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形式,教师通过谈话活动,能够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绘画主题,并且在谈话中不断细化绘画内容,促进幼儿形象记忆、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适时地渗透绘画技巧;在谈话交流中运用积极正向的评价,营造宽松、温暖的绘画环境,激发幼儿再创作的热情和自信,保证绘画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绘画谈话指导绘画是幼儿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绘画活动也是幼儿极其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幼儿在自发地运用线条、颜色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于受到年龄和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想画什么、怎么画,因此需要教师通过谈话,巧用语言让幼儿更加清楚自己的创作意图,营造宽松、温暖的绘画环境,保证绘画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引导幼儿关注环境和个人的体验,根据谈话内容确定绘画主题
幼儿的绘画主题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每个儿童的个人经验,教师只有唤醒并调动幼儿对已有经验的情感,才能顺利推动绘画活动的展开,同时保证每位幼儿都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并取得成功。在组织绘画活动时,如果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题材,活动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绘画题材呢?首先,选择的题材内容来源于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所以,教师基于对儿童生活及其所处的环境的了解而进行谈话活动非常重要。
案例一:
在我们组织的一次绘画活动中,教师通过谈话唤起幼儿对双休日最深刻的回忆,并且不断引导幼儿回忆起更多的细节。
师:双休日你们出去玩了吗?去了哪里玩呀?双休日你们是怎么安排的?
幼儿1:我们去钓鱼了,好多好多的鱼。
师:你们用什么钓鱼呀?
幼儿1:钓鱼竿,鱼线,小鱼会来吃钩子上的小蚯蚓。
幼儿2:我们全家和其他一些朋友去烧烤了。
师:放在哪里烧烤,你能回忆出烧烤台是怎么样的吗?
幼儿2:上面有一张网,我们把要烤的放在上面,下面是碳。
幼儿3:妈妈给我买衣服去了。
师:去了服装店啊,店里面是什么样的?摆放了什么东西?
幼儿3:有很多很多衣服,有裙子、裤子、衣服,都很漂亮。
师:你能回忆一下,把双休日的活动记录下来吗?
在教师的谈话引导下,3名幼儿分别创作了以下3幅作品。
从3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幼儿在教师的谈话引导下,绘画主题鲜明,画面更加丰满,而且表现得非常细致,如图2,烧烤台画得惟妙惟肖,幼儿在谈话中着重提到了烧烤台,也突出了回忆的重点。幼儿把自己感兴趣的画了出来。可见,教师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题材作为绘画和谈话的主题,幼儿更能够产生自己独特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创作出更加生动、立体的绘画作品。
二、在谈话中不断细化绘画内容,促进幼儿形象记忆、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
绘画是视觉经验的符号化表达,真实的绘画源于观察、感受和回忆。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理清孩子的表现重点,培养幼儿细微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引导幼儿抓住图画中典型特征大胆表现。
案例二:
师:今天老师穿了什么衣服呀?头发是怎样的?我现在的姿势是怎样的?
幼:老师是长头发,穿了毛衣和裙子,老师现在坐在椅子上。
师:老师旁边还有什么呀?
幼:有玩具柜。
师:你在老师身上还看到了什么?
幼:老师戴了副眼镜。
通过谈话,幼儿对老师的观察更加细微,教师的谈话在这里起了深化观察的作用,小朋友画坐着的老师的动作、衣物,以及老师周围的环境更加用心,非常生动。
案例三:
师:表情和动作对于画人物很重要,你有观察过家人表情和动作的经验么?
幼儿1:昨天爸爸在茶几上吃饭,我在看书,爸爸吃得很认真,没有和我讲过话。
师:哦,那今天就来画画爸爸妈妈的表情和动作吧。(提问时还会有些孩子默不作聲,甚至有些孩子不知道该画些什么,我会根据孩子个人的情况去做细致引导。)
幼儿2:老师我不知道怎么画。
师:哦,那你想没想好要画什么?
幼儿2:想好了,我想画爸爸跳舞。其他小朋友在看。
师:那爸爸的动作是怎么样的?
幼儿2:他穿着皮鞋,脚交叉跳舞
师:非常棒,你先画自己的哪一部分呢?
幼儿2:我先画头……(通常说到这里,孩子就会自己提笔去作画了。)
三、在谈话中渗透绘画技巧
随着幼儿身心水平的不断成熟,对绘画对象的感觉和观察会逐步细致、具体,他们开始关心描画细节,并以表现细节来突出绘画对象的重点部分,随着经验的积累,表现的技法也日趋成熟,对物象的比例关系,透视缩短以及物体间的空间距离、遮挡关系等亦能凭直观知觉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在谈话中渗透一些常用的绘画技巧,帮助幼儿更好地通过绘画进行表达。
案例四:
在一次绘本阅读过程中,幼儿发现绘本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线条,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通过谈话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线条对画面产生的影响,并且鼓励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运用“动线”。
幼儿:老师,这些线条是什么呀?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这样“动线”,表示物体在运动。
师:刚才,有小朋友发现了我们在绘本中会碰到的“动线”,你们能将动线放进你们的绘画日记中去么?
图7中幼儿使用波浪线表明了起风时人们颤抖的动作,图8用斜线表示了人在跑步时的运动,图9用Z字符号表示了睡觉打起了呼噜。通过观察到绘本的一些绘画小技巧后,孩子们通过谈话,进一步学习到了这些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四、运用积极正向的评价,激发幼儿再创作的热情和自信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的体验。传统评价只重视结果,注重对幼儿最终作品给予评价,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作品,是不能读懂幼儿作品的。这种不能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作品的做法,不能对幼儿独特思维予以肯定的做法极易扼杀幼儿的创造力。
有些时候幼儿的绘画作品对于成人来说难以理解,如果不通过沟通,很难知晓他所想表达的内容,但是听完孩子的描述后,就会立刻觉得画面形象生动。
案例五:
师:能说说你画得是什么?
幼儿:我们两个人吵架,都变成了怪物想吓唬对方。
师:哇,你画得好生动,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在评价谈话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平等地听一听孩子的讲解,他画画的内容,用了什么技巧展示,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鼓励孩子大胆交流,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大家愿意说,喜欢说,通过对他人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在评价交流中,可以从幼儿个人的成长发展来评价,尽可能地以欣赏的态度积极评价每一位幼儿的作品,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从幼儿创作过程中的兴趣性、主动性、创造性、专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以及绘画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把谈话重点放在作品对幼儿个人来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上。
【关键词】绘画谈话指导绘画是幼儿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绘画活动也是幼儿极其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幼儿在自发地运用线条、颜色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于受到年龄和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想画什么、怎么画,因此需要教师通过谈话,巧用语言让幼儿更加清楚自己的创作意图,营造宽松、温暖的绘画环境,保证绘画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引导幼儿关注环境和个人的体验,根据谈话内容确定绘画主题
幼儿的绘画主题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每个儿童的个人经验,教师只有唤醒并调动幼儿对已有经验的情感,才能顺利推动绘画活动的展开,同时保证每位幼儿都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并取得成功。在组织绘画活动时,如果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题材,活动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绘画题材呢?首先,选择的题材内容来源于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所以,教师基于对儿童生活及其所处的环境的了解而进行谈话活动非常重要。
案例一:
在我们组织的一次绘画活动中,教师通过谈话唤起幼儿对双休日最深刻的回忆,并且不断引导幼儿回忆起更多的细节。
师:双休日你们出去玩了吗?去了哪里玩呀?双休日你们是怎么安排的?
幼儿1:我们去钓鱼了,好多好多的鱼。
师:你们用什么钓鱼呀?
幼儿1:钓鱼竿,鱼线,小鱼会来吃钩子上的小蚯蚓。
幼儿2:我们全家和其他一些朋友去烧烤了。
师:放在哪里烧烤,你能回忆出烧烤台是怎么样的吗?
幼儿2:上面有一张网,我们把要烤的放在上面,下面是碳。
幼儿3:妈妈给我买衣服去了。
师:去了服装店啊,店里面是什么样的?摆放了什么东西?
幼儿3:有很多很多衣服,有裙子、裤子、衣服,都很漂亮。
师:你能回忆一下,把双休日的活动记录下来吗?
在教师的谈话引导下,3名幼儿分别创作了以下3幅作品。
从3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幼儿在教师的谈话引导下,绘画主题鲜明,画面更加丰满,而且表现得非常细致,如图2,烧烤台画得惟妙惟肖,幼儿在谈话中着重提到了烧烤台,也突出了回忆的重点。幼儿把自己感兴趣的画了出来。可见,教师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题材作为绘画和谈话的主题,幼儿更能够产生自己独特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创作出更加生动、立体的绘画作品。
二、在谈话中不断细化绘画内容,促进幼儿形象记忆、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
绘画是视觉经验的符号化表达,真实的绘画源于观察、感受和回忆。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理清孩子的表现重点,培养幼儿细微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引导幼儿抓住图画中典型特征大胆表现。
案例二:
师:今天老师穿了什么衣服呀?头发是怎样的?我现在的姿势是怎样的?
幼:老师是长头发,穿了毛衣和裙子,老师现在坐在椅子上。
师:老师旁边还有什么呀?
幼:有玩具柜。
师:你在老师身上还看到了什么?
幼:老师戴了副眼镜。
通过谈话,幼儿对老师的观察更加细微,教师的谈话在这里起了深化观察的作用,小朋友画坐着的老师的动作、衣物,以及老师周围的环境更加用心,非常生动。
案例三:
师:表情和动作对于画人物很重要,你有观察过家人表情和动作的经验么?
幼儿1:昨天爸爸在茶几上吃饭,我在看书,爸爸吃得很认真,没有和我讲过话。
师:哦,那今天就来画画爸爸妈妈的表情和动作吧。(提问时还会有些孩子默不作聲,甚至有些孩子不知道该画些什么,我会根据孩子个人的情况去做细致引导。)
幼儿2:老师我不知道怎么画。
师:哦,那你想没想好要画什么?
幼儿2:想好了,我想画爸爸跳舞。其他小朋友在看。
师:那爸爸的动作是怎么样的?
幼儿2:他穿着皮鞋,脚交叉跳舞
师:非常棒,你先画自己的哪一部分呢?
幼儿2:我先画头……(通常说到这里,孩子就会自己提笔去作画了。)
三、在谈话中渗透绘画技巧
随着幼儿身心水平的不断成熟,对绘画对象的感觉和观察会逐步细致、具体,他们开始关心描画细节,并以表现细节来突出绘画对象的重点部分,随着经验的积累,表现的技法也日趋成熟,对物象的比例关系,透视缩短以及物体间的空间距离、遮挡关系等亦能凭直观知觉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在谈话中渗透一些常用的绘画技巧,帮助幼儿更好地通过绘画进行表达。
案例四:
在一次绘本阅读过程中,幼儿发现绘本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线条,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通过谈话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线条对画面产生的影响,并且鼓励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运用“动线”。
幼儿:老师,这些线条是什么呀?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这样“动线”,表示物体在运动。
师:刚才,有小朋友发现了我们在绘本中会碰到的“动线”,你们能将动线放进你们的绘画日记中去么?
图7中幼儿使用波浪线表明了起风时人们颤抖的动作,图8用斜线表示了人在跑步时的运动,图9用Z字符号表示了睡觉打起了呼噜。通过观察到绘本的一些绘画小技巧后,孩子们通过谈话,进一步学习到了这些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四、运用积极正向的评价,激发幼儿再创作的热情和自信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的体验。传统评价只重视结果,注重对幼儿最终作品给予评价,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作品,是不能读懂幼儿作品的。这种不能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作品的做法,不能对幼儿独特思维予以肯定的做法极易扼杀幼儿的创造力。
有些时候幼儿的绘画作品对于成人来说难以理解,如果不通过沟通,很难知晓他所想表达的内容,但是听完孩子的描述后,就会立刻觉得画面形象生动。
案例五:
师:能说说你画得是什么?
幼儿:我们两个人吵架,都变成了怪物想吓唬对方。
师:哇,你画得好生动,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在评价谈话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平等地听一听孩子的讲解,他画画的内容,用了什么技巧展示,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鼓励孩子大胆交流,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大家愿意说,喜欢说,通过对他人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在评价交流中,可以从幼儿个人的成长发展来评价,尽可能地以欣赏的态度积极评价每一位幼儿的作品,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从幼儿创作过程中的兴趣性、主动性、创造性、专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以及绘画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把谈话重点放在作品对幼儿个人来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