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号称“美食天堂”,汇集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美食,而真正原产于香港本土的美食,还数围村盆菜,每逢春节必备,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第一次品尝围村盆菜,是在1998年秋天。十来位好友来到新界沙田的酒家。正当大家翘首期盼之际,一只直径足有一尺余的搪瓷大面盆端上了桌。盆里满满当当、整整齐齐盛满了各式菜肴:鸡块、鱼肚、烧肉、鲜虾、香菇,等等,高高隆起,一直堆出了盆沿。看此光景,恐怕一桌人也消化不了,众人不禁惊呼起来。
主人却笑盈盈说道:这就是新界有名的围村盆菜。
丰富的菜肴为什么要用如此大盆来盛放?为什么不能分开,偏要堆挤在一起?
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历史因缘,据说与南宋末代皇帝有关。相传当年元兵大举南侵,宋兵节节败退,南宋帝一路逃到今日香港的新界一带农村。皇上驾幸,乡农们以食物招待,将搜罗到的十多种作料熟煮。因缺乏盛载器皿,于是便征集家家户户备用的洗脸木盆,洗净之后,将食物分多层共装一盆,供皇上享用。这就是盆菜的来历了。
至于为什么在盆菜前面加上“围村”二字?这是因为当年香港的新界一带,兵匪盗贼四起,并不太平。乡人为了保一方平安,就把村子周围用石墙围起来,那墙足有五六尺厚,一族人就居住在内,称为“围村”。
那盆菜初始时是救急解困,之后却演变成围村同族人团聚时的大餐。一直流传了下来。每逢喜庆节日、婚嫁贺寿,香港新界一带的乡亲父老、各房子孙都会相聚一起“扫盆”,也就是吃盆菜。围村盆菜成了乡里喜庆团聚的吉祥物。
只不过,很多地方盆菜的盛器由木盆改成铝盆,食物包括白切鸡、烧鸭、门鳝干、虾干、枝竹、扣肉、东菇、猪皮、萝卜、鱿鱼等十多种食物,有点像“佛跳墙”,也有点像上海的“全家福”,但少了熏鱼、蛋饺等。也有人戏称是“大杂烩”,但又不是。这是因为盆菜内的菜式排列绝对是有章法的,并不杂乱无章。一般分成九层,取其“长长久久”的好意头。但也有些好事者,加到十层,以示“盛意十足”。盆底放萝卜、沙葛或笋虾,或选用咸酸菜。中层则有猪皮、鱿鱼、炸门鳝。上层则是鸡块、烧鸭、烧肉等。基本上每只盆的食物重量不少于20斤。盆菜的特点就是大而丰盛,随意夹食,无拘无束。
发展至今,盆菜样式虽大同小异,但内容物却千变万化。在新界一带,有大埔大尾督村的“忠诚盆菜馆”,掌勺的是冯师傅,这家的特色是盆菜上层是自制手打鲮鱼球、干烧的酸甜茄汁中虾、斑球、豉油鸡、糟鸭等,下面一层的萝卜、腐竹、猪皮、冬菇等吸收了猪肉汁的精华,味美无比。还有元朗的“万里缘盆菜”,内有游水海虾、大红烧鸭、豉油鸡、芋头炆猪肉、鱼蛋等,以及横财就手(猪手)、发财好市(蚝)等,当然,最美味的还是底层肉汁及南乳味猪皮。香港市区的“鸿星海鲜酒家”,则推出“盆满砵满盆菜”。共有两盆菜,盆大的叫“盆满”,材料有酿鲮鱼、发财烧卖、海参、鲍鱼、花胶、腊肠等;盆小的叫“砵满”,有鸡、蚝豉、冬菇等。两盆齐吃,好事成双。这家盆菜尤其复古,依旧用木盆来盛放。
近年来,围村盆菜也随着香港店家在上海开业而来到上海。其中也有以盆菜做主打的,只不过,这盆菜的主角变成了鲍鱼,并且占据了大半个盆面。高贵是高贵了,却让人觉得这盆菜似乎有点变味:少了那份乡土情趣,多了一份猎奇心态。
第一次品尝围村盆菜,是在1998年秋天。十来位好友来到新界沙田的酒家。正当大家翘首期盼之际,一只直径足有一尺余的搪瓷大面盆端上了桌。盆里满满当当、整整齐齐盛满了各式菜肴:鸡块、鱼肚、烧肉、鲜虾、香菇,等等,高高隆起,一直堆出了盆沿。看此光景,恐怕一桌人也消化不了,众人不禁惊呼起来。
主人却笑盈盈说道:这就是新界有名的围村盆菜。
丰富的菜肴为什么要用如此大盆来盛放?为什么不能分开,偏要堆挤在一起?
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历史因缘,据说与南宋末代皇帝有关。相传当年元兵大举南侵,宋兵节节败退,南宋帝一路逃到今日香港的新界一带农村。皇上驾幸,乡农们以食物招待,将搜罗到的十多种作料熟煮。因缺乏盛载器皿,于是便征集家家户户备用的洗脸木盆,洗净之后,将食物分多层共装一盆,供皇上享用。这就是盆菜的来历了。
至于为什么在盆菜前面加上“围村”二字?这是因为当年香港的新界一带,兵匪盗贼四起,并不太平。乡人为了保一方平安,就把村子周围用石墙围起来,那墙足有五六尺厚,一族人就居住在内,称为“围村”。
那盆菜初始时是救急解困,之后却演变成围村同族人团聚时的大餐。一直流传了下来。每逢喜庆节日、婚嫁贺寿,香港新界一带的乡亲父老、各房子孙都会相聚一起“扫盆”,也就是吃盆菜。围村盆菜成了乡里喜庆团聚的吉祥物。
只不过,很多地方盆菜的盛器由木盆改成铝盆,食物包括白切鸡、烧鸭、门鳝干、虾干、枝竹、扣肉、东菇、猪皮、萝卜、鱿鱼等十多种食物,有点像“佛跳墙”,也有点像上海的“全家福”,但少了熏鱼、蛋饺等。也有人戏称是“大杂烩”,但又不是。这是因为盆菜内的菜式排列绝对是有章法的,并不杂乱无章。一般分成九层,取其“长长久久”的好意头。但也有些好事者,加到十层,以示“盛意十足”。盆底放萝卜、沙葛或笋虾,或选用咸酸菜。中层则有猪皮、鱿鱼、炸门鳝。上层则是鸡块、烧鸭、烧肉等。基本上每只盆的食物重量不少于20斤。盆菜的特点就是大而丰盛,随意夹食,无拘无束。
发展至今,盆菜样式虽大同小异,但内容物却千变万化。在新界一带,有大埔大尾督村的“忠诚盆菜馆”,掌勺的是冯师傅,这家的特色是盆菜上层是自制手打鲮鱼球、干烧的酸甜茄汁中虾、斑球、豉油鸡、糟鸭等,下面一层的萝卜、腐竹、猪皮、冬菇等吸收了猪肉汁的精华,味美无比。还有元朗的“万里缘盆菜”,内有游水海虾、大红烧鸭、豉油鸡、芋头炆猪肉、鱼蛋等,以及横财就手(猪手)、发财好市(蚝)等,当然,最美味的还是底层肉汁及南乳味猪皮。香港市区的“鸿星海鲜酒家”,则推出“盆满砵满盆菜”。共有两盆菜,盆大的叫“盆满”,材料有酿鲮鱼、发财烧卖、海参、鲍鱼、花胶、腊肠等;盆小的叫“砵满”,有鸡、蚝豉、冬菇等。两盆齐吃,好事成双。这家盆菜尤其复古,依旧用木盆来盛放。
近年来,围村盆菜也随着香港店家在上海开业而来到上海。其中也有以盆菜做主打的,只不过,这盆菜的主角变成了鲍鱼,并且占据了大半个盆面。高贵是高贵了,却让人觉得这盆菜似乎有点变味:少了那份乡土情趣,多了一份猎奇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