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要生动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8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前言】
  “如同平静的湖面跃出了金色的鲤鱼,湖水顿时拥有了生机;如同经冬的群山遍布了星点的嫩绿,群山顿时具有了春意;如同浩渺的苍穹点染了星月的光辉,苍穹顿时拥有了诗情……”写作也是这样,正是因为有了生动的描写,文章才会显得细腻,才会显得有生机。可见,生动的描写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写作指导】
  如果写主题是动物的作文,就要写出每一种动物自己的特点。那么,怎样才能使描写生动形象呢?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特点,刻画形象。要想抓住动物的特点,必须仔细观察,从体貌、活动、生活习性等方面入手,写出它的特点。不信你看,在郑振铎的笔下,三只猫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描写顺序,富有条理。在描写动物时,要做到言之有序。同学们可以先描写整体再描写部分,也可以从部分到整体来进行描写。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就体现了这一点。文中,作者从“身陷绝境”写到“峰回路转”,再写到“斑羚飞渡”,最后写“走向彩虹”,这样来构思全文,就使得内容有条不紊。
  三、妙用修辞,突出形象。修辞不仅是美化语言的工具,也能将动物描写得惟妙惟肖。行文时,大家可以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动物的吃住、行走、嬉戏等方面写得具体生动。
  四、融情于文,渲染形象。一篇作文,不仅是简单的记叙和说明,还要融入情感,表达个人的心声或态度。这就要求做到融情于文,让读者感同身受。
  总之,描写的生动性不是喊出来的,也不能堆砌词语,而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恰如其分地表达。这样的美才能生动,才能持久,才能深入人心。
  【精彩佳作】
  家有恐龙鱼
  □霍姝涵
  你见过恐龙鱼吗?这是一种古老的鱼类,从颜色上可分为“金恐龙”和“青恐龙”。我家就养了一条“金恐龙”,你想看一下吗?
  它穿着黄色的衣服,就像水里的小金龙,悠哉游哉地游着。它体态偏长,胖瘦均匀,于是我给它起了个名字——“香蕉”。“香蕉”的头呈椭圆型,前端有点扁,两只黑色的小眼睛,就像纽扣一样镶嵌在两侧。有趣的是,头部两侧还长了两只“大耳朵”,每只“耳朵”上又分出三个叉儿,就像小鸡爪子一样,轻轻地扇动着。更好笑的是,它还长了四只小脚丫,前后分布着。小脚丫叉开,五个小趾头,在水里一挠一挠的。由于鱼缸比较小,“香蕉”游得很慢,否则头就会撞到玻璃。“香蕉”的尾巴也很奇特,大约占身体的三分之一,而且是流线型的,一点点地变细,最后细成了一个小绳头儿。在它的尾巴上还穿着“连体衣”,薄薄的一层,随着身体摆动。
  “香蕉”特别爱凑热闹,如果有人站在鱼缸前看它,它就会骄傲起来,摇头摆尾地在水里嬉戏。有好几次,我故意走过来,坐在沙发上远观,不一会儿,它就安静下来。我若再走上前,“香蕉”就开始游动起来。它噘着小嘴,像是在嗔怪我,怎么才理它呢?为了哄它,我只好拿些鱼食过来,轻轻地撒到水里。“香蕉”这才放过我,自顾自地吃起来。没多久,鱼缸里的美食被它一扫而光。这可真是好胃口呀!
  为了不让“香蕉”孤单,我特意让老爸买来几条金鱼,放在旁边的小缸里。这样,“香蕉”就能隔着玻璃看到伙伴了。果然,“香蕉”見了金鱼后很是兴奋,每天都游得很欢快。
  另外,我还有一个新的发现,“香蕉”似乎喜欢听各种声音。为了证实我的猜想,我便把蝈蝈笼放在鱼缸旁边。果然,每当蝈蝈叫的时候,它就不时地打滚儿,像个疯狂的舞者。
  最近,“香蕉”对我特别友好,如果近观一会儿,它偶尔会浮出水面吐个泡泡,似乎在说:“我们能做朋友吗?”
  点评:在细心观察之后,作者不仅描述了恐龙鱼的外形及生活习性,表现出了“人鱼共处”的美好主题;而且,作者还给恐龙鱼起了一个外号,更是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读后令人回味。
  【误区提醒】
  一、不分详略,平均使用笔墨。写文章要注意“惜墨如金”和“泼墨如水”。能够突出人物或景物特点的文字,能够表现中心的地方,就应该“泼墨如水”;反之,就应该“惜墨如金”。
  二、滥用修辞,忽视新颖别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必运用修辞的地方用了修辞;二是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别人已经多次使用过的,没有新意;三是运用的修辞不够恰当,让人读后觉得云里雾里。
  三、乱用词语,不恰当不贴切。用词不加斟酌,信手拈来,因而就显得不够恰当,不够贴切。
  【模拟考场】
  题目:“有一种 叫 ”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注重描写的生动性;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思路点拨:在描写时,同学们一定要注重对词语的遴选。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就是“炼”字中的典范,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用词是要善于推敲的。此外,选材时注意筛选材料,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其他文献
【师者一角】  最喜欢凝视一朵花,一株草,看它们含苞待放,看它们茁壮成长。我总以为,花有花言,草有草语,就算不言不语,一切在无声无息中,也能品出其中的真意。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时已入夏,天气多变,几经暴雨,静默于娟然如拭的天地間,我惊喜地发现红的仍依旧,绿的更耀眼。漫步于灞桥湿地公园,听着风穿树枝发出的呼呼声,听着雨水滑落叶端的沙沙声,看半亩荷塘的荷花左右摇曳。穿行于荷塘上的九曲
期刊
17世纪中叶,意大利有一位名叫麦德卢的画家,虽然他每天努力的学习创作,但画画的水平却一直徘徊不前。一气之下,麦德卢在威尼斯的一家画廊开始临摹世界名画,以此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   一天,麦德卢正在仿画一幅名为《提水人》的画作,这幅画的原作者为西班牙著名的画家迭戈·委拉兹开斯。那天,当麦德卢将画中那位提水的女人画出来后,他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建议道:“那只水桶很重,女人的身体应该再倾斜一些才对!”  
期刊
写作过程简单来说可分为“物”(生活)——“意”(思维)——“文”(文章)三个阶段。那如何选好“物”,通过“意”来转化成“文”呢?这就要求大家找好出发点,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说起,联想到更深更远的东西;然后概括主题,以小见大,由点到面,让主题不再游离于文外,让深远的立意为习作增彩。  【文题亮相】   如果说创新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来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创新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
期刊
一位朋友这样向我感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果五年之内没有做出成绩,那么也就决定你在职场之中不会有大起色了,你的青春之门也就从此永远关上了。”   蒋方舟曾经这样形容青春:“被拧得一滴不剩,难道青春就这么生涩,这么不堪重负,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拧干了吗?”   青春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在我们的眼中,所有的困难都将不是困难,面对着的坎坷会在谈笑间倏然跃过,至于别人的流言蜚语、无端指责,更是不会挂念在心,
期刊
【佳作展示】  梦想是方向,是动力。你看,梦想写在朝阳下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写在曦露里荷锄而行的老农手上,写在晨风里蹦蹦跳跳的学生的书包上……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前几年,我突患急性腮腺炎,连夜坐车赶往重庆医院救治。因病情严重,我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雪白的房间里满是消毒水的味道,父母都不在我身旁,唯一能感受阳光的窗户也被窗帘遮得严严实实的。周围其他病人都在轻声呻吟,我躺在病床
期刊
【阅读前言】  所谓个性化表达,是指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依据自身的习惯、阅历、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使文章的情节变得生动有趣,人物特点也会更鲜明突出。在阅读时,同学们一定要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去品析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雨渐渐大了起来
期刊
【同台竞技】  深夜,人们早已熟睡,洁白的雪花似天使般悄悄地降临人间,渐渐地,大地盖上了一条厚厚的棉被,树干围上了一条洁白的围巾,天地间一片银白。一切都是那么澄澈,那么静雅,世界就这么安安静静的,等候着早起的人们。   清晨出门,一阵寒风迎面扑来,像个醉汉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单薄的树叶渐渐坚持不住,挥手告别了树枝,扑到大地妈妈的怀抱中。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错的,鹅毛般的大雪在
期刊
自小学起,你就是我最好的玩伴。那时的记忆中,总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在我的身边转呀转,如月亮永远围绕着地球般形影不离。你似乎总是那么活泼大方,整日用甜甜的嗓音叫着我的名字,和我一起嘻嘻哈哈,我们风风火火地上蹿下跳。那段回憶,便是我们友谊的开始。小小的我们,相知相伴。  升入高年级的我们,有如纤细稚嫩的小苗渐渐成长为小小的花朵,慢慢地懂事起来。你比我乖巧、懂事,在任何场合,都能像一杯温热的水,包容下我这火
期刊
在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针叶阔叶混交林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驼鹿,它们的外形与普通驼鹿并无二致,但其腹部却布满了不规则的花纹,异常美丽。因此,动物学家把它们命名为花腹驼鹿。由于它们在丛林和寒冷中的生存能力特别强,当地人管它们叫“西伯利亚丛林勇士”。在这里,花腹驼鹿受到人们的保护,不捕杀花腹驼鹿的戒律更是在猎户中代代流传。  一些俄罗斯动物学家经过跟踪研究,发现了野生花腹驼鹿一个惊人的习性:每年秋季来临,
期刊
【先睹为快】  当我刚学会爬行的时候,动物就引起了我的兴趣。闷热的鸡窝,和我孩提时代最早的回忆交织在一起。我钻进鸡窝并在里面呆了五个钟头,就是要看看母鸡究竟是怎么下蛋的。没想到这件事导致了家里的恐慌,妈妈甚至还将我丢失的事报告了警察局。  过了四年,我刚满八岁,就第一次打定主意:一旦长大了我就要去非洲,去和野生动物为伍。当我十八岁中学毕业时,虽然我已参加秘书训练班,并且已安排了工作,可是想去非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