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主题教学思想的教育意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z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教学是指从文化的层面整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立足于“语文立人”教育价值的高度,致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体现个性的生命价值。[1]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建构人文主题,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它注重师生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共同发展与成长,而非以功利性目标为导向;最后,它是以生命维度为切入点,并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强调了主题教学的核心是实现个性的生命价值。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便炉火纯青地运用了主题教学的思想,在师生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建构了“苦难中追逐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的人文主题。笔者认为,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感性理解与理性意义相结合
   (一)感性理解之生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反馈、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师生动态的生成过程中达到感性理解之生成,教师也俯下身子与学生共情。窦桂梅老师在《丑小鸭》一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协作者作用,将课堂还原给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热情,呈现了一堂活泼又富有深度的公开课。那么,窦桂梅老师是怎样促进师生动态生成过程的展开,从而达到意义理解的呢?
   窦桂梅老师将丑小鸭的生命力历程归纳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出生、童年、成长、飞翔。而每个生命环节都以一定的问题进行衔接,从而富有条理地展现文章逻辑。譬如,在出生与童年环节,窦桂梅老师以“它又大又丑,怎样度过童年”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童年与成长环节,窦桂梅老师以“面对苦难,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问题,启发学生飞过篱笆,走向成长;在成长与飞翔环节,窦桂梅老师以“第二年春天,它如何选择”为问题,启发学生白天鹅的高贵不在外表,而是高贵的内心。学生的回答并没有突破生活的具象迈向理性的思考,却是他们结合自己的感性生命体验所发出的真挚而质朴的心声。窦桂梅老师便是及时抓住学生的感性表达,将课堂展现得既真实又富有哲理。
   (二)理性意义之建构
   学生是在感受、体验、积累中丰富人的品格和建构人生意义的。因此,抽象的主题内涵应当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在已有的主观经验基础上,展现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关键词的方式建构课堂的人文主题:苦难中追逐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窦桂梅老师主要通过以下两次引导:
   ①通过不同动物对丑小鸭的“啄”,展现丑小鸭受欺压的童年,引导学生说出“苦难”;展示原译文,表现丑小鸭对白天鹅的爱与飞向它们的渴望,引导学生说出“梦想”。
   ②将丑小鸭成为白天鹅后幸福的“藏”与之前害怕猎狗时躲避的“藏”作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此刻“幸福”和“谦卑”的心情。
   意义建构主要以人文主题为线索,通过环节之间的连结点,启发学生理解生命价值、感悟文化内核和提升思想境界。[2]在这两次的理性意义建构过程中,窦桂梅老师始终秉承课堂是学生的理念,将学生的感性经验化为理性的思考,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跨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享受课堂、构建课堂。
   二、语言工具与人文内涵相统一
   (一)语言文字之要义
   语言是生命和生活的符号化表达。[3]一段语言文字,彰显着作家的语言风格,蕴含着读者对自身生活体验的理解。语言文字的教学枯燥,窦桂梅老师却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心理生活空间相联系,把学生的心灵牵引至丑小鸭的生存情境中,体会安徒生语言文字背后的含蓄意蕴。窦桂梅老师又是怎样巧妙选取文中的字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一方面巧妙地通过鸭妈妈和其它动物对丑小鸭的“啄”的程度的对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悟丑小鸭的心情,达到与丑小鸭心灵的共振。另一方面,窦桂梅老师分析了安徒生的语言色彩,使学生从“丑得厉害”“丑得可爱”中体悟到雅致的阳光的幽默。而这样的阅读方式启发学生从细微处着眼,引导学生具备“细嗅蔷薇”的细腻与温柔,从而对语文文字产生兴趣。因此,语文课堂要回归语言文字,发挥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作用,让教育的旋律变得更加优美动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阅读,感受文本中的另一个生活世界。
   (二)人文精神之內核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名作,也是具有其自传性质的童话,他以温暖雅致的笔触写出了拨动心灵的篇章。从丑小鸭的身上,我们读到当个人与环境不相适应时,应当勇于飞过篱笆;面对美与丑的评价标准时,应当明白是篱笆阻碍了寻求美丑的本质——特别;自卑与谦卑的区别莫过于当初的选择——飞过篱笆。因此,飞过篱笆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而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又如何能以具体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呢?这种生命的层次又如何与儿童的心灵世界接轨,化为儿童自身的独特体验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始终秉承师生平等交流的姿态,倾听儿童的声音。当学生体悟到被欺负的委屈时,他勇于说“不”。而这个出乎本能的反抗下的精神世界是奔腾的,需要老师的引导从而将更内在的东西进行挖掘。这时,窦桂梅老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理性而智慧地阐明人生的哲理:改变自己。并且,窦桂梅老师也另辟蹊径地解读安徒生的“它又大又丑”,引导学生发出“它不丑,它只是特别”的心声!丑小鸭必然会经历这一段生命的转变旅程,它只是短暂地受到了并不认可它的外界评价,而这启发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与转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因此,主题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应当是表现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三、身体在场与心灵成长相一致
   (一)身体空间之延伸
   儿童教育空间其实是由分属于儿童和成人的不同尺度的个人空间交错和相融而成的“场”。[4]个人空间更多地是以儿童的身体为界限,指向儿童在外部世界中属于私人的空间或领域;而心理生活空间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环境或个体的心理生活区域。[5]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达到了一定的交错,产生了教育场。而窦桂梅老师又是如何巧妙运用儿童教育空间进行教学的呢?    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教育空间的重叠。譬如,她会不断走进学生,缩短物理空间距离,将无形的“教育场”涵盖课上的学生;她会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总结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使学生的身体空间达到延伸;她还会巧妙通过角色扮演方式,使学生之间的身体空间达到重叠,产生身体空间碰撞的火花。在整个教师与学生的肢体沟通与对话中,学生的身体空间指向外界,心理生活空间也随之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应当适时提供学生拓展自己身体空间的机会,从而起到学生内化外界经验,构建生命意义的作用。
   (二)心灵成长之共鸣
   心理生活空间包含不同的心理区域——心理场,是由个体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总和。[6]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场由于受到年龄、生活阅历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特性。教育是一场心灵的盛宴,而非知识的灌输,教师只有贴近儿童的心灵才能与儿童的心灵产生共鸣。而窦桂梅老师又是如何点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巧妙地运用情与理的钥匙,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她一方面通过配乐朗诵的方式,用低沉磁性的声音叩开学生的心门,让真情与感动萦绕整个课堂。另一方面,她以理服人,将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使学生感受思维的力量,聆听心灵成长的声音。学生通过两次配乐朗诵,全身心地沉浸于白天鹅的美丽中,深入体会到白天鹅成了丑小鸭的诗意梦想,从而建构了前半部分的人文主题——苦难中追逐梦想。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构建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窦桂梅老师身上的温暖的人文关怀与深邃的理性意识充满着哲理色彩。教育应当是以人为主体,关怀人的整个动态生命过程,注重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体现人的生存与价值,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语文教育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保证学生的身体与心灵在场。
   参考文献:
   [1]屈勇.现代教育技术[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62-264.
   [2]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57.
   [3]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 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55.
   [4][5][6]彭辉,边霞.让生命在场:儿童教育的空间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2):1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计量分析视角下的民国前期中央教育行政研究”(BOA18005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專项高教重点资助项目“教育‘科学化’运动与近代中国教学论的开展”(2016—ZX0115—00059);湖州师范学院2019年人文社科预研究项目“近代中国教学论学者群体研究”(2019SKYY09)的阶段性成果]
   江丽敏,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肖菊梅,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家喻户晓,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专门理论知识、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具备高素质的专门性人才的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导致高等院校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要求不严格。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课题组就我校语文教学模式做了调查分析,研究应对策略,帮助解决教学障碍,以便顺利完成学业。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课题组对我校2019级大学一年级学生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做了关于“情境式教学法”在语文教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的创建,从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并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内外阅读总量400多万字的要求。为此,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1 X”阅读理念,在教材编选时大胆创新
一、观察缘起   2019年秋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已全面投入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同一“主题”安排每组课文,每一单元在编排的过程中,都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形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结构。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整合单元预习目标、整合单元习作训练、拓展单元主题阅读,能使教学更具整体性、完整性,能有效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这个童话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
对于绝大多数与人相关的文本而言,读懂文本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显得非常重要,而所谓读懂人物,最重要的就是洞察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进而洞察人性。从宏观的教材分析角度来看,这是此类文本教学的战略需要,从微观的文本解读角度来看,这是此类文本教学的战术选择,而从作者行文的角度来看,洞察人性原本也是读者走进作者的关键步骤。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本,构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形象,从传统的人物形象解读角度来看
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统一使用的“部编本”新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至所有选篇的51.7%,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并非易事,初中语文教师理应选择适合文言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文言文,助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文言文教学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训练。“了解、理解、求解、見解”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不仅帮助学生习得文言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思考、质询、交
在“三模块”教学模式下,将《藤野先生》按照“明确目标、级发动机,学习新课、形成定义,解决问题、展开思辨”三个板块进行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求知,思辨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堂“三模块”教学设计架构)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被选编在人教版(2017年教育部审定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章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深沉含蓄地阐释了自己思想变化的历程。
《易传》中有云“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说通过建立言辞以表现自己的美好品德,作文写作也是一样,借助恰当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思想认真的表达出来。初中生写作时间较短,缺乏充足的生活经验,使用丰富合适的范例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加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初中作文大致情况是:第一,过于重视写作技术教授。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课堂教学时,会更加注重联想法、排
人教版语文阅读教材中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只让学生学习书本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章,在不断阅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具备阅读语言感悟能力,从而具备对语言美感的鉴赏能力。初中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语感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生要想在语文学科取得较好的成绩,一定要在“阅读”方面下功夫。因为,汉语是我国教育市场中,大部分学生的母语,
“习作单元”是语文教材的一个特殊单元,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习作单元”能够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从实践理念,板块设计和训练系统等方面进行突破。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思考,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从实际的教材学习板块进行读写活动的教学设计,让教材的每一个板块都能发挥出特别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的解决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大师把课外阅读比作学习之舟的风帆,可见其重要性。   在当下,我们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施用统编语文教材的奋进新途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外去读书,乃至为营造书香人生,打好坚实基础的问题。可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