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是推动城市升级发展的另一种力量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269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康,建筑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学院院长、研究生处处长、学科办主任,兼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设计学科带头人。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干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對象。先后获得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沈康教授认为,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特别的资源和力量,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品质提升,发挥过去那些城建思维不一样的作用,或者说,环境艺术可以成为一种非常巧妙的、特殊的引领力量。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总建筑师朱小地说过,未来城市的发展是对有限的文化资源的争夺。沈康认为,环境设计今后将在城市强调品质提升的过程中发挥与过去不一样的特别作用。从前,环境艺术设计是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这些主流专业的一种补充;今后,这个专业将成为一种平行的力量和选择,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用另外一种力量去推动环境的升级发展。
  《设计》沈康
  《设计》:请您介绍下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设计学科的特色。
  沈康:广美是全国最早一批开展环境设计教学的高校。1986年筹建,1987年招第一批学生,当时还有中央工艺美院和中国美院(时为浙江美院)开设了这个专业。
  在改革开放初期,整个广州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科在尹定邦教授的带领下,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力,是产学研的一面旗帜。当时集美公司做了中国第一个由国内设计师设计的五星级酒店一一东莞银城酒店,这个项目还获得了全国美展的金奖。当年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间学习、锻炼、成长。
  当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是一个新专业,但在另一方面,就专业内容来说更多还是指室内设计。由于广东沿海也是建筑装饰行业(或者称室内精装修、室内装饰)起步最早的地方之一,与这个行业的兴起同步,广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同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通过与市场紧密结合、互动,老师们都在一线开展设计实践,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
  当然,时代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环境设计专业早已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室内环境、室内设计的概念。广美的环境设计专业已经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跨界,当然也秉承了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学术传统,我们秉承了以前务实求新、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强调对当下发生的各种社会前沿命题的关注,如新的商业模式、业态,新零售、新社交带来的新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等现实问题,以及这些变化对环境中产生影响。
  在另一方面,因为过去广美的环境设计专业强调介入现实,在市场、工程一线,接触的都是新事物、新挑战,包括新材料、新技术的整合运用,所以我们环艺专业的另一个传统就是具有探索和实验精神,比如当年的一些最先进的音乐厅、美术馆的设计与施工,涉及声学、舞台和灯光设计等方方面面,不断探索整合各方面的技术人员一起合作、引进国内外前沿技术与材料的工作,经常会在那些新的领域开始新的尝试,这也成为广美设计学科的另一个传统。今天,新的技术变革如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都会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在智慧人居设计方面以及开展教学与研究实践,这种实验性和探索性已然是我们全体老师的—项共识。
  《设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如何与时俱进7
  沈康:我们是从几个方面去搭建我们的团队,一个是要具有前沿意识,也就是老师对当下的前沿命题必须有敏感性,并且持续地开展研究和积累,这是一种特别需要被肯定的素质;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从各个知名院校挑选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努力搭建具有学缘多样性的师资队伍。
  其二,我们非常强调团队精神,大家要成为一个集体并凝聚共识。因为这个专业不是个人创作,不是个人行为。环境设计专业的趋势是越来越跨界,那就意味着多专业、多工种、多领域的协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倾听别人的声音,需要跟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去听取、综合他们的意见,找到共同的连接点和交集。
  前面提到,实验性和探索性这已经成为我们学院的一个共识,在机制上我们会努力推动老师们进行进一步培训或再提升。此外,学院的教学组织结构也比较特别,一是我们有一个广义的环境设计的概念,包含了三个专业:建筑学、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体系事实上大部分源自建筑学专业,但今天不一样了,设计学领域也有很多自己的新知识内容在加入,包括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等。当然,这些东西并不是今天才新出现的,尤其是在工程设计领域,要考虑业主的需求、成本造价等,这些内容原本就是服务设计和体验设计的核心。环境设计今天面临知识系统的重组,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教学组织是将建筑学、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整合成一个彼此支持的系统,—方面保持教研方面的纵向组织,负责专业的教学,同时在一年级和毕业创作阶段进行专业的混合教学组织,包括老师混编,我们的学生在做毕业创作的时候也是不分专业的,大家都在进行跨界的尝试。
  《设计》:请您介绍下学科与社会企业的合作。
  沈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设计高校和企业合作很简单,甚至我们的老师直接就在企业做设计,所以教学的时候,也是真题真做,学生就在实践中去学,毕业后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中间没有太多的边界。但是,今天社会分工更加明确,企业要应对市场上的设计任务,项目的要求是非常具体的,还有时间、质量方面的要求。而教学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培养人才,涉及知识结构、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节奏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些不是说放到公司去工作就可以完成学习的目标。因此,我们今天跟企业的合作关系就变成了一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状态,我们会请企业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做讲座,把现实中最前沿的东西带到教学中来,把现实的课题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引入教学。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跟企业商量,把企业的资源引进来,一些他们想做但来不及做,或者没有精力做的前沿课题,由我们去做实验性的探索。这是一种彼此互为支持的状态,各自在保持自己的角色,以及对应的相关事情,从原来粗放型的校企合作变成更开放、更弹性的校企合作。   《设计》:如何减少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沈康:我认为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是这样的,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社会需求,是要判断未来5年甚至10年后的需求是什么,而不一定是进入社会马上就能开足马力工作的人。当然,我们有必要训练学生具备能够快速適应现实的能力,但并不等于毕业后即刻就要进入熟练工作的状态。我的观点是:大学本科4年或5年、至完成研究生学习至少要7年,相对于个人未来30多年甚至40年以上的职业生涯,学校里的学习时间是很短暂的,所以学习期间最重要的是锻炼他的思考能力、工作方法以及价值观,能够用很好的观察能力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作出判断,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创作,至于设计做得是否成熟是未来要持续在工作中去磨炼和提高的;相反,如果前期的积累或基本能力的训练不够,就很难在未来持续提升。
  从社会现实来说,当然很多企业都希望毕业生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为此,我们也会跟企业沟通,希望他们给我们学生一个时期让他成长,如果是需要马上能给企业画图、做设计的人,或许我们这样的学院是不能满足的。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机构开始接受我们学生,因为他们发现广美学生的成长性特别好,能为他们和客户创造价值。
  《设计》:您认为未来的人才需求是怎样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沈康: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并不能很肯定地说出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就像10年前我们不能想象今天发生的许多事物。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不能去拥抱未来,我刚才讲的那几个能力,比如判断能力、接收信息和认知这个世界的能力就是为了更好地拥抱未来做准备的。这个世界看起来是混沌的,但有隐含了着各种关系,譬如人与人、人与事和环境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对于生活来说只是最基本也做根本的东西,能不能具备敏锐性和穿透力,是需要去学习和训练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其实并不仅仅是在教学生某项具体的技能,而是在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比方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学们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未必要局限在我们的专业上,未必一定要成为职业建筑师。其实我们遥远的祖先在盖房子的时候,也是相当有创造性的,他们要利用身边现有的材料,能够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工具,利用当地的气候地形,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有创造性的过程。这种创造性之于未来才是最核心的能力,不管技术发生怎样的变化,无非就是更好地去适应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带给我们的是挑战,当然也意味着新的机会。
  《设计》:如何处理客户与设计理念之间的冲突?
  沈康:我觉得设计跟客户是不应该有冲突的。现实中冲突一般来自两个层面,一个是设计师不能很好地倾听客户的需求,在另—方面,也可能客户的素质有差异,自己很主观或其他一些因素。但我觉得不应该对立起来。很多项目的完成度不好,表面上看是这种对立造成的,但实际上是这个关系没得到妥善的处理。
  客户不懂专业是正常的,好的设计师是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客户的状态及其需求。一般来讲,客户的诉求其实也很清楚,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帮助他们创造效益,实现价值的提升,他的满意度一定是有对应的逻辑。我觉得设计师是在用我们的专业技能服务于我们的客户。所以我觉得服务设计这个概念其实是很朴素的,就是要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当你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就可以达成共识。所以,我觉得服务设计是在朴素地强调从服务出发,是一种思维方法或者说一种态度,这种思维方法和态度适用于所有的设计,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个专业和行业。
  此外,值得我们这个专业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个话题在我们行业会如此重要。我认为,是因为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城市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都非常普遍,所以由不得我们不小心谨慎,因为每一个巨大投资的项目都应视为百年大计。我们这个专业有一共识:建筑师是大器晚成的事业,当你的年龄和阅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理解环境设计的复杂程度。所以,我理解所谓冲突的问题是一个伪命题,现象背后实际上是需要找到更好的沟通途径和方式,设计师需要更多地从客户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
  今天的设计已经是趋向更加开放的协作状态,设计师给业主提供的已经不仅是一个房子,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跟客户之间的沟通会顺畅很多。所以我认为对环境设计来讲,服务设计是一个必修的内容;服务设计并不是具体指某个专业的设计,它是一种思维,对所有设计专业来讲都是需要具备的。
  《设计》:城市化发展给设计师很多机会,环境计师应该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建设起到什么作用?
  沈康:环境设计专业原来叫环境艺术设计,是从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这个系统里萌生出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出现其实是有好几种力量的影响,比方说市场的力量,就是市场有室内装饰的需求。另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背景,譬如当年的浙江美院是想开设建筑学专业,当时的教育部不给美术学院办,所以就折中—下换个名称。另外,在艺术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意思是室内、室外的环境都要涉及,表现了艺术学院一种抱负和理想,虽然从专业领域来讲,外部空间设计有城市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有些建筑学院也开设有室内设计。
  后来郑曙旸教授提出要把“艺术”去掉,就叫“环境设计”,是把这个专业放在设计学的语境、背景下去讨论,在知识结构上对专业进行了一次重塑。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把大部分工作都做了,如果“环境艺术设计”这么涵义广阔的专业名称只是对应室内设计,那是很尴尬的一个状况。我个人理解郑老师是想要改变这一状态,就是用设计思维来考虑环境,与建筑学的知识系统并不完全一样;当然,今天又有一些新的议题,艺术如何让城市更美好,环境设计必然地与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城市化的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说的城建思维就是以工程建设为主,建高楼、修马路、建小区等,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现在,这种“高举高打”的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单一的增量发展已然不可持续,不可能总在建新拆旧。现在很热的一个话题是“城市更新”,城市化的脚步从原来一路高歌猛进的状态进入到存量发展;原来推倒重建的工程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失效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特别的资源和力量,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品质提升,发挥过去那些城建思维不一样的作用,或者说,环境艺术可以成为一种非常巧妙的、特殊的引领力量。我记得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总建筑师朱小地说过一句蛮有意思的话,他说其实未来城市的发展是对有限的文化资源的争夺。所以大家未来一定会注意到,文化或艺术资源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权重越来越大,我认为环境设计今后将在城市强调品质提升的过程中发挥与过去不一样的特别作用。从前,环境艺术设计是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这些主流专业的一种补充;今后,这个专业将成为一种平行的力量和选择,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用另外一种力量去推动环境的升级发展。   《设计》:您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沈康: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有非凡的洞察力,洞察力既包括刚才提到的观察能力,也包括判断能力,能够敏锐地看到社会、生活里本质性的问题,比如人和人的关系、家庭生活方式等,都是非常根本性的问题。再比如老龄化问题,实际上是人跟社会关系的一种呈现;再比如我们对有院子的生活,对小区景观的要求,就是我们对环境的一种需求。在更大程度上,面对城市和乡村,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畅想,一个好的设计师首先要具有这样的洞察力,看到生活的真相;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活、理解人性,实际上很难做好设计。
  第二,需要形成自己的创作语言。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既要得体,又要合适、成熟,得体、合适、成熟意味着不能顾此失彼,并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办法。
  第三,需要显示出个人独特的智慧,使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或者形态形式,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这就是设计语言的独特性。如同文学一样,一个好的作家,要有很好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作品本身要有穿透力,并试图回答某些深层次的思考。
  《设计》:全球疫情的冲击,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沈康:疫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是生活状态不一样了,出行变成需要谨慎决定的安排,社交的距离要重新定义。从深层次来说,其实也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重新思考生存的状态与方式。既然环境设计的根本问题就是人和环境、社会融合等,疫情必然使我们的专业要重新去理解和判断这些问题,比方说社交距离或者社交方式,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其次,原来那些生活方式里面是不是有一些盲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疫情提示我们需要改进过去一些做得不理想的地方,也同时打开了另外一扇门——环境设计是不是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
  《设计》:在全球化和当代化语境中,行业的发展有哪些方向?
  沈康:在全球化的语境当中,环境设计意味着创造一个生活的地方,这个生活的地方必须有记忆、有痕迹,这个状态与全球化的方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反的。所以怎样从传统文化、从生活扎根的地方找到连续性,找到属于自己的、有自信的空间品质是环境设计的重要命题;比如我们的园林,那是我们祖先曾经生活的状态,并形成看独特的生活美学,今天我们能不能将其延续到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去?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快速变化,如何衔接我们古老的文明和相关的生活方式,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也极具挑战的话题。
  《设计》:请您分享一个目前关注的行业话题或正在从事的项目。
  沈康:我现在做的工作就内容而言逐渐在上移。所谓上移就是从原来做具体的建筑、景观设计,转向做一些战略层面的设计,包括从资源整合、城市竞争力角度出发的、国土空间层面的规划,比方说在一个城市的尺度,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来自哪些方面?我们原来认为竞争力仅仅是其生产力的表现,也就是各种生产指标,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城市应该具有的竞争力既包括软实力、品牌形象,也包括各种生产资料在城市空间里如何进行更有效、更合理的配置等方面的考量,而这部分工作其实刚刚开始。原来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专业也遇到了新的挑战,规划设計不能仅仅是功能性的,更应是一种战略性的设计,是跨越了生产也跨越了文化的统筹,对我们的空间环境进行更全面的组织和安排,我更愿意把现在所做的设计工作称之为城市策略。具体来说,一个社区、城市中心城区的活力与生命,其实来自对原来的空间资源进行相关的重新配置,将其原有的文化资源、商业资源、生产资源进行更巧妙合理的配置,我们认为这是未来城市更新的方向。
  《设计》:您如何评价当前高校的用人制度?
  沈康:当前高校的用人制度已经非常灵活了,在一些指标性要求上也有了分类指导;但在另一方面,高校之间互相进行指标攀比仍是非常现实的情况。其中当然会有一些问题,博士学位更多的是与研究能力联系在一起,对设计学、美术学等创作、实践型的专业来说,博士学位指向的研究能力和创作能力未必有着直接的联系。
  但是,目前也没有特别好的应对办法,事实上各个学校都在灵活把握尺度,既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同时又能遵循相应的要求;把标准降低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另一方面,我也不认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就能画等号,成长为一个好的老师和成长为一个好的设计师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好的老师知道怎么去训练学生,就好比一个好的教练和一个好的运动员是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好的运动员他有着成为好教练的可能,但很多好的教练当年恰恰并不一定是很好的运动员。一个好的老师知道怎么发现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如何因材施教,培养真正的设计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更新既有的造物生产模式,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冲击下的工业4 0时代。研究分析了《鬼谷子》的主要思想,分列为“修心”、“谋技”两个部分,以分别适配的方式,对目前制造业以设计为单核心的“设计一机械生产”的模式进行了革新。实现了新的生产模式对工业4.0的适应性。鬼谷子思想为更新工业4.0背景下的造物生产模式,提供有效的思维逻辑与生产方式的指导,缓和当前制造业的内在冲击并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  关
期刊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研究如何对乡村既有建筑进行更新营造。阅读大量文献,研究前人对乡村既有建筑外观更新方法,选取此项目村落,通过实地考察,了解需求与改造原则,确定改造设计的基本意向。通过归纳总结、结合实际,对乡村建筑进行保留、更新、再设计。总结出乡村既有建筑外观更新的方法。对乡村既有建筑进行外观更新营造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乡土的地域性以及人文特色。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建筑 既有建筑 外观
期刊
设计说明:结合自然中雪山的素材和水彩绘画中雪山的意境,通过透明的材質、印花的设计手法体现雪山,通过刺绣、印花等工艺体现腊梅花的温润典雅。用服饰塑造冰雪覆盖之下,腊梅花的坚定。
期刊
设计说明:结合自然素材和水彩绘画中云的意境,通过透明材质的立体运用,印花、刺绣等工艺,体现出腊梅花困境过后,與自然和谐共生,怒放的状态。
期刊
摘要:获取在网络媒介下的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动态化设计的可能性与方法。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再设计在网络媒介下困境与缺陷:分析在网络媒介下的设计方向与设计要求;以“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动态化设计为例,进行设计实践。得到网络环境下,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动态化的创作形式与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为在网络媒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敦煌元素 网络设计 动态设计 交互设计
期刊
看点  箱式单元  预制和模块化搭建  未来教育学习方式  Crossboundaries最新装置由12个“箱式房打包箱”装配式单元(以下简称“箱式单元”)组成,被认为是未来学校的大胆探索,未来教育必将随着社会关系而变革。  Crossboundaries最新装置由12个“箱式房打包箱”装配式单元(以下简称“箱式单元”)组成,被认为是未来学校的大胆探索,未来教育必将随着社会关系而变革。未来学校是在
期刊
设计说明:结合自然中海的素材和水彩画家海浪的描绘,通过印花、褶皱的設计手法展现海浪,通过立体花的制作、刺绣工艺来塑造腊梅花图案,展现其在大自然中不畏风浪,竞相开放的倔强精神。
期刊
此项目地块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三路138号福田中央商务区。项目位置位于大厦十三层,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本案并未选择一整个楼层作为设计范围而是选择了与项目需求所适配的设计面积。场地内有1 1根承重柱,三面為玻璃幕墙,光照充足。  本案的设计是结合甲方的广告公司类型以及创意工作性质而设定的,以蓝调和曲线为主题,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曲线给人以灵动和没有局限的感觉,有利于思维的发散。  
期刊
李炳训,曾任天津美术学院纪委书记、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1 98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英国利兹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7-2011教育部高校艺术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设计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第一、二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第一、二届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2004-2016中国建
期刊
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昊,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助理,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环境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美术学院原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创始人,建筑环境艺术系原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省级师德标兵、省级教学名师、“德艺双馨”美术工作者、省级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