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变与创新。直视中职会计教育的现存问题,探讨实践特色中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策略,有利于建构中职会计人才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中职;会计人才;实践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迅猛发展,中职会计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界出现了脱节,以致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与用人单位会计人才缺乏的矛盾凸显。可以说,现时的中职会计教育问题重重。
一、中职会计教育现存问题之直视
中职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初级会计核算人员,培养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职会计教育的问题日渐凸显。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某些课程超出了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审计学等。第二,某些课程设置过分追求理论体系,导致实习课所占比重较少,甚至缺失。第三,课程开发者缺乏企业界的人士,从而导致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教材落后,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
(二)实践教学仍缺乏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对会计教材理论知识的教授,在实践教学时把经济业务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做分录,停留于单纯的模仿阶段,很少运用到分析能力。据调查统计,大多数中职会计教育实践课比重只占总课时的30%。部分院校更因为自身资金有限,缺乏实验实训条件,实践性教学非常薄弱,所谓的实训也不过是单纯的手工做账。
(三)校企合作不紧密
一些企业单位为了保守商业机密而将实习生拒之门外,即使接收了,也不让实习生接触机密的会计资料,以致实习生做的是琐碎又机械的工作,无法达到实习的目的。另外,部分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到交易会进行实习,但交易会对实习生的需求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实习的需求。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对校外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四)专业教师需成长
第一,“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而随着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与中职学校争夺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问题将日益突出。由于待遇悬殊,“双师型”教师外流加剧。第二,缺乏会计后续教育。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每年都有会计后续教育,学习会计方面的新知识、新制度,交流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会计教师却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导致会计教师理论知识不能及时更新。
二、实践特色中职会计人才的培养
(一)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
首先,从教学计划入手,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在保证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下,尽量提高实践、实训的课时比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根据社会的需求,适当进行调整,删除一些空洞的、指导性不强的课程,增设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注意选取业务类型的多样性,尽可能全面反映会计核算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教师可广泛调查各类型单位的会计岗位分布情况,分析每一岗位的职责任务,分析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素质能力及知识结构,然后得出课程项目。最后,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按岗位能力需要开设课程,而不是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会计的实践性教学
中职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由过去的“观众”变为“演员”,让老师由过去的“演员”转换为“导演”。而这一角色的转换,可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实现,推行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案例教学前,要全面收集企业资料,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收集实践教学资源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工作难度大,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配合教师做好相关工作,鼓励教师进行资料的收集。由学校组织、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让教师参与到该项工作中去。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才能实施案例教学。进行案例教学,要注意“三步曲”:第一步,提供企业的相关背景资料,开设账簿,对学生进行分组,分配会计岗位。第二步,按规范流程完成日常业务,不同岗位学生完成各自工作任务。第三步,进行效果评价。
会计的实践性教学除了进行案例教学外,平时应多做仿真账,教师在平时理论课中可演示较为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还可以请相关的企业会计人员或者会计师到学校进行演讲,分析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际的会计运转以及培养解决实际情况的能力。作为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建立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参加会计实习
1.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应包括手工操作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手工操作实验室应配有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投影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实验用品用具要齐全;各种实验凭证、账页、报表应规范充足。电算化实验室应配置有计算机、常见的电算化会计软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工业中心,为学生营造企业环境。会计模拟实验主要包括手工会计仿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仿真实验。通过这两种会计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全面的仿真性会计实践锻炼,这是培养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手段。
2. 加强校外会计实践
(1)加强校企联合,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解决教师实践、学生实习的问题。学校可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提高效益,还可以作为企业财务人员后续教育的基地,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而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和企业而言是双赢。
在实习内容和要求上,除了完成一般性的实习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实习所任的会计岗位,对企业会计实务全程中的主要环节的会计处理做出切合实际的报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保证实习的真实性、有效性,杜绝走过场,学校应根据技能考核标准、企业的鉴定结论和学生的实习报告,严格评定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并计入成绩档案。
(2)充分利用假期,进行会计实习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自行到企业或者事务所进行实习。学校要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如给学生介绍单位或者给学生出学校证明和介绍信,以便学生顺利找到实习单位。
(四)提高实践能力,加强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1.“内引外联”补不足
“内引外联”,即向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聘请一部分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承担一些教学任务,弥补本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同时请他们指导本校会计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
2.“因才选送”强师资
“因才选送”,即选送一部分学历较低或者理论知识欠缺的会计教师到高一级的院校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对于学历比较高,理论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差的教师,则送到一些业务部门,进行实践活动的锻炼。对于一些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教师,应允许其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事务所承担审计工作,锻炼其实践能力,了解会计工作的变化,以改进课堂教学。
3. 名副其实“双师型”
一是要让教师树立“双师型”意识,让不是“双师型”的教师以其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讲课的好教师,又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
综上,会计人才的成长与会计教育紧密相关,中职教育的会计毕业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学校必须从中职会计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中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实务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
[3]史晓江.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设想[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3).
【关键词】中职;会计人才;实践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迅猛发展,中职会计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界出现了脱节,以致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与用人单位会计人才缺乏的矛盾凸显。可以说,现时的中职会计教育问题重重。
一、中职会计教育现存问题之直视
中职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初级会计核算人员,培养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职会计教育的问题日渐凸显。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某些课程超出了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审计学等。第二,某些课程设置过分追求理论体系,导致实习课所占比重较少,甚至缺失。第三,课程开发者缺乏企业界的人士,从而导致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教材落后,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
(二)实践教学仍缺乏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对会计教材理论知识的教授,在实践教学时把经济业务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做分录,停留于单纯的模仿阶段,很少运用到分析能力。据调查统计,大多数中职会计教育实践课比重只占总课时的30%。部分院校更因为自身资金有限,缺乏实验实训条件,实践性教学非常薄弱,所谓的实训也不过是单纯的手工做账。
(三)校企合作不紧密
一些企业单位为了保守商业机密而将实习生拒之门外,即使接收了,也不让实习生接触机密的会计资料,以致实习生做的是琐碎又机械的工作,无法达到实习的目的。另外,部分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到交易会进行实习,但交易会对实习生的需求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实习的需求。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对校外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四)专业教师需成长
第一,“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而随着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与中职学校争夺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问题将日益突出。由于待遇悬殊,“双师型”教师外流加剧。第二,缺乏会计后续教育。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每年都有会计后续教育,学习会计方面的新知识、新制度,交流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会计教师却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导致会计教师理论知识不能及时更新。
二、实践特色中职会计人才的培养
(一)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
首先,从教学计划入手,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在保证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下,尽量提高实践、实训的课时比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根据社会的需求,适当进行调整,删除一些空洞的、指导性不强的课程,增设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注意选取业务类型的多样性,尽可能全面反映会计核算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教师可广泛调查各类型单位的会计岗位分布情况,分析每一岗位的职责任务,分析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素质能力及知识结构,然后得出课程项目。最后,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按岗位能力需要开设课程,而不是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会计的实践性教学
中职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由过去的“观众”变为“演员”,让老师由过去的“演员”转换为“导演”。而这一角色的转换,可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实现,推行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案例教学前,要全面收集企业资料,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收集实践教学资源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工作难度大,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配合教师做好相关工作,鼓励教师进行资料的收集。由学校组织、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让教师参与到该项工作中去。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才能实施案例教学。进行案例教学,要注意“三步曲”:第一步,提供企业的相关背景资料,开设账簿,对学生进行分组,分配会计岗位。第二步,按规范流程完成日常业务,不同岗位学生完成各自工作任务。第三步,进行效果评价。
会计的实践性教学除了进行案例教学外,平时应多做仿真账,教师在平时理论课中可演示较为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还可以请相关的企业会计人员或者会计师到学校进行演讲,分析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际的会计运转以及培养解决实际情况的能力。作为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建立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参加会计实习
1.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应包括手工操作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手工操作实验室应配有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投影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实验用品用具要齐全;各种实验凭证、账页、报表应规范充足。电算化实验室应配置有计算机、常见的电算化会计软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工业中心,为学生营造企业环境。会计模拟实验主要包括手工会计仿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仿真实验。通过这两种会计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全面的仿真性会计实践锻炼,这是培养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手段。
2. 加强校外会计实践
(1)加强校企联合,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解决教师实践、学生实习的问题。学校可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提高效益,还可以作为企业财务人员后续教育的基地,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而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和企业而言是双赢。
在实习内容和要求上,除了完成一般性的实习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实习所任的会计岗位,对企业会计实务全程中的主要环节的会计处理做出切合实际的报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保证实习的真实性、有效性,杜绝走过场,学校应根据技能考核标准、企业的鉴定结论和学生的实习报告,严格评定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并计入成绩档案。
(2)充分利用假期,进行会计实习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自行到企业或者事务所进行实习。学校要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如给学生介绍单位或者给学生出学校证明和介绍信,以便学生顺利找到实习单位。
(四)提高实践能力,加强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1.“内引外联”补不足
“内引外联”,即向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聘请一部分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承担一些教学任务,弥补本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同时请他们指导本校会计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
2.“因才选送”强师资
“因才选送”,即选送一部分学历较低或者理论知识欠缺的会计教师到高一级的院校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对于学历比较高,理论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差的教师,则送到一些业务部门,进行实践活动的锻炼。对于一些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教师,应允许其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事务所承担审计工作,锻炼其实践能力,了解会计工作的变化,以改进课堂教学。
3. 名副其实“双师型”
一是要让教师树立“双师型”意识,让不是“双师型”的教师以其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讲课的好教师,又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
综上,会计人才的成长与会计教育紧密相关,中职教育的会计毕业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学校必须从中职会计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中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实务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
[3]史晓江.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设想[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