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护理中联合应用心理干预与社区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89例脑梗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模式分组,A组44例接受心理干预+社区护理,B组45例接受心理干预,比较机体功能和满意度。结果:机体功能比较,A组语言、肢体和日常活动功能恢复优于B组(P<0.05);满意度比较,A组93.18%(41/44)高于B组的82.22%(37/45)(P<0.05)。结论:脑梗患者护理中應用心理干预联合社区护理可缓解消极心理,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脑梗死;心理干预;社区护理;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脑梗是神经内科高发病,多急性发病,极易产生肢体偏瘫或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脑梗治疗周期较长,急性期治疗后需要长期院外治疗,且病情有较高复发风险并造成生活不便,影响心理健康。为消除消极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通常实施延续性心理干预。但此种干预对院外病情管理成效有限,联合社区干预的目的是提升疾病管理效果[1]。本从研究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病例中选取89例,观察心理干预联合社区干预的护理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89例脑梗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模式分组,A组44例接受心理干预+社区护理,B组45例接受心理干预。A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48~69岁,平均(52.91±5.68)岁。B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9~68岁,平均(52.93±5.71)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1)确诊为脑梗;(2)年龄40~70岁;(3)智力正常;(4)自主意识正常;(5)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代谢疾病;(2)循环系统异常;(3)精神障碍;(4)药物过敏;(5)合并恶性肿瘤。
1.2 干预方法
B组行常规心理干预。A组在B组干预基础上开展社区干预。(1)康复训练指导:社区护士结合患者个体病情规划康复训练,通过伸舌训练、吹吸训练与鼓腮训练等增强语言刺激,联合手势练习、书写训练等加强肢体和表达能力训练。初步进行慢走训练,逐渐提升运动量与强度。(2)生活护理:社区组织定期讲座,进行家属宣教,说明脑梗死护理要点和治疗禁忌,促进家庭护理。(3)强化心理干预:定期入户随访,分析个性化问题,实施对症心理疏导。
1.3 观察指标
1.3.1 机体功能
(1)语言功能:汉语失语检查,100分满分,评分、语言能力正相关;(2)肢体功能:FAM量表评价肢体功能,评分越高,肢体越灵活;(3)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分析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自理能力正相关。
1.3.2 满意度
采用护理部自制调查问卷,总分100分,患者填写后统计分级。(1)优:91~100分;(2)良:81~90分;(3)中:71~89分;(4)差:0~70分。满意度=(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4.0分析脑梗病例数据,计量资料(机体功能)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满意度)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机体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A组FAM、ADL、失语检查评分>B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A组优32例,良9例,中3例,差0例,满意度93.18%(41/44)。B组优17例,良20例,中15例,差3例,满意度82.22%(37/45)。A组满意度(93.18%)高于B组(82.22%)(P<0.05)。
3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缺氧缺血是脑梗的主要致病诱因。家庭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强化健康心态,树立积极预期,积极配合治疗,促进规范用药和饮食管理。社区干预是医院、家庭与社区的协同护理,通过三方沟通协作,对脑梗患者实施全方位干预[2]。
本研究中,联合社区护理后,机体功能方面,A组失语情况缓解,语言功能增强,ADL和FAM评分显示该组肢体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提升。综上所述,在心理护理脑梗患者期间联合社区干预,可促进病情管理,对机体功能改善有积极意义,同时提升心理干预效果,促进身心健康,加速良性转归,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沈沫.脑梗患者的心理干预与社区护理方法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4):67-69.
关键词:脑梗死;心理干预;社区护理;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脑梗是神经内科高发病,多急性发病,极易产生肢体偏瘫或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脑梗治疗周期较长,急性期治疗后需要长期院外治疗,且病情有较高复发风险并造成生活不便,影响心理健康。为消除消极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通常实施延续性心理干预。但此种干预对院外病情管理成效有限,联合社区干预的目的是提升疾病管理效果[1]。本从研究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病例中选取89例,观察心理干预联合社区干预的护理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89例脑梗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模式分组,A组44例接受心理干预+社区护理,B组45例接受心理干预。A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48~69岁,平均(52.91±5.68)岁。B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9~68岁,平均(52.93±5.71)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1)确诊为脑梗;(2)年龄40~70岁;(3)智力正常;(4)自主意识正常;(5)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代谢疾病;(2)循环系统异常;(3)精神障碍;(4)药物过敏;(5)合并恶性肿瘤。
1.2 干预方法
B组行常规心理干预。A组在B组干预基础上开展社区干预。(1)康复训练指导:社区护士结合患者个体病情规划康复训练,通过伸舌训练、吹吸训练与鼓腮训练等增强语言刺激,联合手势练习、书写训练等加强肢体和表达能力训练。初步进行慢走训练,逐渐提升运动量与强度。(2)生活护理:社区组织定期讲座,进行家属宣教,说明脑梗死护理要点和治疗禁忌,促进家庭护理。(3)强化心理干预:定期入户随访,分析个性化问题,实施对症心理疏导。
1.3 观察指标
1.3.1 机体功能
(1)语言功能:汉语失语检查,100分满分,评分、语言能力正相关;(2)肢体功能:FAM量表评价肢体功能,评分越高,肢体越灵活;(3)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分析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自理能力正相关。
1.3.2 满意度
采用护理部自制调查问卷,总分100分,患者填写后统计分级。(1)优:91~100分;(2)良:81~90分;(3)中:71~89分;(4)差:0~70分。满意度=(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4.0分析脑梗病例数据,计量资料(机体功能)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满意度)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机体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A组FAM、ADL、失语检查评分>B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A组优32例,良9例,中3例,差0例,满意度93.18%(41/44)。B组优17例,良20例,中15例,差3例,满意度82.22%(37/45)。A组满意度(93.18%)高于B组(82.22%)(P<0.05)。
3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缺氧缺血是脑梗的主要致病诱因。家庭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强化健康心态,树立积极预期,积极配合治疗,促进规范用药和饮食管理。社区干预是医院、家庭与社区的协同护理,通过三方沟通协作,对脑梗患者实施全方位干预[2]。
本研究中,联合社区护理后,机体功能方面,A组失语情况缓解,语言功能增强,ADL和FAM评分显示该组肢体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提升。综上所述,在心理护理脑梗患者期间联合社区干预,可促进病情管理,对机体功能改善有积极意义,同时提升心理干预效果,促进身心健康,加速良性转归,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沈沫.脑梗患者的心理干预与社区护理方法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