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子的启示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9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是孔子的学生,伯鱼(字鲤)是孔子的儿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说:父亲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答:没有。不过有一天父亲一个人站着,看见我从庭前小跑而过,就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就告诉我说:“不学《诗》,就不能很好地跟别人交流。”于是我就回去学《诗》了。还有一天,父亲还是一个人站着,我又从庭前跑过,他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又对我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我只听到父亲说这几句话。陈亢回家后非常高兴,他说:“我只问伯鱼一个问题,却有三方面的收获:听到了学《诗》的重要,听到了学《礼》的重要,还听到了君子(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并没有特别亲近自己的儿子。”
  从《论语》这样一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教育要无私。“君子远其子”——教师对待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公平,这是教育无私的表现之一;学《诗》的目的是“有以言”,学《礼》的目的是“有所立”,换言之,读书的目的不是为受教育者谋私,而是让受教育者在社会上“有以言”,“有所立”。公平与无私,可以说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每个受教育者不断完善自己,臻于完美,服务社会,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孔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但是,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这1300多年间实施的科举制度,却让教育渐渐背离了它的本质,成了统治者选拔人才、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成了受教育者个人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有人曾经发问:为什么民国时期出现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我想主要的原因不外乎刚刚推翻了封建统治,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境外文化的输入,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开放,由此而促使教育回归到了它的本质。民国时期的教育,就其主流而言,本质上是无私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语)并不是唱高调,而实实在在是那个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心声。毛泽东中学时代的作文,聂绀弩的开笔,以及那个时代的校训、校歌,无不证实了这一点。“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都可以从教育的本质上去找答案。
  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教育开始走向正轨,教育的主流基本上是无私的。尽管“文革”之前也有高考,但那时的教育,特别重视理想;即使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初,教育的主流还是无私的,尽管那时也有很多人把高考当作改变个人命运的战场。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继之而来的是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教育又成了个人谋私的工具。而今,教育领域中的分数竞争已经发展到团体与团体、个人与个人之间赤祼祼的利益之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教育就其本质与理想而言,正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如今的教育却成了这“天下”中的一部分,甚至比任何别的地方都“熙熙攘攘”。这就难怪有人惊呼: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育人”,而是“杀人”了!
  教育背景是这样,教师个人也多这样。首先是不惜一切代价教好自己的子女,尽一切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在分数上“压倒”别人,考入名校,然后出国,或者当公务员。这样,就有了骄人的资本。这样的教师最有成就感,最受人崇拜。但如果自己的孩子读书成绩不那么好,在人前就觉得抬不起头来。其次是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生,拼命压作业,争时间,“无所不用其极”,然后夺得奖金,晋升职称,评上“优秀”,成为“名师”,提拔为干部。这样的教师在社会上更会大红大紫。而如果学生考试的分数不高,即使不下岗,也要受到全社会的歧视,连同行都瞧不起。
  为了分数,为了“钱途”,有钱的家长大把大把花钱买“家教”。在这种攻势之下,有一些教师就一心“向钱看”,昧着良心搞“家教”。于是“家教”市场红红火火,“教育”几乎成了“钱育”,连义务教育也成了家长用钱买的教育、为了钱的教育。而在学校内部实行“绩效工资”向干部倾斜以后,干部职位又成了教师竞争的目标。如今的教育,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越来越暴露出“利益博弈”乱象。
  第二,要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的目的。要让他们知道,现在所学的东西,将来在社会上是有用的。孔子告诉儿子:读《诗》是必要的,读《礼》是必要的,因为有用,所以必要。我们告诉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高考。高考是一座独木桥,要不被人挤下水去,就得拼命用功。至于所读的书具体有什么用,他们多数是不知道的。譬如英语,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学生英语考了六级八级,真正用到的人有多少呢?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大多数学校不设外语,但到大学以后,学生知道了外语有用,就会用功去学。那些人学外语的时间不多,也许从未经历过外语考试,但他们的外语阅读能力都很强,现在很多外语通过八级考试的人也比不上他们。再如语文,在社会上真正用得到且别人看得见的语文能力是说与写,这与现在的考试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学生为什么学语文?为了考试呗。什么都为了考试而学习,有多少动力?如果让学生知道语文是有用的,让他们真正学一点有用的东西,会像现在这样厌学吗?
  古人读书,几乎没有考试。民国时期,考试是有的,但不像现在这样频繁。考试次数多了,考试的作用强化了,分数成了目的,不知不觉之间就遮蔽了读书本初切用的功能。就拿中学里的社会、政治两科说吧,如果就学一点,不考试,学生不会学得这么累,而且也会有兴趣,甚至可以看好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现在为了考试,学生学得很苦,考过的东西却可能一无所用。
  作为基础教育,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学得多一点,阅读面广一点。然而学得多一点不等于应该考得多一点,相反,只有考得少一点才能学得多一点。美国十来岁的小学生会到图书馆找很多的书写几十页一篇的论文,中国的大学生写论文却十有八九要找别人帮忙。从很多人的回忆中我们知道,民国时期的读书环境是相当宽松的,学生有很多时间可以自由地读书。即使在建国以后一直到“文革”,每学期两考已成规矩,学生在学校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有比较广阔的空间可以自由活动。那时候,《十万个为什么》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读物,做实验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初中的学生,都会自己动手去买二极管、三极管等组装收音机。生物实验、化学实验都有许多学生迷恋。这些知识,虽然不都是日常生活要用,但是实现理想要用。把读书的日常实用意义与实现理想意义向学生讲清楚了,学生学习就有了动力。至于考试成绩如何,实在没有必要计较。——其实孔子对孩子的教育中就包含着理想教育——“不学《诗》,无以言”,如果想做一个能言会道的“士”为社会服务,就必须学《诗》学《礼》;反之,如果只想做一个“老农”或者“老圃”,学不学《诗》《礼》又有多大差别呢?
  第三,教学要让学生“自得之”。孔子要孩子学《诗》、学《礼》,一字一句教了吗?没有。孩子有了一定的读书能力,就让他自己去读。读不懂,也该让他主动去问。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孔子的孩子学得怎么样?大概没有学好。孩子没学好,孔子有责任吗?没有。孩子有责任吗?也没有。因为每一门学问、每一本书都没有必要人人去学,更没有必要人人学好。任何学科,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了,一群学生中总会有几个特别喜欢,那几个,就是天才。一个孩子学到过好多课程,总会找到他比较喜欢的一门或者几门。喜欢了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去学了就容易出成果。孔子的孩子不是读书的天才,孔子也没有把他当作人才进行特殊培养。——这就是自然教育。教育也要尊重自然。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分,他们的天分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比如有的孩子具有音乐细胞,学唱歌一听就会,学表演一看就会,学乐器入门也快。而缺乏音乐细胞的人,无论教师多么努力,最多只能培养成为职业歌手或者乐师,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其他学科也是这样。
  中国学生参加奥数竞赛举世第一,却没有杰出的数学家。为什么?几乎所有奥数竞赛题目的解题思路以及方式方法,都是教师反复在训练中传授的,学生极少“自得之”。而国外却没有一位教师会像中国这样热衷于“辅导”,也没有一位家长像中国这样舍得“投入”。国外参加奥数竞赛的人,多是真正的数学爱好者,数学方面的天才。那些学生“自得之”者甚多,自学能力特强,因而发展也更有后劲。
  读《朱子语录》,有个故事印象很深:一位弟子来到朱熹门下,朱熹让这位弟子与其他弟子一起生活,并告诉这位弟子有闲时看看他的书,有兴致就留下切磋琢磨,不投缘可以早点走人。读书也是有“缘分”的。读书的缘分包括所读的书与所遇的老师。这一本书很多人不喜欢,但总不会没有一个人喜欢,喜欢的那个人就是“知音”。一个教师很难让所有的学生喜欢,但喜欢的那一个或者几个,也是“知音”。“知音”可遇而不可求。这里的不同,主要是思想不同,才分不同,社会阅历与经验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才分不同也很难相互授受。古人讲教育特别强调“才分”,他们只要求教育能够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随其才分,各有所得”,从来不勉强弟子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不会用考试来甄别学生,用分数来区别优劣。按考试分数排名的教育既不科学,也不人道,完全违背了教育宗旨与教育规律。
  《朱子语录》中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朱子看到两个老兵在那里拔草,一个拔得很快,一个拔得很慢,就问弟子这两个人谁拔得好。弟子当然说快的那个好。朱子就叫他们走近了看。原来拔得快的那个人拔得很潦草,拔得慢的那个人拔得很干净。朱子以此启发弟子,读书要细致,要像拔草拔得慢的那个人那样。这也是启发式教学。不过人与人的性情不同,读书也是这样,有的人是无论如何也细心不了的。对于成不了学问家的人,“好读书不求甚解”又有何妨?
  但是我们当今的教育,总是强调教师的教,强调课堂教学效率——教得准,教得细,从而使学生答题快,考分高,从来不提让学生“自得之”。高分低能就是这么来的。我曾经仿过一联:“一将功成万骨枯,千师名就众生愚。”试问当今的名师中有多少是强调学生“自得之”的?
  “自得之”之所得,不仅有知识与学问,还有方法与途径,意志与毅力。换言之,就是综合素质。孔子让孩子学《诗》、学《礼》,大概他孩子“自得”不多,所以成不了贤人。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之中,大概也只有七十二贤才是“自得”最多的人。历史上很多低学历高水平的名人,在读书的过程中都“自得”甚多。因为“自得”越多,自学能力越强,创造力越旺盛。一个在学习中没有多少“自得”的人,即使分数考得再高,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第四,教育要抓住时机,循序渐进。孔子看到“鲤趋而过庭”,发现这孩子好像没事干了,于是引导他学《诗》。当再次看到“鲤趋而过庭”时,孔子发现这孩子又有闲了,而且年纪也渐渐大了,于是引导他学《礼》。教育不单要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引导学生“用闲”。从某种意义上说,“用闲”教育比“任务”教育更重要,更有效。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闲时去看一些课外书,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效果实在比让他们做一堆堆试卷好得多。
  古代教育,特别重视序。孔子让孩子先学《诗》,后学《礼》,就是一种序。《诗》比《礼》有趣,《诗》须记,《礼》重行。教学内容是一种序,学生的接受能力又是一种序。最佳的教育就是在最佳的时期学习最适合的内容。谁都知道,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智力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平衡的,因此,教育应该特别强调个性化。古代的私塾教育一直遵循这一教育规律,只是到了以班级为组织的现代教育,才背离了这一规律——尽管从教材上看好像还在遵循这一规律。
  孔子的教育是“立人”的教育。他不搞考试,也不发毕业证书,学生去留随意,发展自由。在他那里,没有差生,连因昼寝而被斥之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也不是差生——宰予后来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比比孔子,今天热衷于应试教育的我们,岂不惭愧!听说哈佛大学强调学校要赋予学生三个“法宝”——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自主行为,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学生只有变成学习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潜力才会被充分激活,教师的教学才能最终提高效率。其实这三大“法宝”在孔夫子那里就有了,何必“进口”?——也许这种自然的教育出现比孔子还早,孔子也不过是“继承”罢了。
  孔子教子,是自然的方法。孔子教弟子,也是自然的方法。我国古代的教育,主流一直是这种自然的方法。教育者应该是乐天派——给孩子以最自由的教育,不愁他们不成才。自然的教育是天才的教育,成不了天才的人都可以成为人才。而目前中国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反自然的教育,不但扼杀了天才,同时也毁灭了大量的人才。教育是“公器”,不管是哪家的孩子,只要教育好了,整个社会就好。整个社会好了,教师的后代也能过上好日子。因为教师这份职业也是“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今天你教他家的孩子,明天他家的孩子教你的孙子。明白了这一点,教育者干吗要以教育谋私呢?
  教育,在今天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然而如果能够返璞归真,也许谁都要说“叫我怎能不爱你”了。◆(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六石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学困生”是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久以来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学困生”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如何转化“学困生”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整个学习的过
宋徽宗赵估,善属文,工书画,也是一位亡国之君;其无能治国终幽禁异域,客死他乡。北宋末年,风雨飘摇。赵估所处,社会心态异于前代:较之魏晋,少了些狂放与疏简的哲学性格;较之盛唐,少了些开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体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体育兴趣的概念出发,针对导致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弱化的原因,通过分析中职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必要性和影响提高学习体育兴趣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提升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对我国中职体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一、引言  在中职教育体系中,体
利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针尖,对组装在单晶硅上的有序长链硅烷(OTS)单分子膜进行微区电化学氧化,非破坏地改变其表面甲基为羧基,形成线宽、间距在纳米量级且可控的梳状结构模板
文学与影视剧有着密不可分的依附关系,文学不但是影视剧的根本来源,还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元素。影视剧的发展也影响着文学的传播。就《红楼梦》而言,影视剧改编已经成
利用对向靶磁控溅射方法在Φ60 mm Si(100)衬底上得到了择优取向生长的La0.8Sr0.2MnO3(110)薄膜.当沉积温度为500℃时,在40 nm缓冲层SrMnO3上,La0.8Sr0.2MnO3薄膜沿(110)取向
本刊讯近日,我市召开第三届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市委书记马波出席大会并讲话,希望新一届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各位委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期刊
研究了当01时的赋准范二重序列空间的对偶空间,证明了在01,(1)/(q)+(1)/(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