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虫

来源 :故事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hu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烦扰了我近一个暑假的蝈蝈死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的时候语气有些失落,毕竟这是她非常要好的朋友送与她的。而我却惊讶居然才三个月的时间这只蝈蝈就停止了它的嘶吼,但其实从内心的感情上而言,我是愉悦的。毕竟假期里面任何一个时段,我的生活里都充斥着令人躁动的蝈蝈叫。我在睡懒觉时它在叫,我在做饭时它在叫,我在看电视时它在叫,我在做什么都有它的嘶吼做伴奏。总之,我是讨厌蝈蝈的。
  只有我靠近它想要喂它吃东西时,它是安静的。我曾仔仔细细地观察过它,我是看不到它的嘴巴的,所以也无从得知那热烈的嘶吼到底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后来才知道它从不用嘴发声,而是吃饱了有气力了,奋力地震动翅膀,发出的声响。
  每次去喂它胡萝卜时,我都会特别狂妄,觉得自己必定是要唬它一唬,不然作为投食者便太没有地位。我必要它臣服于我,要它期盼着每天我来投食的那个时候,我心想那个时候我于蝈蝈而言必定是光芒万丈的。
  但其实每次我将胡萝卜片扔进去时,它都是沉默的,也不着急去啃食胡萝卜,就静静的在那里一动不动,看也不看我一眼,令我十分懊恼。原来它根本就不吃我这一套,好像它才是高贵的王,而我是送餐的服务生。但每每在我走后,过一段时间再去看时,萝卜片已经所剩无几,像极了那些在囚牢中信念不坚定在反抗无效过后狼狈讨饭的犯人。从我内心我是鄙夷这只蝈蝈的,令我不屑。
  但当我听到它的“死讯”后,短暂的愉悦并没有给我带来持续的快感。毕竟我早就离开家出来上学了,没有那只蝈蝈躁动的声响陪伴,倒也没有任何不适应。而询问起为什么才3个月就死掉的原因时,我又是热切期盼得到一些回答的,“忘记喂食”、“疲劳过度”等等。把人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毛病统统归结到一只虫子身上。可我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
  “卖蝈蝈的人说,我们家这只是夏蝈蝈,到了秋天是活不下去的,能活的只有夏天的3个月。”
  我突然被一种奇妙的感觉支配着,像是一道闪电击中了某一根神经痛得说不出话来,内心无比的痛苦,不停地谴责着自己。为何当初自己要恐吓威胁那只笼中之物,想起来,自己也不过如此,自己也是像池中鱼笼中鸟一般,没有什么自由。而我的过分刻薄却在一只蝈蝈的生命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内心深处那些不好的、丑陋的一面表现得过分明显。
  那只蝈蝈由我母亲从西安的朋友那里带回中原,那只蝈蝈在我们家嘶吼了将近3个月时间便寿终正寝。这是这只蝈蝈简简单单的一生,而却只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假期而已。但我的一生虽看起来漫长,却也度过了快四分之一的时光了。那只蝈蝈在它3个月的生命中奋力地嘶吼,拼尽全力的释放,现在看来,那些令我厌烦躁动的时光竟是它最明艳豪放的一生。
  而我呢?我已经度过的20年,到底有多少时候像那只蝈蝈一样热烈地嘶吼过,细数起来其实是没有几次的。
  我虽是女孩子,却十分热衷于跟虫子作斗争。在北方生活的我是可以经常在沙土地上见到各种各样的虫子,有我叫不出来名字的,也有我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我的心肠很坏,总是要让每条虫子陪我玩尽兴了,才肯放它们走。用树枝将它们挑来挑去,用狗尾草轻轻扫过它们柔软的腹部,是我最爱做的事。有时遇到不爱配合的虫子,会狠狠的踩死它们或是将它们丢到水沟里去。
  虽是西北姑娘在中原长大,却选择了几千公里外的福建作为第二故乡,在这里生长4年。这里的一切与北方都是相差甚远的,不似北方干燥,闽地放眼望去是满目青翠。虽说草丛中有许许多多的昆虫,可它们在青草中穿行,在厚厚的植被中隐匿,而此时再也没有虫子供我玩耍,而我也没有了幼时在北方的童趣。
  大抵我是失了童真的大人了,幼时那个希望自己要快快长大,快快长成大人的我,也终于见识到了来自成年人的不易。于是一开始我像是大城市里排队上电梯的年轻人一般,循规蹈矩地走上通往未来的电梯。
  但是幼时陪我玩耍的虫子们呢,它们的寿命是没有几十年的。短暂的一生,蚂蚁在辛苦挖巢穴;公螳螂为了繁衍后代牺牲自己;蝈蝈为了不让这世界忘记自己,于是用尽全力完成日复一日的绝唱。
  而我按部就班像每个没有目标的人一样,前面的人走一步我走一步,前面的人后退一步我就后退一步。没有主见,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更没有勇气去用力嘶吼。
  我难道连只蝈蝈都不如?这种想法在我得知蝈蝈死讯之后的几天里一直笼罩着我,令我难以入眠,难以面对自己现在恍惚的人生。人生来不是浮萍,自然也不会随波荡漾,任何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未来这条路也是自己选择的,如何走,如何改,全在自己。
  后来我发现,我何尝不是一只虫?只是我一直以为自己就只是一只虫,懒时可以躲在草丛里休息,别人把我踩在脚下我也动弹不得,每每也是等着父母投食。但我从未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也因而我从未让自己得救。也许我是被人扔进了水沟,捉进了牢笼,但我还是可以像只夏蝈蝈一样,奋力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面不断挥动“翅膀”发声。
  开始我还在想,倘若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必要如此奋力灿烂的活一次。
  但我突然發现留给我的时间还有很多,即使我只是一只虫子,即使背井离乡,即使无所栖居,即使被人束缚,即使被人厌烦,即使生命短暂,但我还是可以活得明艳璀璨。
  因为我是一只北虫。
其他文献
我已经15岁了,可我从没有出过家門,也没有见过除了妈妈以外的人,家里的门窗都被钢板固定密封起来。妈妈告诉我:这是为了保护我,因为在我出生的那天,一种未知的病毒席卷了全球,它通过空气的传播,进入人体,引发变异,使人失去理智,变成丑陋、残暴、只知吞食的怪物。当时我们运气好,离安全区不远,妈妈就抱着襁褓里的我,拼了命地逃到这里。我很好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恐惧让我听从妈妈的话,待在这个房子里。 
期刊
胡乙峰一毕业就到一个偏远的三岔乡工作。那里全是沙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路上坑坑洼洼,来回一个多小时,天天奔波,累个半死。  幸亏女朋友是他高中同学,俩人恋爱长跑五六年了,感情还算稳固,要不然就凭他在乡里工作这一条,女朋友早跟他拜拜了。  跟他一块去三岔乡的同学刘三远,吃不了这份苦,自从到乡里报到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托关系要回县城。最近听说弄得差不多了,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回去。胡乙峰却像是没
期刊
1  杨小福穿着雨衣,正在自家工地的屋顶上缓缓挪动。临时从熟人家屋后搬来的石棉瓦结满了青苔,这让他原本打算用石头与河沙做混凝土屋顶的主意落了空。却奈何雨季来得太快,这几日潮湿的天气使得下午刚铺好的红砖,底下的水泥还未干透。尽管家里只剩下两个人,在草棚里幕天席地过夜也不是个办法。石棉瓦只够遮一间屋,他匆匆地把它们架在临时支起的梁木上,并用石头垫高一端,好让雨水能够顺势泄落。他正准备踩着梯子下去,前妻
期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不乏拥有梦想的人。大多数人,向往着年轻人的轰轰烈烈,最终选择的还是城市生活的朝九晚五。但是,我更向往海岛中寂静安详的慢生活,希望每日迎着海边的日出开启每一天的生活。我一直有个梦想,想在东山当老师,用更好的方式教导孩子们,让他们更好地享受学习。然后和妈妈在岛内开个小店,生活美满,足矣。谁说在海岛生活就不能活得精彩?  我的小岛坐落于闽南的东南部,是一座拥有美丽风景的蝶岛,名为东山岛
期刊
王文波的鼻子还真不是一般的灵。陈宇刚被任命为工会主席,他就赶来祝贺了。这个消息,陈宇的老同学中没几个人知道。更何况,他跟王文波关系一般,并不是特别铁。王文波也从没到他家来过,这忽然就来了。  几句恭维话说过了,王文波就从皮包里掏出两沓钞票,放到陈宇面前:“明人不说暗话。这两万块,是搭桥费。日后赚了钱,还分你一份儿。”  陈宇看到钱,眼睛就发光。但他知道,这钱不是好拿的。他没动钱,而是问道:“搭什么
期刊
有的人背井离乡是为了躲避俗务累身,有的人是为了跟老天爷讨碗饭吃,陈大虎则是后者。今年是陈大虎来到这个海边小城的第15年,天气不错的话,陈大虎最爱周末的时候去海边看看,海水和蓝天真是天生一对,没有比这更好的搭档了。海是蓝的,天是蓝的,照在眼睛里,眼睛也跟着变了颜色。海风吹着脸,让他想起了故乡。故乡有好多煤矿,说起来陈大虎下过矿洞,这让他这辈子觉得再没有比阳光更可贵的东西了。  跟着陈大虎一起过来的还
期刊
一  我怀疑我的舍友,被掉包了。我第一次有这个怀疑是在周六,大概晚上3点,我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掀开窗帘,舍友小明开着台灯,灯光不亮,却把宿舍的黑暗烫出来一个洞。暴露在光明下的我,无比的不适应。小明应该察觉到我的动静,回头冲我笑了笑,眼里泛着光,诡异极了。我安慰自己一定是角度问题,也很奇怪,明天没有课啊,为什么大半夜起来看书?难道是想悄悄地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搞不懂,先睡觉。  第二天,我不出意
期刊
每当我睡不着的时候,我便会趴在阳台边上看着那株向日葵发呆。听着街道上此起彼伏的声音,我总是会想起,那些熟知的朋友或者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在经历怎样的人生。  1月末的家乡,沉浸在欢愉和准备过春节的忙碌之中。街上人来人往,彼此笑脸相迎;孩子们三三两两在准备着糖果与烟花,欢声笑语,连带着天空都放晴了,给家乡增添了别样的风采。而在病房外的我,却感觉外界的一切,都被眼前这一道房门隔绝,一边是新的开始,一边
期刊
南阳有个少年叫宋定伯,从小胆量过人,最是不信什么牛鬼蛇神,曾说,世上哪有什么鬼神?不过是编造出来唬人的罢了。但是宋定伯人虽然大胆,艺却不高。且因为不信鬼神,所以心无所畏,放纵恶习,平时爱贪便宜,乐于油嘴滑舌,加上被狐朋狗友带上赌博的恶习,小偷小摸违背良心的事没有少做。  某日,宋定伯受父亲的嘱托,前往宛市购置家里生活物资。可他半路上没按捺住赌瘾挠心,把父亲给的钱财输个精光。害怕被父亲责骂的宋定伯在
期刊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已是入更,柴叔的灯火摇曳着,夏夜的飞蛾便三三两两地飞来。他依旧不疾不徐地行进着,每迈出一步,烛火边的飞蛾就多上几只。烛蜡一滴滴淌下,烛光愈发的微弱,飞蛾越是奋力向前拥。一丝风吹过,飘落了纷纷扬扬的羽翼,或许还有,你我肉眼看不见的光。  “你应该到光明里去看看。相信我,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他永远记得在那个大雨倾盆的午后,她如是对他说。他笃信。他如何能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