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活动”的组合是活动结构优化的对象,从问题、活动、情境、备课4个方面分析,达成优化可以有以下路线:从问题入手尊重学生的思考、选择学生认同的活动、形成融通问题与活动的学习情境、以结构化的问题与活动呈现教学思路,然后,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有差异地落实。
[关键词]课堂活动教学 活动结构 科学 问题 活动
课程改革的“新”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应时而生的,是在反思改革的成功与不足的经验和汲取国外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凸显出来的,是一种继承中的创新,它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规律。课堂教学的实施如果离开这一背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不会为教师和家长所认同。因此,继承与创新是落实《科学》课堂的必经之路。
一、《科学》课堂活动教学
教师对教学交往中的关系结构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实践,但公认的是:教学交往中包含着3对基本矛盾,即教师和教材的矛盾、学生和教材的矛盾、教师和学生的矛盾。《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分析也基于这3对基本矛盾。
所谓《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就是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并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科学问题的解决,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比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科学》课堂活动教学表征为6条基本主张:因学定教、生活重建、多维互动、动态生成、活动建构、时空拓展。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素有: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教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策略、创新空间等10项,各要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对话”为教学主旋律,围绕学生发展,共同构成新的互动关系模型。“基本主张”与“设计要素”都属于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映像,在指导课堂教学行为中通常作为一个背景整体隐现。《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分析与思考都围绕着学生这一设计要素,从学生要素这个中心延伸拓展,叠加分析较能体现“基本主张”的相关“设计要素”,形成了一定的相互关系(如图1),由此也说明二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的,“一切为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分析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行的,基本的教学观念可以通过设计要素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而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活动结构的优化
“在一个单元内,任务要求的系统差异组成活动结构。”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科学》课堂活动教学中活动结构优化的对象是“问题——活动”的组合,体现在备课中,落实在课堂里。
1.问题——尊重学生的思考
活动通常始于问题,活动结构的优化要尊重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在复习过程中,如果让120位学生围绕“酸”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情况会怎么样?借助问题单通常能收集到近50个表面上不重复的问题,过程中的问题更多。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可能是孤立的、零乱的,因此,这些问题不可能全部都组织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学中选择的问题都来自于学生是不现实的,更多地需要教师结合教材与目标进行取舍。
首先,让学生围绕问题先在小组中相互为师地学习,解决一部分问题。通常一般的陈述类问题如:“是紫色石蕊试液使酸溶液变色,还是酸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物质的俗称、溶液的颜色”,“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石灰水的区别”,“区别纯净水和食盐水能否用PH试纸”,“溶解后放热的物质有哪些”等,都能有效地通过讨论、问答等活动解决。
其次,是交流学生中流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发现的规律,如“盐酸易挥发,敞口质量小,浓度马上小;硫酸易吸水,敞口质量增,浓度马上小”,“同一种阳离子或同一种阴离子的二种物质不会反应”等,这些善于记忆、用心记忆、寻找潜意识中答案的能力的作品展示,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
第三,是精选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活动结构,问题单中的程序类问题为组织课堂活动结构提供了一个地标,如“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检验SO4-的方法”,“是否所有氧化还原反应都是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是否一定是置换反应”?“哪些阳离子与阴离子一定不能共存”?等等。有些问题教师可能很难想到,但对学生而言绝对有其经验或思考意义,如“Na 、Cl-在蒸发的时候不是生成NaCl吗?为什么还可以共存?”“沉淀都是沉下去的吗?”“在区别某种物质是由什么决定的,首先加水溶解,加水只是溶解,没有其它作用嘛?”“浓硫酸会不会与Cu反应?如果会,稀硫酸加热会不会反应?”“Mg(OH)2在热水中能溶解,而在冷水中不能溶解,如何设计实验比较好?用上酚酞呵。”“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氢气的实验中,往试管里加碳酸钠,会怎么样?往试管里加过量的氯化钡,会出现什么现象?还能制得氢气吗?”
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思考,呈现于课堂的问题源于学生,更容易激发学生活动的信心,有些特别的理解如“反应不共存,共存不反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
2.活动——契合学习的路径
阿瑟
[关键词]课堂活动教学 活动结构 科学 问题 活动
课程改革的“新”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应时而生的,是在反思改革的成功与不足的经验和汲取国外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凸显出来的,是一种继承中的创新,它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规律。课堂教学的实施如果离开这一背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不会为教师和家长所认同。因此,继承与创新是落实《科学》课堂的必经之路。
一、《科学》课堂活动教学
教师对教学交往中的关系结构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实践,但公认的是:教学交往中包含着3对基本矛盾,即教师和教材的矛盾、学生和教材的矛盾、教师和学生的矛盾。《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分析也基于这3对基本矛盾。
所谓《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就是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并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科学问题的解决,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比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科学》课堂活动教学表征为6条基本主张:因学定教、生活重建、多维互动、动态生成、活动建构、时空拓展。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素有: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教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策略、创新空间等10项,各要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对话”为教学主旋律,围绕学生发展,共同构成新的互动关系模型。“基本主张”与“设计要素”都属于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映像,在指导课堂教学行为中通常作为一个背景整体隐现。《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分析与思考都围绕着学生这一设计要素,从学生要素这个中心延伸拓展,叠加分析较能体现“基本主张”的相关“设计要素”,形成了一定的相互关系(如图1),由此也说明二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的,“一切为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分析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行的,基本的教学观念可以通过设计要素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而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活动结构的优化
“在一个单元内,任务要求的系统差异组成活动结构。”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科学》课堂活动教学中活动结构优化的对象是“问题——活动”的组合,体现在备课中,落实在课堂里。
1.问题——尊重学生的思考
活动通常始于问题,活动结构的优化要尊重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在复习过程中,如果让120位学生围绕“酸”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情况会怎么样?借助问题单通常能收集到近50个表面上不重复的问题,过程中的问题更多。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可能是孤立的、零乱的,因此,这些问题不可能全部都组织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学中选择的问题都来自于学生是不现实的,更多地需要教师结合教材与目标进行取舍。
首先,让学生围绕问题先在小组中相互为师地学习,解决一部分问题。通常一般的陈述类问题如:“是紫色石蕊试液使酸溶液变色,还是酸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物质的俗称、溶液的颜色”,“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石灰水的区别”,“区别纯净水和食盐水能否用PH试纸”,“溶解后放热的物质有哪些”等,都能有效地通过讨论、问答等活动解决。
其次,是交流学生中流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发现的规律,如“盐酸易挥发,敞口质量小,浓度马上小;硫酸易吸水,敞口质量增,浓度马上小”,“同一种阳离子或同一种阴离子的二种物质不会反应”等,这些善于记忆、用心记忆、寻找潜意识中答案的能力的作品展示,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
第三,是精选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活动结构,问题单中的程序类问题为组织课堂活动结构提供了一个地标,如“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检验SO4-的方法”,“是否所有氧化还原反应都是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是否一定是置换反应”?“哪些阳离子与阴离子一定不能共存”?等等。有些问题教师可能很难想到,但对学生而言绝对有其经验或思考意义,如“Na 、Cl-在蒸发的时候不是生成NaCl吗?为什么还可以共存?”“沉淀都是沉下去的吗?”“在区别某种物质是由什么决定的,首先加水溶解,加水只是溶解,没有其它作用嘛?”“浓硫酸会不会与Cu反应?如果会,稀硫酸加热会不会反应?”“Mg(OH)2在热水中能溶解,而在冷水中不能溶解,如何设计实验比较好?用上酚酞呵。”“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氢气的实验中,往试管里加碳酸钠,会怎么样?往试管里加过量的氯化钡,会出现什么现象?还能制得氢气吗?”
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思考,呈现于课堂的问题源于学生,更容易激发学生活动的信心,有些特别的理解如“反应不共存,共存不反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
2.活动——契合学习的路径
阿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