?  七彩的花田,横穿过小镇的心脏,弥漫着浓郁的花香。柏油路两旁一路长开的异木棉,那是小镇提着粉红的花篮在迎接客人。从一朵花到另一朵花,蜜蜂穿过你安放在泥
期刊
刚刚过了“六月六”,我和弟弟、妹妹就不停地问母亲,“七月十五”还得几天,母亲笑了笑说,快了。我们掐着指头,算着日子,盼着“七月十五”的到来。指望着吃上一碗倭瓜菜面条,那香喷喷的倭瓜菜,还有母亲那劲道十足的手擀面……  45年前,在我们这里,农历七月十五不是什么节日,父母为了孩子们,都要让孩子们吃上一碗白面条,所以,我们都盼望着,盼望着这个不是节日的七月十五这一天的到来。七月十五这天,对于我们来说,
期刊
乡村的夜在月亮里晃动。  我眼中,缠绵悱恻的绿远不如一枚泛黄的秋叶那般有情致;尽管冬日严寒相逼,但较之无处逃遁的夏,我反倒喜欢在坚硬的冬天里找寻属于自己的温暖。因天性畏热,于我,最恼人的季节便是夏了。  我童年最温软的一段时光,是躺在母亲怀里那一个个溢满月光的夏天,更确切地说是夏天的夜晚。傍晚,当弄堂屋脊上空的炊烟升腾舒卷时,孩子们便急不可待地从家里搬出高高低低的小板凳,横七竖八地立在我们家后门的
期刊
五香虫,是川南家乡的一道美味食品,曾温暖过我苦寒的少年时代。  五香虫是川南民间的一道独特的美食,却无法独立成为一道菜品,上不了正席,但深受家乡寻常人家的喜爱。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典型的休闲食品。  五香虫,家乡真正的叫法,称之为打屁虫。因其遭遇外来影响时,立刻会从尾部释放出一种特殊的气体,酷似臭屁,故得名打屁虫。打屁虫下油锅煎熟后,其香无比,美味可口,所以加工熟了后,又称为五香虫。五香,并不确切
期刊
这是真事。  我在师机关当干事时,中央媒体一位姓张的记者下部队采访。负责新闻宣传的我和报道员小李一起陪同。没想到,那位报道员因为手机储存人名的方式引起了那位记者很大的不满。  那是在采访回机关的途中。车子开到半路时,张记者突然发现手机不见了。急急忙忙找半天,未果,便借小李的手机拨了自己的手机号码。  悲催的一幕出现了!张记者拨了自己的号码后,发现在小李的手机号码簿上竟然显示为“小张”的称呼。快50
期刊
药水圣泉  石门沟有药水圣泉,传说是药王曾经居住的地方。  山间牛羊散漫,溪水潺潺,杜鹃争艳,百鸟啼鸣,更有满山古柏蔚然成阵,每每山风袭来,整个山谷便暗香浮动,使人恍然如临仙境。  圣水可明目,健脾胃,通脉化瘀。石门沟里二十多户人家,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八九个,且大多还能放牧背柴,上山下山,虽不能行走如飞,却也常年安步当车,怡然自得,神仙一样的活着。若问他们外部世界的劳什子,他们也俨然一副不知有汉
期刊
丽娘的父亲教书,平时喜欢读汤显祖的《牡丹亭》,她出生时,起名丽娘。她母亲生了弟弟之后,身体一直不好,长期卧病床上,家里家外的一切事务便早早地落到丽娘身上。  冬天的夜来得快,刚刚在街头的时候天还亮着,转了一条小巷,就看不见路面了。丽娘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拉着弟弟小雨,快步回家。小雨眼尖,看见门口有一个粘着黄泥的大大的鞋印,拉了拉姐姐的衣角,手指鞋印:“姐姐,你看!”  丽娘看了鞋印一眼,皱了皱眉头,
期刊
十字街口有一户专门做笠斗的,户主是一位五十开外的女人,原名巧娘,别人称呼她时,叫女巧娘。  女巧娘丈夫死得早,撂下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外加一个与自己大儿子年岁不相上下的小叔子。小叔子自幼丧父丧母丧兄,又长期跟随嫂子,与一群侄子侄女一起厮混长大,便视大嫂如亲娘,一切唯大嫂之命是从。及到上学年龄,女巧娘去了几轮顶街口的小学堂,回到家里,当即用一块花布巾,裹起几本书,拎住小叔的手,把他领到学校里,托付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