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1]。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教师以阅读目标为前提、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以课本为主要对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感知、解读文本,自主获取语文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增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阅读方式。探究性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探究中准确、快速和有效地把握文中的相关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收集、筛选、认知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因而对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方式的变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以人教版十一册《少年闰土》教学为例,谈谈探究性阅读教学视角下的课堂建构。
一、 巧预学,高起点
探究性阅读教学下的“巧预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先自主进行探究阅读,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起点。预学不仅是教师教学视角的转换,也是学生探究行动的开始。良好的预学需要教师课前将学习任务设计成“预学单”,对学生进行明确的预学指引。“预学单”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学习任务具体化,让学生明确预学内容;二是所设计的问题或任务,要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三是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能力和习惯。“预学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阅读兴趣,而且能引领学生正确的探究方向。
学生预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以“走近鲁迅,温暖生命”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小学生鲁迅读本》。书中包括百草园的泥墙根、到外婆家看社戏、传说·故事·笑话、家乡的人、眺望童年和鲁迅的故事等六章。预学时,教师提前一周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个单元,每篇文章至少做好两处批注,再推荐一篇或一篇以上自己所喜欢的文章,并写好200字左右的推荐理由。一周预学为他们打开了认识鲁迅先生作品的一扇“门”,学生被他的作品深度熏陶,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预学单中,教师设计了填空和欣赏两部分内容。
针对鲁迅笔下那一个个令他纠结了一辈子的家乡人(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填空的设计重点是认识这些人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和不同人生:针对“阿Q”,“预学单”这样引导学生探究——阿Q最可笑的是( )、最可悲的是( )、最可恨的是( )、最可怜的是( );针对“长妈妈”,“预学单”这样引导学生探究——“长妈妈”是鲁迅家的保姆,“长妈妈”因为( ),鲁迅全家都叫她“长妈妈”,鲁迅小时候很讨厌“长妈妈”,主要是因为( )……这样预学,不但能培养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概括、整合与表达文本的能力。学生完成预学题中填空的过程,就是他们熟悉“家乡人”的过程,“家乡人”就会逐渐走进学生的心里。
欣赏题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想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思考”。这是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外貌所进行的一次木刻似的描写。祥林嫂分明是一个活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称她是“活物”?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处关注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为学生理解他的语言表达和情感倾诉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二、 巧对比,抓核心
教师应以学生独立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将自己所预学的知识用于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横向对比阅读中探究文本(两次“看瓜刺猹”),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纵向对比阅读中探究文本(“闰土”20年前后的语言、外貌变化),使学生在强烈对比中找到探究学习的核心和支点,从而将探究性阅读进行到底。
首先,外貌对比中探究阅读。外貌能反映人物的身份和态度等,能起到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人物性格和特征的塑造起到烘托作用。教师先出示文中的句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身材增加了一倍……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抓住了中年闰土的哪些变化刻画人物形象?你能从外貌变化中读出中年闰土的性格特点吗?有的学生认为闰土的手不再红活圆实,而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有的学生认为闰土的脸变了,不再是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有的学生认为闰土的眼睛变了,不再明亮,而且肿得通红;有的学生认为闰土的身材增加了一倍,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有的学生认为闰土说话变得有气无力;有的学生认为闰土小时候以为地位平等,现在被一层厚厚的壁障隔开,两人变陌生了;有的学生认为闰土穷困潦倒、生不如死、饥寒交迫;有的学生认为闰土被生活的压力逼得像木偶人了……外貌描写的对比,既凸显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又把“木偶人”形象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心间。
其次,是动作对比中探究阅读。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形象因其独特言行而栩栩如生。正如契诃夫所说的,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从他的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充分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学生阅读探究时,教师把目光锁定在闰土两次“看瓜刺猹”的描写上,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并感悟鲁迅先生写作的独具匠心。学生对文中闰土两次“看瓜刺猹”进行对比阅读探究,并把两次“看瓜刺猹”的异同点作为探究核心,围绕核心问题默读、圈点、批注、品词品句、动情诵读,感悟着闰土的鲜明形象以及鲁迅先生对农村生活的无尽向往与思念。闰土刺猹的动作描写把少年闰土的聪明伶俐刻画得栩栩如生。学生在动作对比阅读探究中不仅能在眼前活现出一个勇敢、能干的闰土形象,而且能进一步感悟此时的闰土与“木偶人”形象的巨大落差。 第三,语言对比中探究阅读。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的语言描写能展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感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学生通过对闰土个性化语言的对比阅读探究,对闰土的形象加深了认识。教师先出示相关语句:第一组是课文中含省略号的句子:1.须大雪下了才好……2.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3.有胡叉呢,走到了……4.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第二组是二十年后见面时的句子:他站住了……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学生阅读探究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时,有的学生认为闰土语言亲切;有的学生认为闰土见多识广;有的学生认为闰土与鲁迅先生无话不谈、无拘无束;有的学生认为他俩相处融洽、亲密无间;有的学生认为闰土把自己的朋友当作老爷,说明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变陌生了……学生通过对闰土前后性格化的语言对比,深刻认识了闰土那鲜明的人物个性。
学生的探究阅读没有繁琐的内容分析,有的只是文本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学生在欣赏和品味作品语言的过程中构建多元的思维空间,个性化阅读的种子便扎根于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了。
三、 巧迁移,写片断
学生探究阅读时,不仅要弄清作品“写什么”,还要厘清它“怎样写”和“为什么写”。鲁迅先生用真实、活泼、大胆来表现童年情感和童年生活,这种真实和大胆,反映了孩子心底最真实的感受和最强烈的渴望。这种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少,因此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主动体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中“活学活用”。这就要引导学生尝试将阅读探究中所发现的抓典型写特色的方法迁移运用,做到体验与表达同步推进,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学生探究阅读课文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外貌、语言等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一位你最熟悉的人的性格特点。学生小庄这样写:他,长着一颗圆圆的脑袋,头发像小草一样,从头皮中钻出来。戴着一副眼镜,特别爱照相。只要有照相机,他就会立刻从人群里钻出来,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动作,好像明星似的,特别爱耍酷。班级里的每张照片中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大家称他为“镜头王”……小陈的练笔是这样写的:乍一看,她长得不高,稍瘦;细看,她有一头黑发,头上总是戴着一个发箍,显得十分有精神;再端详,她有一双黑宝石似的眼睛,那眼神很有威慑力,无论谁跟她对视,总是会先败下阵来。平日里,她总是穿着一身运动服,从一年级到现在从来没有见过她穿裙子。再说说她的声音,只要一出口就清脆有力、响亮无比。她的一声“安静”就能让吵吵嚷嚷的班级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你们猜猜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的表达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成长,享受着静听花开的喜悦。学生的探究阅读是写作探究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探究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
总之,把握文本,提炼核心和迁移运用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关键。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三方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深入文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全员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通过探究性阅读,学生不仅能加深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能全面提升自己的表达和运用能力,还能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 巧预学,高起点
探究性阅读教学下的“巧预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先自主进行探究阅读,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起点。预学不仅是教师教学视角的转换,也是学生探究行动的开始。良好的预学需要教师课前将学习任务设计成“预学单”,对学生进行明确的预学指引。“预学单”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学习任务具体化,让学生明确预学内容;二是所设计的问题或任务,要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三是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能力和习惯。“预学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阅读兴趣,而且能引领学生正确的探究方向。
学生预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以“走近鲁迅,温暖生命”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小学生鲁迅读本》。书中包括百草园的泥墙根、到外婆家看社戏、传说·故事·笑话、家乡的人、眺望童年和鲁迅的故事等六章。预学时,教师提前一周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个单元,每篇文章至少做好两处批注,再推荐一篇或一篇以上自己所喜欢的文章,并写好200字左右的推荐理由。一周预学为他们打开了认识鲁迅先生作品的一扇“门”,学生被他的作品深度熏陶,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预学单中,教师设计了填空和欣赏两部分内容。
针对鲁迅笔下那一个个令他纠结了一辈子的家乡人(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填空的设计重点是认识这些人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和不同人生:针对“阿Q”,“预学单”这样引导学生探究——阿Q最可笑的是( )、最可悲的是( )、最可恨的是( )、最可怜的是( );针对“长妈妈”,“预学单”这样引导学生探究——“长妈妈”是鲁迅家的保姆,“长妈妈”因为( ),鲁迅全家都叫她“长妈妈”,鲁迅小时候很讨厌“长妈妈”,主要是因为( )……这样预学,不但能培养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概括、整合与表达文本的能力。学生完成预学题中填空的过程,就是他们熟悉“家乡人”的过程,“家乡人”就会逐渐走进学生的心里。
欣赏题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想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思考”。这是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外貌所进行的一次木刻似的描写。祥林嫂分明是一个活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称她是“活物”?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处关注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为学生理解他的语言表达和情感倾诉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二、 巧对比,抓核心
教师应以学生独立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将自己所预学的知识用于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横向对比阅读中探究文本(两次“看瓜刺猹”),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纵向对比阅读中探究文本(“闰土”20年前后的语言、外貌变化),使学生在强烈对比中找到探究学习的核心和支点,从而将探究性阅读进行到底。
首先,外貌对比中探究阅读。外貌能反映人物的身份和态度等,能起到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人物性格和特征的塑造起到烘托作用。教师先出示文中的句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身材增加了一倍……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抓住了中年闰土的哪些变化刻画人物形象?你能从外貌变化中读出中年闰土的性格特点吗?有的学生认为闰土的手不再红活圆实,而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有的学生认为闰土的脸变了,不再是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有的学生认为闰土的眼睛变了,不再明亮,而且肿得通红;有的学生认为闰土的身材增加了一倍,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有的学生认为闰土说话变得有气无力;有的学生认为闰土小时候以为地位平等,现在被一层厚厚的壁障隔开,两人变陌生了;有的学生认为闰土穷困潦倒、生不如死、饥寒交迫;有的学生认为闰土被生活的压力逼得像木偶人了……外貌描写的对比,既凸显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又把“木偶人”形象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心间。
其次,是动作对比中探究阅读。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形象因其独特言行而栩栩如生。正如契诃夫所说的,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从他的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充分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学生阅读探究时,教师把目光锁定在闰土两次“看瓜刺猹”的描写上,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并感悟鲁迅先生写作的独具匠心。学生对文中闰土两次“看瓜刺猹”进行对比阅读探究,并把两次“看瓜刺猹”的异同点作为探究核心,围绕核心问题默读、圈点、批注、品词品句、动情诵读,感悟着闰土的鲜明形象以及鲁迅先生对农村生活的无尽向往与思念。闰土刺猹的动作描写把少年闰土的聪明伶俐刻画得栩栩如生。学生在动作对比阅读探究中不仅能在眼前活现出一个勇敢、能干的闰土形象,而且能进一步感悟此时的闰土与“木偶人”形象的巨大落差。 第三,语言对比中探究阅读。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的语言描写能展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感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学生通过对闰土个性化语言的对比阅读探究,对闰土的形象加深了认识。教师先出示相关语句:第一组是课文中含省略号的句子:1.须大雪下了才好……2.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3.有胡叉呢,走到了……4.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第二组是二十年后见面时的句子:他站住了……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学生阅读探究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时,有的学生认为闰土语言亲切;有的学生认为闰土见多识广;有的学生认为闰土与鲁迅先生无话不谈、无拘无束;有的学生认为他俩相处融洽、亲密无间;有的学生认为闰土把自己的朋友当作老爷,说明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变陌生了……学生通过对闰土前后性格化的语言对比,深刻认识了闰土那鲜明的人物个性。
学生的探究阅读没有繁琐的内容分析,有的只是文本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学生在欣赏和品味作品语言的过程中构建多元的思维空间,个性化阅读的种子便扎根于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了。
三、 巧迁移,写片断
学生探究阅读时,不仅要弄清作品“写什么”,还要厘清它“怎样写”和“为什么写”。鲁迅先生用真实、活泼、大胆来表现童年情感和童年生活,这种真实和大胆,反映了孩子心底最真实的感受和最强烈的渴望。这种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少,因此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主动体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中“活学活用”。这就要引导学生尝试将阅读探究中所发现的抓典型写特色的方法迁移运用,做到体验与表达同步推进,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学生探究阅读课文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外貌、语言等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一位你最熟悉的人的性格特点。学生小庄这样写:他,长着一颗圆圆的脑袋,头发像小草一样,从头皮中钻出来。戴着一副眼镜,特别爱照相。只要有照相机,他就会立刻从人群里钻出来,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动作,好像明星似的,特别爱耍酷。班级里的每张照片中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大家称他为“镜头王”……小陈的练笔是这样写的:乍一看,她长得不高,稍瘦;细看,她有一头黑发,头上总是戴着一个发箍,显得十分有精神;再端详,她有一双黑宝石似的眼睛,那眼神很有威慑力,无论谁跟她对视,总是会先败下阵来。平日里,她总是穿着一身运动服,从一年级到现在从来没有见过她穿裙子。再说说她的声音,只要一出口就清脆有力、响亮无比。她的一声“安静”就能让吵吵嚷嚷的班级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你们猜猜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的表达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成长,享受着静听花开的喜悦。学生的探究阅读是写作探究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探究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
总之,把握文本,提炼核心和迁移运用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关键。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三方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深入文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全员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通过探究性阅读,学生不仅能加深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能全面提升自己的表达和运用能力,还能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