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0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当前对贫困人口的识别主要采用的是以收入为指标的绝对贫困线(即按2010年不变价的每人每年2300元)。在收入维度外,我国也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标准,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但这一标准目前仍未量化。可以说,中国现行的脱贫标准强调的仍是绝对贫困,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摆脱生活困境,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2020年以后,我国减贫将步入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收入贫困转向多维贫困的新阶段,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将成为新的贫困存在形态。本文试图从分析相对贫困人群生存现状入手,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路径。
  关键词: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是党中央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以及精准脱贫后如何治理贫困问题的根本要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标志着我国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但从贫困发生理论来讲,贫困是一个相对的状态,且脱贫群众还存在随时返贫的可能性,甚至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因此,必须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努力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向更高层次的脱贫目标。
  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就是要建立能长期稳定运行并发挥扶贫功能的制度体系。这一机制是我国在解决绝对贫困之后的更高层次脱贫目标的内在要求,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既由相对贫困本身特征所决定,同时也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密切关联。过去10年间,我国农村20%最低收入人口的相对收入水平是下降的,且城镇贫困、农民工贫困等问题逐渐凸显,这些问题交织叠加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极大影响了短期内的减贫成效。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相对贫困人群的需求也更为多维,除收入差距外,对教育、医疗等其他维度的需求更为迫切,而目前中国对农村相对贫困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仍较为有限。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离不开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财税体制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的支持。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工作强度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可能会下降,易于造成后脱贫时代脱贫工作的断档和懈怠等情况,同样有必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体系来规范脱贫工作的内容、范围和程序,使扶贫成为常规性工作。
  一、相对贫困的标准问题
  解决相对贫困是中国进入高质量脱贫阶段的重要体现,更是“后脱贫时代”的主要攻坚方向。第二,相对贫困实质上仍然体现为个人收入与社会平均收入的差距较大。按照国际通用的衡量标准,相对贫困人口通常是指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或中位数收入)一定比例(如50%)的人群。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相对贫困标准,但已有不少省份提前明确了本地区的“相对贫困标准”。如2016年,广东省以本省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即人均4000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同时认定相对贫困人口176.5万。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全国统一的相对贫困标准或将难以制定,未来的相对贫困标准将根据各区域具体情况分区制定,并且有一定的弹性区间。第三,在注重解决相对贫困的同时,“后脱贫时代”的攻坚工作要更为重视多维贫困标准,特别是在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的“三保障”上要进一步下功夫,提高保障标准,同步减少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
  二、实现扶贫长效机制的途径
  (一)第一,构建以“相对贫困线+致贫原因”的精准识别机制。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人口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出发点。考虑到相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且致贫因素复杂,可建立“相对贫困线+致贫原因”的城乡多维一体化精准识别机制。这一机制要求在识别相对贫困人口时,不仅要以相对贫困的收入线为衡量依据,还要将收入和致贫因素相结合,从多个角度精准定位相对贫困人口。对于相对贫困线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区域和城乡差别,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况和贫困人口分布特征等,制定差异化的相对贫困线标准。
  (二)形成乡村多元产业带动机制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不管是过去的开发式扶贫,还是现阶段小康社会的精准扶贫,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一直是农村扶贫最重要的方式。首先,要因地制宜发展深度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贫困地区具有深度贫困的共性,但各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有其特点和差异,为此要选择适宜本地环境条件的产业进行发展,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而对深度贫困地区象地质灾害多发区、极端高寒地区、偏远深山区而言,基本上在短期内无法发展产业进行产业扶贫。其次,要依托县域经济发展農产品加工业。本着高起点、有特色的原则,全面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做好当地农产品的深度加工,通过制度安排,改变农民、龙头企业和物流销售环节利益分配不均的格局,尽可能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增值效益。此外,要通过市场化路径推动农村多元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建立购销关系,形成市场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三)打造贫困农户持续增收机制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落脚点是农民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于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首先,要创新困难群众的多渠道收入来源。在深度贫困地区,除了传统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之外,必须多方开辟困难群众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比如,通过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流转,让贫困户的土地承包权产生收益;通过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发展服务业或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对口援助和技能培训,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稳定其工资性收入。其次,要保障易地搬迁群众的持续收入。虽然通过易地搬迁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存居住条件,但需要相应政策措施来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如 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就地就业创业等方式,保证搬迁群众有持续的收入来源。最后,要通过全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来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我国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同时又是生态环境保护地区,他们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应该根据其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给予相应的生态补偿。比如引导鼓励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国家重大生态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引导各类收益主体自觉履行生态补偿责任并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等方式进行实现,特别是在林地保护中优先安排周边贫困群众从事生态保护等岗位工作,以多方增加困难群众收入。   (四)升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相对贫困区域的社会保障制度。贫困人口是农村社会相对弱势的群体,通过升级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做好他们的兜底保障工作,是解决彻底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全面升级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要在提高保障标准,扩大社保范围的基础上,单独划定贫困线,这样凡是贫困线以下的困难群体都应该通过低保、五保、新农台、新农保等不同政策措施实行全面兜底保障,以便他们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其次,要分类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对于因病致贫的,要通过医疗保险来解决;对于因学致贫的,要通过减免学费和助学贷款来解决;对于天灾人祸致贫的,要通过救灾救济来解决,这样保证每一个返贫的家庭和个人者仔能得到及时救助。最后,从政策层面应该将现有特惠性精准扶贫政策逐步向普惠性的民生政策转变,也就是要把以前单纯针对贫困户的政策,转变为对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民的常态化政策,从而形成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此外,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人,减少贫困户的支出成本;同时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网升级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整治等,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提升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使之具备向上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可能性。
  (五)建立健全社会协同扶贫机制
  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是继续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对口帮扶力度。要通过东南发达地区市区县精准对接中西部贫困县“携手奔小康”,从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援贫困地区,注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中央党政军机关开展定点扶贫,是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要继续发挥单位和行业优势,创新扶贫举措,争取得更大成效。二是加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企业参与扶贫一方面可以践行社会责任,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合作互赢。国有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尽可能为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人新的更多的资源和能量。民营企业尤其是一些大的民营企业可以各自利用自身优势特点,直接对接深度贫困地区的资源和产业,实现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的协调发展。还要鼓励龙头企业
  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和贫困群众形成利益关联机制,从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企业与群众双赢。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参与脱贫攻坚,既是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责任,也是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从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人手,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主动作为。第四,要引导困难群众通过参与合作社等合作互助组织来共同抵御农业风险。总之,要按照“帮扶政策不变、帮扶队伍不撤、帮扶力度不减”的要求,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的脱贫后续帮扶机制。
  (六)构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机制
  毋庸置疑,消除外生性的致贫因素可以极大缓解深度贫困,但从贫困发生理论来讲,外生性致贫变量的变化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贫困的根本消除。也就是说,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此必须激发困难群众主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是引导困难群众树立脱贫致富主体意识。通过宣传脱贫致富典型与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激发困难群众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主观意愿,树立他们自立自强、勤劳脱贫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要注重在每个贫困村培育几个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本地能人在脱贫攻坚中的引导和榜样作用。二是通过生产奖补、项目补助等激励措施,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一来脱贫致富。三是通过多种培训手段来提高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比如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进行全覆盖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务工技能培训、经商创业培训,以提高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基本技能。还必须提及的是,深度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障碍是造成这些地区长期贫困的一个重要的内生性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不能依靠简单的说教和一般性的技能培训,而要运用义务教育、文化激励、培养当地能人等教育文化扶贫手段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文化再造,让这些地区的贫困群众具備基本的把握市场经济机会的理念和认知能力。
  (七)推动乡村振兴与解决相对贫困的有机衔接,构建可持续稳定脱贫机制。众所周知,脱贫攻坚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将在2020年确保实现,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较长时期内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必须统筹规划、提早谋划,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比如可以扩大脱贫攻坚中的贫困户小额贷款覆盖范围,这样可以更好发挥小额信贷对于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作用;还比如可以适度调整当下精准扶贫政策的内容和政策覆盖范围,将在目前脱贫攻坚中运用的一些针对贫困户的福利性政策,转化为覆盖全体农户的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性政策措施。
  (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监督与考核评价机制。一是需要建立相对贫困区域减贫政策的监督机制,跟踪相对贫困人口的减贫过程,确保减贫资源合理用于相对贫困人口,同时对脱贫与返贫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切实提升减贫实效。二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可持续脱贫为标准,针对相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实现相对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
  参考文献
  [1]李思含杨乃坤.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建立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0(05).
  [2]江治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及其治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01).
  [3]左停贺莉刘文婧. 相对贫困治理理论与中国地方实践经验 [J].河海大学学报,2019(06).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都将目光聚焦到产品的体验,根据市场反馈发现:产品正在由单一的功能特性和视觉感受转为提供体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大众认可,产品开发设计越来越重视更好的用户使用体验。通过关注人的行为来发现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不便,将更有利于对旧有设计进行改良,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  关键词:用户行为分析视角;产品人机优化设计;研究  引言  随着自动化与机
期刊
摘 要:在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工作会有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对工作方法、方式、思路、机制等进行调整和创新。共青团工作要在企业的建设和经营中发挥积极作用,要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而才会顺利稳定发展。 本文对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启示;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有志青年参与和持续奋斗,这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任务。要对青年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世
期刊
文艺美学和批评理论由一定的时代产生,而带有当时的时代特点,又因时代的变迁,而经过不停的流变和丰富。有的理论过时落寞,被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家所遗忘;有的理论却在不断地演绎和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经受历史长河淘洗的古代文论家的智慧,往往使得其理论体现出某种超越性和共时性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它们积淀为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传统,成为人们的一种潜在思想资源和语言传统被不自觉表达;更体现在面对当代问题时,某
期刊
摘 要:房屋建筑中存在的渗漏问题会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居住,对建筑物本身也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房建施工中,防渗漏工艺技术是关系到建设质量安全的关键,加强防渗漏施工处理的标准控制,对不同建筑结构采取针对性防水建设,并严格控制防水材料的使用质量,是房建工程施工中重点需要关注的。  关键词:防渗漏技术;房建施工;应用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防渗漏技术处理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做好房屋的防水建设,能够延长建筑物
期刊
摘 要:编辑是对新闻稿件以及文学作品进行甄选、加工和传播的人,其属于艺术家以及文学家的结合。作家作品质量是参差不齐的,这就需要编辑要在很多的作品中选择出优秀内容,这就能够呈现出作为一个作家的素养;编辑在选择好优秀作品之后,需要编辑和再加工,目的就是让文学作品展现出更深层次的美感,体现出作为艺术家的特质。文学素养属于编辑的基础素养,审美意识也十分重要,这是好编辑不可缺少的一个素养,本文就分析了编辑工
期刊
摘 要:新泰县(市)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自古以来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英勇果敢的、具有奉献精神的巾帼英雄,她们因全国妇女运动的高度发展而存在,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全省乃至全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对新泰县(县)近代以来的各时期妇女活动、主要妇女组织以及英烈进行研究,以探讨女性在抗战及国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泰县;妇女运动;先烈  一、新泰县各时期妇女活动  1、抗日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图腾吉祥”和“器物吉祥”为例,对比了吉祥文化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的不同表现与各自特征,解析了吉祥文化的象征义和精神内涵,揭示了吉祥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渗透和影响。  关键词:吉祥文化;图腾文化;庆典;婚盒;器物吉祥;审美生活  吉祥文化,发端于人类的原始信仰。在各种以信仰为内涵的仪式活动中,吉祥文化从仪式的装饰中产生出来并不断发展。《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说白了,吉祥就是
期刊
摘 要:防御性驾驶是一种预测危险、远离危险的驾驶技术,利用看和听的方法提前预测到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根据风险制定出预防措施,预防驾驶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防御性驾驶能够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实现人、车及环境的和谐相处。人们应该提高对防御性駕驶的重视度,安全处理人和车辆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防御性驾驶的几点相关内容。  关键词:防御性驾驶;安全;行车  防御性驾驶是在实际驾驶中总结出来的安全原则,防御性驾
期刊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进入决胜关键节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基层组织战“疫”,促进基层党组织战“疫”信息畅通,强化党员意识,进入党员角色,举起鲜红旗帜,统一话語,始终保持坚定的思想政治站位,构建立体化疫情防控宣传体系,安定民心,始终走在行动前列,始终发挥表率作用,以担当和奉献精神打赢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攻坚战。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党员;战斗堡垒;新型冠状病毒  当前,
期刊
摘 要:“新工科”是相对于传统工程教育理念的反思与改革,本文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分析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如何构建新工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受到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模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随着对物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升,物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当下社会对“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