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均等化政策改革与生源质量提升

来源 :经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高等院校招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本地偏好”,为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育部在2008年出台了一项强力的“均等化”政策,要求“部属高校”将本地招生比例逐步降低至30%以下.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准实验”来观察中国高校中存在的本地偏好及其后果.本文首次利用中国2005-2015年1189所高等院校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分析“均等化”对高校生源质量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均等化”使得“部属高校”的招生分数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所在高校的生源质量,并且,这种生源质量提升效应在本省和外省均显著存在.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均等化”政策实施后,部属高校调整了招生策略,将更多的招生指标分配给了外地省份,尤其是那些高分省份,从而产生了“双重结构优化效应”.在进行大量的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这意味着,“均等化”政策带来了明显的招生名额优化配置效应.根据本文的发现,中国的高等院校“均等化”是保障未来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机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遭遇不利冲击后总能够较快恢复增长.本文尝试基于目标对冲效应给出一个可能的解释:中国施行目标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当遭遇不利冲击时,经济向下偏离当年增长目标,政府迅速实施目标导向政策,对冲不利冲击的负面影响,从而经济较快恢复增长.本文贡献了一个识别目标对冲效应的方法,采用洪水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发现:在2001-2016年间洪水对当年经济的负面冲击约为1.07个百分点,目标对冲效应约为1.11个百分点,对冲了洪水冲击的负面影响,经济快速恢复增长.本文还发现,遭受洪水的城市当年增加财政支出约1个百分
从“中国之制”看“中国之治”.边界污染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探讨了中国情境下的中央环保督查制度对边界污染的微观治理效果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设立跨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后,边界企业污染排放显著减少,说明中央环保督查制度对边界污染有显著的治理效果.作用机制检验证实:在财政压力大的地区以及企业为“税收大户”时,环保督查中心的作用效果更明显,说明中央环保督查制度在地区层面缓解了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边界企业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增加污染物处理等长效机制实现主动减排.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实行自上而下的环境垂
本文基于580多万条上市公司互联网招聘数据,分析了近年来各地出台的人才政策,对企业研发人员招聘和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受到人才政策影响的公司,研发人员招聘数量显著上升;第二,政策类型层面,这一效应随着人才政策补贴力度和门槛要求的不同而变化,补贴力度越大、门槛要求越低,则效果越显著;第三,企业特征层面,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治理更好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人才政策的效果更加显著;第四,城市特征层面,经济发展状况越好、行政级别越高、科研配套环境更好的城市,人才政策效果更显著;最后,人才政策出台后,企业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尝试将企业“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以数据互联共享和税务信用贷款为基础来缓解这一难题,实施推广了“银税互动”政策.本文基于2015-2017年浙江省的小微企业月度动态调查数据库,考察了银税互动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提高了小微企业平均的银行贷款可得性与贷款额度,贷款成本的下降在开展初期并不显著,在后期有所显现.享受这一政策红利的主体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平均而言没有明显受益,但其内部的信贷分配有显著变化;银税互动信贷配给更偏向政策前无贷款、流
信任是交易和合作的基础,对家庭金融参与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年四期面板数据,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变革作为自然实验,研究信任对家庭金融参与的影响及其重建机制.实证发现,由于老农保未能兑现承诺的储蓄回报和养老金待遇,相比未参加过老农保的家庭,老农保参加家庭在新农保设立初期的参加概率降低10.5个百分点;老农保缴费越多,领取越少,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越低.随着新农保的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逐渐得到重建:参加过老农保的家庭参与新农保的可能性逐年上升,并最终比没有
本文实证研究政府创新补贴、高新技术企业减税、研发加计扣除三种政府创新政策对中国企业私人性质的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主要发现是:从混合效应来看,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对企业私人性质创新投入造成挤出效应,而高新技术企业减税政策和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对私人创新投入产生挤入效应.这些效应在不同所有制类型和创新投入水平不同分位区间的企业中,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从交叉效应看,总样本中,政府创新补贴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减税政策及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私人创新投入均形成相互抵消的挤出效应.而高新技术企业减税政策和研发加计扣除政策之间
为洞察农地集体所有权的本质,本文研究选择了功能主义而非传统的结构主义视角.从功能主义视角看,农地集体所有权承载了三重不同维度的制度功能: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关系、助推国家发展战略和保障农业基础性地位.然而,城乡"二元"思维和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制度异化.这集中体现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关农地发包方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本文研究表明:原本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制度功能以"权利"或"义务"的形式被转嫁到集体;作为"回馈",集体被赋予一定的农地处分权和隐性的收益权.制度异化导致的结果是:因缺乏
为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和顺应WTO规则,2014-2017年间中国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并将补贴重点向生产者尤其是规模经营农户倾斜.本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4年与2017年两期农户面板数据考察了农业补贴改革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结果发现: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整体上提高了规模农户的补贴获得,促进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但这一效果更多体现于粮食主产的东北和内蒙地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革不仅明显增加了农户进行玉米适度规模经营的概率,还显著促进了规模农户进一步扩大玉米的经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畜牧业和农业相继发生三次分离,包括畜牧业与农户的分离、役畜与农业的分离以及畜牧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分离,由此撕裂了传统农业下农牧天然融合的关系,农牧之间出现了渐行渐远的趋势.农牧分离产生多重负面效应,诸如阻断了农牧之间的能量流动,排斥了农民就业,减少了农民收入渠道,加剧了环境污染等.现阶段,虽然大中型畜牧企业正在逐步解决粪污无害化处理问题,但尚无法实现大规模粪肥还田,耕地依然处于"饥饿"状态.以种植业家庭农场为载体,按照"以地定畜"的原则,构建农牧结合型的经营结构,是实现粪肥还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语言影响个体决策的认知效应.本文研究语法结构中的将来时态标记(FTR)是否影响股东对未来收益时间的感知,进而影响公司的股利政策.研究发现:首先,在不强制要求区分现在和将来时态(弱FTR)的语言环境中,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较低.其次,控制长期价值导向这一文化维度并未改变本文结论,而较高的股东受教育水平和机构持股比例通过提升股东整体理性程度、缓解时间信息的认知差异,削弱了FTR与股利支付的关系,说明FTR可以通过认知机制影响决策.再者,通过研究在美国发行ADRs的其他国家(地区)样本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