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井喷”的日本故事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inghaiyangzh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都大学校园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個“豪气干云”的科技计划—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
  不出所料,这个计划被嘲笑了,笑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人,而且还是当年刚拿诺贝尔化学奖的野依良治。他毫不客气地评价政府的这种计划“很傻帽”,毕竟之前的100年只出了9位日本诺奖得主。
  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打脸剧情”了。
  仅仅过去19年,获诺奖的日本人已有19位,平均一年一位的节奏。从结果来看,这个目标不仅不傻,还十分保守了。
  日本在科学界的成果如此亮眼,引起了他国的艳羡。尤其是邻国中国,关于日本诺奖的文章不计其数,有呼吁学习模仿日本的,也有反省批判本国教育制度的。
  本以为日本的学界和媒体应该是对近年的成绩不说得意,也应该是满意的,但当我查询了大量报道之后,我感到了恐惧。日本的声音主要并非总结成果,而是反省和居安思危。他们认为,获奖的人多是年事已高的老研究者,他们手中的多是20年前的科研成果。而更多的学者提到了眼下学界人才寥寥、青年人不愿投身科研的现状,推断接下来日本会进入“诺奖荒”,不少人呼吁政府对学界松绑,鼓励青年参与。
  可道是,学霸学习好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足,还挑灯夜战。

时间的检验


  回顾日本近20年的诺奖成就,集中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大领域。
  统计下来,2000年以后的日本诺奖获得者的获奖成果,大都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取得的,比他们获诺奖时间要早二三十年。
  拿去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来说,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免疫抗体,他的主要成果是1992年获得的,从出成果到拿诺奖,等了26年。
  这里必须提到诺奖的评选特性之一—可靠性。科学往往是不断推翻前人论述的结果,牛顿推翻了传统力学,爱因斯坦推翻了牛顿力学。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充满了后人对前人的“打脸”。
  诺贝尔奖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打脸”。1906年的化学奖发给莫瓦桑,原因是他合成出了人造金刚石,但后来发现是助手搞出的乌龙骗局。1949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给莫尼斯,原因是他发现了脑白质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然而这种具有严重副作用的疗法后来被禁止了。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提出“宇称不守恒”的第二年就获诺奖,这属于特例。研究成果是否可靠,需要时间的检验。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个时间多为20年以上。
  本庶佑也坦言,科研之路是非常漫长的,尤其是基础研究。他说,研究成果要回馈社会耗时较长,又长期得不到认可,这对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他期待社会更加宽容地对待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苦,放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诺贝尔奖的设立,正是用来激励那些把青春奉献给科学事业、并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钱是万X之源


  回归到为何日本能在这20年如同“井喷”式地产出诺奖,就要溯源到几十年前。
  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脱不开关系,你很难看到一个穷国长出显眼的科技树。日本战后经济年均10%的高速发展,给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1960年,日本在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同时,还制定了与此目标相呼应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政策”,提出要力争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充沛的资金吸引了优秀人才,也带来了先进的实验仪器与富足的科研经费。

  你很难看到一个穷国长出显眼的科技树。

  到了70年代,出口经济蒸蒸日上的日本,逐渐打响了Made in Japan的旗号。凭借物美价廉的产品,日货为本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政府进一步提高了科研支出比例,目标将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研。到了1975年,日本的研发经费已经超过了法、英两国的研发经费之和,正式步入科技大国的行列。
  教育改革是日本科技腾飞的另一关键因素。来到今天的日本,你会发现一件特别的事:别看日本国土面积小,但是大学格外的多。国立和公立自不必说,私立大学多如牛毛。不同于普通人对大学校园的印象,有些私立大学并无校园,只有一栋楼作为教学场所。
  1963年,日本中央教育审查会议向文部省提出了题为“关于改善大学教育”的咨询报告。报告里提出的诸如扩大教育规模、增设理科类的高等教育机构等建议,对后来的日本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结果突出表现在,1960年至1970年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总数从525所增加到921所,增加了75%。
  学校增多了,大学生自然也多了。日本并非僧多粥少,而是僧少粥多,有些大学都招不到人,为生源而发愁。70年代的大学生比前十年多出了2.4倍,大学俨然一副“全民教育”的样子。
  更多的青年人进入大学,自然也就有更多的人投身科研。科研成果的最佳证明是什么?自然是论文数量。根据路透社的报道,1982年日本在五个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为12534篇,仅次于发表数量为33744篇的美国,位列世界第二。
  再仔细观察下,你可以发现,日本的诺奖获得者多集中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国立综合大学。这几所大学都为战前的“帝国大学”(七帝大: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九州帝国大学、北海道帝国大学、大阪帝国大学、名古屋帝国大学)。   战时沦为各类武器制造场所的帝国大学,在战后被改造为以研究为主的国立综合大学。不少国立大学都崇尚学风自由、研究至上的观念。
  这从侧面说明一件事,除了“全民教育”潮流提升民众整体素养,更优秀的日本国立大学的科研环境与生源质量,是可以培养出诺奖得主的。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后,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大,这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大学扩大教育规模、调整学科结构与青年学生的增多等因素综合起来,为日本诺奖的产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诺奖危机?


  然而,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饱受了几十年经济停滞之苦,这一点也反射到了科研中。
  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发布《科学技术白皮书》,总结日本的科研实力和存在的问题,并与全球主要国家进行比较。
  去年的白皮书指出,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只有日本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减少。全世界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高质量论文中,日本占比从世界第4位降至第9位。而在政府科研预算方面,日本2018年的投入只是2000年的1.15倍,属于一个几乎停滞的状态。虽然占比仍较高,但从增量上来看,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最少。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野彰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

  不容乐观的现实,并非只显示在数据中,综合笔者在日留学的经历也能管窥一二。日本大学生的首选,都是提早进入社会,最优秀的人会被最好的公司抢走。而留学深造或读研读博,是他们非常靠后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科研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待遇差。
  在日本的研究生群体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是中国人,另外20%是其他国家的人,日本本土研究生不足三成。青年人远离科研,是日本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方面是诺奖拿到手软,另一方面是科研环境的每况日下。好消息与坏环境并存,一定程度掩盖了问题本质不说,政府产生误判,错过改革的良机,才是恶事。
  去年,日本的多本杂志都出了诺奖特刊,其中在《东洋经济周刊》中,诺奖获得者梶田隆章就毫不讳言地给学界敲响警钟:研究资金、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数量,是决定论文数量的三大要素,如果日本在这三个方面继续恶化,未来将难以获得诺奖。

  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只有日本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减少。

  另一位诺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则站在更高角度批判了整个亚洲的教育制度。他认为,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國和韩国皆如此,教育的唯一目标是考入著名大学。亚洲的教育制度浪费了太多的青春和生命,应该因材施教,让年轻人学习不同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中村修二的故事格外感人,他出身于普通渔民家庭,考试能力也平平,只考入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德岛大学没有物理系,但他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完全靠自学成才。
  毕业之后,他进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工作。他在公司里研发的成果销量一般,经常被同事嘲笑是“吃白饭”的,和日剧里欺负老实人的情节一模一样。上司经常问他:“你怎么还没有辞职?”
  后来去美国教书的中村修二,发表诺奖感言时直言:“Anger is my motivation.(愤怒是我的源动力。)”靠着满腔怒火,他发疯式地踏上开发高亮度蓝色LED的征程。像野蛮生长的局外人,他撇开专业“常识”,在自己开拓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最终开发出蓝色LED技术,赢得诺贝尔奖。
  中村的例子比较特别,日本诺奖获得者更多属于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的“匠人”。他们埋头于一事,几十年如一日。忍耐这种高度重复的工作,也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搞科研需要投入,需要人才,需要灵光一现,需要开放交流,但更重要的是有足够耐心。在中国对科研投入逐年增长的今天,或许这是日本给中国最大的启示—有了耐心,离诺奖“井喷”的那天也就不远了。
其他文献
法国总统萨科齐,众所周知的“三爱”总统:爱名模妻子布吕尼、爱自己帅气的仪表、爱胡言乱语,不过他还有“一爱”,就是爱钱。  最爱钱和乱花钱的总统  曾出版过《我们总统的钱》一书的法国记者让·马克·菲利贝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萨科齐应该算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最爱钱的总统,当他宣布自己的薪水涨了两倍之时,法国的失业率却同时在节节攀升,这曾使得民众对他这位总统的支持率跌到了希拉克都未曾遇到过的历史最低点,还
《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一部不流血的B级片,终于在中国内地上映了,虽然被删掉了最精彩的教堂屠杀5分钟的戏份,但仍不妨碍影片继续秉持着口碑和票房爆棚的骄人战绩,10天时间内地票房已累计超过3.5亿元。社交网络“豆瓣电影”上有超过11万人给该影片评分(评分高达8.7),网友发布的影片短评超过56000条。短短两个星期内,《王牌特工》俨然成为一部话题电影。  有人将今年称作好莱坞的特工年,因为今年会有多
布达佩斯城堡  自2017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带队进行一次“东欧转型历史之旅”,通常会途经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和德国。那些矗立在东欧历史名城街头的博物馆、纪念碑、雕塑以及广场公园等公共建筑,可谓名副其实的“看得见的历史”。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捷克首都布拉格,则是整个行程的重中之重。得天独厚的布达佩斯  布达佩斯位于多瑙河畔,是由历史上的三个独立城市,即位于多瑙河西岸的布达和老布达,以及位
也许,澳洲给人以遥远和边缘的意象。但对我而言,澳洲是勇敢者所追寻的蓝色天堂。  25岁之前,我是什么样子?  大学本科,为去云南支教,我筹备了一年,但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签字同意,不得不放弃这个宝贵的支教机会。念研究生,即使逃离了父母管束,在相对自由的国外,想要将头发染成粉色,我不敢;想将头发剪短,我也胆怯剪完变丑……对于别人这是容易完成的微小愿望,对我而言,是巨大的障碍。  我也曾有过一次克服恐惧
就在叙利亚战乱爆发5周年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于3月14日宣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从叙利亚撤军。普京表示:“交付给国防部及其军队的任务已经达成,所以我下令国防部长从明天开始,自叙利亚撤军。”普京的决定当然令人都大跌眼镜。几个月前,当俄罗斯进入叙利亚,尽管一切低调进行,但仍然有迹可循,有着清楚的架构逻辑;而这一次的突然撤出,没有人看到预先的信号。  自去年9月底起,普京宣布,应叙利亚政府的要求,俄罗
“你知道你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吗,母亲?”他问道。此刻的他正被关押在德黑兰郊外的一座军事监狱里,透过一个小窗和母亲对话。被伊朗政府请来探监的母亲满心希望她的儿子能被释放。但儿子自己却明白这并不可能。“你是来跟我见最后一面的。”数日之后,他的尸体被送回了家,脖子上还留有绞刑的痕迹。随后,伊朗司法机构公开了这桩案子:“沙哈姆·艾米瑞因为叛国罪被处以绞刑。”  38岁的物理学家艾米瑞生前卷入了一场国际纷
《银翼杀手》中,德克身上有着黑色电影主人公的“硬汉”影子  洛杉矶,2019年11月,是电影《银翼杀手》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科幻迷埃隆·马斯克,特意选在11月21日于洛杉矶举行发布会,宣布将《银翼杀手》里的汽车变成了现实,并为其起名“赛博卡车”(Cybertruck)。  马斯克说归说,毕竟这台皮卡像谁还不一定—也许更像《007之海底城》里詹姆斯·邦德开的那辆Lotus S1 Esprit。但
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这块大陆上,扑面而来的自然与闲适削弱了“烟火气”,也让澳大利亚这个国家越发独立和完整。  我曾在梦境中,见过、到过甚至拥抱过繁华的悉尼,文艺的墨尔本,朝气蓬勃的布里斯班和黄金海岸,还有唯美的塔斯马尼亚,酒香四溢的阿德莱德,友善的珀斯。我还曾在梦境中,听过堪培拉议会大厦里吵闹不休的党派政论,在“世界的心脏”呼唤过爱的到来,在达尔文的村落里听古旧的乐音飘扬。  但在真正前往澳大利
有一种货币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用来买咖啡、买口罩、做慈善捐款。如果想拥有这种货币,你不必去银行,完全可以自己造。而造币的工具便是传说中的“造币神器”,一台具有超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也叫“挖矿机”。在淘宝网上,一台挖矿机的售价可高达50万元人民币。但更疯狂的还是这种货币的价格,按照11月19日公布的数据,一枚比特币的最高价格高达7000元人民币,比一年前上涨了60多倍。但在第二天,也就是11月20
黎明前几个小时,在厄瓜多尔亚马逊一个叫卡帕威的偏僻村庄里,一群人聚在一起喝guayusa茶(一种生长在南美洲厄瓜多尔的植物)。接着,他们一个个消失在黑暗中——去呕吐了。  这种仪式叫做guayusada,目的是达到自身净化,重新获得能量,仪式会以分享梦境告终。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这样一场仪式中,“火之舟”的梦被分享了。  最近,阿丘雅人把这个梦变成了现实。便宜和环保  2017年4月起,由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