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后教师应谊如何进行有效的错题讲评?本案例使用了“六步教学法”。呈现了新的师生合作学习方式和深度学习拓展环节。从一道题的讲解中可以折射出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教师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六步教学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27-3
教学中错题的价值不可小觑——因为这正是学生最大的“增分点”。教师通过错题能发现学生的知识、方法或能力上的漏洞,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建立错题库,自己也在建立错题库。这是个非常好的举措,但如何用好错题,各个教师见仁见智。
笔者经过长时间探索,总结了“六步教学法”的错题讲评模式,本文仅以一道热学典型错题的讲评为例和同行们切磋交流。
例题 如图1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经绝热过程到状态B,又经过等容过程到状态C,接着又经过等温过程回到了状态A,则( )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热烈分析讨论得出:从图1可以看出从A到B的过程气体的压强的平均值P1小于从c到A的压强平均值P2,于是其平均作用力满足F1<一F2,又因为位移大小相等,所以有W1O,即外界对气体做功了。因此D选项不正确。
设计点评 教师应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适时引导、点拨。这是个热学题,但综合了力学的功,难度很大,很多学生不能进行很好的应用。当然,问题关键出在学生不能合理建立模型。建模能力的培养是习题教学设计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环节。
第三步——错因探寻、刨根问底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最初大家的分析为什么不对呢?(学生挖掘错因)
教师:同学们,你们分析因为位移为零所以功也为零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功的计算式W=FLcosa。
教师:请问,这个公式有使用条件吗?
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下,学生豁然开朗:
一是,没有注意到在使用功W=FLcosa时,条件是全过程F一定为恒力!而此过程中,F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所以,不能用ΔL=0来判定功也为零。
二是:只是抓住初末两个状态来分析功显然没有深刻理解功的特性之一——功是个“过程量”,某个力做功必须对应一段具体的过程。不同力做功特点不同。
设计点评 对于错题的分析,要让学生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忽视的要让学生“知其错之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避免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第四步——另辟蹊径。拓展思路
教师:其实,这道题,我们完全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找到答案(再次激疑)。大家再看图1,你觉得你能从PV图中读出什么信息?提示大家:注意图像的面积有什么物理意义?
教师:(板书)W=F·ΔL=PS·ΔL=P·ΔV,如图3,类比γ-τ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代表位移,可知,即PV图线与γ轴所围面积代表此过程中气体做的功大小,我们简称此图为“示功图”。若体积增大,则气体对外做功,若体积减小,则外界对气体做功。
通过图4,不难看出完成一个热学循环后封闭图线ABC所围面积便代表全过程的气体做功情况,且AC过程做功要比AB过程的多,总功符号同AC过程一样。用此方法不难看出D选项是错误的。
设计点评 如果说以上师生分析过程是当今习题讲解要求之一的“讲透”,笔者想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对于习题的教学,我们更提倡用一题多解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所以这是习题讲解的第二层次。本题可以充分利用图像信息题的解法特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图像中隐含信息。这种方法也是教师想重点让学生掌握的——66示功图”法。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新学的方法,教师再设类似题让学生体验。
第五步——触类旁通,认知迁移
迁移1 如图5某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过状态B、状态C、状态D再回到状态A,如图所示,在整个过程中气体与外界的总的热量交换是(
)
A.从外界吸热
B.向外界放热
C.吸热和放热一样多,相互抵消
D.吸热和放热两种可能性均存在
此题答案应该是B选项。
设计说明 此题考查学生的较高层次的迁移能力,有一定难度。学生应该将VT图转化正PV图换个视角看问题,答案便一目了然。通过此题的教学,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示功图解决气体做功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导。
第六步——知识整合。总结提升
教师:其实“示功图”不仅仅在热学中应用到,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就已经用到了。
探究弹性势能的大小我们是通过弹力做功的多少来研究的。如图6所示:F-△L图,其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代表什么?
设计说明 这个环节是习题教学的最高目标——整合所学知识,实现方法迁移,以达到活学,活用的境界。
总结提升 一般图像信息题解题心得:(1)弄清纵、横坐标的物理含义;(2)充分利用题中已知坐标值;(3)巧妙分析图线的斜率代表的物理意义;(4)分析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代表的物理含义;(5)对于有交点的图线,通常要考虑到交点物理含义;(6)若要做出图线,往往都是先找出相应物理量的函数关系式,再作图。
教学反思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本案例使用了“六步教学法”,较好的实现了这一要求。
通常,教师们在讲解错题时,一般会做到第二步,也就是将正确的解答告知学生,最多再加一个第五步,同类迁移。其实往往第三步“错因探寻”才是在错题讲解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真正实现“讲透”,学生才不会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而若能做到第六步“知识整合,总结提升”,便能做到“活学活用”了!这样一个完整环节也很好的符合了学生认知规律,因而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进一步取舍。
(栏目编辑 李富强)
关键词:六步教学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27-3
教学中错题的价值不可小觑——因为这正是学生最大的“增分点”。教师通过错题能发现学生的知识、方法或能力上的漏洞,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建立错题库,自己也在建立错题库。这是个非常好的举措,但如何用好错题,各个教师见仁见智。
笔者经过长时间探索,总结了“六步教学法”的错题讲评模式,本文仅以一道热学典型错题的讲评为例和同行们切磋交流。
例题 如图1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经绝热过程到状态B,又经过等容过程到状态C,接着又经过等温过程回到了状态A,则( )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热烈分析讨论得出:从图1可以看出从A到B的过程气体的压强的平均值P1小于从c到A的压强平均值P2,于是其平均作用力满足F1<一F2,又因为位移大小相等,所以有W1
设计点评 教师应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适时引导、点拨。这是个热学题,但综合了力学的功,难度很大,很多学生不能进行很好的应用。当然,问题关键出在学生不能合理建立模型。建模能力的培养是习题教学设计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环节。
第三步——错因探寻、刨根问底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最初大家的分析为什么不对呢?(学生挖掘错因)
教师:同学们,你们分析因为位移为零所以功也为零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功的计算式W=FLcosa。
教师:请问,这个公式有使用条件吗?
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下,学生豁然开朗:
一是,没有注意到在使用功W=FLcosa时,条件是全过程F一定为恒力!而此过程中,F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所以,不能用ΔL=0来判定功也为零。
二是:只是抓住初末两个状态来分析功显然没有深刻理解功的特性之一——功是个“过程量”,某个力做功必须对应一段具体的过程。不同力做功特点不同。
设计点评 对于错题的分析,要让学生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忽视的要让学生“知其错之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避免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第四步——另辟蹊径。拓展思路
教师:其实,这道题,我们完全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找到答案(再次激疑)。大家再看图1,你觉得你能从PV图中读出什么信息?提示大家:注意图像的面积有什么物理意义?
教师:(板书)W=F·ΔL=PS·ΔL=P·ΔV,如图3,类比γ-τ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代表位移,可知,即PV图线与γ轴所围面积代表此过程中气体做的功大小,我们简称此图为“示功图”。若体积增大,则气体对外做功,若体积减小,则外界对气体做功。
通过图4,不难看出完成一个热学循环后封闭图线ABC所围面积便代表全过程的气体做功情况,且AC过程做功要比AB过程的多,总功符号同AC过程一样。用此方法不难看出D选项是错误的。
设计点评 如果说以上师生分析过程是当今习题讲解要求之一的“讲透”,笔者想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对于习题的教学,我们更提倡用一题多解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所以这是习题讲解的第二层次。本题可以充分利用图像信息题的解法特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图像中隐含信息。这种方法也是教师想重点让学生掌握的——66示功图”法。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新学的方法,教师再设类似题让学生体验。
第五步——触类旁通,认知迁移
迁移1 如图5某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过状态B、状态C、状态D再回到状态A,如图所示,在整个过程中气体与外界的总的热量交换是(
)
A.从外界吸热
B.向外界放热
C.吸热和放热一样多,相互抵消
D.吸热和放热两种可能性均存在
此题答案应该是B选项。
设计说明 此题考查学生的较高层次的迁移能力,有一定难度。学生应该将VT图转化正PV图换个视角看问题,答案便一目了然。通过此题的教学,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示功图解决气体做功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导。
第六步——知识整合。总结提升
教师:其实“示功图”不仅仅在热学中应用到,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就已经用到了。
探究弹性势能的大小我们是通过弹力做功的多少来研究的。如图6所示:F-△L图,其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代表什么?
设计说明 这个环节是习题教学的最高目标——整合所学知识,实现方法迁移,以达到活学,活用的境界。
总结提升 一般图像信息题解题心得:(1)弄清纵、横坐标的物理含义;(2)充分利用题中已知坐标值;(3)巧妙分析图线的斜率代表的物理意义;(4)分析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代表的物理含义;(5)对于有交点的图线,通常要考虑到交点物理含义;(6)若要做出图线,往往都是先找出相应物理量的函数关系式,再作图。
教学反思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本案例使用了“六步教学法”,较好的实现了这一要求。
通常,教师们在讲解错题时,一般会做到第二步,也就是将正确的解答告知学生,最多再加一个第五步,同类迁移。其实往往第三步“错因探寻”才是在错题讲解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真正实现“讲透”,学生才不会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而若能做到第六步“知识整合,总结提升”,便能做到“活学活用”了!这样一个完整环节也很好的符合了学生认知规律,因而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进一步取舍。
(栏目编辑 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