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长环境的优劣,是影响肉猪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想的环境促使猪只正常饮食和运动及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1 建立圈舍的消毒与防疫制度
为保证猪只的健康,避免发生疾病,在引进猪只前有必要对猪舍、圈栏、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要彻底清扫猪舍走道、猪栏内的粪便、垫草等污物,用水洗刷干净后再进行消毒。猪栏、走道、墙壁可用2%~3%的苛性钠(火碱)水溶液喷洒消毒,停半天或1天后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墙壁也可用20%石灰粉刷。应提前消毒饲槽、饲喂用具、车辆等,消毒后洗刷干净备用。日常可定期用对猪只安全的消毒液进行带猪消毒。
2 合理组群
肉猪一般都是群养,合理分群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杂交组合的仔猪有不同的营养需要和生产潜力,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合在一起饲养既会使其互相干扰影响生长,又因不能兼顾各杂交组合的不同营养需要,而使各自的生产性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按杂交组合分群,可避免因生活习性不同而造成相互干扰采食,并且因营养需要、生产潜力相同而使得同一群的猪只发育整齐,同期出栏。
还要注意按性别、体重大小和强弱进行组群,因为性别不同而行为表现不同,育肥性能也不同,如去势公猪具有较高的采食量和增重速度,而小母猪则生长略慢,但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一般要求小猪阶段体重差异不宜超过4~5千克,中猪阶段不超过7~10千克。
组群后要相对固定,因为每1次重新组群后,大约需1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比较安定的新群居秩序,在最初的2~3日,往往会发生频繁的个体间争斗。所以,猪群每重组1次,猪只1星期内很少增重,确实需要进行调群时,要按照“留弱不留强”(即把处于不利争斗地位或较弱小的猪留在原圈,把较强的并进去),“拆多不拆少”(即把较少的猪留在原圈,把较多的猪并进去),“夜并昼不并”(即把两群猪合并为一群时,要在夜间并群)的原则进行,并加强调群后2~3天内的管理,尽量减少发生争斗。
3 饲养密度与群的大小
群体密度过大时,使个体间冲突增加,炎热季节还会使圈内局部气温过高而降低猪的食欲,会影响猪只的正常休息和采食,进而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兼顾提高圈舍利用率和育肥猪的饲养效果两个方面,随着猪体重的增大,应使圈舍面积逐渐增大。为满足猪对圈栏面积的需求,又保证育肥期间不调群,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移动的栏杆圈栏。这样既可以随猪只体重增大相应地扩大围栏面积,又可避免调群造成的应激。
育肥猪的最佳群体大小为4~5头,但这样会相应地降低设备利用率。实际生产中,在温度适宜、通风良好的情况下,每圈以10~15头为宜,最多不宜超过20头。
4 调教
调教就是根据猪的生物学习性和行为学特点进行引导与训练,使猪只养成在固定地点排泄、躺卧、进食的习惯,这样既有利于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也便于日常的管理工作。
猪一般多在门口、低洼处、潮湿处、墙角等处排泄,排泄时间多在喂饲前或是在睡觉刚起来时。因此,如果在调群转入新圈以前,事先把圈舍打扫干净,特别是猪床处,并在指定的排泄区堆放少量的粪便或泼点水,然后再把猪调入,可使猪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如果这样仍有个别猪只不按指定地点排泄,应将其粪便铲到指定地点并守候看管,经过3~5天猪只就会养成采食、卧睡、排泄三角定位的习惯。
5 温度
在适宜温度下,猪的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适宜温度随猪只体重的不同而不同。舍内温度在4~C以下时,会使增重下降50%,而单位增重的耗料量是最适温度时的2倍。温度过高时,为增强散热,猪只的呼吸频率增高,食欲降低,采食量下降,增重速度减慢,如果再加之通风不良,饮水不足,还会引起中暑死亡。
6 湿度
单纯评价湿度对育肥的影响是有困难的,一般湿度与温度共同产生影响。湿度的影响远远小于温度,如果温度适宜,则空气湿度的高低对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影响很小。
空气相对湿度以40%~75%为宜。对猪影响较大的是低温高湿和高温高湿。低温高湿,会加剧体热的散失,加重低温对猪只的不利影响;高温高湿,会影响猪只的体表蒸发散热,阻碍猪的体热平衡调节,加剧高温所造成的危害。同时,空气湿度过大时,还会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容易引起饲料、垫草的霉变。但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0%也不利,容易引起皮肤和外露黏膜干裂,降低其防卫能力,会增加呼吸道和皮肤疾患。
7 空气
猪舍内的空气经常受到粪尿、饲料、垫草的发酵或腐败形成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污染,猪只自身的呼吸又会排出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因此,除在猪舍建筑时要考虑猪舍通风换气的需要,设置必要的换气通道,安装必要的通风换气设备外,还要在管理上注意经常打扫猪栏,保持圈舍清洁,减少污浊气体及水汽的产生,以保证舍内空气的清新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8 光照
许多研究表明,光照对肉猪增重、饲料利用率和胴体品质及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大,从猪的生物学特征看,猪对光也不敏感。因此,肉猪舍的光照只要不影响日常操作和猪的采食就可以了。但是强烈的光照会影响肉猪的休息和睡眠,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1 建立圈舍的消毒与防疫制度
为保证猪只的健康,避免发生疾病,在引进猪只前有必要对猪舍、圈栏、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要彻底清扫猪舍走道、猪栏内的粪便、垫草等污物,用水洗刷干净后再进行消毒。猪栏、走道、墙壁可用2%~3%的苛性钠(火碱)水溶液喷洒消毒,停半天或1天后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墙壁也可用20%石灰粉刷。应提前消毒饲槽、饲喂用具、车辆等,消毒后洗刷干净备用。日常可定期用对猪只安全的消毒液进行带猪消毒。
2 合理组群
肉猪一般都是群养,合理分群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杂交组合的仔猪有不同的营养需要和生产潜力,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合在一起饲养既会使其互相干扰影响生长,又因不能兼顾各杂交组合的不同营养需要,而使各自的生产性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按杂交组合分群,可避免因生活习性不同而造成相互干扰采食,并且因营养需要、生产潜力相同而使得同一群的猪只发育整齐,同期出栏。
还要注意按性别、体重大小和强弱进行组群,因为性别不同而行为表现不同,育肥性能也不同,如去势公猪具有较高的采食量和增重速度,而小母猪则生长略慢,但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一般要求小猪阶段体重差异不宜超过4~5千克,中猪阶段不超过7~10千克。
组群后要相对固定,因为每1次重新组群后,大约需1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比较安定的新群居秩序,在最初的2~3日,往往会发生频繁的个体间争斗。所以,猪群每重组1次,猪只1星期内很少增重,确实需要进行调群时,要按照“留弱不留强”(即把处于不利争斗地位或较弱小的猪留在原圈,把较强的并进去),“拆多不拆少”(即把较少的猪留在原圈,把较多的猪并进去),“夜并昼不并”(即把两群猪合并为一群时,要在夜间并群)的原则进行,并加强调群后2~3天内的管理,尽量减少发生争斗。
3 饲养密度与群的大小
群体密度过大时,使个体间冲突增加,炎热季节还会使圈内局部气温过高而降低猪的食欲,会影响猪只的正常休息和采食,进而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兼顾提高圈舍利用率和育肥猪的饲养效果两个方面,随着猪体重的增大,应使圈舍面积逐渐增大。为满足猪对圈栏面积的需求,又保证育肥期间不调群,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移动的栏杆圈栏。这样既可以随猪只体重增大相应地扩大围栏面积,又可避免调群造成的应激。
育肥猪的最佳群体大小为4~5头,但这样会相应地降低设备利用率。实际生产中,在温度适宜、通风良好的情况下,每圈以10~15头为宜,最多不宜超过20头。
4 调教
调教就是根据猪的生物学习性和行为学特点进行引导与训练,使猪只养成在固定地点排泄、躺卧、进食的习惯,这样既有利于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也便于日常的管理工作。
猪一般多在门口、低洼处、潮湿处、墙角等处排泄,排泄时间多在喂饲前或是在睡觉刚起来时。因此,如果在调群转入新圈以前,事先把圈舍打扫干净,特别是猪床处,并在指定的排泄区堆放少量的粪便或泼点水,然后再把猪调入,可使猪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如果这样仍有个别猪只不按指定地点排泄,应将其粪便铲到指定地点并守候看管,经过3~5天猪只就会养成采食、卧睡、排泄三角定位的习惯。
5 温度
在适宜温度下,猪的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适宜温度随猪只体重的不同而不同。舍内温度在4~C以下时,会使增重下降50%,而单位增重的耗料量是最适温度时的2倍。温度过高时,为增强散热,猪只的呼吸频率增高,食欲降低,采食量下降,增重速度减慢,如果再加之通风不良,饮水不足,还会引起中暑死亡。
6 湿度
单纯评价湿度对育肥的影响是有困难的,一般湿度与温度共同产生影响。湿度的影响远远小于温度,如果温度适宜,则空气湿度的高低对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影响很小。
空气相对湿度以40%~75%为宜。对猪影响较大的是低温高湿和高温高湿。低温高湿,会加剧体热的散失,加重低温对猪只的不利影响;高温高湿,会影响猪只的体表蒸发散热,阻碍猪的体热平衡调节,加剧高温所造成的危害。同时,空气湿度过大时,还会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容易引起饲料、垫草的霉变。但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0%也不利,容易引起皮肤和外露黏膜干裂,降低其防卫能力,会增加呼吸道和皮肤疾患。
7 空气
猪舍内的空气经常受到粪尿、饲料、垫草的发酵或腐败形成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污染,猪只自身的呼吸又会排出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因此,除在猪舍建筑时要考虑猪舍通风换气的需要,设置必要的换气通道,安装必要的通风换气设备外,还要在管理上注意经常打扫猪栏,保持圈舍清洁,减少污浊气体及水汽的产生,以保证舍内空气的清新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8 光照
许多研究表明,光照对肉猪增重、饲料利用率和胴体品质及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大,从猪的生物学特征看,猪对光也不敏感。因此,肉猪舍的光照只要不影响日常操作和猪的采食就可以了。但是强烈的光照会影响肉猪的休息和睡眠,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