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也是人文表达最直接的方式,相对于阅读来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
关键词:开放思维;长处;兴趣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也是人文表达最直接的方式,相对于阅读来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因此,要使语文教学实现自主,开放作文教学无疑是一条捷径。
一、“我写我心”开放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从游览到抒情,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几个题目,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但凡记人皆是‘朋友志刚’,只要记事就为‘一节语文课’”,文字倒是越来越娴熟,就是什么新意也没有。
“文者,明道也;文者,表情也”,文章的目的不同,其风格、体裁也会相应的不同。现在写作的目的已背离了作文的原意,让孩子为文而文,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成为他们丢之不去的包袱,这包袱甚至会一直跟他到高中,也就难怪学生越写越反感了。可想而知,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应付差事,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要改变我们写作的目的,实现“我写我心”,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只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发乎情止乎礼,就没有什么不可说、不可写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因此,我取消了在作文课上写作文的要求,取消了一周一篇作文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把文章放在平时,有所感就有所记,有所触便有所写,真正把写作变成学生心灵的抒发。在作文课上,我只是将他们平日的作文讲评一下,点明优劣,再让写作者讲讲当时内心的体验,让其他人触类旁通,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的天赋是无限的,潜力是无穷的,那就像一座巨大的火山,它的爆发不是靠教师挖掘,而是要让它们自然喷发。
二、心与心碰撞,开放师生交流
学生作文在教师的评价之后,难免会造成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时还可能使一些学生的文章定型化,没有了发展的目标,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必须有所发展,让写作变成心灵与心灵的交汇,真正使文章变成师生间的交流渠道。
首先文章来自学生就必须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不能用老师的观点取而代之,教师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其次,学生基础有限,教师必须能够与学生合作完成文章。这种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而是教师在理解了孩子的观念,读懂了孩子的心理,在孩子的引发下有所感触,并与孩子交流,再让孩子从交流中获得新知,改进作文的合作。在“合作”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决定者出现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讲的是他与邻居孩子去捉鱼的事情,教师可以先让他谈谈当时事情的经过,和他一起分享快乐,然后教师再让他根据文章说说,哪儿最有趣,自己写得好玩吗?接着教师可以简单讲一讲自己的趣事,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明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不必写。最后学生根据所得自行修改,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两者做个比较。
总之,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这样才会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点燃创新的火花。
文章来源于生活,具有广泛的综合与感情的碰撞。以前,我们是学生写,教师讲,而现在我们应该教师讲学生也讲;学生写,教师也写。因此,作文教学也不能只局限于课内,还要加强课堂外的指导,开放学生的想象空间、活动空间,拓宽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和想象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开放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开放思维;长处;兴趣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也是人文表达最直接的方式,相对于阅读来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因此,要使语文教学实现自主,开放作文教学无疑是一条捷径。
一、“我写我心”开放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从游览到抒情,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几个题目,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但凡记人皆是‘朋友志刚’,只要记事就为‘一节语文课’”,文字倒是越来越娴熟,就是什么新意也没有。
“文者,明道也;文者,表情也”,文章的目的不同,其风格、体裁也会相应的不同。现在写作的目的已背离了作文的原意,让孩子为文而文,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成为他们丢之不去的包袱,这包袱甚至会一直跟他到高中,也就难怪学生越写越反感了。可想而知,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应付差事,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要改变我们写作的目的,实现“我写我心”,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只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发乎情止乎礼,就没有什么不可说、不可写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因此,我取消了在作文课上写作文的要求,取消了一周一篇作文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把文章放在平时,有所感就有所记,有所触便有所写,真正把写作变成学生心灵的抒发。在作文课上,我只是将他们平日的作文讲评一下,点明优劣,再让写作者讲讲当时内心的体验,让其他人触类旁通,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的天赋是无限的,潜力是无穷的,那就像一座巨大的火山,它的爆发不是靠教师挖掘,而是要让它们自然喷发。
二、心与心碰撞,开放师生交流
学生作文在教师的评价之后,难免会造成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时还可能使一些学生的文章定型化,没有了发展的目标,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必须有所发展,让写作变成心灵与心灵的交汇,真正使文章变成师生间的交流渠道。
首先文章来自学生就必须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不能用老师的观点取而代之,教师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其次,学生基础有限,教师必须能够与学生合作完成文章。这种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而是教师在理解了孩子的观念,读懂了孩子的心理,在孩子的引发下有所感触,并与孩子交流,再让孩子从交流中获得新知,改进作文的合作。在“合作”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决定者出现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讲的是他与邻居孩子去捉鱼的事情,教师可以先让他谈谈当时事情的经过,和他一起分享快乐,然后教师再让他根据文章说说,哪儿最有趣,自己写得好玩吗?接着教师可以简单讲一讲自己的趣事,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明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不必写。最后学生根据所得自行修改,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两者做个比较。
总之,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这样才会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点燃创新的火花。
文章来源于生活,具有广泛的综合与感情的碰撞。以前,我们是学生写,教师讲,而现在我们应该教师讲学生也讲;学生写,教师也写。因此,作文教学也不能只局限于课内,还要加强课堂外的指导,开放学生的想象空间、活动空间,拓宽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和想象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开放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