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育水平的提升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评《日语教育与语言文化》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层面来讲,语言与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传播载体,随时都体现着文化;但语言又受制于文化,因每个民族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发展程度等的不同,其所创造的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作用于语言中,促使不同母语背景下的人产生交流障碍.从这一角度来讲,日语教育教学,不应单单就其语音、词汇、语法、翻译、写作等内容进行教学,还应就日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社会风俗习惯等内容进行教学.这也表明以语言文化学、日语跨文化交际学、日语教育学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日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交际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等为对象,来研究日语教育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而由许媛等人著写的《日语教育与语言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年4月版)一书,聚焦于“语言学与人类学的桥梁”这一目标,以“交际即文化”为关照,探讨了日语文化内涵、日语教育、日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特点,揭示了日语文化与日语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当前日语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一流大学的学术领导力成为了“双一流”建设要关注的核心焦点,一流大学通过由学术所形成的聚合力对其组织中的个体以及组织外的机构和公众产生影响.学术领导力是一种专业主义的影响力,是个体和组织的双重领导力,是教学学术、应用学术、整合学术、发现学术的多维体现.在深化“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框定大学学术领导力的合理边界,进一步弱化大学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界限”,让大学成为公共交往的场所,从学术团队的领导力建设入手,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实现教师在不同组织间的“交叉聘用”,实现教师的合理流动,进一步促进分布式的学术领导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是面向世界的教育综合实力竞争,是国家创新力、竞争力的核心基础工程,受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路径依赖等影响.“双一流”建设基本沿袭了一贯的遴选模式,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组织的评审方式确定入围建设单位.我国“双一流”建设机制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由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等差别,体现出较强的计划性和竞争性.这既反映了国家体制和制度优势,有利于推动我国拔尖大学快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阵营,也潜藏着“双一流”建设中目的、手段和方式等的不协调性.
期刊
随着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扩张,原本属于师范类院校的教师教育逐渐进入综合性大学,但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却面临“边缘化”的困境.由此,增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师范性”导向,成为21世纪德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包括确立“教育科学”的课程标准、明确“学科教学法”的重要地位、从知识类别的角度重塑对“学科专业”的认知.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导向之间存在诸多复杂面向,在讨论其关系时,不应被这两类具有主导性的“描述符号”所左右,而应结合大学各学段要求、科目
新世纪以来,基于有效融合理论,加拿大师范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实践与理论并行”的模式.“实践与理论并行”模式的含义是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同步开展,交互进行,实践学习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概言之,理论课程的学习为实践行动提供了知识基础,实践通过行动中的反思促进并转化为教学理解和教学智慧,从而使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样态.
面向新时代新形势,中国教育已驶入改革深水区,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追求.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高质量发展,通往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要指向何方?教育评价显然是牵引中国迈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是反映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的重中之重.
期刊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因其不同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范式,在促进知识生产和创新的同时产生了明显的非学术影响.在我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评价还存在着对非学术影响的概念界定模糊、评价方式尚未完善、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评价交叉学科研究之非学术影响的有益经验,我国应以设立专业的交叉学科研究评价委员会、分阶段评价交叉学科研究、多元评价主体联动评估等改革措施为着力点,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评价机制,以强化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导向,推动“双一流
2019年,澳大利亚要求全国的教师教育机构在师范生的毕业年实施从教能力测评,测评结果作为评定师范生毕业的必备条件.该政策以国家行政指令为核心策动,以教师教育院校大学联盟为实施主体,聚焦课堂情境来促进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性评价.它利用评价规则引导师范生进行自我主导的深度学习和反思,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师范生的教学专业化程度.
区域义务教育评价的重点应转向优化教育生态.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应体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和公平发展.结构型质量,整合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从教育均衡、优质和公平的三个维度,反映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评价区域的结构型质量,有利于缩小区域内公民办和城乡教育差异,缩小贫寒家庭子女与普通家庭、富裕家庭子女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和公平发展.
伴随着实证研究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持续扩张,围绕教育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持续涌现,但尚无研究通过因果实证的角度和方式探究实证研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本研究利用923901篇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定量数据和124位访谈对象的文本证据,基于学术知识市场模型、成本-收益机制框架和理性决策视角,综合定量和定性方式探讨教育实证研究对中国教育研究产生的效应及其背后原因.研究发现:(1)实证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数量/占比持续上升;(2)实证研究的篇均下载量和篇均引用量均优于非实证研究;(3)质量实证效应相较影响力实证效应的降幅更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全面提升数据质量、高效整合数据资源、快速形成数据资产、创新深化数据应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展数据治理是提升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经,文章在阐述高校数据治理内涵和实施意义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当前国内高校数据治理机构设置及职能定位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了四类数据治理牵头部门的主要功能以及国内高校在实施数据治理时普遍面临的五个问题.从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高校数据治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优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