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鸦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federers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鲁迅的小说《药》,在分析结尾部分坟场中的景物——乌鸦时,首先碰到的引起学生热烈争论的问题是:乌鸦有无象征?有学生据乌鸦“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说革命者潜伏的时侯,就像乌鸦笔直地站在树枝间,表现了革命者的坚定;有学生据乌鸦“箭也似的飞去了”,说黑暗势力的消失,就像乌鸦向天空飞去,预示革命的一天将要到来……大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那么,乌鸦究竟有无象征的意义?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创作乌鸦的意图?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以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想象乌鸦象征了什么,恰恰相反,这里出现的乌鸦有着它更深刻的含义。
  我们先从乌鸦活动的场景来分析。乌鸦活动的场景是坟场。小说人物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的时间是寒冷的清明;坟场的位置在人迹罕至的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方;坟场上的景物除乌鸦外还有寒风、枯草及秃树;坟场上人物的活动则是华大妈、夏四奶奶祭祀时的化钱和哭泣。由此看出这是给人凄凉和悲伤情绪的普通、寻常的坟场情景。那么,乌鸦在这样的场景中出现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通常讲,乌鸦全身漆黑,在色调上象征冷淡、沉闷,给人凄凉、阴森的感觉;乌鸦叫声刺耳,在听觉上又使人焦虑、烦躁,给人悲伤、阴惨的感受。所以乌鸦无论在形象上,还是内涵上,都是同坟场气氛协调一致的。我们可以断定这经常出没在死人堆里,翻飞于荒山野岭的乌鸦,是表现坟场气氛的典型景物。所以,写坟场而要写到乌鸦,这是顺乎常理的事,其意义在于它可以极好地渲染、烘托坟场的特定气氛。如果说这里的乌鸦有所象征,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这里同为坟场景物的寒风、枯草、秃树等也是有象征的了。那么,它们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描绘它们又有着什么特别的意图呢?这显然是一个在逻辑上推不走的荒谬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把乌鸦从坟场气氛中孤立出来作所谓象征的静止、片面的理解,而应从坟场的整体氛围上去把握它出现的意义。
  我们再从《药》的艺术风格上来看。鲁迅在《致肖军肖红》中谈肖红《生死场》中人物时曾说:“至于老王婆(《生死场》中人物),我却不觉得怎么鬼气,这样的人物,南方的乡下也常有的。安特列夫的小说,还要写得怕人,我那《药》的末一段,就有些他的影响,比王婆鬼气。”安特列夫是俄国作家,他创作风格的最大特点是“神秘幽深,自成一家”。其作品的情节往往具有深刻的悲剧性,人物往往具有暗淡的生活和烦闷的内心世界,并特别善于渲染一种与所描写的人物、情节、环境相适应的忧郁、恐怖的气氛。鲁迅在创作《药》前曾翻译过他的小说《漫》《默》和《红笑》的一部分,而《默》就写了坟场的恐怖。鲁迅说“《药》的末一段,就有些他的影响”,显然是指在描写坟场气氛时借用了安特列夫的艺术手法,刻意突出了坟场的阴冷、凄凉、鬼气:“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在这“死一般的静”的坟场,连乌鸦也“铁铸一般”纹丝不动地站着,没有一点生气。而最后作者写道:“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这更是以乌鸦的叫声反衬出坟场的死寂,以乌鸦的飞行显示了坟场的凝滞,使人感到怵目惊心的悲凉和凄厉。
  由此看来,乌鸦在小说结尾部分出现,极大程度地增强了坟场的悲凉气氛。而这种气氛与坟场上两位母亲的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是协调的,与故事发生的冷峻、悲凉的社会背景是协调的,与作品中周围人物对夏瑜的冷淡、麻木是协调的,与夏瑜英勇就义的孤独、寂寞是协调的。总而言之,这种气氛与小说的悲剧的艺术风格和小说主题要反映的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是协调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药》写中华民族的悲剧(中国古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结尾部分借墳场上的丛冢、寒风、枯草、秃树,特别是乌鸦等景物,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而小说这种悲剧的艺术风格,极具动人心魄的审美效应,它不仅给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振动,而且还给读者提供了灵智的启迪和理性的思考,使《药》如一声惊雷在空中炸响,促使人们从麻木、酣睡中猛醒,去摸索那“毁坏这铁屋”的方法,去寻找那“疗治民族痼疾”的良方。通过小说要向社会传达出悲剧这种深沉的理性精神,不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吗?
  所以,对乌鸦在所谓象征上绕圈子,把乌鸦简单地想象成象征了革命者或者反动派,不说是牵强附会,至少是欠妥的,它不合《药》悲剧的整体艺术风格,势必会削弱《药》悲剧的剌激读者的审美力量,从而影响小说主旨表达的力度。这,便有悖作者的创作意图了。
  (作者单位:开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墨池记》可谓尺寸之间,景象万千。但是这万千景象却不是一眼就能看透,需要我们耐心揣摩。  文章的二、三两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作者在文章内部铺设了纵横两条线索,巧妙地借“墨池”表达了“劝学”的思想。  纵线是:第二段从“羲之之书晚乃善”切入,指出书法大家的成就不是天成,而是“精力自致”(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着眼于王羲之学书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概括为“精力”两个字,虽未多加描写,却因有了前面的“临池学
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器。从商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青铜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戟大量用于车战,为“车战五兵”之一。汉代出现的钢铁制作的卜字戟更是一直到三国时期都是广为流行的制式兵器。这种中国特有的武器,可钩、可啄、可刺,使用技法丰富。但是在汉代之后,戟好像慢慢的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有种论调说戟是车战用武器,汉代之后战车被骑兵淘汰,所以戟也慢慢消失了,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说文解字》记载:“戟,有枝
说起应该为刘邦逃席承担责任的人,大家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指向项羽,因为项羽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头脑简单,他错失了在鸿门宴会上杀掉刘邦的机会,以至于酿成千古遗恨。当然也有人认为项伯在刘邦的逃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项伯目光短浅、顾小义而失大义,他为报张良“活之”之恩,把军机毫无保留地泄露给项羽的政治对手,然后又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在项庄舞剑之时以身翼蔽刘邦。笔者在教学《鸿门宴》后认为,在对
2020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通过视频发表了致辞。他说,新学年始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冲突和疫情让一切发生了改变。在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他一直在思考大学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以下是演讲节选:  “學术研究、教育、保护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理解过去,让我们基于前人得来不易的成果,找到自己仍需要做的事,从而带来改变。  “面对诸如此类的挑战,你会跟
一、斯文·赫定的家庭  瑞典知名的藏书家罗闻达常请我们到家里吃饭,斯文·赫定学会的会长霍坎·瓦尔奎斯特是罗闻达的好友,偶尔会来做客。他谈话兴致好,不愧是人类学者,跟一般拘谨的瑞典人很不一样。  我抓住谈话机会,想知道斯文·赫定喜欢吃什么中国菜。  “一种甜味的烧猪肉。”霍坎说。  “嗯,红烧肉。”悦然猜得出来。咕咾肉也可能。  瑞典人爱吃猪肉。瑞典古老神话里有一只猪,傍晚宰了吃完,第二天又在院子里
《绿》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朱自清先生把梅雨潭醉人的、奇异的“绿”描绘得鲜活灵动、淋漓尽致;把“绿”凸现得美貌可人、神韵悠长。我们真为先生的生花妙笔拍案叫绝!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能够把梅雨潭的“绿”写得如此美妙而富有神韵呢?  一、烘云托月,借宾衬主  红花需要绿叶陪衬。文章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之美。文章的题目是“绿”,文章赞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绿,可是开篇以后却花较多笔
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一堂成功的“问题教学课”,关于课堂提问法的研究表明:语文课程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相生,随答问能力提高而优化,以教师提问水平优劣为基准条件。①    一、设计主问题,深入启发    问题当然应该由教师首先提出。教师必须善于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有时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能迅速提挈
在我们的城市,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20岁左右的年纪,以女孩为主,一袭大学生特有的着装:运动鞋、牛仔裤,休闲装,可能,是美特斯邦威的牌子。    在我们的城市,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她们20岁左右的年纪,以女孩为主,一袭大学生特有的着装:运动鞋、牛仔裤,休闲装,可能,是美特斯邦威的牌子。  他们可能守候在大型超市、高档百货商场门口,可能行走在地铁人流集中的站点,也可能来到某个小区,轻轻按响你的
又到一年毕业季。在想象中,“大四生”变成“社会人”,从囿于一所学校到拥抱整个世界,理应充满悸动、兴奋、紧张、不安……但纪录片《大四》呈现给我们的,无关青春活力,没有豪情壮志,有的只是通篇的茫然、失措、无力。  出国?可以接受;考研?愿意尝试;找工作?本地异地都好说;结婚见家长?现在决定也行,或者先工作幾年再说也可以……他们都是好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答辩顺利毕业,对未来都不偏执,唯独缺乏对自己基本的了
选手自述  我的笔,可以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可以演算繁复的方程,但我更喜欢用它写下一行行文字。意趣于其间涌动,星河于其间流淌。  我的纸,可以化为一架架纸飞机翱翔,可以承载一条条线段交错,但我更愿意让它着上一枚枚铅字。年轮于其间隐匿,星光于其间闪耀。  我的眼,可以映出棋盘上的风云混乱,可以分辨出裂变与聚变,但我更享受透过它,欣赏红尘内外,点点滴滴。草木于其间歌唱,星辰于其间弥望。  王尔德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