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走过地产“黄金10年”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wanmeili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月12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傅聪/摄)

  
  本刊2008年3月(上)总第49期财经栏目文章《政坛新生潘石屹》
  2008年,潘石屹多了一重身份——北京市人大代表。地产商当选人大代表,究竟代表谁的利益?潘石屹的回答是:“地产商与人大代表之间,实际上没有太多的矛盾。经济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才能健康发展;老百姓住上房子,地产商才能获得收益。二者不是对立的、割裂的。开发商并不是人民的敌人,即便他的观点与大众迥异,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坏人。”
  人物简介
  潘石屹,生于1963年,甘肃人,SOHO中国董事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家石油部下属单位工作,1987年下海经商。1992年与冯仑等创建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与妻子张欣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成为房地产界领军人物。
  2015年年末,在北京光华路SOHO 3Q,潘石屹跟创业者进行了一场“潘谈会”。当天请来的嘉宾是刘强东。他给正向互联网转型、做共享办公的老潘出了个金点子——“房子白送”,因为“只有免费才能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公司”。潘石屹当时笑着说,“这得回家跟张欣商量商量”。没想到,这句玩笑话老潘当真了。半个多月后,当《环球人物》记者再见到潘石屹时,他很认真地讲起了接下来要怎么“白送”房子,才能让自己持有的物业利用率更高。
  这就是潘石屹,总能“出乎意料”,成为媒体的头条,亦如当初他创办SOHO中国时,引来的各种争议和讨论。只不过,今天的老潘更加谦和、从容。近10年来,他写微博、出书、代言、做主持、拍电影,早已习惯生活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这位“颜值”不高,普通话也不标准的地产大佬,拥有的粉丝甚至超过很多明星。
2007年10月,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潘石屹和妻子张欣跻身中国富豪榜前列。

  “活着也许就意味着胜利”
  在一个签约发布会后,潘石屹带着未消的兴奋劲儿,坐到《环球人物》记者面前。深色西装、黑框眼镜、标准的潘氏笑容,顿时让人多了几分亲近感。老潘很自然地调整座椅位置,面对镜头。采访中,他有问必答,没有表现出丝毫紧张。有时说出一些“过分”的话,他会补充一句“这个可能跟你们的导向不一致,反正这是我的看法”。话语间的直率,一点不像商场历练多年的“老手”。也许,这就是老潘的“可爱”之处,没有掩饰和虚伪,始终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
  在地产界,潘石屹被称为“营销大师”。资深媒体人罗振宇曾评价说,王石的万科就像地产界的麦当劳,做的是地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而潘石屹有点像地产界的迪斯尼,会提供一种文化、传媒、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增值,等你喜欢他了,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去把买房子的发票开了,搞不清楚他是做媒体的还是卖房子的。老潘却说,“这是逼出来的”。1995年,潘石屹和妻子张欣创办了SOHO中国。当初,这个来自甘肃农村的“土鳖”和华尔街“海龟”的结合,一点都不被人看好。张欣的朋友形容潘石屹是“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老潘说,“我就是一棵小草”。
  的确,比起地产界的其他大腕,潘石屹的身段更低,“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来帮助你”。他从不隐瞒自己的出身,会在媒体前讲述极其贫苦的过去。那些“吃不饱饭,苦到只有一条裤子,时刻担心裤子破掉漏出裤头”的经历,让他拥有了更多追随者。当初,为了宣传SOHO前卫的居住概念,把房子卖出去,潘石屹是销售员,会跑到山西、内蒙古去拜访客户;也是公司的代言人,在当年SOHO现代城和建外SOHO的户外广告牌上,总能见到微笑的潘石屹。从此,他游走在地产和娱乐界……
  2006年,潘石屹主演了一部电影《阿司匹林》,与电影票房形成反差的是,此时SOHO中国和其个人影响力,正如中国的经济和房价一样高歌猛进。在政府调控对住宅市场频频出手时,潘石屹已在两年前从商业住宅跨入商业地产,商业模式也已成体系。从拿地开始,他会选择大城市的繁华地段,比如北京的CBD、三里屯,以充分体现商业物业的价值和建筑设计的品位。他说,房地产的定价权主要体现在地段上,掌握了定价权才能有利润,如果选择二、三线城市,周边的开发商打价格战也会把你打死。然后就是依靠SOHO庞大的销售团队把这些物业快速散售出去。地段、设计、散售是其核心所在。
  2007年,被潘石屹称为“房地产近10年来的最高点”。在奥运会效应和人们投资热情的多重刺激下,地产业走上了一个顶峰,而潘石屹也在这一年完成了上市。当年10月,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他和张欣所持股份的市值一度达到317.45亿港元,由此跻身中国富豪榜前列。与上半年诞生的内地新首富——碧桂园的杨惠妍旗鼓相当。
  然而,手持重金的老潘,并未大跃进的发展。2008年初,他继续每周在新浪的聊天室跟网友“见面”。在之后的短短两个月里,潘石屹对楼市的看法,从最早的“不担心”、坚持“无拐论”变成了“不容乐观”,甚至预言“百日内房地产企业将发生剧变”。老潘的言论虽引来不少非议,但接踵而来的次贷危机,印证了他的商业敏感。
  在SOHO中国酝酿赴港上市前,所有的投资银行无一例外地建议潘石屹,一是要大举拿地,二是要开拓全国市场。潘石屹说,“这不能全怪投行的短视。中国人多地少,又有18亿亩红线,谁都知道在中国拿到土地越多,意味着资产价值越高。”而面对投资银行的游说,老潘最终没有采纳举债拿地的建议,躲过了一劫。他笑称是“因为自己得过天花”,“清朝康熙皇帝玄烨为什么能够登上皇位?顺治死后,玄烨是少有的出过天花又没死的皇子。同样道理,出过天花,有了免疫力的房地产企业容易在这轮危机中幸存下来,而活着也许就意味着胜利”。
潘石屹在上海开发的项目,SOHO复兴广场。

  “出走”上海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底国家推出“4万亿计划”,这让一片“死寂”的地产业重新看到了希望。不过,其后的两三年潘石屹在媒体上出现时,多和“失意”二字相连。这要从2009年的地王争夺战说起。当时,手里不差钱的潘石屹带着SOHO一干元老来到北京市国土局交易大厅,参与广渠路15号地的争夺,结果被自称“小公司”的方兴地产弄得铩羽而归。事后得知,这个小公司的背后是庞大的央企。老潘不服气,2010年又对心仪已久的北京CBD核心——中服地块,再次出手,还是空手而回。据媒体报道,当时在竞标中,潘石屹质疑竞买条件中对投标主体的苛刻要求,与任志强一起炮轰“内定”。随后,中服地块虽被暂停交易,但调整后重新上市的第一轮方案投标中,SOHO中国的分数全部垫底。
  其实,“央企造地王”是当年地产业颇为关注的话题。尤其在中烟集团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这些与房地产业毫无关系的央企介入地王争夺战后,就出现了“国进民退”的言论。紧接着,国资委表态,除16家央企可以继续从事房地产业之外,其他78家央企必须限期退出,不过这场退出大戏也没能在短时间内唱完。
  彼时,作为“意见领袖”的潘石屹,不管是写微博、出书还是在各种论坛上,都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地产存在的问题。在2010年的一次论坛上,潘石屹说,房地产行业经过了甚嚣尘上、泥沙俱下的高速发展的年代,现在已经到了沉淀的年代,即回归到房地产的本质。可惜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并没有沉淀下来。中国的城市建设用20年时间走过了许多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道路,发展速度太快,冲得太猛,惯性太大,刹不住车。一时间,大量企业和行业的资金涌向房地产。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人得癌症是因为细胞失去记忆和约束,疯狂生长为癌细胞,并最终导致生命枯竭。房地产业也大致如此。
  的确,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业已积聚了不少“顽疾”。此前,老潘就公开指出过业内的一些“怪现象”。他说,老家甘肃的农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养鸡的不如倒蛋的。几年前,有两家开发商在同一地段拿了块地:一家开发商建了房子销售出去,没赚多少钱;另一家开发商,囤着地,什么事都没干,最后把土地转给别人,赚了许多倍。大多数地产商认为中国“人多地少”,土地市场上一定是“物以稀为贵”,谁拥有了土地就会拥有未来,所以许多地产商不顾法律和政策的限制大规模的囤地。
  于是,抢不过地王的老潘,开始南下。当时,这被不少媒体解读为“无奈之举”。有人指出,2010年初,北京市“招拍挂”商业用地均会加上一个条件:“除住宅和公寓外,原则上不许散售。”这似乎宣告了SOHO中国散售模式在北京的“破产”,潘石屹只能转战尚无此规定的上海。不管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规划,老潘的南下之路依旧顺畅。2010年10月,SOHO中国以12.12亿元收购上海卢湾区43号项目48.48%的股权。这是近一年来,他在上海的第四度出手。而当年他还创下了业绩新高:销售额达238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82%。用任志强的话说,“小潘是天生的二道贩子,能把土豆卖出黄金的价格”。
  在这个整年,地产大佬们都没闲着,王石宣布要淡出万科去哈佛读书,冯仑正构筑着他的“立体城市”,王健林也开始向文化产业转型,陆续投资了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当各路兵马都在地产里搏杀时,这些早就开荒扩土的大佬们已经在寻找突破和变革。
  从地产商到“包租公”
  2012年,那个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并没有来。但对老潘而言,这之后的3年走得有些“艰辛”。其间,潘石屹经历了两次转型,“脱胎换骨”是他对这些日子的总结。2012年8月16日,潘石屹对外宣布SOHO中国的商业模式由“开发—销售”转为“开发—持有”,告别散售,自持物业。3天后其股价便暴跌12%。显然,外界依旧看衰。
  但老潘这一步不是冒进之举。从政策层面看,2011年限购限贷政策已推广到全国,存款准备金率也一降再降,最直接的影响是资金来源受到限制。这对需要大量资金的地产业无疑有很大影响。从市场看,销售物业的毛利在下降,而租金上涨却提高了出租物业的盈利空间。
  实际上,转型在2012年的地产业已不是“稀罕事”,采取租售并举模式的房地产企业越来越多。在SOHO中国之前,富力地产、保利地产等公司已开始尝试转型。保利集团就表示,计划在未来开发的物业中,30%为自己持有,70%用于出售。而且这些地产大佬自持的物业,往往都是优质资产,能为公司提供较为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与此并存的另一个局面是,从2010年开始的商业地产热正火速蔓延。到2014年,全球新建购物中心面积排名前10的城市有9个在中国,而在电商等冲击下,这些建筑正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此时,潘石屹已在酝酿第二次变革,而且来得更彻底。2014年9月,老潘在扎克伯格的邀请下,去Facebook参观。这家市值3000多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的高效和文化,对他触动很大。接着,老潘给自己定了个任务,每个月至少拜访10家互联网公司。他说,传统企业的人(在办公室)看报纸、喝茶的,吊儿郎当,互联网企业都是忙着编程的,气氛不一样。在互联网企业,老板基本没有固定办公室,而传统企业总裁、副总裁、部门经理,配置多大的办公室都很有讲究,“都去讲究这些东西,还有什么办公效率?”
  2015年,老潘开始“再创业”。随后的一年时间,SOHO中国相继在上海和北京推出多个共享办公空间SOHO 3Q。就是将其写字楼以短租的形式对外出租,预订、选位、支付等环节都在线上完成。这个模式的不同在于,之前SOHO的物业最少起租是1000平方米,且周期很长,现在的3Q可以从一张办公桌租起,租用周期甚至可以按小时计算。当然,老潘提供的不仅是一张桌子,更是一个创业平台,可以寻找创业机会、合作伙伴,还有“潘谈会”,定期与创业者交流商业智慧。   老潘转型“互联网 ”不是偶然。2015年,去库存已是地产业的基调。用共享办公的新模式,老潘成功地提高了写字楼的出租率,且未增加管理和人员成本。老潘的办法是,不雇佣新的管理人员来应对加大的出租量,而是采用“众包”方式,即个人和公司都可以加入3Q的销售网络,成为其合作伙伴,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端代客下单,客户支付成功后,合同租金的8%将作为佣金返还。显然,老潘的商业模式很奏效,现在不仅他的物业出租率很高,还签下了其他的写字楼,要做管理模式的输出。老潘说,他的目标是2017年共享座位达到10万个。
  “10年再没出一个企业家”
  《环球人物》:是什么促使您向互联网转型的,您认为现在的房地产处于什么时期?
  潘石屹:其实,对一个公司、一个行业最敏感的就是资本市场。大概在两三年前,资本市场对传统企业就不看好了,没人关注了,就跟孤儿一样。我在想这是不是赶时髦,互联网是不是个时髦的东西。可这些投资人不是小女孩,要穿漂亮衣服,他们都掌握着巨大的资金,不可能为了赶这个时髦。后来我观察发现,所有的传统行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东西太多了,钢材也多,水泥也多,房子说是不够,实际上也多。资本市场就是要把资源放到最需要的地方,不需要的地方就不配置了,这是市场经济最简单的道理。所以资本市场对传统行业都不看好了。而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轻资产。它靠一个平台把社会资源最充分地组织起来。比如Uber,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租车公司,却没有一辆车,解决了无数人的出行问题,你说这是不是社会的进步?
  前段时间,我和携程老总梁建章聊天。我说从你的观察看,现在中国的经济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看到的传统这块,一斤钢材的价格还没一斤大白菜的价格贵,能好吗?梁建章说了个观点,非常独特。他说根据他的观察现在经济是好的。他是看社会中最基本的劳动力,就是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的这些人工资涨还是跌,如果这些人的工资在跌,那经济就不好,反之经济就是好。你看那些为这个社会服务的,送餐的、打扫卫生的人,他们的工资都在大幅度增加,你说经济是好还是坏?
  《环球人物》:从现在往回看,2007年SOHO上市,到2012年不做散售,您的转变反映了地产业怎样的变迁?
  潘石屹:从房地产来看中国社会的变化,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把时间跨度放得再长一点。其实,任何一个经历或目睹中国城市30年变迁的人,得出的结论都一样,就是这个30年,每隔5年,房地产的质量会提升一大块。
  《环球人物》:5年是如何得出的?
  潘石屹:这是个概数,也可以说是10年。现在的房子和10年前的房子,10年前和20年前的房子,20年前和30年前的福利分房更是千差万别。前几天,我参加新浪微博的活动,碰到光线传媒老总王长田。我跟他说,最近看了几个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北平无战事》《琅琊榜》……看完以后,我觉得你们电影电视剧行业进步很快。王长田跟我说,你知道什么道理吗?原来拍这些不赚钱,一个老板投一笔钱,玩一票就走了,现在电视剧拍好了真能赚钱,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我觉得房地产也是市场的力量。
  《环球人物》:能不能把近10年称为房地产的“黄金10年”,您如何划分这个时间点?
  潘石屹:从我的感受,应该是结束福利分房那年,即1998年可以算房地产的元年。原来单位给你分个房就不错了,还挑什么质量,结束分房实行市场化,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点。这个过程中发展最快的是上海和北京。第二个关键点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这之前的三四年,感觉全世界的中心就在北京,基础设施不断建设,房地产也飞速发展。2007年是中国房产的高峰点,无论是社会的关注度还是影响力再不会超过这个点了。而且这之前的国际环境也很好,金融危机还没爆发,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之后基本开始走下坡路,有时候房价会涨一些,像现在房价又开始涨,这都不是什么好的事情。
  《环球人物》:2012年,您决定不卖房子了,要自己持有。这中间有什么事情让您明显感受到市场的变化吗?
  潘石屹:从全国来看,现在每年竣工的房子大概是12亿平方米,如果城市人口是6亿人的话,每人每年增加两平方米,这个建造的量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四五年前,中国政府提出要搞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时,确实把我吓了一跳。因为按中国家庭的平均人口数来算,这个量太大了。所以,当政策出现时,我还是用了比较保守的办法,从2012年的8月,我们就持有这些物业,不销售了。当然都是北京上海最好地段的物业,基本上旱涝保收,大概有1700万平方米的办公物业。最近几年,大家仍在铺天盖地的发展,我却一块地都没拿。
  《环球人物》:为什么不拿地了?
  潘石屹:今天社会上不是需要你多盖一两套房子,而是最需要通过技术把空的房子利用起来。无论是中国的办公楼、商场还是住宅,要按照百分比来算,利用率都不到50%,当然这是根据我的经验来判断的。我们现在做的3Q就是办公楼的Uber,就是把空间充分利用起来。
  《环球人物》:您曾说SOHO中国的成功在于商业模式的不可复制,那像万达、万科这些地产大鳄的商业模式又有何不同,能否总结一下?
2015年12月21日,“潘谈会”在光华路SOHO3Q举行,潘石屹和刘强东与创业者交流。

  潘石屹:这些公司的情况我非常了解,但不便评价,再说任何东西都总结出来就不好玩了。每个企业发展的道路都很独特,非要把万科、富力、碧桂园放在一起,就不对了。万科是王石的指导思想,恒大就是许家印的指导思想,华远就是任志强的指导思想,房地产是个比较个人化的行业。不过,有个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分析一下,就是近10年间基本没出现过大的开发商、企业家,除了互联网,其他传统行业都没有。我看到网上有人抱怨说,这些大资本家把资源都占了,不给年轻人留机会。我说不是没给你们机会,而是他们走的这条路(传统的路),越走越窄,没机会了。你不用去学,你要走就在新的经济秩序下去创业。50后、60后、70后走的路,10年内连一个企业家都没出过,你还抢什么?不要说创业困难,干什么不困难,创业困难还有可能创出个新路子,淘宝、京东、Uber不就创出了新路子?   《环球人物》:您觉得未来的房地产行业会如何发展?
  潘石屹:这个行业要想健康发展,一定要让所有的资产、每一平方米的面积都充分利用起来,让那些为社会做了共享,提供了附加价值的,提供好的服务的人,成为行业的领导力量。如果这个行业里都是些投机取巧分子,“养鸡的不如倒蛋的”,这个行业几年就不行了,市场也一定会有很强大的力量把这样的人和企业淘汰掉。
  《环球人物》:就您个人而言,这10年最大变化在哪儿?
  潘石屹:这个10年对我来说变化还是非常大的。10年前我的想法还是一个商人,视线和思想境界就是做一个好商人,现在就是一个企业家的心态了。
  《环球人物》:这种心态的变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潘石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没发展起来,下海的大部分是劳改释放犯,我那时候心里还挺别扭的,转不过这个弯。再说,当时的年轻人都很理想主义,谈的都是政治。你不谈这些,只做个小生意好像就跟社会脱节了。1992年,我们几个一起创业的人写了篇文章《披荆斩棘,共赴未来》,上面说我们走的经商这条路,也是中国青年的报国道路,我就自己说服自己,开始走了。这时候慢慢地了解商业里的规律,一步步成为商人,直到10年前。那时,我赚的钱够吃够喝了,视野也放得宽一些,开始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到底推动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一两个政治家还是科学技术发明……这些问题思考的比较多。这10年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视野一年比一年开阔了,不再是一个商人要仅仅把公司做好,不一样了。
  《环球人物》:那您现在比较关注什么问题?
  潘石屹:现在就是想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我之前在微博上公布雾霾数据。一开始,所有地方都没雾霾数据,我看美国使馆说有污染,可北京市环保局局长拍着我的肩膀跟我说没污染。我就跟他辩论,发微博告诉大家这叫PM2.5,对人是有毒害的。可那时候环保局用的指标是有多少蓝天,老百姓看到天不蓝,可他们说从数据上看那就是蓝天。最后把我逼得没办法,就在微博上发起出台PM2.5国家标准的倡议,结果有关部门叫我去“喝茶”……很快,微博上就有十几万人参与投票,我把这个结果给环保部部长写了封信,两个月后,雾霾标准就出台了。这样的事我还会继续做。
  冯仑曾评价说,是三个人成就了潘石屹,邓小平,张欣,还有他自己。的确,潘石屹是幸运的,邓小平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在那个年代,他和冯仑相遇,留下“万通六君子”的传奇。而对于妻子张欣,潘石屹说:“20年前创立这家公司时,大概超过80%的人不看好,就像不看好我和张欣的婚姻一样。但是20年过去了,我们没有散伙,并且做成了一些事情。奥秘恰恰是因为我们的不一样,张欣从遥远的西方来,语言、文字、习惯、思维、审美思想都是西方的,而我从中国的农村走出来,和西方洋派的东西格格不入,这一土一洋的结合,成为互为必要的基础,这就是互补。”
其他文献
“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一切来犯之敌!”烈日下的朱日和,黄沙漫卷,铁流滚滚,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郑重宣告。他的面前,是一支革命性整体性改革重塑后的人民军队。  时针倒拨两年。  在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日阅兵的现场,一首《强军战歌》正在唱响。“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两个月后,北京瑞雪
他是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国防大学首任校长,78岁任军委副主席  生逢“一战”烽烟,跨越两个世纪;参加五次反“围剿”,走过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火中立下赫赫军功;78岁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的履历,厚重如军史。“他既严肃又风趣”,一位熟悉他的晚辈这样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而媒体和民间对张震则有“一生能参善谋”的说法。  2015年9月3日,最后一位开国中将与世长辞。张震的一生,就是
将美国总统大选时的承诺与其后兑现情况加以对比一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再深究一下背后的缘由,便对这些事多少有了去伪存真的把握。  美国总统特朗普竞选时对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多有“点赞”,对改善美俄关系多有期待。但近期美俄关系的现状相当骨感。8月3日,特朗普在推文中说,“我们与俄罗斯的关系目前处于空前和非常危险的低谷”。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则表示,改善与新一届美国政府关系的希望破灭了。此前,俄總统普京表示,美国
最近,湖南、广东、四川等多地婴儿在接种深圳康泰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出现至少7例死亡病例,其中6例为疫苗不良反应疑似病例,仍在等待调查结果,另外一例与疫苗接种无关。  尽管涉事企业生产的疫苗已封存,尽管世界卫生组织也参与到调查中,尽管疫苗消除和预防了多种疾病、挽救了无数生命,尽管接种疫苗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预防方法,效益—成本比是16.5:1……然而再多的尽管都无法平复公众紧绷着的神
红毛猩猩坎塔克出生在亚特兰大,是不折不扣的“明猩”。它9个月大时,就被送到人类学家迈尔斯的实验室,几个月就学会了手语。接下来,坎塔克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技能:自己打扫房间,使用简单的工具,甚至还指挥迈尔斯开车去它喜欢的快餐店。1997年,坎塔克被送到亚特兰大动物园。没想到它跟饲养员也混得很好,通過手语交谈得不亦乐乎。不过最近,39岁的坎塔克去世了。“猩粉”们知道后很伤心,只得默默思念它的英姿。
2016年1月14日,王振耀在中国公益研究院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摄)    本刊2010年7月(上)总第119期社会栏目文章《 王振耀,辞了司长做慈善》  所有曾与之共事的人都评价他是“官场另类”:他为人平和谦逊,不打官腔不摆谱;他锐意革新,说话办事常常打破官场常规……对“另类”这个词,王振耀也“笑纳”了:“这是说我做事很怪吧。但我觉得,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有时,一些不
2017年6月7日,上海。当韩国现代汽车第一次出现在亚洲国际电子产品博览会时,似乎更像一个高科技企业在展示成果。研发人员模仿一位下半身麻痹人士,在可穿戴机器人H-MEX帮助下轻松地上下台阶。现场除了途胜联网汽车(Connected Car)、IONIQ ELECTRIC自动驾驶汽车和FE氢燃料电池概念车,还展示了可防腰部受伤的H-WEX、辅助老人步行的HUMA等可穿戴设备,IONIQ电动滑板车,可
35年前,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当大平正芳问起中国的未来时,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的发展目标——“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对于当时大部分人口仍挣扎在温饱边缘的中国而言,这是一个需要铆足马力去实现的愿景。  “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代的车轮行至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确认了“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他播报天气25年曾获“金话筒奖”,花10年写出科学又诗意的节气书  人物简介:宋英杰,1965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88年毕业于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并成为中央气象台预报员,1993年成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2013年获得主持人最高奖“金话筒奖”。今年,推出新书《二十四节气志》受到关注。  采访宋英杰是在11月22日,刚好是小雪节气。本该是初雪落下的日子,但黄叶满地的北京只有
他执掌思科20年,曾将其打造成全球最大市值公司    对熟悉思科董事会主席兼CEO钱伯斯的人来说,他最后的落幕显得似乎太过平静。5月5日,钱伯斯宣布自己将于7月底离任。他的接班人查克·罗宾斯已开始组建高管团队。  66岁的钱伯斯曾被《商业周刊》称为“互联网先生”。他在思科干了24年,当CEO长达20年。如今,支持互联网运行的关键设备,2/3来自思科。它在全球165个国家运营,雇员达7.4万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