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击壤游戏的特征及价值

来源 :体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tl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击壤是中国古代一项投掷游戏。击壤起源甚古,经历代演变,名称不一,发展形态多样,从古代的“抛堶”、“飞堶”、“打瓦”、“打尜”或“打柭”等,到现代各地的“打瓦儿”、“触瓦儿”、“打筹”、“逮柴”、“打皇帝”、“冲呆子”、“飞堶”等。击壤具有民间性、传承性和集体性的特征,具有文化价值、健身价值及娱乐价值。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击壤游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5-0124-03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the JIRANG game
  CUI Xue-m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Langfang 065000,China)
  
  Abstract: JIRANG was originated a long long time ago, evolved a generation by another, named differently, devel-oped in various forms, from the ancient “PAOTOU” “FEITOU” “DAWA” “DAGA” and “DABA” etc. to the mod-ern “DAWAER”, “CHUWAER”, “DACHOU”, “DACAI”, “DAHUANGDI”, “CHONGDAIZI” and “FEITOU” etc. played in various regions. JIRANG is provided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folk, inheritable, and collective, as well as cultural value, fitness value and entertainment value. The author proposed to inherit JIRANG by means of estab-lishing a perfected education mechanism, building a harmonious sports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ng inher-iting mod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JIRANG game;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是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度,历史悠久而传统沿袭不断,地域广袤而民族形态众多,具有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击壤是我国民间流传4 000多年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山西省临汾市东北四华里处,有一个叫“康衢庄”的村庄,村头曾经有一座黄土台,据说就是帝尧时的“击壤台”。经过数千年的风雨冲刷,昔日的“击壤台”早被风雨蚀尽,但还留着民国初年的一座石碑,石碑上依稀可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碑上所记为中国世代相传的传统民间投掷游戏击壤。击壤使用的游戏器具“壤”用木制成,前宽后窄,其形如履(鞋子),长一尺余,阔约三寸;玩法是置一壤于地,后退三、四十步,以手中之壤击地上之壤,击中为胜。最早记载击壤的是汉代的王充,他在《论衡》中称:帝尧之时,“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①由此可见,早在原始社会,击壤就已产生,当时它是一种乡村野老之戏。这项游戏因器具简易、颇能激发兴趣的缘故,长期在民间流传,并演变出多种形式,较为人们熟悉的是“抛堶”,也称“飞堶”,用白话说就是“打瓦”,即以砖瓦替代壤木。直到20世纪后期,上海儿童中热衷于玩一种从击壤演变而来的“笃棚门板”的游戏;上海话“笃”为“投掷”之意,壤棍又进一步变成了方形木块。击壤,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其作为中国体育游戏形成的本源,具有丰富的特征及价值。
  
  1 击壤游戏的特征
  1.1 传承性
  击壤是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击壤的传承性是指其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仍然保持原来的某些特质的属性。早期的壤用木头制成,梯形:“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四尺,阔三寸,其形如履。”②两晋南北朝时期击壤形式虽有变化,但基本保留了三国时期的基本特征。明人杨慎说:“宋世寒食有抛堶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今之打瓦也。”③“堶”音“tuó”,就是“砖瓦块”。击壤的“赛具”由木制变成砖瓦。到了明代,击壤之戏演变成“打尜”或曰“打柭”。明代《三才图会》中有较形象的记载[1]。尜两头尖,中间大,略似纺棰,说明明代击壤游戏所用的器具形状有了新的变化,投掷的壤木由鞋形变为圆形的棍棒状,但游戏的本质特征没有变化。清代这种击壤游戏器具多是木制。清代南京一带有“杨柳黄,击棒壤”的童谣[2],但投掷用的砖石瓦片之类则变成了棍棒。明清时或称“打板”:“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板。板,古所称击壤者也。”[3]时至今日击壤演变出多种形式,以砖瓦为游戏器材的如“打瓦”、“打筹”、“触瓦”、“打皇帝”、“冲呆子”、“飞堶”等,仍然保留木制游戏器材原始形态的如“逮柴”、“打柭”、“打板”等。
  纵观击壤几千年的发展,其原有的本质特性依然传承下来,即游戏器具大多称为“壤”,既有木制的也有用砖瓦制的,形状或如鞋底(履),或如纺棰状的“尜”;比赛的距离约为“三四十步”,约合15~20 m。比赛的方法是“先侧(即侧立)一壤于地”,然后“以手中壤敲(击)之”,“中者为上”,即以投掷命中者为胜。击壤游戏大多在年底(腊时)及开春进行。由此看来,击壤的传衍是连续的,世代延续了这种游戏,并在空间得到伸展。击壤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它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并在传承过程中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
  1.2 民间性
  击壤自诞生至今,一直流行于民间。晋时“击壤者……腊节,童少以为戏,分部如擿搏也。”④宋代在寒食时有“抛堶”之俗。⑤宋梅尧臣有“聊为飞砾戏,愈切愈纷如。……童指拾将秃,多惭贾勇余”,“窃窕踏歌相把袂,轻浮赌胜各飞堶”的诗句,⑥张侃有“五五三三抛堶忙,柳溪深处映坡塘”的诗句,显示的都是宋代儿童春日抛堶(飞砾)比赛的风俗。⑦刘侗称明代北京民间在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时,“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者为负,日打柭柭,古所称击壤者耶?”[4]清代北京也有“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的童谣[5]。清人赵翼也有“自笑童心除未尽,拔河抛垛尚能嬉”的诗句。⑧从以上文字记载来看,击壤多在民间每年腊时及杨柳发芽之时,童、叟常以击壤、打尜尜戏乐,并多在开阔的田野空间中进行,是一种开展十分广泛的民间游戏。
  1.3 集体性
  击壤,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不需要特制的或只需要简单的器材就可以进行,对活动场所的要求也不高。其内容生动活泼、轻松,规则简单易懂可变,开展具有随机性,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击壤需要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因此决定了其参与的人数比较多。比如由击壤演变而来的当代“打瓦儿”的游戏,在全国各地区、各个民族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宁夏,“打瓦儿”就因深受民众喜欢而被列为了宁夏自治区民运会的比赛项目。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结直肠肿瘤120例患者(在2016年3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期间选取),随机分两组(60例每组),观察组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THA)应用那曲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注射技巧,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方法 2017年11月01日至2018年3月10日,54例髋节置换手术患者,接受那曲肝素钙注射液4100
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而在建筑能耗中,暖通空调的耗能约占总建筑能耗的32%以上,随着能源紧缺局面的加剧,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成为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重
探讨城市居民中有偿体育锻炼参与者的满足感、参与选择、个人投资、社会约束和社会支持等5个因素对于运动承诺的预测情况,并探讨运动承诺对于后继的体育锻炼坚持行为的预测情
<正> 小平同志最近指出: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技解决问题。这是从客观实际中总结出来的正确论断。为了实现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均衡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必须建立具有中
山西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煤矿全矿井安全生产数字化监测监控及重大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近日通过了验收。
由国家计委信息中心、国家教委管理中心、国家科委研究中心、国防科工委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政策局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研讨会”,不久前在贵阳召开。来自
目的对阴道六联检联合白带常规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妇科门诊收治的368例白带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分泌物分别进行白带常规镜检和六联法进行检测,并对结果
为了展示高校体育科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加强校际、国际学术交流,并就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推进高校体育的创新与发展,经研究
骄阳似火,铄石流金。商学院校园中处处充满着收获前的喜悦。你看那小河边聚精会神埋头晨读的学子,你看那教室望诲人不倦认真授课的教师,和谐前行的上海商学院一点一点地呈现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