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扣人心弦、令人深思:“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
我作为毛泽东主席家乡湖南的代表,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被他那极富磁性的声音所深深感染和打动,而且因他娴熟引用毛泽东主席诗句揭示伟人心路历程而产生了强烈共鸣。从人民大会堂出来,我的思绪飞到了毛泽东发出仰天长问的湘江之畔,飞到了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橘子洲头。
湘江,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更是一条流淌着哲学和文化的江,滚滚南来,滔滔北去。在湘江两岸,遗存有柳子庙、湘西草堂、贾谊故居、岳麓书院、屈子祠等不少文化胜地,孕育过屈原、贾谊、柳宗元、周敦颐、张 、朱熹、王夫之、谭嗣同、魏源等许多文化先贤,他们或伏案著书立说,或开讲授业传道,推动着湖湘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湖湘儿女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积淀了最本真的精神基因。湖湘文化中匡扶社稷、忧国忧民的情怀,上下求索、敢换新天的精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思想,以及坚忍不拔、勇于攀登的气概,深深地影响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革命家和以雷锋为代表的湘籍英模的思想和行动,使他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有了对宇宙、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大思考、大拷问。他们在湘江之畔发出了一个个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的感叹和呼唤。
可不是吗?在湘江之畔,毛泽东发出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刘少奇发出过“要解决群众的吃穿住问题,不然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的忧党之问;任弼时发出过“若能爱群,国安有不强哉”的爱民之问;华国锋发出过“当领导的难道就不深入一线了”的务实之问;胡耀邦发出过“国家危难之时,岂能不闻不问”的忧国之问;彭德怀发出过“志不立如无舵之舟,何所底乎”的立志之问;雷锋发出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的奉献之问……颇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惊世之问,都是先后在湘江之畔发出的,可以统称为“湘江之问”。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人们也许想知道:“湘江之问”,究竟问出了什么?
“湘江之问”,问出了理想和追求。他们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以马克思主义为真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六位亲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刘少奇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倡导并践行共产党员修养。彭德怀立志解救劳苦大众,在危难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真理而献身。
“湘江之问”,问出了责任和担当。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勇挑重担,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危难时刻不退缩,敢作敢为,勇于担当。每当我们党在最危急的时刻,毛泽东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让红旗高高飘扬。“我们不下油锅,谁下油锅?”这句话是胡耀邦担当精神的集中表现。
“湘江之问”,问出了宗旨和情操。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是他们的宗旨。他们大公无私、大爱无疆,时刻关心人民的冷暖和疾苦。毛泽东为烧木炭牺牲的警卫战士致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悼词;任弼时与群众打成一片,用不朽的人生演绎着“合群、靠群、为群”三部曲;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
正因如此,我们便有了编纂出版《湘江之问》的初衷,便有了在滔滔湘江中摘取几朵浪花的冲动。《湘江之问》付印前夕,我应邀参加《新湘评论》办刊座谈会,将出版《湘江之问》的喜悦分享给《新湘评论》的同仁们,《新湘评论》社长、总编辑郝安当场约定将这一组稿件重新编辑,在“红色记忆”栏目与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起共同推出《湘江之问》系列文章。
我衷心地期盼着,读者朋友能在阅读中产生一些联想与共鸣。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中共中央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扣人心弦、令人深思:“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
我作为毛泽东主席家乡湖南的代表,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被他那极富磁性的声音所深深感染和打动,而且因他娴熟引用毛泽东主席诗句揭示伟人心路历程而产生了强烈共鸣。从人民大会堂出来,我的思绪飞到了毛泽东发出仰天长问的湘江之畔,飞到了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橘子洲头。
湘江,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更是一条流淌着哲学和文化的江,滚滚南来,滔滔北去。在湘江两岸,遗存有柳子庙、湘西草堂、贾谊故居、岳麓书院、屈子祠等不少文化胜地,孕育过屈原、贾谊、柳宗元、周敦颐、张 、朱熹、王夫之、谭嗣同、魏源等许多文化先贤,他们或伏案著书立说,或开讲授业传道,推动着湖湘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湖湘儿女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积淀了最本真的精神基因。湖湘文化中匡扶社稷、忧国忧民的情怀,上下求索、敢换新天的精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思想,以及坚忍不拔、勇于攀登的气概,深深地影响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革命家和以雷锋为代表的湘籍英模的思想和行动,使他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有了对宇宙、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大思考、大拷问。他们在湘江之畔发出了一个个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的感叹和呼唤。
可不是吗?在湘江之畔,毛泽东发出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刘少奇发出过“要解决群众的吃穿住问题,不然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的忧党之问;任弼时发出过“若能爱群,国安有不强哉”的爱民之问;华国锋发出过“当领导的难道就不深入一线了”的务实之问;胡耀邦发出过“国家危难之时,岂能不闻不问”的忧国之问;彭德怀发出过“志不立如无舵之舟,何所底乎”的立志之问;雷锋发出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的奉献之问……颇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惊世之问,都是先后在湘江之畔发出的,可以统称为“湘江之问”。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人们也许想知道:“湘江之问”,究竟问出了什么?
“湘江之问”,问出了理想和追求。他们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以马克思主义为真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六位亲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刘少奇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倡导并践行共产党员修养。彭德怀立志解救劳苦大众,在危难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真理而献身。
“湘江之问”,问出了责任和担当。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勇挑重担,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危难时刻不退缩,敢作敢为,勇于担当。每当我们党在最危急的时刻,毛泽东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让红旗高高飘扬。“我们不下油锅,谁下油锅?”这句话是胡耀邦担当精神的集中表现。
“湘江之问”,问出了宗旨和情操。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是他们的宗旨。他们大公无私、大爱无疆,时刻关心人民的冷暖和疾苦。毛泽东为烧木炭牺牲的警卫战士致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悼词;任弼时与群众打成一片,用不朽的人生演绎着“合群、靠群、为群”三部曲;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
正因如此,我们便有了编纂出版《湘江之问》的初衷,便有了在滔滔湘江中摘取几朵浪花的冲动。《湘江之问》付印前夕,我应邀参加《新湘评论》办刊座谈会,将出版《湘江之问》的喜悦分享给《新湘评论》的同仁们,《新湘评论》社长、总编辑郝安当场约定将这一组稿件重新编辑,在“红色记忆”栏目与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起共同推出《湘江之问》系列文章。
我衷心地期盼着,读者朋友能在阅读中产生一些联想与共鸣。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