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偏见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yl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设你正在坠落的飞机上,或者在一场可怕的火灾现场,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你会想象人们正在歇斯底里地尖叫、互相踩踏,一个个陷入伤害和死亡。简单地说,这景象就和你看过的每一部灾难片一样。如果足够幸运,一个头脑冷静、镇定的人——这人或许是由连恩·尼逊扮演的——将挺身而出,控制事态进展,指挥大家逃离危险境地。
  但这只是电影大片的戏剧场面,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如果真的有什么糟糕的事情发生,你不必担心被踩踏,因为当灾难真的发生时,人们不会如此疯狂。其实,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什么都不会去做,只是坐以待毙。
  在“9·11”恐怖袭击中,数千人在世贸大楼中死亡,很多人到处徘徊,互相商议对策,而不是拿起手袋,马上撤退。很多没有在卡特里娜飓风来临时逃出来的人,是因为被困在屋里无处可去,但也有许多人认为飓风未必有那么糟糕,便自愿选择以不变应万变。按照以灾难为讨论主题的《不可思议》一书的作者阿曼达·里普利的观点,有惊人数量的人在空难中死亡,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马上逃生,而是坐在座位上照看着自己的行李。当飞机坠落时,有很大的可能性会着火,所以最重要的事是赶快奔向紧急出口,尽早离开飞机。但很多人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似乎不相信危险即将降临,最终因此而丧生。
  认知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常态化偏见:在事情明明已经变糟的情况下,人们还在掩耳盗铃地认为一切如常。有许多进化理论专家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没有一个解释令人满意。比较清楚的一点是,即使情况非常清楚,局面已经不同寻常,处于极端状况,人们还是有非常强的倾向要按常规行事。
  最终我们当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些坐着不动的乘客,大概不会计划在他们的余生还坐在座位上,他们有的是办法加快速度逃命。那些对着乘客大喊“赶快逃命”的空乘,比那些冷静、礼貌地指示紧急逃生出口的空乘更令人信服。在危险情况发生时,能拿出一分钟想想紧急逃生方案的人,更有可能成功逃生。虽然有很多方式能让人加快适应新变化,但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是有很多心理刹车系统可能会减缓他们的反应速度。陷于旧常态中的时间越长,这些心理刹车系统的作用力可能就越强。



  人們认为,如果处境真的很糟糕,就会有人发出尖叫、到处打转。可是没有,因此看起来还是原地不动更安全些。越是有很多事情看起来很正常,人们就越有可能认为现状真的很正常。当飞机撞击世贸大楼的时候,大楼起火了。但一开始的起火点离绝大多数人的办公室都比较远,他们的办公空间看起来就和20分钟前没有两样。这很容易让你相信,你还能拿出几分钟向同事征求一下他对局势的看法,而不是赶快拿起自己的随身物品冲向楼梯。
  我曾经在一次电话会议期间,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CEO说,他们公司通过出售一些专利项目,弥补了现金流上的漏洞。其实,在他们的储备药物项目中,甚至连有望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都没有。换句话说,他们实在是没有能够创造收入的方法,而且他们很快就会花完公司的现金储备。但公司CEO还在兴致勃勃地谈论公司的未来,好像这家公司真的会有什么未来,而不是就要关门歇业。
  “这个人显然是疯掉了。”我自忖,“也许这就是他的公司走到这步田地的原因。”
  但其他的分析家对此似乎不动声色,他们不是精神失常了,而是对此司空见惯。在写有关下一个10年的商业文章时,他们早就知道了我后来才领会的东西:这只是在形势不可救药时,一家公司再正常不过的表现而已。一个扭亏转型专家会告诉你,当一家公司快发不出工资或者还不上大额贷款时,他们这些专家就会被喊过去。这不是说他们对面临的窘境不自知,其实公司财务部门知道收支在恶化,销售部门知道客户数量不乐观,生产部门知道生产线运转在减缓。“形势一差下来,其实人人都能意识到。”一个和我交流过的转型顾问这样说。
  那么,在情况恶化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要装作一切如常呢?为什么在还有转圜机会时,他们不改弦更张呢?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的关头,只把甲板上的椅子重新布置一下,能起什么作用呢?
  当管理层看起来有点健忘时,我们倾向于从公司的具体情况出发来找原因:管理层很愚蠢、工会太贪婪、监管缺位。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并不是某些公司所独有。对“他们怎么会任凭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当回应变化时,一个公司的行为太像一个具体的人了。
  你经常能看到分析材料说,当市场份额出现萎缩时,通用汽车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我对此也有过不少暗示,但这么说未必属实。事情的真相是,他们的确为避免灾难发生做过一些努力。这样的尝试有很多。他们有很小的汽车,也有很大的汽车。他们还与丰田建立了合资企业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目的是要教会通用的员工和经理们变得像日本同行一样灵巧和以质量为着眼点。他们还建立了土星汽车——一个另类的汽车制造公司——它被寄予厚望,将生产出完全不同的美国式汽车,以推进变革。面对变革失败,通用尝试过很多变革转型措施,而不仅仅是一次通宵达旦的马拉松式赛前舞。
  当你仔细研究过通用、柯达,或者任何往日产业巨人的发展历程后就会发现,它们并非像人们最喜欢描述的白痴巨人歌利亚一样。在广为传播的故事中,这些公司(或者公司工会)是那样的自以为是,如同恶作剧电影中贪婪的恶棍一般,从来没有想到完全属于咎由自取的恶报已经泰山压顶。在生活中,他们其实更像那些在灾难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颟顸官僚,这样的家伙几乎让小行星撞上地球——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想让这等小事打扰总统。
  这种肯定事物积极面的倾向也许有它的用处。有些人对自己多有才华、多吸引人、多受欢迎,有着言之凿凿的定评。针对这类表现,有个科学的称呼——重型抑郁障碍。在我们庸常的生活中,乐观主义有时是能把我们从绝望中解救出来的唯一依靠。遗憾的是,当所有事情都向悲观方向发展时,我们自然的乐观主义倾向会让我们深受其害。事实上,司空见惯的情况是,明明局面已经非常糟糕,但我们只会待在座位上,眼看着浓烟在机舱内弥漫;我们不但把自己绑在机身上,甚至还会对前来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喊叫,让人家走开。
  (大浪淘沙摘自电子工业出版社《逆转:接受失败,做一个上行的人》一书,辛刚图)
其他文献
你们中间若有人坐了轿子去过千座山,看过千种风景,这样的学生我不感兴趣:首先,没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认识的;其次,千种风景也只是浩瀚天地中的一粒灰尘。只有这样的人我感兴趣:他在登山时让自己的肌肉运动,即使只登过一座山,但他有准备去了解今后所有的风景,这就胜过你们那种对千种风景一知半解的假学者。  再说一遍,当我说到山,意思是指让你被荆棘刺伤过、从悬崖跌下過、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狂
期刊
一  最近国际疫情加速蔓延,美国、意大利确诊病例先后迅速超越中国,各种坏消息频传,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也出现了很多让人不安的言论,其中有嘲笑、讽刺甚至是幸灾乐祸。对此,我想说,这些人并不清楚现代世界的运行规则,他们并不知道国外疫情的水深火热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也并不知道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们看到的坏消息并非真相的全部。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础的逻辑——就传播而言,坏消息的传播
期刊
训练哲学  初入联盟时,我只有17岁,那时就开始训练举重。那是一点儿也不花哨的、最基本的、久经时间检验的举重训练。每一次上举,都专注地调动一组肌肉同时发力,直到完成规定次数。纵观我的整个体育生涯,无论在赛季期还是休赛期,我都在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各做90分钟举重训练,风雨无阻。我所说的举重,是那种很重、很难、练到手臂失去感觉的举重。练完之后,我才能去球馆做投篮训练。  多年来,我的例行安排与时俱
期刊
《维纳斯的诞生》亚历山大·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桑德罗·波提切利《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本斯《维纳斯的诞生》布罗《维纳斯的诞生》布格罗《火神呈现为以尼雅手臂的维纳斯》布歇《镜前的维纳斯》委拉斯开兹《维纳斯的诞生》布罗  相傳,维纳斯是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的女儿,出身高贵。  乌拉诺斯何许神也?这就要讲到宙斯——天空之神和创世者,乌拉诺斯是宙斯的祖父。如此一来,维纳斯的神格就很高了,辈分比宙斯还要高,
期刊
蔡澜有一种罕见的气质,或气度。那些身份,或许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但气度是与生俱来的。他的这种气质、气度,表现在他“好朋友”这一身份上。桃花潭水深千尺  好朋友不稀奇,谁都有。俗言道:曹操也有知心人。不过请留意,蔡澜的“好朋友”项下有括号:很多人的好朋友。  要成为“很多人的好朋友”,这就难了。与他相知逾四十年,从未在任何场合听任何人说过他的坏话,他凭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凭的,就是他天生的气质,真
期刊
有一天,一只公鸡扒出了一颗珍珠,随便把它拿给一个珠宝商。  “这颗珍珠,”他说,“我想是真的,可是一小颗粟粒对我更有帮助。”  一个目不识丁的人继承了一部手抄本,把它拿到他的邻居书商家里。  “这部手抄本,”他说,“我想是有价值的,可是一小块银幣对我更有帮助。”  (陈海蓉摘自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拉封丹寓言选》一书)
期刊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故事《阿宝》的主人公叫孙子楚。他天性很痴,痴呆、痴傻,当然不是智商低的那个痴傻,而是专注、执着。这个人最后有一个好结局:他娶了心爱的美女阿宝,拥有万贯家财,坐得高官显位,还曾一度死而复生。  在故事的结尾,蒲松龄评论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意思是,痴情的人意志十分专注,所以书痴的文章一定
期刊
一  最近国际疫情加速蔓延,美国、意大利确诊病例先后迅速超越中国,各种坏消息频传,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也出现了很多让人不安的言论,其中有嘲笑、讽刺甚至是幸灾乐祸。对此,我想说,这些人并不清楚现代世界的运行规则,他们并不知道国外疫情的水深火热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也并不知道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们看到的坏消息并非真相的全部。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础的逻辑——就传播而言,坏消息的传播
期刊
倘若把自己从芸芸众生中分离出来,从某个高度俯瞰,那么梦想成名这一人类的愚行就会显得可悲并且值得同情。  我不妨在此说说自己的经验,说说我在维尔诺求学和从事文学活动的开始。在预科学校,我的作文好像写得还不错。我也曾在一次文学比赛中获奖,好像凭的是一首十四行诗。然后是上大学,写作班,“灾祸派”,急切地希望博得同行的赞许。这种赞许是我所需要的。至于那些不懂诗歌的公众,我为什么要在乎他们怎么看呢?我想要得
期刊
有位教徒,穷极了。每次望弥撒,有济贫箱递过来,他总没有钱财捐献,所以他心中非常不安,于是忍不住问主堂神父。  “我实在连一毛钱都没有,”善心教友说,“又体弱多病,天天咳,每个月都捉襟见肘,但我想,一定有比我更穷的人。帮助不了他们,我内心很不安。”  “你为什么不试试先捐一点?”神父说,“也许以后会有什么意外收入。”  教友想了想,點头。  他向神父告辞,步出教堂,走过门口的济贫箱,掏出十块钱,放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