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初,中国社会曾发生了剧烈动荡,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倒台,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指民主、民权、民生)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尽管那时属于乱世,但时势造英雄。既有“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又有国共两党政要孙中山、黄兴、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文化艺术方面更是光辉灿烂,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导师、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陈独秀、鲁迅、胡适;新文艺的先驱弘一法师;教育出版界泰斗张元济;国学大师罗振玉、章太炎、辜鸿铭、王国维、林语堂、章士钊、郭沫若、马一浮、周作人、黄侃、钱玄同、陈寅恪、刘半农、梁漱溟、钱穆;诗人于右任、沈尹默、柳亚子、郁达夫、徐志摩、闻一多;作家茅盾、叶圣陶、巴金、老舍、朱自清、冰心;历史学家顾颉刚;哲学家冯友兰;红学家俞平伯;艺术大师梅兰芳、吴昌硕、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
站在今天的角度审视20世纪初所呈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历史上恐怕只有春秋、战国时期可以相比,世界历史上也只有“文艺复兴”时期可以相比。有专家认为:当时只是由于中国太落后了,不然,有这些伟人,中国一定会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代!更有的人将此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由于种种原因,建国后除鲁迅、郭沫若、齐白石、茅盾等少数人被广泛宣传外,很多文化名人因没有得到宣传而离人们渐行渐远,有的被批判,有的被全盘否定,更有的甚至被逼自杀。即使被广泛宣传、家喻户晓的鲁迅也是与真实的鲁迅相去甚远,正像陈丹青所言,“面目全非”。实际面目全非何止是鲁迅,20世纪许多大师级文化名人也是如此,要么被拔高,要么被贬低,要么被扭曲。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文化名人,难免会有高山仰止之感慨。拿杰出的教育家、中国文艺复兴的导师蔡元培先生(1868—1940年)来说,他历经清末和民国两个时期,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883年中秀才,1889、1892年相继中举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按理蔡元培已经是一个大学问家了,有着很好的待遇,但蔡元培忧国家之忧,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又留学西方,对哲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有研究和建树,论著约300万字。在任北大校长期间,他捍卫大学的独立性,以“学术为本位”、“确立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招收女生,男女同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由此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以文科为例,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梁漱溟,到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尤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前后,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礼教;提倡“劳工神圣”,反对军阀政客的巧取豪夺,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实际上,北大的许多教授都秉承蔡元培的思想,如胡适、陈寅恪、梁漱溟等,像陈寅恪一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郭沫若邀请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古史研究所所长时,他居然不识时务地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和刘公给一允许的证明。由于无法满足陈寅恪的条件,自然陈也就没有去任那个所长。梁漱溟也是傲骨一身不随波,他敢当面顶撞毛泽东主席,即使在长达数年的“闭门思过,听候处理”、“代罪之身”时,仍然保持刚正不阿、直率敢言的性格,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尤需指出的是,艺术界很多大师被蔡元培发现、提携、重用、褒奖,如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刘开渠、陶冷月等。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蔡元培这个人物被严重低估,他所提倡的思想、教育的规则、学术的平台是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最大贡献,没有蔡元培,就没有伟大的“五四运动”,没有蔡元培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艺术大师应运而生。“古有孔中尼,近有蔡孑民”,这也许是对蔡元培最好的评价。笔者写这些,主要是觉得要正确认识当时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和名望十分重要,上面提到的文化名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值得后人细细地品味、重新评估。当我们了解了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后,再来审视其书法、评判其收藏价值或许比较科学。因为自古以来,中国没有职业书法家,因此,流传下来的都是以学问带书名的书法家。加上当时文化名人书写的主要工具是毛笔,自然字都写得很出色,像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张元济、罗振玉、章太炎、辜鸿铭、王国维、林语堂、章士钊、郭沫若、马一浮、周作人、黄侃、钱玄同、陈寅恪、刘半农、梁漱溟、钱穆、于右任、沈尹默、柳亚子、谢无量、郁达夫、徐志摩、闻一多、茅盾、叶圣陶、巴金、老舍、朱自清、谢冰心、顾颉刚、冯友兰、俞平伯等文化名人的书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具特色,藏家收藏他们的书法作品是很有价值的。
近几年,在海内外艺术市场上,文化名人的书法正被一些精明的藏家看好,如2003年苏富比拍卖会上林语堂的书法立轴,尽管只有2平方尺(66×33厘米),但“文章可幽默,作事须认真”的书法内容很好,这件书法苏富比估价仅2~3万元,最后受到众多藏家的追捧,以13.99万元拍出,高出估价10万元。同样2007年郁达夫的书法立轴,尺幅4平方尺不到(92×44厘米),中国嘉德估价2.8~3.8万元,成交价高达13.4万元。至于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和郭沫若的书法更是受到追捧,像2004年弘一法师的《四分含注戒本随讲别录·四册》在朵云轩以187万元拍出;2007年弘一法师用篆书写的《寿》字立轴在北京匡时国际受到热烈追捧,最后被一藏家以44万元收入囊中,有人戏称“一字万金”;2009年弘一法师1942年作《出世入世箴言》行书手卷在保利获价528.4万元;2010年弘一法师1934年作《圆缘斋》镜心、水墨纸本仅三字,成交价高达224万元,轰动拍坛。同样,郭沫若的书法也是如此,2004年郭沫若1964年书写的行书《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在北京荣宝获价319万元;2007年他的两幅《书法》镜心分别在北京荣宝以107.8万元和100.1万元成交。
种种迹象表明:收藏文化名人的书法正在升温,未来随着人们对文化名人书法价值的提高,藏界收藏文化名人书法有望成为时尚。(责编:李禹默)
站在今天的角度审视20世纪初所呈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历史上恐怕只有春秋、战国时期可以相比,世界历史上也只有“文艺复兴”时期可以相比。有专家认为:当时只是由于中国太落后了,不然,有这些伟人,中国一定会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代!更有的人将此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由于种种原因,建国后除鲁迅、郭沫若、齐白石、茅盾等少数人被广泛宣传外,很多文化名人因没有得到宣传而离人们渐行渐远,有的被批判,有的被全盘否定,更有的甚至被逼自杀。即使被广泛宣传、家喻户晓的鲁迅也是与真实的鲁迅相去甚远,正像陈丹青所言,“面目全非”。实际面目全非何止是鲁迅,20世纪许多大师级文化名人也是如此,要么被拔高,要么被贬低,要么被扭曲。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文化名人,难免会有高山仰止之感慨。拿杰出的教育家、中国文艺复兴的导师蔡元培先生(1868—1940年)来说,他历经清末和民国两个时期,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883年中秀才,1889、1892年相继中举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按理蔡元培已经是一个大学问家了,有着很好的待遇,但蔡元培忧国家之忧,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又留学西方,对哲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有研究和建树,论著约300万字。在任北大校长期间,他捍卫大学的独立性,以“学术为本位”、“确立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招收女生,男女同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由此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以文科为例,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梁漱溟,到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尤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前后,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礼教;提倡“劳工神圣”,反对军阀政客的巧取豪夺,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实际上,北大的许多教授都秉承蔡元培的思想,如胡适、陈寅恪、梁漱溟等,像陈寅恪一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郭沫若邀请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古史研究所所长时,他居然不识时务地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和刘公给一允许的证明。由于无法满足陈寅恪的条件,自然陈也就没有去任那个所长。梁漱溟也是傲骨一身不随波,他敢当面顶撞毛泽东主席,即使在长达数年的“闭门思过,听候处理”、“代罪之身”时,仍然保持刚正不阿、直率敢言的性格,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尤需指出的是,艺术界很多大师被蔡元培发现、提携、重用、褒奖,如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刘开渠、陶冷月等。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蔡元培这个人物被严重低估,他所提倡的思想、教育的规则、学术的平台是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最大贡献,没有蔡元培,就没有伟大的“五四运动”,没有蔡元培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艺术大师应运而生。“古有孔中尼,近有蔡孑民”,这也许是对蔡元培最好的评价。笔者写这些,主要是觉得要正确认识当时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和名望十分重要,上面提到的文化名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值得后人细细地品味、重新评估。当我们了解了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后,再来审视其书法、评判其收藏价值或许比较科学。因为自古以来,中国没有职业书法家,因此,流传下来的都是以学问带书名的书法家。加上当时文化名人书写的主要工具是毛笔,自然字都写得很出色,像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张元济、罗振玉、章太炎、辜鸿铭、王国维、林语堂、章士钊、郭沫若、马一浮、周作人、黄侃、钱玄同、陈寅恪、刘半农、梁漱溟、钱穆、于右任、沈尹默、柳亚子、谢无量、郁达夫、徐志摩、闻一多、茅盾、叶圣陶、巴金、老舍、朱自清、谢冰心、顾颉刚、冯友兰、俞平伯等文化名人的书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具特色,藏家收藏他们的书法作品是很有价值的。
近几年,在海内外艺术市场上,文化名人的书法正被一些精明的藏家看好,如2003年苏富比拍卖会上林语堂的书法立轴,尽管只有2平方尺(66×33厘米),但“文章可幽默,作事须认真”的书法内容很好,这件书法苏富比估价仅2~3万元,最后受到众多藏家的追捧,以13.99万元拍出,高出估价10万元。同样2007年郁达夫的书法立轴,尺幅4平方尺不到(92×44厘米),中国嘉德估价2.8~3.8万元,成交价高达13.4万元。至于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和郭沫若的书法更是受到追捧,像2004年弘一法师的《四分含注戒本随讲别录·四册》在朵云轩以187万元拍出;2007年弘一法师用篆书写的《寿》字立轴在北京匡时国际受到热烈追捧,最后被一藏家以44万元收入囊中,有人戏称“一字万金”;2009年弘一法师1942年作《出世入世箴言》行书手卷在保利获价528.4万元;2010年弘一法师1934年作《圆缘斋》镜心、水墨纸本仅三字,成交价高达224万元,轰动拍坛。同样,郭沫若的书法也是如此,2004年郭沫若1964年书写的行书《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在北京荣宝获价319万元;2007年他的两幅《书法》镜心分别在北京荣宝以107.8万元和100.1万元成交。
种种迹象表明:收藏文化名人的书法正在升温,未来随着人们对文化名人书法价值的提高,藏界收藏文化名人书法有望成为时尚。(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