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书写与英雄形塑——红色题材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记忆实践

来源 :电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ll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题材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形塑了 集体记忆,传播了红色文化.本文认为,该片基于真实革命历史,从时间、空间以及人物三重维度全景式记忆书写中国革命历史,同时从个人本位视角、女性视角和他者视角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建构起当代公众通往革命记忆的桥梁.
其他文献
从注意力原理考察,电视和网络新媒体这两种媒体各自适应不同的接收方式和接收环境,电视媒体对接收者的注意力要求低,适合伴随性收看和家庭共享.本文认为,人们的伴随性收看和家庭共享使电视接收获得增量.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可见,电视媒体凭其接收优势,在信息海量、注意力紧缺的当下仍可大有作为.
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的《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会类\"文化原创节目的新发展.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析《中国地名大会》第一.二季的创新性,认为节目巧妙选取了地名这一饱含中国文化记忆的符号,运用可感化、故事化和游戏化的形式设计,通过构建多个凝聚性结构,解码地名背后的文化记忆,形成共同文化认知.
《红楼梦》的叙事和行文中处处渗透着戏曲传奇的影响,正所谓“传奇之长,化入小说”.从《红楼梦》对古典戏曲的借鉴,以及戏曲如何影响《红楼梦》的叙事和人物塑造的角度,着重阐释《红楼梦》第十一回中出现的三出戏,即《双官诰》《牡丹亭》《长生殿》与小说的互文关系.通过悲喜的对比突出了“复调”的笔法,突出了“情”的表达,呈现出了戏曲传奇对《红楼梦》叙事美学的意义,以及《红楼梦》承续《牡丹亭》《长生殿》等传奇“有情之天下”的理想和人文主义的精神品格.
“互联网+”动漫产业近年成为热点,本文认为,这种模式建立在“互联网+”思维与动漫产业的深度融合基础上.中国动漫产业在内容生产与表现形式、声优产业化、用户参与、ip开发、平台搭建、资本融入领域都呈现出“互联网+”动漫的创新表现,引导着行业发展.
近年来,纪录片凭借题材多元、主题多样、风格多变等特质,在跨文化、跨国界传播中占据独特优势.本文以党的十九大以来总台播出的纪录片为研究样本,分析影像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呈现、国际化传播实施路径及其现实意义.这对探索我国纪录片如何“走出去”,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举行.在演出现场的主舞台上,搭建起巨幅屏幕,为场内观众和全媒体受众带来巨大视觉冲击和艺术的享受.本文从创作理念、视频内容、艺术融合三个维度探索《伟大征程》巨幅屏幕视频的创新与实践,其经验对业内人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近年我国短视频平台产生了一批拥有众多国内粉丝的“洋网红”.其中,郭杰瑞在2020年3月以来被央视新闻多次连线和推荐.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其短视频输出端的“他者”视角和接收端的受众视角进行原因探究,对其跨文化视频内容制作模式、“他者”形象建构以及国内受众从中获得的“满足”进行解读,旨在促进网红群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独特作用,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果,增进各国普通民众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新冠疫情题材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在国内外均引起了高度关注.本研究以该片为案例,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提炼并归纳出“讲好中国故事”所应具备的要素,之后将影片纳入这一分析框架进行比对研读,分析其叙事视角、主题内容表达、互联网思维运用等方面的特征和呈现方式,探讨叙事方法和表达方式在跨文化情境下的有效性.
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节目《时尚科技秀》为例,对新媒体环境下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结合国内外科学传播和科普类视频产品的发展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特点,归纳新媒体时代科普类电视节目需要作出的创新:人格化、短视频化、生活化,进而总结当前电视科普类节目在转型中的困难和不足,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在网络新媒体的语境下,如何让严肃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吸引年轻人,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总台纪录片《书简阅中国》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和探索.本文从历史切入点、节目主题、片子结构、写信人物选择、表现手法五个方面分析了该纪录片在吸引年轻受众方面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其他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制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