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情爱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家冯唐的最新长篇小说《女神一号》出版以来读者颇众,但相关书评较少。此文从叙事、情节、主题等角度剖析该小说的文法特点,对比其全本小说《素女经》和原版短篇小说《不叫》的异同;文章见微知著,梳理近年来冯唐的创作历程,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冯唐 《女神一号》 《不二》 《北京三部曲》
  冯唐痛恨当下文学界之怪现象。“美女写作”“胸口写作”“下半身写作”,这些没有想象力的术语尤使冯唐深恶痛绝,但冯唐不自知的是,他自己正在轰轰烈烈地向所谓“下半身写作”的泥沼中大步跨入。
  进入《女神一号》小说故事本身:理科生田小明赴美留学时娶了学妹白白露,而后意气风发回国创业,却在见到咨询公司项目经理万美玉的瞬间遭遇了这辈子最迅速的爱情困境。全书共二十章,从叙事层面看,此书大致采用因果式线性结构,前八章有冯唐在《北京三部曲》阶段“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叙事特点——现在、未来、过去相互混合,阻滞了读者的阅读速度;从第九章开始,作者抛弃了之前的写法,火力全开,平铺直叙,直至终章,皆为线性叙事。人称上,全知叙事,叙事角度客观。语言方面,冯唐这次较之以往,极力只用最简单直接的现代口语,夹杂部分网络用语,少了古意和诗意。很不幸,从叙事角度,笔者看到了叙述者叙事能力欠佳。抛开故事,叙述者抛开了前面章节的叙事风格,开始线性直叙,写得快,看得也快,倒也轻松,却破坏了作品整体风格,给人以“豹头貂尾”之感。后面章节多了奇幻叙事,种种怪谈,皆从笔出,这些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人性“形而上”思考的结果,但其叙事转换之快,超出“现实主义小说”的理解范围,且变得颇为通俗。笔者有感,戏仿章回小说标题取法,给一些章节取了名字。如第十四章:万美玉生日小明奉送十喜,田小明私带美玉大游清迈;第十五章:万美玉相爱相逼意欲私奔,田小明痛苦难当难忘旧爱;第十八章:田小明获救灵魂重新归位,假荷野被抓久住精神病院;第十九章:小明立地成佛看神迹再现,上师梦会美玉别宝积神寺。
  冯唐自云:“尽管无数人写了无数小说,关于爱情、婚姻、婚变,这些表象之后还是有大坨的人性没有被挖掘出来。我尽量把故事简化,两女一男……”{1}从故事角度,很遗憾,冯唐到底在书里写出来的成果,依旧是表象。小说主人公田小明是理科猥琐男,作者笔下的女神即长得美的女生,留美读书之前,小明的女神们只存在于小明幻想中;留美读书后,结识新的女神白白露,且有幸娶了白白露;因工作原因需独自回国工作,结识万美玉,两人坠入情海。于是白白露和万美玉逼迫田小明做出选择,小明选择逃避;逃避不开,妄想自杀了事。故事至此,种种“神迹”接踵而至:田小明灵魂和身体分离、住精神病院三个月、被带入拉萨寺庙被认作活佛、研发可以摆脱男女情困的机器“女神一号”后死亡。于是,作者便在访谈中“严肃”地说:“这也可以看作我的第一部科幻小说。”
  从主题和思想上,冯唐宣称:“给我一个周末,解你十年情困。”本书的目的在“解情困”。田小明在情人和妻子间是如何解困呢?逃避和自杀,讽刺的是,从二十楼纵身跃下的小明只是发生了一件奇事,人没死成,灵肉分离。灵肉合一后,小明一言不发,泪流满面,这个状态的小明既可以被当作精神病人,被关进精神病院三个月;也可以被当作上师,在宝积寺中被敬为活佛。其后的田小明回到现实中,发明了“女神一号”;这个机器是《女神一号》的关键词,其功能却语焉不详,读者只能模糊了解到可以摆脱男女纠缠,甚至可以玩各种游戏。那么,“情困”的最终解决方式便是和机器为伍,不再和人类女性发生爱情?从小说结局看,冯唐开出的药单是:告别女人,永得幸福。
  田小明是一个极端以自己为中心的男人。女人对小明来说,只是一个器物,是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机器:“——叫爷。”“——不叫。”四个字,一个对话,构成了极具张力的角色扮演对白,征服与被征服的战争就在这四字对白中开战。小明渴望被爱,却不愿意自己被爱人束缚,不愿意女人“套牢”自己。当妻子和情人只能二选一,小明只能毁灭肉体。于是,小明终得“证悟”:他不需要女性有灵魂,只需女人像机器人一样做他爱欲的奴隶。君不见田小明只为消费爱情,却不为爱情买单的自私行为;君不见田小明自以为风度翩翩,却不想肩负责任一味逃避的怯懦心理。
  小明,是一个符号,这个在中国再常见不过的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可看作是男人的所指,冯唐意欲书写的,普天下男人的情困,也是自己的情困。
  据冯唐采访,田小明的原型是个一毛不拔大师贝志诚。其实,冯唐即为田小明。虽然从《北京三部曲》后,冯唐“决定不再写基于个人经历的小说了”,其后所有的小说,人称从第一人称视角转为第三人称视角,冯唐却无法摆脱个人经验。《不二》中,小和尚不二依稀间有冯唐的影子;在田小明身上,我们也依稀可见冯唐身影:田小明生于1971年,和冯唐同龄;田小明被动害羞,冯唐性格内向;田小明大学专业为生物学,冯唐大学专业为医学;田小明留学美国,冯唐曾留学美国;田小明会写诗歌,冯唐自道写诗第一,文章第二;田小明和冯唐都有离婚经历,田小明和冯唐都言之成功在于运气。冯唐在《中文小说:体会时间流逝中那些生命感动》一文中表达了他所理解的好小说所需的标准:文字妙曼,结构精当,才情灿烂,须使读者体会到生命感动。{2}以《女神一号》为分析对象,且看写作素材,冯唐依旧摆脱不了生活经验:小明的原型即冯唐,小说中的万美玉为M咨询公司高级员工,亦取材于冯唐曾就职于麦肯锡的经验。且看故事情节,由现实转为荒诞,甚至“科幻”。且看叙事结构,由繁复转为平淡。且看思想主题,由情困转为逃避,由逃避转为一个终极的幻觉机器。且看文字语言,本书语言流畅,但也就止步于此了,出彩的句子,笔者找到的寥寥。种种这些方面,都表明了小说家冯唐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象力、激情、才华、写作素材,在这本书里,都开始消散。
  本书的失败之处还在于:文中次要人物杨妹美,李美琴、Kim、Ozawa、白白露的弟弟和父母、田小明的父母、投资人秦时树、静才……在叙述者笔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前后并不相互照应,人物塑造失之肤浅,许多人只出场一次,故事即结束了,这是作者对人物设计和小说结构剪裁失当的结果。除去书中的怪诞和奇幻部分,极简的叙事使得部分情节和场景转换太快,以至于脱离现实可能性。
其他文献
摘 要:广西籍作家凤子从女性视角留下了国统区大后方的乱世生活剪影,特别是表现出了一个女作家对大后方女性在这一特定时期所显示出的新变动的高度自觉和敏感。她对大后方女性身上新变动的书写正是对新文学女性书写的呼应、延续和对接。如果以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鲁迅创作的关于女性的小说作参照,我们会更清晰地看到这种新文学链的衔接,由此把握凤子小说对大后方女性书写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图景的填补。  关键词:凤子 大后方
临行之前,八岁的小女儿和往常一样听着他讲故事,父女俩在壁灯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温馨。   “爸爸,明天你要出差啊?”   “对呀,爸爸要出差去!”   小女儿瞪大眼睛:“那爸爸要去多少天呀?”他轻抚女儿的头发,视线从面前的书上缓缓上移,停留在墙壁上,看着光线在墙壁上勾勒出的纵横交错,他目光深邃,没有回答。   去多少天?或许,要等到鲜花重新绽放,等到全中国都已经拨开厚厚的雾霭,
【摘 要】语文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就着重体现在审美教育这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审美教育重在实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帮助他们塑造审美意识是最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活动意义;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6-005
摘 要:莫言的《蛙》中处处可见阎连科所谓的神实主义。卡夫卡说:“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真实照耀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其他的都不真实。”{1}换言之,艺术是一种真实照耀下的存在,但仅仅需要在“光的层面”上是真实的,比如《蛙》,一切材料都为这“光的真实”与“魔幻”之间充当桥梁。  关键词:莫言 蛙 神实主义  阎连科在《我的现实,我的主义》一书中说道:神实主义,即在创作中摒弃固
背书之于学习,就好像土地之于农民。土地是农民的根,而背书是学习的根。于我,它真是可爱又“可恨”。   背书的“可恨”之处在于背。有一次背书经历,让我记忆犹新。暑假的一天早上,妈妈丢来一篇古文让我背,只剩下最后一篇了。我和妈妈约定,会背三十篇古文买新书。我叹口气,迎着清风大声读起来。正音,查字,这古文佶屈聱牙,苦煞人也。读了不知几遍,抬头去背,脑中空白,却仿佛被人删了记忆一般,狠心到一个字也不
童年时代度过的那些春节,在记忆里是色彩斑斓的。虽说很难从中翻拣出一两件令人印象很深的事儿,但回忆起儿时生活,最快乐的时光总是莫过于春节。  春节对于年少的我而言,意味着一年中最热闹时刻的来临,好像总有许多新鲜事儿等我去发现。而最让人激动的就是除夕夜了,新年将至未至,令我充满期待。除夕又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虽说平时一家人也常在一起,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一桌吃年夜饭,边说笑边听爆竹声声的融融氛围是其他任
摘 要:沈从文作为京派代表作家,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着道家色彩和韵味,给读者以自然超脱之感。其代表作《边城》所营造的理想世界中,通过“边城”原生态、清新古朴的自然环境和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杨马兵、妓女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和处事之风,完美地契合了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见素抱朴”“超越世俗”“守信自约”“自在无为”等观念。其中深深地寄寓了沈从文先生对道家文化的追求与探索人性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还未上学我就会唱这首歌了。但那时,我并不懂得这首歌的含义,只是从大人那里知道,是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的新局面。  我上小學了,戴上了红领巾,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懂得了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它是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的,少先队员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摘 要:本文以东北女作家孙惠芬的乡土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作品中乡村人在城乡两域的生存境遇和心路历程,揭示出他们长期以来被遮蔽下的精神困境,同时反映了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抉择,力图把握当代乡土文学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孙惠芬 乡土小说 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乡土文学在各种思潮蓬勃发展、各种手法大显身手的裹挟下,发生了一些新的动向。表现为以城乡互参
摘 要:“双性同体”理论由伍尔夫于20世纪引入文学领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而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质“双性气质",逐渐成为男女两性人格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状态。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利蓓加和德莱赛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嘉莉都是具有“双性气质”性别魅力以及拥有男性戾气的勇敢女性。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析利蓓加和嘉莉的“双性气质”,以此展现她们作为颠覆传统女性形象的女冒险家的性别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