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6年之前,我从未见过唇腭裂患者,对于这种疾病的知识近乎为零。对于“微笑行动”这样一个专为唇腭裂儿童进行免费手术的公益行动,也是一无所知。在2016年的暑期,我在一位同学的鼓动下,第一次单飞远赴广西南宁,参加中国“微笑行动”志愿者活动。从此我和中国“微笑行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的任务就是做病例记录和背景资料采集,和小患者们交流,缓解他们术前的紧张心情。当我第一次踏进病房,看到他们努力却无法真正微笑的落寞神情,和那纯真无邪的唇上如闪电般灼过的痕迹,深深地刺痛了我,让我不忍直视。
我慢慢平复紧张的心情,投身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经过筛选参加免费手术的,都是一些家庭条件很差的孩子。有些孩子因为这个缺陷,被人视为“怪物”和“异类”,几乎没有玩伴,这让这些孩子们在遭唾弃和孤立中陷入无边的孤僻。
在志愿者团队中,我认识了“中国微笑”行动的发起人韩凯医生,他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哥和榜样。记得当时,有一位不到3岁的女孩,是三度唇腭裂,手术尤其复杂,韩医生亲自主刀。手术后的第3天,小女孩出院了,她睁着黑亮黑亮的眼睛,对抱着她的志愿者问:“姐姐,你是天使吗?”那份清澈的眼神让人难以忘怀。小女孩的妈妈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她胆怯地问前来探望的韩医生:“娃回去后,真的能好?会笑了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位羸弱的母亲当场就要跪下来,喜极而泣。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韩医生说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微笑的权利。
事隔两年后的 2018年6月,当得知“中国微笑”行动要奔赴更遥远、更偏僻的喀什,并且亟需志愿者时,我毅然报名前往,并用自己的经历动员了两位同学结伴而行。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志愿者,这次我的任务更靠近了手术一线,也更能够感受手术团队的高强度与快节奏。团队就像野战军医院,驻扎一个地方的时间极其有限,所有的安排密集紧凑,但忙而不乱,井然有序。以喀什之行为例,短短3天时间,需要进行103例手术,患者从最小5个月到最大的21岁,8台手术同时铺开,每个主刀医师一天要连续做六七台手术,那节奏真可谓间不容发。
我和其他3位志愿者,就坚守在手术室门口,担负术前术后的协调与衔接,既要将手术完毕的患者送回病房,又要将临近手术的患者送到手术台。手术室在13楼,病房在5楼,每次都是一个刚刚送下去,另一个就要被推进手术室,真是马不停蹄,走路带风。所有的任务都跟着手术台转,资料确认、术前准备、术后衔接,不能有一丝差错,忙得我们几乎顾不上吃饭和喝水。每天的工作,基本要到晚上9点后才能结束,一天下来,足足要站10个小时以上,浑身真像散了架一样。
在这里的第一个困扰是时差。喀什和上海有三个多小时的时差,忙好工作,回到驻地,吃点东西,还要抓紧核对全部资料无误,才能休息,差不多就快半夜了,可生物钟还在原来的节奏上,很早就又醒来,新一天紧张的工作又飞驰而来,感觉累得喘不过气来。第二个困扰是语言问题。大部分家属都只会说当地话,彼此语言不通,尽管有当地的志愿者帮忙,但人手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与时间熟悉材料,更加抖擞精神,更加关注每一个病例中的细节。
但微笑没有时差,微笑是最通用的交流语言,也是最好的养料。有一些当地家庭,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砸锅卖铁,卖掉唯一的驴子,或者牛、羊,到最近的医院去求治,钱用完了,只能回家!当获悉“中国微笑”行动之后,他们满怀期望而来,从等待预检、筛查,一直到孩子推出手术室、出院回家,这几天里一家人脸上的泪水不曾干过。当孩子推出手术台,家属们才从紧张、焦虑中放松下来,绽放出久违的笑容,那是一种夹杂着泪水的喜悦。当孩子从麻醉中醒来,脸上还包扎着纱布,眼睛里隐隐泛出的微笑。他们说的话虽然无法听懂,但他们真诚的感激深深刻在脸上、印在眼睛里,那被多年愁苦浸泡的脸焕发出天使般的笑容,是何等动人!我们整个团队也感到由衷的幸福而满足,彼此相视一笑,如释重负,又重新满血复活。我甚至觉得,真正应该怀有感激之情的应该是我,因为他们让我体会到善举带来的内心的幸福與快乐,让我懂得世界因微笑而美好!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的任务就是做病例记录和背景资料采集,和小患者们交流,缓解他们术前的紧张心情。当我第一次踏进病房,看到他们努力却无法真正微笑的落寞神情,和那纯真无邪的唇上如闪电般灼过的痕迹,深深地刺痛了我,让我不忍直视。
我慢慢平复紧张的心情,投身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经过筛选参加免费手术的,都是一些家庭条件很差的孩子。有些孩子因为这个缺陷,被人视为“怪物”和“异类”,几乎没有玩伴,这让这些孩子们在遭唾弃和孤立中陷入无边的孤僻。
在志愿者团队中,我认识了“中国微笑”行动的发起人韩凯医生,他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哥和榜样。记得当时,有一位不到3岁的女孩,是三度唇腭裂,手术尤其复杂,韩医生亲自主刀。手术后的第3天,小女孩出院了,她睁着黑亮黑亮的眼睛,对抱着她的志愿者问:“姐姐,你是天使吗?”那份清澈的眼神让人难以忘怀。小女孩的妈妈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她胆怯地问前来探望的韩医生:“娃回去后,真的能好?会笑了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位羸弱的母亲当场就要跪下来,喜极而泣。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韩医生说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微笑的权利。
事隔两年后的 2018年6月,当得知“中国微笑”行动要奔赴更遥远、更偏僻的喀什,并且亟需志愿者时,我毅然报名前往,并用自己的经历动员了两位同学结伴而行。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志愿者,这次我的任务更靠近了手术一线,也更能够感受手术团队的高强度与快节奏。团队就像野战军医院,驻扎一个地方的时间极其有限,所有的安排密集紧凑,但忙而不乱,井然有序。以喀什之行为例,短短3天时间,需要进行103例手术,患者从最小5个月到最大的21岁,8台手术同时铺开,每个主刀医师一天要连续做六七台手术,那节奏真可谓间不容发。
我和其他3位志愿者,就坚守在手术室门口,担负术前术后的协调与衔接,既要将手术完毕的患者送回病房,又要将临近手术的患者送到手术台。手术室在13楼,病房在5楼,每次都是一个刚刚送下去,另一个就要被推进手术室,真是马不停蹄,走路带风。所有的任务都跟着手术台转,资料确认、术前准备、术后衔接,不能有一丝差错,忙得我们几乎顾不上吃饭和喝水。每天的工作,基本要到晚上9点后才能结束,一天下来,足足要站10个小时以上,浑身真像散了架一样。
在这里的第一个困扰是时差。喀什和上海有三个多小时的时差,忙好工作,回到驻地,吃点东西,还要抓紧核对全部资料无误,才能休息,差不多就快半夜了,可生物钟还在原来的节奏上,很早就又醒来,新一天紧张的工作又飞驰而来,感觉累得喘不过气来。第二个困扰是语言问题。大部分家属都只会说当地话,彼此语言不通,尽管有当地的志愿者帮忙,但人手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与时间熟悉材料,更加抖擞精神,更加关注每一个病例中的细节。
但微笑没有时差,微笑是最通用的交流语言,也是最好的养料。有一些当地家庭,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砸锅卖铁,卖掉唯一的驴子,或者牛、羊,到最近的医院去求治,钱用完了,只能回家!当获悉“中国微笑”行动之后,他们满怀期望而来,从等待预检、筛查,一直到孩子推出手术室、出院回家,这几天里一家人脸上的泪水不曾干过。当孩子推出手术台,家属们才从紧张、焦虑中放松下来,绽放出久违的笑容,那是一种夹杂着泪水的喜悦。当孩子从麻醉中醒来,脸上还包扎着纱布,眼睛里隐隐泛出的微笑。他们说的话虽然无法听懂,但他们真诚的感激深深刻在脸上、印在眼睛里,那被多年愁苦浸泡的脸焕发出天使般的笑容,是何等动人!我们整个团队也感到由衷的幸福而满足,彼此相视一笑,如释重负,又重新满血复活。我甚至觉得,真正应该怀有感激之情的应该是我,因为他们让我体会到善举带来的内心的幸福與快乐,让我懂得世界因微笑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