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说《文城》:不要重复自己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ss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1岁的余华,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文城》开机印刷50万册。出版社为这部小说打的广告是: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回来了。
  《活着》是余华在1992年写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是他文学创作生涯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写《活着》那一年,余华32岁。第一版《活着》,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是周季胜。
  当时正是文学低谷,这本书的首版印刷量才3000册。之前的一年,余华写下了长篇小说处女作《在细雨中呼喊》,后交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开机印刷1万册。
  30年后,余华业已成为中国文学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文城》2月22日全网预售第一天,即登上当当新书销量榜的第一。第二天,出版社根据预售情况,宣布加印10万册。
  出版社把《文城》和《活着》进行比较的策略很成功。评论家和读者们,也纷纷把两部小说里的主人公林祥福和福贵进行比较,认為两个人命运的一致性是都很悲惨。
  但余华不认同这样的简单对比:“《文城》和《活着》是截然不同的两部小说。《文城》的叙事立场与《活着》不一样。《活着》是写实主义的叙述,《文城》是借助了传奇小说叙述方式,它的叙述是戏剧性的。”
《文城》的封面是余华自己选的,他喜欢张晓刚的这个作品。余多本书的外文版封面,都是张的作品。“我觉得我跟张晓刚是有缘分的,可能我和他两个人在作品中有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余华说。

  2021年4月,余华应《文城》出版方新经典的邀请,分别出席了在北京PAGEONE书店和上海朵云书店的活动。5月,余华在京接受了我的采访。
  “《文城》是我第六部长篇小说,不是最后一部。写了几十年的人都知道,写作与其说是脑力劳动,不如说是体力劳动。对于未来的写作,我现在还没有悲观。体力虽然不如过去,也还没有成为写作时的障碍。”

《活着》和《文城》的关系


  张英:怎么看待出版方把《文城》和《活着》挂钩进行比较的策略?
  余华:《活着》是写实主义的叙述,《文城》借助了传奇小说叙述方式,它的叙述是戏剧性的,这是传奇小说的特征。
  《文城》试读本做好以后,我跟新经典的编辑在微信里面说的很清楚,作家不寄,寄过去以后人家会感觉这是在逼着要说好话;评论家你们想寄谁就寄给谁。
  我知道后来他们有寄给程永新。他读完以后,把书定位为一个浪漫传奇小说,我觉得这个定位非常好。还有一点他也说得好,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奇小说,它是一部“借壳上市”的传奇小说。
  《文城》出版后,不少人将它与《活着》比较,这是截然不同的两部小说,应该是无法比较的,因为作者都是我,就有了这样的比较。《活着》是我写下的小说里最受欢迎的作品。所以《兄弟》出版时,拿《兄弟》与《活着》比较,《第七天》出版时,拿《第七天》与《活着》比较,《文城》出版时也是这样,我下一部作品出版时,仍然会是这样。
  张英:《文城》不仅是传奇小说,还有点浪漫主义色彩,你同意评论家这样的观点吗?
  余华:我刚开始写的时候,都会对作品有一些愿望。比如《许三观卖血记》。
  我年轻的时候读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后来的《尤利西斯》之类的根本看不下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竟然通篇用对话写出来,了不起,所以我想将来若有机会,也来玩一把。后来就有了这样的机会,我写了一万多字后发现全是对话,然后问题出来了。像《兄弟》这样的小说,里面的对话仅仅是人物发言,但在《许三观卖血记》里面的对话,还承担着叙述推进的作用,所以对话也要有一点旋律,有时候对话里面故意穿插几个字,看起来啰嗦,但也有特定功能在其中。《许三观卖血记》本是按短篇小说写的,写着写着刹不住了,感觉要写成一个中篇了,到了要发稿了,感觉可能是长篇了。
年轻时候的余华。

  《文城》也是一样。我当时写过一个侦探小说《河边的错误》,然后《鲜血梅花》是武侠小说,还有一个古典爱情才子佳人小说,当时还想写一个传奇小说,后来放弃了,没继续下去。等到《文城》开始写的时候,尤其是这次修改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就是一个传奇小说,小说里面很多人物都是戏剧性的,我就想把它写成一个传奇小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是写实主义的小说,《文城》是一部传奇小说;写实小说与传奇小说的区别,我自己来分析,就是前者通常是人物带动故事,后者是反过来的,用故事带动人物,所以我就尝试一下。
  张英:如果你向读者一句话推荐这本书,你会怎么说?
  余华:这一句话是新经典编辑们想出来的,我肯定说不出水平那么高的话——
  一个人和他一生的寻找,一群人和一个汹涌的年代。
  “汹涌”这个词用得特别好,我想一百年也想不出来,谢谢编辑们。

六十岁写了《文城》


  张英:写作《文城》的契机是什么?
  余华:是一个错误的契机,大概1998年或者1999年的时候,当时20世纪快要过去了,想写《活着》以前的故事。
  因为《活着》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我们这代作家有挥之不去的一种抱负,总是想写一百年的,哪怕不是在一部作品里写完,也要分成几部作品写完,所以想这样开始写。   结果写了20多万字以后,感觉到往下写越来越困难,就马上停下来。《兄弟》出版以后又重新写,《第七天》出版以后又重新写。一直到去年疫情,才最后写完。
  以前书名叫《南方往事》,但我对这个书名不满意,后来老婆告诉我,改名叫《文城》,我说,怎么这么好的书名啊,所有故事都跟它有关系。
  为什么选择“文城”?因为杨庆祥在文章里说,《南方往事》给人感觉到书名相对比较虚,而《文城》给人感觉是比较实的,但是读完这个小说会发现,《文城》更是一个虚的书名。
  还有,这个城并不是城市的,好比有些书……不是我要用伟大作品贴金,但这样的作品有一些,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读了两遍,百年我读到了,别的也读到,就是没有读到孤独,里面所有人都热热闹闹的,哪有孤独?
  孤独是什么?马尔克斯把一个孤独的原来意义和概念完全扩充到开放式的,大家可以隨便去理解。最后之所以选择《文城》这个书名,也是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书名。

  《文城》是一部让我自己非常感动的小说。比如小美婆婆临终之前的那段描写,我一直掉眼泪。在写作的时候,我是作为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人,进入了笔下的文学世界。

  张英:动手写《文城》之前,做了哪些功课?
  余华:我刚开始写《文城》的时候,已经有互联网,但上网主要是发发邮件。找准备资料,还是老办法,去书店买书查资料。
  为了写这个小说,我读了好多好多书,那些书现在网上一搜就有了,但是当年我都是去北京琉璃厂,我在那儿买到了很多书当资料。
  包括木匠的知识,我也看木匠的书。小的时候,我们家的家具,都是把木匠请到家里来做的。我对木匠的工作很熟悉,记忆很深的是,有一次木匠刨东西的时候,有一个钉子没有拔出来,那个刀刃一下折了,我跟木匠抱怨半天,把它磨平需要花很大力气。
  还有中医,我也知道一点。但真正开始写的时候,是要寻找资料的,因为知识的准确性很重要。像顾益民怎么把身上的腐肉去掉,我都是在中医书上去摘抄下来的。
  包括小说里写到的雪冻,下了18天的大雪,有一些读者说南方没有那么大的雪,马上有人回答说:你忘了几年前那场大雪了吗?
  我为什么写那么长的一场雪?去看中国灾荒史,清代的时候,无锡太湖区域有一场雪灾,都下了40多天呢。
  这种细节,必须要去看一些历史参考资料的,给写作一个基础。你不一定用它,但是你心里有底。
  张英:写《活着》时流泪了,写《文城》的时候,又落泪了?
  余华:是的。《活着》也好,《文城》也好,写作的时候感觉还好,修改的时候会掉眼泪。写作的时候,具体章节里的情绪,可能会维持在一周或一个月内,但修改的时候,情绪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和那种分散的情绪不一样,所以我在修改的时候会掉眼泪。
电影《活着》剧照。

  《文城》是一部让我自己非常感动的小说。比如小美婆婆临终之前的那段描写,我一直掉眼泪。在写作的时候,我是作为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人,进入了笔下的文学世界。
  张英:《文城》此前的故事,《活着》《兄弟》等作品,大部分以南方为背景展开。《文城》的故事背景,主人公林祥福和小美,都有从北向南的行动轨迹,怎么看待地理、环境在文学当中的作用?
  余华:杨庆祥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文学是什么?文学寻找的都是有意思的,哲学可能寻找的是有意义的。文学不要把哲学的饭碗给抢了,我们大家吃自己的饭。
  虽然我是一个南方人,但是我在北京居住的时间,已经超过我在浙江老家居住的时间。我对南北地理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是有切身感受的。
  我当年来北京,坐的还是绿皮火车,如今是高铁了。1988年,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在鲁迅文学院学习,当时学校周边全是农田,后来我住在玉泉路,也都是荒地,后来看着一天天起了高楼。
  以前经常回家的时候,要坐一夜的火车,尤其季节变换的时候,从北到南广袤的大地。你看着北方冬天的枯黄,而到了南方却依然是郁郁葱葱的,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深刻的。现在再坐高铁没有这样的感受了,因为都是楼房。

《文城》的人物和命运


  张英:林祥福和小美,在《文城》当中也是身不由己,被他们的时代推着,走向各自的命运。你怎么看待个体命运与时代的关系?
  余华:人物和时代的命运,确实是小说的主题之一。小说里面有人物,写的好不好,是不是有性格,跟人物是不是复杂,不是同一个概念。
  《文城》为什么会写那么长时间,是有原因的。我一直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把握人物的最终结局。
  其中有一个想法,林祥福到了南方以后,一到溪镇以后就找到了小美,最后小美跟他回去,或者不跟他回去,两个不同的结局。但这是另外一回事,这样的话就没有意义了,和我最早写的小说初衷不一样。
  因为我想写到那个时代,这样写的话,那个时代感就没有了。所以我后来干脆把林祥福融入到溪镇以后,进入到溪镇的生活,进入到那个时代里面生活。即使林祥福不来到南方,他还在北方,他也可能一样的命运,不会过上安稳的日子,因为时代已经乱了,那是一个乱世,不只是在溪镇乱,在北方也一样乱。   我们的偶像是托尔斯泰、狄更斯、卡夫卡、马尔克思这样的作家。因为开始写作的时候,20世纪马上就要结束了,《活着》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我就想把之前的时代也都谢幕了。
  写《文城》,清末民初的时候,就是一个乱世,我一定要把这个乱世给表现出来。
  张英:《文城》的小说结构,让我很意外,余华还在进行文学实验。
  余华:对我来说,我希望不要重复自己的写作。
  当我觉得往前写,越来越困难的时候,我就会越来越兴奋。当我往前写,越来越容易的时候,我就有点担忧。
  这是我长期以来养成的一个写作习惯,一个作家必须要挑战自己。至于说超越或者比过去写得更好,那也是瞎扯:一个作家想超越自己是不可能的,维持你这个水平就可以了,保持下去,不用想着超越自己,不用想着一部比一部写得更好,你已经很好了,这样就够了。
  这是我的经验。但是有一点,不要重复自己,做到这一步就可以了。
  张英:《文城》留下很多支线,主人公和他们的后代,会有续集吗?
  余华:《文城》是我最接近完成,可是又是最难完成的作品,终于把它完成了,这让我信心倍增,我觉得另外一部写了一半的小说,也能顺利完成。
  我的创作很奇怪,有很多想法和计划,这部小说写不下去,另外一部小说就上来找我了。像《兄弟》一样开个头放在那,像《第七天》开个头放那,后来突然有感觉,一下子写完了。
  所以我现在不知道,《文城》是否会有续集,我希望能写续集,但条件是我体力允许。
  张英:你写作的速度越来越慢了。
  余华:因为按照一年一个小说的速度,我写不出来。我不是一个很勤奋的作家,不是每天都可以坚持写作的。另外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高,我手上还有好几个没写完的长篇。
  隔段时间,我总是会有一个新的想法,我又去写一个新的小说,然后手上写的这一个小说就放弃了,可能过段时间有了灵感,又重新拿出来写,所以我的书出版的不算多。
  这种断断续续的写作不是很好。我现在年纪慢慢大了,就想集中精力把没写完的几篇小说完成。可能下面不需要再等八年,我争取四年内把这些小说都完成。
  张英:在创作短篇和长篇的时候,心态上会有什么不同?
  余华:写作长篇和短篇,除了时间长度的不同以外,还有一个是心情不同。心情不同跟你所处的时间不同有关,比如我今年心情和去年的心情可能是不一样的。
  生活在变化,短篇小说可能一个礼拜就写完了,一个礼拜可能生活没有变化,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变化。但是一年、两年、十年,你很可能遇到很多事情,你的心态会变化,慢慢地导致你的情节、人物也开始变化。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短篇小说了,所以(创作短篇时候的心态)我只能是回忆。1991年,我开始写第一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写完以后又写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当时的感受是,短篇小说基本是按照構思来的,在构思中掌握它,长篇小说有时候会离开构思。
  当年我跟程永新说一年在《收获》发六个短篇,程永新说我们没有这个规矩,我说没有这个规矩,可以创造这个规矩,他说跟李小林商量一下,李小林说我们破一下例,给你一年三个行不行?我说我就要一期一个,一年六个。李小林也同意了。结果第一期发一个,第二期又发一个。李小林问我为什么不发三个?我说一下子发不了那么多。第三个就是《许三观卖血记》,结果到第三期快发稿的时候程永新打电话说,余华,写完没有?我说,这可能是中篇小说。程永新说好好。等到第四期快要发稿,程永新又打电话说,余华,你的中篇小说怎么样了?我说可能是长篇小说。他说长篇更好。第六期发了。
  所以我的感受就是,刚刚写长篇小说的时候很幸福,觉得长篇小说是一种生活,短篇小说是一个工作,构思好了把它写完。长篇小说写着写着,你的生活也在变化,小说也在变化。所以我现在还是更喜欢写长篇,虽然长篇写起来很累。

我是自己小说最苛刻的读者


  张英:怎么看待作家和读者的关系?你写作时,会照顾读者对故事的阅读期待吗?
  余华:我希望能够做到,但是做不到。如果我的读者只有一个,我可以每天打电话问问ta想读什么,作为专职“厨师”来做饭做菜。但是当读者有一万个以后,众口难调,你无法想象如何为他们写作。
  但是有一点,每个作家都会为一个“读者”写作,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作者有双重身份,一种是作者的身份,还有一个就是读者的身份。
程永新与余华(右)。

  当我不断往前写的时候,是作者在往前写;当我突然发现什么地方写得不对,好像需要修改,那就是我以读者的身份在发言。所以,作为作者的我负责往前写,作为读者的我负责修改,每部作品都是这样完成的。
  张英:作为读者,你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比对其他作家的作品,是不是更苛刻?
  余华:是的,应该是这样。
  张英:怎么面对批评?被骂的时候,你怎么调整心态?
  余华:我已经被人骂了快四十年了,以前骂了还好,因为以前只是纸媒,没有新媒体,也没有互联网。
  从《兄弟》开始,那是蜂拥而来的骂,现在更多。这次《文城》出来,我想骂声可能更多,不过比起《第七天》来少了很多。我觉得骂我的那帮人要歇一歇,等我下一部出来再骂。
  骂里面有两种,一种是很真诚的批评,哪怕你不同意,但你要非常重视他的观点。还有一种批评是自以为是的,或者是纯粹为了骂而来骂一下的,那种不要太当回事。
其他文献
苗炜  今年春夏,很多人都会牵挂从西双版纳向北迁徙的十几头大象。我带着疑问看了一本书叫《大象的退却》。“人类与大象之间三千年的搏斗”这章中说,三四千年前,大象出没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然后渐渐退却,在上一个千年的后半期,大象渐渐集中于西南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象在与人类的持久争战中败下阵来。  此书作者伊懋是一位汉学家,他这本书讲的是中国环境史。他解读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文,考证汉人在贵州的开拓,分
1.乐在其“终”  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宣布,美国将终止与世卫组织的关系,并“甩锅”中国称“中国完全控制了世卫组织”。同时,他对于美国每年向世卫组织支付的4.5亿美元费用耿耿于怀……不少美国民众也看不下去了:怎么不退出地球呢?2.“猴”发制人  印度密鲁特的检测人员在完成对3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检测后,竟被当地的猴子抢走病毒样本。尽管通知了当地林业部门,但涉事的猴子并未被抓获。网友吐槽:你们怎么连猴子
林奕华  谢霆锋的哪一个形象最深得其父谢贤的真传?集摇滚巨星、厨神、铁汉、CEO 于一身的他,完全颠覆了上一代男神说过的一句话:“我除了拍戏,什么都没有做过。”包括儿子那种输出强烈电流的眼睛,父亲都是用墨镜把它们盖住。  所以当谢贤在新片《杀出个黄昏》里要在银幕上把墨镜拿下来,便马上成为宣传亮点,毕竟,从2000年开始,马尾、墨镜、白长裤就是谢贤的注册商标。在这形象深入人心之前的他,仿佛已是另一个
崇明之晨。摄影/黎军  崇明的未来什么样?根据《上海市崇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崇明将打造高能级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奋力创造新时代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新奇迹。  多年关注崇明发展的专家学者眼里,崇明的未来早就在2001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崇明要建设为生态岛的那一刻就已注定。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上海社会科学
辍学在家的小雪,终日既不说话,也不出门,这种局面让鲁京想欲哭无泪。老鲁告诉我,像小雪這样的留守儿童能勉强读完小学,上到初二,已经不错了,有许多孩子都没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能升到高中去考大学的只有一成!辍学的孩子2019年4月11日媒体报道,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十五里店村,13岁女孩王梦珂艰难地推着三轮车带奶奶去做透析。  在被称作安徽“西伯利亚”的阜阳市,有一个拥有三百万人口的贫困县:临泉县。
呼吸病学最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欧洲呼吸学会(ERS) 2019年学术年会(ERS2019)于10月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落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教授在会议上向全世界同行分享了报告《从病原学角度看重症CAP临床诊治进展》,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西班牙回国不久,瞿介明教授接受了《新民周刊》专访。肺炎球菌和流感病毒是最主要病原  《新民周刊》:您在今年欧洲呼吸学会学术年会上的
陈东  今夕,除夕。万家团圆,你却要远行。一首抗疫新歌《与你同行》,词作者朴素是在亲自为最美的逆行者送行后挥泪写下的。目睹那些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背影,耳听家人父母的声声叮咛:千万当心身体,包里有给你的维生素片啊!没有人不动容,没有人不动情。如今几百上千首战疫歌曲蜂拥而至,急救章难免良莠不齐,但瑕不掩瑜,重要的是激发了音乐人的一腔热血。  当你看见一位耄耋老人颤颤巍巍试图高举着一张旧报纸,上面写的几
专家团在吉安县中心人民医院义诊。  6月14日,端午假期尚未结束,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泌尿外科、消化科、骨科、心内科、肿瘤科、内分泌代谢科、呼吸科、普外科、耳鼻喉头颈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临床药学科等16个优势学科的20余名知名专家集结上海浦东机场,由市一医院院长郑兴东带队,整装待发,飞赴此次“红色义诊”的首站,革命老区安溪县。  6月14日至6月18日,整整一周时
1978 年刚开始建设的深圳。  40年前的1979年,与香港毗邻的宝安县升为深圳市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座边陲小城会成为全世界4300多个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那一个——深圳创造了GDP年均增速22%的奇迹,GDP总量从当年只占香港的1/700到2018年实现反超;1979年,深圳常住人口只有31.41万,2018年常住人口高达1302.66万人,并成为中国第一个全部城镇化的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
年來娱乐圈频频翻车。毁三观、“法制咖”新闻一条接着一条,吃瓜群众未免消化不良。  没有文化、不练业务、不讲“武德”,流量时代产出了一大批借一时因缘巧合而攀上风光顶峰的“三无产品”。他们曾经顾盼自雄,不好好拍戏,专注抢热度,窃喜于钱赚得太容易、宠爱来得太方便。但是,“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他们以为踏上了通向荣耀的捷径,却因无知与放纵坠入深渊,结局可能万劫不复。  大家开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