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应该拥有健康自信、内涵丰富、外表精致、举止优雅的形象,塑造女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是促进女大学生素质提高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塑造 女大学生 人格美
人类的历史,完全可以说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历史,其中女性之美,则更是美的瑰宝。没有女性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女性的美,人类的美也就缺失了大半。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应该拥有健康自信、内涵丰富、外表精致、举止优雅的形象,这样的女大学生才会显得更加青春美丽,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胜任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塑造女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是促进女大学生素质提高的主要方面。
1 什么是人格
关于人格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视角界定也不一样。我简单归纳一下,他主要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从不同的学科来界定;二是从常人的目光和评判来定义。
从学科界定来看,各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又不一样。社会学注重人的文化心态和社会行为集合的研究,认为人格凝聚着个人自身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多重因素;心理学则注重精神智能方面的研究,认为人格体现着人的秉性和气质,侧重于个人之间的差异,重视个人稳定的内在特征,把人格看作人的心理特征;文化学则偏重于文化与习俗的角度,认为人格是内在化和个体化的文化精神;法学一般是从社会等级和财产隶属关系上表达人格,把人格看作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利益;社会学将人格视为社会或某个团体中的角色特征;伦理学侧重对人的品德、良知和义务等方面的研究,它从人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去探讨,简单的说是将人格主要理解为人的品质,人格基本等同于人品。这些界定比较学科化、理论化,而生活中不少人对人格更多地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去理解、去评判,实际上他的本义和引申义都很丰富。这些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使用人格的做法,不仅早已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对于表述各自的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作用。
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把“人格”解释为主要是心理和生理的性状,显然是不全面的。
以上观点为我们今天对“人格”完整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从“人格”一词的本意到引申意中,我们可以发现原意带有单一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扩充后其涵义具有多层面性和丰富性。我们这里对“人格”的界定则综合它的丰富含义,侧重于人的形象和价值方面的探讨,即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经济、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现的品格特征和行为方式。避免论说的理论化,又把主要内容概括得简洁明了,目的是引导启发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实现人生价值。
2 审美内涵
审美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审美主体与客体同时存在。对女大学生的审美与对男性的审美一样,其内容不外乎一下几个方面:对思想、道德、情操的审美;对形体、容貌的审美;对衣着、装饰的审美;对气质、风度的审美等等。纵览古今中外,对女大学生的审美,总是要受到时代、民族和阶级的制约。
除此之外,女大学生的形体对于人格魅力的展现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1 女大学生的形体美 是指女大学生的体形美,即指女大学生身体的各种指数以及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等人体解剖结构形成的外观特征,能充分显示出人体的健康,符合大多数公认的审美标准。一般来说,女大学生形体美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容貌的美;纵向的上下体比例合度;横向的“三围”比例合度。
女大学生形体美是女大学生个体的自然美。人的形体美主要取决于遗传,首先是种族的遗传,它与种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分不开。其中,地域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也是人类对形体的审美产生差异的客观基础。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对于女大学生来说,与生俱来的美好体形,无疑能为人间增添一份春色,当然也能为自己的择业、人际交往、爱情生活等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形体美于不美也是相对的。像宋玉所描述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份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美妙绝伦的女子并不存在。现今尚为人们流传的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也都有其自身的缺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每个人都有其可爱之处,因此,一个人尤其是女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为自身体型的某一方面不足而烦恼,即是形体存在不足,也还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以矫正的。
科学的锻炼对女大学生的形体美有重要影响。开展健美锻炼,应以健康为基础,在健康的基础上求得形体的美。因此,锻炼必须讲求科学性。在锻炼之前,应对自己的形体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了解,以提高锻炼的针对性、有效性。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天长日久便自然会产生效果。另外,饮食、情绪、职业等都是影响女大学生体形美的一些因素。其中情绪的作用不容忽视,当一个人拥有积极的情绪时,其抗病能力将增强,精神振奋、行动敏捷、工作效率也高,且看上去容光焕发,富有朝气。而当一个人受不良情绪支配时,其身体抗病能力将明显降低,精神颓唐,形体上变得日益消瘦、衰老,皮肤干燥,失去弹性,甚至还会导致疾病。
2.2 女大学生的容貌美、服饰美 是构成女大学生美的形象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如果说形体美要求的身体各部委比例的合度,那么,容貌美则主要是指女大学生面部五官、肌肤、以及体现女大学生特征的部位符合美的规范。服饰美则是强调根据不同的容貌、体型特点,以及气质、风度、职业、场合等选择恰当的服装与装饰物,让女大学生美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
当然美容的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原则:
①全面性原则:狭义上的全面性是指局部的美容要保持与局部所处的整体、乃至与整个人体保持和谐。广义上的全面性,是指美容不仅最终要体现自身容貌美、人体美的总体效果,而且还包括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行为的美等等。
②科学性原则:在美容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科学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否则,不但欲美不能,还将给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例如,当今女大学生烫发比较普遍,有的女大学生感到自己烫发美观,便频繁出入美发厅烫整头发,结果发型美了,却损害了头发的健康,使头发变黄、变脆,失去了亮泽和弹性。
③安全性原則:人体健康是人体美的基础,失去了健康,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女大学生在美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人体不受损害这一前提,也就是要注意安全。
④经济性原则:一是应该根据自己及家庭的经济实力行事,二是应注意在美容过程中做到“低成本,高效果”。
2.3 女大学生讲求服饰美 保暖和美化是服装对于人类的永恒意义所在。服装对于人体的美化,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遮丑,二是扬美。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在着装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时的着装效果适得其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于考虑服装的特点,而忽视了自身形体等方面的特点,结果使得自身的美不但未得到充分展现,反而将形体缺点暴露无遗。二是盲目模仿,追逐潮流。三是热衷于穿名牌。一些女大学生认为,名牌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经济实力,于是不管是否有利于表现自己的形体美,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一味讲求名牌包装,结果花了钱仅仅买来了自我心理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女大学生心理学(Female Psychology)》,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女大学生审美意识探微》,李小江,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美学与性别冲突(女大学生主义审美革命的中国境遇),文洁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中国女大学生主义(2004秋),荒林,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历史剧的女大学生主义批评/文艺学与美学书系,刘丽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版次:2005年.
关键词:塑造 女大学生 人格美
人类的历史,完全可以说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历史,其中女性之美,则更是美的瑰宝。没有女性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女性的美,人类的美也就缺失了大半。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应该拥有健康自信、内涵丰富、外表精致、举止优雅的形象,这样的女大学生才会显得更加青春美丽,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胜任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塑造女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是促进女大学生素质提高的主要方面。
1 什么是人格
关于人格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视角界定也不一样。我简单归纳一下,他主要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从不同的学科来界定;二是从常人的目光和评判来定义。
从学科界定来看,各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又不一样。社会学注重人的文化心态和社会行为集合的研究,认为人格凝聚着个人自身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多重因素;心理学则注重精神智能方面的研究,认为人格体现着人的秉性和气质,侧重于个人之间的差异,重视个人稳定的内在特征,把人格看作人的心理特征;文化学则偏重于文化与习俗的角度,认为人格是内在化和个体化的文化精神;法学一般是从社会等级和财产隶属关系上表达人格,把人格看作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利益;社会学将人格视为社会或某个团体中的角色特征;伦理学侧重对人的品德、良知和义务等方面的研究,它从人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去探讨,简单的说是将人格主要理解为人的品质,人格基本等同于人品。这些界定比较学科化、理论化,而生活中不少人对人格更多地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去理解、去评判,实际上他的本义和引申义都很丰富。这些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使用人格的做法,不仅早已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对于表述各自的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作用。
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把“人格”解释为主要是心理和生理的性状,显然是不全面的。
以上观点为我们今天对“人格”完整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从“人格”一词的本意到引申意中,我们可以发现原意带有单一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扩充后其涵义具有多层面性和丰富性。我们这里对“人格”的界定则综合它的丰富含义,侧重于人的形象和价值方面的探讨,即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经济、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现的品格特征和行为方式。避免论说的理论化,又把主要内容概括得简洁明了,目的是引导启发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实现人生价值。
2 审美内涵
审美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审美主体与客体同时存在。对女大学生的审美与对男性的审美一样,其内容不外乎一下几个方面:对思想、道德、情操的审美;对形体、容貌的审美;对衣着、装饰的审美;对气质、风度的审美等等。纵览古今中外,对女大学生的审美,总是要受到时代、民族和阶级的制约。
除此之外,女大学生的形体对于人格魅力的展现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1 女大学生的形体美 是指女大学生的体形美,即指女大学生身体的各种指数以及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等人体解剖结构形成的外观特征,能充分显示出人体的健康,符合大多数公认的审美标准。一般来说,女大学生形体美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容貌的美;纵向的上下体比例合度;横向的“三围”比例合度。
女大学生形体美是女大学生个体的自然美。人的形体美主要取决于遗传,首先是种族的遗传,它与种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分不开。其中,地域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也是人类对形体的审美产生差异的客观基础。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对于女大学生来说,与生俱来的美好体形,无疑能为人间增添一份春色,当然也能为自己的择业、人际交往、爱情生活等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形体美于不美也是相对的。像宋玉所描述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份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美妙绝伦的女子并不存在。现今尚为人们流传的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也都有其自身的缺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每个人都有其可爱之处,因此,一个人尤其是女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为自身体型的某一方面不足而烦恼,即是形体存在不足,也还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以矫正的。
科学的锻炼对女大学生的形体美有重要影响。开展健美锻炼,应以健康为基础,在健康的基础上求得形体的美。因此,锻炼必须讲求科学性。在锻炼之前,应对自己的形体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了解,以提高锻炼的针对性、有效性。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天长日久便自然会产生效果。另外,饮食、情绪、职业等都是影响女大学生体形美的一些因素。其中情绪的作用不容忽视,当一个人拥有积极的情绪时,其抗病能力将增强,精神振奋、行动敏捷、工作效率也高,且看上去容光焕发,富有朝气。而当一个人受不良情绪支配时,其身体抗病能力将明显降低,精神颓唐,形体上变得日益消瘦、衰老,皮肤干燥,失去弹性,甚至还会导致疾病。
2.2 女大学生的容貌美、服饰美 是构成女大学生美的形象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如果说形体美要求的身体各部委比例的合度,那么,容貌美则主要是指女大学生面部五官、肌肤、以及体现女大学生特征的部位符合美的规范。服饰美则是强调根据不同的容貌、体型特点,以及气质、风度、职业、场合等选择恰当的服装与装饰物,让女大学生美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
当然美容的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原则:
①全面性原则:狭义上的全面性是指局部的美容要保持与局部所处的整体、乃至与整个人体保持和谐。广义上的全面性,是指美容不仅最终要体现自身容貌美、人体美的总体效果,而且还包括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行为的美等等。
②科学性原则:在美容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科学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否则,不但欲美不能,还将给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例如,当今女大学生烫发比较普遍,有的女大学生感到自己烫发美观,便频繁出入美发厅烫整头发,结果发型美了,却损害了头发的健康,使头发变黄、变脆,失去了亮泽和弹性。
③安全性原則:人体健康是人体美的基础,失去了健康,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女大学生在美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人体不受损害这一前提,也就是要注意安全。
④经济性原则:一是应该根据自己及家庭的经济实力行事,二是应注意在美容过程中做到“低成本,高效果”。
2.3 女大学生讲求服饰美 保暖和美化是服装对于人类的永恒意义所在。服装对于人体的美化,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遮丑,二是扬美。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在着装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时的着装效果适得其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于考虑服装的特点,而忽视了自身形体等方面的特点,结果使得自身的美不但未得到充分展现,反而将形体缺点暴露无遗。二是盲目模仿,追逐潮流。三是热衷于穿名牌。一些女大学生认为,名牌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经济实力,于是不管是否有利于表现自己的形体美,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一味讲求名牌包装,结果花了钱仅仅买来了自我心理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女大学生心理学(Female Psychology)》,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女大学生审美意识探微》,李小江,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美学与性别冲突(女大学生主义审美革命的中国境遇),文洁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中国女大学生主义(2004秋),荒林,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历史剧的女大学生主义批评/文艺学与美学书系,刘丽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版次: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