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2页,第73~74页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能在具体、鲜明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 能根据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根据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 老师持两束气球(如下图)兴奋地走进教室。
师:老师特地从超市里买来了一些气球,想把我们的教室装扮一下。小朋友们,这些气球漂亮吗?哪个同学告诉老师,这儿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8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左手有4个气球,右手上面有1个气球,下面有3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8个气球。
生:青色的气球有3个。红色的气球有4个,黄色的气球有1个,合起来一共是8个气球。
2 教师给予肯定、鼓励。
评析:“导入”设计简单直观,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并在有序地观察、尝试中渗透了“连加”的含义。
二、新知探索
(一)学习连加。
1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秋季。
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奶奶家的南瓜成熟了,有一位小女孩正在帮奶奶运南瓜呢!
(教师分步进行演示。)
演示1:先出示4个南瓜,再出示2个南瓜。
师:看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女孩一共运了6个南瓜。
师:谁会列式?
生:(口答)4+2。
演示2:再次出示1个南瓜。
师:现在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生:小女孩第一次运4个南瓜,第二次运了2个南瓜,第三次又运了1个南瓜。
生:小女孩一共运了3次。
生:小女孩一共运了7个南瓜。
师:谁会列式?
生:(板演)4+2+1=7(个)
师:怎么计算呢?
生:先用第一次运的4个南瓜加上她第二次运的2个南瓜,共有6个南瓜。再用6个南瓜加上又运的1个南瓜,一共是7个南瓜。
师:你会读吗?(强调“加了几次”,即“再”、“又”。)
生:4加2再加1等于7。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如果有,请你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4+1+2=7(个)
1+2+4=7(个)
1+4+2=7(个)
2+1+4=7(个)
2+4+1=7(个)
引导学生说出列式的理由和计算方法,并读出各个算式。
2 小结:像这样(结合算式)把三个数合起来的计算叫“连加”。(板书: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3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一人(幻灯)示做,其余同学根据图意边摆小棒,边同桌讨论,并把算式填写完整。
(2)“想想做做”第2题。
①师:瞧,同学们把快乐的小鸟引来了。(多媒体演示。引导看图。)
②组织讨论,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算式。
③交流评价,让学生结合图意。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评析:通过演示和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连加”的概念。在有序的摆一摆、放一放、议一议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理解所学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列出多种连加的算式,有机渗透了加法的运算定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二)学习连减。
1 创设园中摘丝瓜的情境。
演示3:一学生进入园中,自言自语地数丝瓜:1条、2条……8条,啊,这么多!(先摘了3条丝瓜,接着又摘了1条丝瓜。)
师:从刚才摘丝瓜的过程中,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生:园中共有8条丝瓜。
生:这位同学摘了二次,第一次摘了3条丝瓜,第二次又摘了1条丝瓜。
生:园中还剩下4条丝瓜。
师:谁能把算式列出来?
生:8-3-1=4(条)(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园中一共有8条丝瓜,先摘了3条丝瓜,还剩5条丝瓜;他又摘了1条丝瓜,用剩下的5条再减去1条,园中还有4条丝瓜。(教师结合算式板书示意。)
师:会读算式吗?
生:(齐读)8减去3再减去1等于4。
师:怎样算呢?
生:先用8条丝瓜减去第一次摘下的3条,还剩下5条,再用剩下的5条减去第二次摘下的1条,最后园中还有4条丝瓜。
师:还有别的列式方法吗?
生:8-1-3=4(条)(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用8条丝瓜减去他第二次摘下的1条后还剩下7条丝瓜;再用7条丝瓜减去他第一次摘下的3条丝瓜,最后园中还有4条丝瓜。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指名重复说一说。)
2 对比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计算叫连减。(板书:连减)计算时,同连加一样先计算前两个数相减,把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最后算出结果。
3 练习。
(1)做练习十一第5题。
(2)口算第6题。
①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引导看图。
②组织讨论,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算式。
③评价交流。学生结合图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亲历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摘丝瓜的过程中认识“连减”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深化
1 完成练习十一第8题。
(指名说出运算步骤。)
2 “想想做做”第7题。
(1)观察并叙述图意。
(2)展开讨论,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算式并计算填空。
(3)交流:列算式,谈想法。
评析:多种形式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进一步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外延伸
1 师:老师把这8个漂亮的气球给美术小组的同学,用它们装扮教室。(突然气球破了1个。)
师:哎呀,这下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生:老师,我这儿有3个气球送给您!
师:这位小朋友真好,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你!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多少个气球?
生:有10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原先有8个气球,“炸”了1个,还剩7个,洪铭同学又送给了老师3个,一共是10个。
师:你们会列式吗?
生(齐读):8-1+3=10(个)。
总评: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连加、连减”内容比较抽象,学习有一定难度。教者在设计时,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內容,安排教学环节,并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整个学习过程。其设计有以下特点:
1 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用不同颜色的气球作教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的“说”引入了新课。
2 注重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连加、连减”的概念。小车运南瓜与学生摘丝瓜的演示,既使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在日常生活申的应用,又使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在学生的描述过程中完成由“动作过程”向“运算过程”的转换,从而建立了“连加、连减”的概念。
3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在探索中明白“连加、连减”的含义。
4 引导学生将课內所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巧妙“炸破”气球,使学生在运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说出加、减混合算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 注重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连加”时,教师在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用各种方法列出不同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列式方法”的辩证思想,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江苏省金湖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瑞龙
教学目标:
1 能在具体、鲜明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 能根据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根据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 老师持两束气球(如下图)兴奋地走进教室。
师:老师特地从超市里买来了一些气球,想把我们的教室装扮一下。小朋友们,这些气球漂亮吗?哪个同学告诉老师,这儿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8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左手有4个气球,右手上面有1个气球,下面有3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8个气球。
生:青色的气球有3个。红色的气球有4个,黄色的气球有1个,合起来一共是8个气球。
2 教师给予肯定、鼓励。
评析:“导入”设计简单直观,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并在有序地观察、尝试中渗透了“连加”的含义。
二、新知探索
(一)学习连加。
1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秋季。
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奶奶家的南瓜成熟了,有一位小女孩正在帮奶奶运南瓜呢!
(教师分步进行演示。)
演示1:先出示4个南瓜,再出示2个南瓜。
师:看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女孩一共运了6个南瓜。
师:谁会列式?
生:(口答)4+2。
演示2:再次出示1个南瓜。
师:现在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生:小女孩第一次运4个南瓜,第二次运了2个南瓜,第三次又运了1个南瓜。
生:小女孩一共运了3次。
生:小女孩一共运了7个南瓜。
师:谁会列式?
生:(板演)4+2+1=7(个)
师:怎么计算呢?
生:先用第一次运的4个南瓜加上她第二次运的2个南瓜,共有6个南瓜。再用6个南瓜加上又运的1个南瓜,一共是7个南瓜。
师:你会读吗?(强调“加了几次”,即“再”、“又”。)
生:4加2再加1等于7。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如果有,请你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4+1+2=7(个)
1+2+4=7(个)
1+4+2=7(个)
2+1+4=7(个)
2+4+1=7(个)
引导学生说出列式的理由和计算方法,并读出各个算式。
2 小结:像这样(结合算式)把三个数合起来的计算叫“连加”。(板书: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3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一人(幻灯)示做,其余同学根据图意边摆小棒,边同桌讨论,并把算式填写完整。
(2)“想想做做”第2题。
①师:瞧,同学们把快乐的小鸟引来了。(多媒体演示。引导看图。)
②组织讨论,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算式。
③交流评价,让学生结合图意。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评析:通过演示和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连加”的概念。在有序的摆一摆、放一放、议一议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理解所学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列出多种连加的算式,有机渗透了加法的运算定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二)学习连减。
1 创设园中摘丝瓜的情境。
演示3:一学生进入园中,自言自语地数丝瓜:1条、2条……8条,啊,这么多!(先摘了3条丝瓜,接着又摘了1条丝瓜。)
师:从刚才摘丝瓜的过程中,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生:园中共有8条丝瓜。
生:这位同学摘了二次,第一次摘了3条丝瓜,第二次又摘了1条丝瓜。
生:园中还剩下4条丝瓜。
师:谁能把算式列出来?
生:8-3-1=4(条)(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园中一共有8条丝瓜,先摘了3条丝瓜,还剩5条丝瓜;他又摘了1条丝瓜,用剩下的5条再减去1条,园中还有4条丝瓜。(教师结合算式板书示意。)
师:会读算式吗?
生:(齐读)8减去3再减去1等于4。
师:怎样算呢?
生:先用8条丝瓜减去第一次摘下的3条,还剩下5条,再用剩下的5条减去第二次摘下的1条,最后园中还有4条丝瓜。
师:还有别的列式方法吗?
生:8-1-3=4(条)(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用8条丝瓜减去他第二次摘下的1条后还剩下7条丝瓜;再用7条丝瓜减去他第一次摘下的3条丝瓜,最后园中还有4条丝瓜。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指名重复说一说。)
2 对比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计算叫连减。(板书:连减)计算时,同连加一样先计算前两个数相减,把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最后算出结果。
3 练习。
(1)做练习十一第5题。
(2)口算第6题。
①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引导看图。
②组织讨论,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算式。
③评价交流。学生结合图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亲历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摘丝瓜的过程中认识“连减”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深化
1 完成练习十一第8题。
(指名说出运算步骤。)
2 “想想做做”第7题。
(1)观察并叙述图意。
(2)展开讨论,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算式并计算填空。
(3)交流:列算式,谈想法。
评析:多种形式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进一步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外延伸
1 师:老师把这8个漂亮的气球给美术小组的同学,用它们装扮教室。(突然气球破了1个。)
师:哎呀,这下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生:老师,我这儿有3个气球送给您!
师:这位小朋友真好,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你!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多少个气球?
生:有10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原先有8个气球,“炸”了1个,还剩7个,洪铭同学又送给了老师3个,一共是10个。
师:你们会列式吗?
生(齐读):8-1+3=10(个)。
总评: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连加、连减”内容比较抽象,学习有一定难度。教者在设计时,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內容,安排教学环节,并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整个学习过程。其设计有以下特点:
1 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用不同颜色的气球作教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的“说”引入了新课。
2 注重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连加、连减”的概念。小车运南瓜与学生摘丝瓜的演示,既使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在日常生活申的应用,又使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在学生的描述过程中完成由“动作过程”向“运算过程”的转换,从而建立了“连加、连减”的概念。
3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在探索中明白“连加、连减”的含义。
4 引导学生将课內所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巧妙“炸破”气球,使学生在运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说出加、减混合算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 注重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连加”时,教师在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用各种方法列出不同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列式方法”的辩证思想,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江苏省金湖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