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便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语文教学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语言知识,而学生无法独立阅读、写作,则其语文核心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学生也无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和文本的特点进行量体裁衣,设计一系列能够促使学生提高语用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学习课本时,不少教师都关心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的内容,而考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运用能力则能看出其理解程度。教师可以设计理解式课程,根据文本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采用披文入情的方法感悟文本内容,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提高感悟语言、习得语言的能力,在尝试表达看法的同时,学生借助语用表达了对文本的理解。
《孔乙己》一文中有不少动词展现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如“伸開五指将碟子罩住”“用指甲蘸了酒”“便排出九文大钱”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些动词,了解作者如何用动词展现人物的境遇变化、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尝试在实际运用中掌握如何巧妙使用词汇。如有学生提出:“孔乙己的动作‘排’,表示孔乙己虽然在世人看来十分贫困,但是他本人则认为自己当时还处于较为富裕的状态,因此用‘排’表示自己很阔绰,有钱消费。”教师让学生尝试在实践运用中进行造句,更好地感悟“排”所呈现的状态。如有学生尝试造句:“他啪的一声,将一叠钱排在桌上,一挥手道:‘将你们店里最好的菜给我端上来。’”这表示学生不仅理解了该动词的特点,也掌握了其语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和语言习得的规律安排理解式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倾听、诵读、静观、分析、阐述等方法阅读文本,更好地感悟所学的语文课本,对文本的内容、情感、体裁等诸多内容进行感悟。在表达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对文本有全面的体会,这能为学生的语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语文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从文本资料中获得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能够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实现知识内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本仿写,从句式、片段、篇章等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学者周雨明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文本中有一些隐藏着的语言生长点,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这些生长点,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促使其进行能力迁移。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夜间听泉水的声音,写出了鼎湖山泉水的音律感,给人美的享受。为了促使学生迁移,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一系列比喻句进行仿写,尝试进行知识内化。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用哪些事物作为泉水的喻体,这些事物和泉水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尝试模仿这种句型描写事物,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事物的特点。”学生受到启发尝试进行迁移运用,如有学生尝试将触觉和视觉结合起来,用各种不同的布料比喻草地的形貌。如:“近处是一片刚刚长起来的嫩草,远看就好像是一块绒布一般;远处是一片开着五彩野花的草坪,那色彩缤纷的样子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块锦缎;更远处是一片碧油油的长草,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幅细腻的丝绸……”
在迁移式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语用练习,如可以仿照篇章的主题进行仿写,将课文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改写等。学者管建刚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尝试仿写,更好地感受文本的情感、体会作者的人格。
语用能力的提高不仅是模仿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用式课堂,实践学到的语文知识,对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进行外化表达,有创造性地表现内心的意图。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学用式语用课堂正好展现了这一点。
《背影》一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展现了父子深情。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用式方式,促使学生实践学到的内容。在分析中学生发现作者运用简单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如当父亲决定帮“我”买橘子时提出“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表示父亲想要帮“我”买橘子,在最后时刻表示对“我”的关心,又担心会和“我”走散,于是便让“我”留在原地。又如“进去吧,里边没人”表示父亲虽然想再看“我”几眼,但是又担心“我”的东西被人偷走,令“我”蒙受损失,故此不舍地让“我”回去。此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几句对话展现亲情,在实践练习中提高语用能力。
在学用式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学到文本知识,还能实践语用能力,更能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进行示范,而后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运用这些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完全独立自学,而教师则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的语用掌握情况,并根据其问题调整教学方式。
在构筑语用型课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策略,理解式课堂、迁移式课堂、学用式课堂都是不错的选择,除此以外还可以选择发现式课堂、整合式课堂等形式,这些方式都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用能力。
一、理解式,感悟习得
在学习课本时,不少教师都关心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的内容,而考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运用能力则能看出其理解程度。教师可以设计理解式课程,根据文本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采用披文入情的方法感悟文本内容,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提高感悟语言、习得语言的能力,在尝试表达看法的同时,学生借助语用表达了对文本的理解。
《孔乙己》一文中有不少动词展现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如“伸開五指将碟子罩住”“用指甲蘸了酒”“便排出九文大钱”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些动词,了解作者如何用动词展现人物的境遇变化、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尝试在实际运用中掌握如何巧妙使用词汇。如有学生提出:“孔乙己的动作‘排’,表示孔乙己虽然在世人看来十分贫困,但是他本人则认为自己当时还处于较为富裕的状态,因此用‘排’表示自己很阔绰,有钱消费。”教师让学生尝试在实践运用中进行造句,更好地感悟“排”所呈现的状态。如有学生尝试造句:“他啪的一声,将一叠钱排在桌上,一挥手道:‘将你们店里最好的菜给我端上来。’”这表示学生不仅理解了该动词的特点,也掌握了其语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和语言习得的规律安排理解式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倾听、诵读、静观、分析、阐述等方法阅读文本,更好地感悟所学的语文课本,对文本的内容、情感、体裁等诸多内容进行感悟。在表达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对文本有全面的体会,这能为学生的语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迁移式,模仿内化
语文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从文本资料中获得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能够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实现知识内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本仿写,从句式、片段、篇章等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学者周雨明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文本中有一些隐藏着的语言生长点,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这些生长点,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促使其进行能力迁移。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夜间听泉水的声音,写出了鼎湖山泉水的音律感,给人美的享受。为了促使学生迁移,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一系列比喻句进行仿写,尝试进行知识内化。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用哪些事物作为泉水的喻体,这些事物和泉水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尝试模仿这种句型描写事物,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事物的特点。”学生受到启发尝试进行迁移运用,如有学生尝试将触觉和视觉结合起来,用各种不同的布料比喻草地的形貌。如:“近处是一片刚刚长起来的嫩草,远看就好像是一块绒布一般;远处是一片开着五彩野花的草坪,那色彩缤纷的样子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块锦缎;更远处是一片碧油油的长草,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幅细腻的丝绸……”
在迁移式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语用练习,如可以仿照篇章的主题进行仿写,将课文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改写等。学者管建刚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尝试仿写,更好地感受文本的情感、体会作者的人格。
三、学用式,融于实践
语用能力的提高不仅是模仿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用式课堂,实践学到的语文知识,对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进行外化表达,有创造性地表现内心的意图。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学用式语用课堂正好展现了这一点。
《背影》一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展现了父子深情。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用式方式,促使学生实践学到的内容。在分析中学生发现作者运用简单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如当父亲决定帮“我”买橘子时提出“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表示父亲想要帮“我”买橘子,在最后时刻表示对“我”的关心,又担心会和“我”走散,于是便让“我”留在原地。又如“进去吧,里边没人”表示父亲虽然想再看“我”几眼,但是又担心“我”的东西被人偷走,令“我”蒙受损失,故此不舍地让“我”回去。此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几句对话展现亲情,在实践练习中提高语用能力。
在学用式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学到文本知识,还能实践语用能力,更能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进行示范,而后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运用这些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完全独立自学,而教师则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的语用掌握情况,并根据其问题调整教学方式。
在构筑语用型课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策略,理解式课堂、迁移式课堂、学用式课堂都是不错的选择,除此以外还可以选择发现式课堂、整合式课堂等形式,这些方式都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