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来源 :心血管病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f3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近几年来,虽然冠心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它仍然是全世界成人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对冠脉造影、尸解及动物实验的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稳定及不稳定斑块是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两种状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而与斑块的稳定性和继发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们认为缺血除引起心肌坏死外,仍有部分心肌可能存活,是心肌为免受坏死的一种保护反应.准确地判断心肌存活性对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危险程度分级、正确估价
早在施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初期,Gruentzig等[1]介人心脏病学的先驱就认识到测定冠脉压力有助于判断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介入治疗的效果,所以他们把用球囊导管
多年来,高血压病的治疗一直依赖于药物,但现有的降压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严重的副作用迫使部分病人放弃治疗[1].由于高血压病为终生性疾病,有效的降压治疗必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维持人体心脏血管和神经内分泌体液平衡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该系统的主要活性肽,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产生相应的生物学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能确知,但大多数观点认为,冠心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栓形成有关.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除起机械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