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产业提升路径探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yey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新疆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困境分析,探讨提升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新疆文化产业 发展困境 提升路径
  
  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性产业层面。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这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新疆的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13个主体民族和37个民族成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蒙古、俄罗斯等8个国家相邻。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使新疆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和汇聚地,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各民族能歌善舞,是全国著名的歌舞之乡;文物遗存众多,是全国文物大省;奇特的地貌、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等,构成了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
  2、国家对新疆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大。国务院有关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指出,新疆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这一新的定位,将新疆放在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上,区别于以往的能源基地、向西开放和中国西北的战略屏障的定位。2010年7月作为全方位对口支援新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援疆”工程正式启动。其中包括由文化部牵头的“春雨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建设工程”三大工程,以及新疆文艺译制中心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疆14个地州和98个县基本建成标准剧场,实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室。
  二、新疆文化產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1、政策体系不健全,投入不足。目前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自1998年以来,新疆文化事业预算支出每年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只有0.51%,与自治区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极不相适应。各级各类文化单位的业务经费开支也极为紧张。
  文化市场宏观管理政出多门,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行政指导和管理比较薄弱,存在部门行业垄断和地方封锁现象。文化经济底子薄、民营资本投融资渠道不畅。
  2、文化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2005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新疆GDP的比重为0.402%。2008年为0.337%。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2.43%。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远低于全国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探索的初级阶段。
  自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新疆相关文化管理部门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重塑市场主体。但由于新疆文化建设长期以事业方式运行,目前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数目偏少,文化产业组织形式普遍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大多缺乏活力。加之文化市场条块分割,流通渠道不畅,文化资源难以形成合力,导致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迟缓。
  3、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文化产品附加值低。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单位达36.6万个,从业人员232万人;而新疆文化产业机构11777个,从业人员34001人。文化产业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分别占全国的3.5%和2.7%。新疆文化产业人才缺口大,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尤其缺乏国际化、开拓型的高级人才。
  在文化产品的开发领域,一方面新疆传统的文化产业比重较大,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许多文化资源还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没有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对能够融合新疆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品研发不够,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对已成熟的文化产品的营销策划力度不够,开拓市场空间的后劲不足。
  三、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提升路径
  1、明确政府职责,构建文化市场格局。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积极引导的作用。政府应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市场主体;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改善文化产业创新机制;加大对文化贸易的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改善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质量和水平,积极创造有利于社会投资文化经济、创造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和条件。通过改革财政投入方式,建立起补贴、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奖励、股权投资等激励机制,吸引、带动和扩大社会投资,形成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扩大文化投资,启动文化消费。
  2、组建新疆文化产业集团,提高企业竞争力。新疆的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只有进行资源整合,才能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新疆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应向纵深推进,通过股份制改造、跨地区兼并重组、筹备上市等,加速向现代企业转型,组建集团,实施文化领域战略投资。其中关键举措就是要打破按地区、按行业、按部门分配资源的方式,使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甚至让优势资源通过产业化运作变为资本。
  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集团可立足主板市场,投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并推动跨地区的行业并购,力争培育发展若干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立足创业板市场,投资培育新兴文化企业,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参与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项目投资等,增强新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一个综合实力雄厚的现代文化产业集团。
  市场化不是一个单一层次的概念,而是一个属于多层次含义的范畴,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形式,对于平面媒体自身而言,既是前面改革的成果,又是今后改革的对象。国内党报的经营权完全控制在报社层面,市场经营活动通过经营部门参与,子报从属在母报下面,甚至在经营部门下面,子报的法人地位缺失。报业集团将经营权上升到了一个新构建的机制,母报、子报、期刊及其它经营部门通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控制在集团下面,报业集团去事业性,强化了企业属性。过去调动的是媒体内部的动力,现在要调动的是媒体结构之间形成的动力。因此,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
  3、引进或培养人才,打造地方文化产品品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正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提出了“文化产业新业态。即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糅合传统的文化因子,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加入文化内容和科技成分的一种新的生产与盈利模式。”①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行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需要创新的思路、创意的理念以及对高科技的运用,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文化产业人才一方面可以利用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可立足本土,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积蓄人力资源,以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唐金培,《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换路径》,http://www.lunwennet.com/thesis/2010/22230.html
  (作者: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苏格拉底以人的自我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由此开启了人生哲学之路,为哲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摘要】史量才一生致力新闻事业。本文主要研究他接办《申报》期间的办报理念以及办报精神。本文侧重关注《申报》时评风格的转变,探讨由早期被众多学者称为“太上感应篇”的保守风格到后期传播真理、支持抗战的激进风格背后的主客观因素。  【关键词】史量才 独立精神 《申报》 时评风格    在史量才接办《申报》的20多年里,《申报》在他的经营管理之下,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这不仅得益于他的经营之道,更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切实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和严格要求人。为此,必须努
【摘要】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大众传播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信息需求推出了移动媒体这类犹如“快餐”式的传播形式。移动播客就是其中之一。移动播客基于电信运营商的庞大客户群,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关键词】新媒体 移动播客 产业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工具已经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移动工具的最主要的代表之一手机,已不仅仅被作为简单的通讯工具,它同时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
【摘要】独家新闻历来是新闻媒体增加社会影响力的利器,同时也是衡量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抓到独家新闻,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面对的巨大挑战。本文从如何选取角度、如何跟踪递进、如何寻找第二落点以及发现独特视角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索发现独家新闻的途径。  【关键词】独家新闻 选取角度 跟踪递进 第二落点 独特视角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独家新闻非常难得。而播发独家新闻的数
目的:分析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以利加强气管切开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方法:对近2年内收治的96例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9月和10月两个月共出院1364份病历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
探究政治观与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对我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并以其来指导我们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应由概念入手,从政治观与世界观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方面,探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现,正视问题存在并积极求索化解之道势在必行。针对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农民工建立以社会救济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