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io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对中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成果的总结,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成果上的一个发展,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由早期形态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历史唯物主义了,基本要求及实现的途径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从而努力形成一个人——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系统。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文明;途径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74-02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的保护自然生态,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生态成果的总和。”[1]生态文明要求人们爱护地球,自然界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发展必须协调,人类才能向更高的文明迈进。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任何以毁坏自然界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只能导致自然界的报复,而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一员,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寻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成为人类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建设的的核心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可以提炼出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在《自然辩证法》、《资本论》等哲学著作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尤其是在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上,这不仅是确立生态文明理论的着眼点,同时也是确立生态文明理论的哲学理论方法。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展开阐述: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的两大理论基础来源
  (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第一基础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与自然对立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特殊方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的运动形式,自然界是人们直接的生活资料,是人的劳动的对象和材料,恩格斯指出:“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的基础上;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应有之义此时终于获得了承认。”[3]人类通过劳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不断使“自在的自然界”转化成“人为的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要在实践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实践是人联系自然的中介,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前提和要素,离开了以人类劳动为中介的实践,任何自然的存在都失了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存在意义。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的自然观的时候,马克思直接断言:“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决定了人只能在自然界中生活,只能依靠自然界,人类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人不能像动物一样直接从自然界获取资料,人靠自然界生活,事实上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但是人类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中所发挥的作用,更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历史过程中,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强调自然界对人的先在性地位,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他们只是从自然的本身去说自然,去探寻它的本质,他们既有合理的一面,即尊重客观事物的实在性;尊重客观规律,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等,但是他们也有不合理的一面,他们只是把自然当作纯粹的自然,而不懂得从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自然,即有人参与的自然,他们把自然和人截然的分开,不懂自然是人的自然,采取了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原则,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践论从生产实践出发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了以往一切旧哲学的缺陷,把人同自然两者相联系,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了人这个主体与自然这个客体两者的统一。
  (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另一个基础
  人总是以类的形式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由于人不能离开社会,人总是作为群体或社会成员的一份子去与自然发生联系,马克思认为生态问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解决社会矛盾的问题,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才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生产关系。要实现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要改变生产方式,要使生产关系不断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次,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的进步,加强了人类与自然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开发了许多新型能源,例如,高科技中的太阳能,核能产业及反物质等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提供新的能源和原材料,生物工程产业可以提高动植物的品种,增加粮食的产量等,但是科学技术也有不利的一面,例如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核污染等,人类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去寻求新的替代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归根到底生态文明的实现要靠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既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问题,那么也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
  二、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要求
  (一)人类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是内在统一的,人类要爱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大自然惩罚和报复人类的事件屡见不鲜,但是人类的觉醒和反思,却是十分的迟缓,人类只有在遭到自然无情的惩罚,并危及到自身生存的时候,才懂得自然界是不可侵犯的,才开始反省自己的“征服”行为。从恩格斯的话中可以看出人类一定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办事,自然才能造福于人类。
  (二)遵循客观规律,要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规律,按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的发展必须同自然规律相一致,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的按规律办事。
  (三)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前提条件的,人类的发展不能开自然,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及影响是有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处于一个低层次的和谐状态;到了机器大工业的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界掠夺越来越大,资源大规模的开发,生态危机日益凸显,更是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人类由一开始从“敬畏自然”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关系变成了“征服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自然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物种灭绝加速,土壤侵蚀严重,海啸,地震频繁发生,全球气温上升等,人类开始寻求摆脱危机的方法,力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形成人——社会——自然的良性循环系统,只有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那么,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实现生态文明的方式
  我们所讨论的生态文明,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科学技术十分先进的条件下的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文明首先要加快环境法制建设进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的力量的规范,也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用法律的强制性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其次,要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减轻人类对自然的压力,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而现在市场上占大部分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核能等;最后,我们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它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又有利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为主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发展绿色消费,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两型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明华.人在原野——当代生态明文观\[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78.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5-336.
其他文献
摘要:知行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都有自己的知行观,他们在认识上各有千秋,不尽相同。生活于明朝中期的王守仁看到朝廷政治腐败,宦官专权,道德沦丧,程朱理学的僵化,社会风气的凋敝,在经历了守仁格竹和龙场悟道等崎岖的人生经历后,独树一帜首创了知行合一思想。这一思想要求人们做到言行一致,把知行统一起来,并积极倡导力行。王守仁创建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信息化作为手段整合网络资源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构建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78-02  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改
期刊
摘要: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同时也是我们贯彻党中央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一种具有道德内涵的法律规范。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这就以法律的明文规定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民法中的地位。  关键词:诚实信用;含义;本质;地位;适用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三个结合:优化宏观环境和优化微观环境相结合;完善他律机制与完善自律机制相结合;提高教育者素质和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相结合。  关键词: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75-02  微博,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融合催生的一种结合即时消息和博客特点发布信息的系统,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一个丰富的科学体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实践。探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内涵有利于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劳动;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
期刊
摘要:表面看来,五四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似,都以人的个性解放为基本诉求,但政治上救亡主题的凸显、文化上中西文化的强烈冲突、经济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欠发达这些独特的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决定了五四运动的“内里”与欧洲启蒙运动迥然不同。  关键词:欧洲启蒙运动;五四启蒙运动  中图分类号:D6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80-02  启蒙即启迪蒙昧,唤醒人们自主
期刊
摘要:“可变空间”是伴随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而出现的新实物,有入户花园、平台花园、超大露台、地下室等多种表现形式。随着含“可变空间”户型的增多,其带来的容积率问题,房屋产权大小问题,税收问题等相应的社会、法律问题也随之出现。只有通过完善相应的法规、规章、制度,加大对违规修建“可变空间”谋取暴利行为的执法、处罚力度,才能规范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关键词:可变空间;偷面积;法律问题  中图分类号:DF
期刊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对于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对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本文从立法的基本原则出发,阐述了我国农村社保制度的法律完善措施。  关键词:立法;法律体系;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
期刊
摘要:贪污贿赂犯罪日渐隐蔽,其证据比较单一,且嫌疑人的法律意识和反侦查能力不断提高,案发后存在着侥幸心理,千方百计的翻供,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如何防范和应对嫌疑人时供时翻,已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从侦查阶段分析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翻供的表现形式、特点、成因,提出一系列具体对策。  关键词:贪污贿赂;犯罪  中图分类号:DF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
期刊
摘要:随着对纳税人权益保护的重视,纳税人权益保护在税收法制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已成为我国构建和完善现代税制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保护纳税人的权益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本文从分析纳税人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与强化纳税人权益法律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纳税人权利;法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