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生活化是指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抒写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内在驱动力,让学生用写作的方式将真实的生活情境或感悟艺术性地表达出来,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摒弃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优化教学活动,以生动、简洁、高效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时事辩论,素材积累生活化
作文教学生活化需要结合当下时事热点,要求学生多关注与生活相关的社会热点、捕捉时事素材,以此培养学生的辩思意识。初中语文教师不应拘泥于写作教学的固定课时与固化模式,而应该主动延展到日常教学,通过课前演讲、开展辩论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用能力,以此帮助学生累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时事素材,为今后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笔者每周会专门抽取一节语文课,选择符合学生成长认知的时事热点作为辩题。比如,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更加离不开信息技术,无人超市、二维码支付、人脸识别、智能扫地机器人等都与当代生活的转变密切相关。笔者针对最近讨论火热的人工智能问题作为辩题,提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是好事吗?”学生对这个辩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自由组成辩论双方。笔者允许学生利用一节课在机房查找资料或视频为辩论做准备,第二节课正式开展辩论。学生在辩论赛上滔滔不绝,充分表达自身的独到见解,一些在写作中辩思意识缺乏的学生也从中得到启发。
此外,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进行课前3~5分钟演讲,一名学生自选主题表达对生活中某件事的观点,然后随机选一名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在每节课上都对学生进行了口头作文的表达与赏析训练,实为一种高效的写作能力训练方式,促使学生从生命体验的角度延展思维,思考感悟其内在含义,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以小见大,命题指导生活化
写作思路的拓展是学生最常遇到的写作瓶颈,面对命题作文,学生不知该从何下手,容易出现写作跑题、重点不明、内容浅显等问题。教师可在作文教学中设置更加贴近生活的命题,通过生活化的命题着眼于学生主体,回归生活本源,通过“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让学生紧密围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拓展思路,以弥补学生写作缺乏联想、深度不足的问题。
即将迎来春节时,笔者在作文教学课堂上以“压岁钱”为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正式写作前,笔者专门为学生讲解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导学生如何依据生活中的小事拓展思路,升华情感。课堂上,首先提问学生:“题目关键词是‘压岁钱’,那么看到这个词语,你们能联想到压岁钱有什么形式或者意义呢?”学生回答“压岁钱是春节习俗”“压岁钱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爱护”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适当延伸。比如,压岁钱的形式从现金变成微信红包,它代表了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从压岁钱形式变化的小延伸到了互联网的大发展。情感的升华也是‘大’的一种表现,你们能从压岁钱的一些变化联想到什么吗?”通过“以小见大”的示范引导,学生从“压岁钱的大小”延伸到“压岁钱并不只有钱财之意,重要的是承载的情感”,从“压岁钱少了一份”延伸到“怀念那位敬爱的亲人”。
学生对“压岁钱”的概念都不陌生,但通过这堂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课程,学生创作角度多样,在拓展思路的同时升华了作文内容,帮助学生有效克服了命题作文思路固化的困境。
三、创设情境,教学场景生活化
初中生已经有了相对健全的认知能力与细节描述能力,但是他们对于常见的生活化场景的观察稍显粗糙,教师此时应当努力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对事物表象下的细节进行更加细致的描述与加工,不断强化学生对生活中习以为常小事的观察力与描述力,以此为学生的笔触添加生活气息。
以《炒鸡蛋》作文教学实践为例,筆者为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回到家中自己炒鸡蛋,然后凭借自己的记忆将炒鸡蛋的步骤记录下来,完成一个“炒鸡蛋”菜谱。学生上交作业后,笔者发现他们的记录内容大多过于粗糙,没有关注到细节。于是,笔者将相关器具移至课堂中,在课上演示用电磁炉炒鸡蛋的过程,并邀请学生一起关注操作的细节。经过一系列的演示,学生依据每一步操作对照自己的步骤,查看大体步骤是否正确。接着,笔者对每个大步骤中的细节进行提问,比如针对第二步“将鸡蛋倒入锅中”提问:“将鸡蛋倒入锅中后,大家有没有发现鸡蛋的形态是怎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学生A回答:“鸡蛋倒入锅中后,开始从液体慢慢地成型,最后变成了固体。”学生B补充:“鸡蛋变成固体的过程中,它先发出‘咕嘟嘟’的声音,最后‘噗’的一声才彻底成型。”
教师在课堂上搭建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让学生更加细致地体验生活,通过学生的一系列细节补充,他们的表达也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细节。学生在真正写作时,他们的作文也更加具有生活化气息,笔触更加吸引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罗阳第二中学(516100)
一、时事辩论,素材积累生活化
作文教学生活化需要结合当下时事热点,要求学生多关注与生活相关的社会热点、捕捉时事素材,以此培养学生的辩思意识。初中语文教师不应拘泥于写作教学的固定课时与固化模式,而应该主动延展到日常教学,通过课前演讲、开展辩论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用能力,以此帮助学生累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时事素材,为今后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笔者每周会专门抽取一节语文课,选择符合学生成长认知的时事热点作为辩题。比如,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更加离不开信息技术,无人超市、二维码支付、人脸识别、智能扫地机器人等都与当代生活的转变密切相关。笔者针对最近讨论火热的人工智能问题作为辩题,提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是好事吗?”学生对这个辩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自由组成辩论双方。笔者允许学生利用一节课在机房查找资料或视频为辩论做准备,第二节课正式开展辩论。学生在辩论赛上滔滔不绝,充分表达自身的独到见解,一些在写作中辩思意识缺乏的学生也从中得到启发。
此外,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进行课前3~5分钟演讲,一名学生自选主题表达对生活中某件事的观点,然后随机选一名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在每节课上都对学生进行了口头作文的表达与赏析训练,实为一种高效的写作能力训练方式,促使学生从生命体验的角度延展思维,思考感悟其内在含义,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以小见大,命题指导生活化
写作思路的拓展是学生最常遇到的写作瓶颈,面对命题作文,学生不知该从何下手,容易出现写作跑题、重点不明、内容浅显等问题。教师可在作文教学中设置更加贴近生活的命题,通过生活化的命题着眼于学生主体,回归生活本源,通过“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让学生紧密围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拓展思路,以弥补学生写作缺乏联想、深度不足的问题。
即将迎来春节时,笔者在作文教学课堂上以“压岁钱”为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正式写作前,笔者专门为学生讲解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导学生如何依据生活中的小事拓展思路,升华情感。课堂上,首先提问学生:“题目关键词是‘压岁钱’,那么看到这个词语,你们能联想到压岁钱有什么形式或者意义呢?”学生回答“压岁钱是春节习俗”“压岁钱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爱护”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适当延伸。比如,压岁钱的形式从现金变成微信红包,它代表了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从压岁钱形式变化的小延伸到了互联网的大发展。情感的升华也是‘大’的一种表现,你们能从压岁钱的一些变化联想到什么吗?”通过“以小见大”的示范引导,学生从“压岁钱的大小”延伸到“压岁钱并不只有钱财之意,重要的是承载的情感”,从“压岁钱少了一份”延伸到“怀念那位敬爱的亲人”。
学生对“压岁钱”的概念都不陌生,但通过这堂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课程,学生创作角度多样,在拓展思路的同时升华了作文内容,帮助学生有效克服了命题作文思路固化的困境。
三、创设情境,教学场景生活化
初中生已经有了相对健全的认知能力与细节描述能力,但是他们对于常见的生活化场景的观察稍显粗糙,教师此时应当努力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对事物表象下的细节进行更加细致的描述与加工,不断强化学生对生活中习以为常小事的观察力与描述力,以此为学生的笔触添加生活气息。
以《炒鸡蛋》作文教学实践为例,筆者为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回到家中自己炒鸡蛋,然后凭借自己的记忆将炒鸡蛋的步骤记录下来,完成一个“炒鸡蛋”菜谱。学生上交作业后,笔者发现他们的记录内容大多过于粗糙,没有关注到细节。于是,笔者将相关器具移至课堂中,在课上演示用电磁炉炒鸡蛋的过程,并邀请学生一起关注操作的细节。经过一系列的演示,学生依据每一步操作对照自己的步骤,查看大体步骤是否正确。接着,笔者对每个大步骤中的细节进行提问,比如针对第二步“将鸡蛋倒入锅中”提问:“将鸡蛋倒入锅中后,大家有没有发现鸡蛋的形态是怎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学生A回答:“鸡蛋倒入锅中后,开始从液体慢慢地成型,最后变成了固体。”学生B补充:“鸡蛋变成固体的过程中,它先发出‘咕嘟嘟’的声音,最后‘噗’的一声才彻底成型。”
教师在课堂上搭建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让学生更加细致地体验生活,通过学生的一系列细节补充,他们的表达也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细节。学生在真正写作时,他们的作文也更加具有生活化气息,笔触更加吸引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罗阳第二中学(51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