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课外辅导呈现蔓延之势。逐渐由一线城市扩展至二三线城市,由城市地区延伸至乡村等不发达地区。此外,在课外辅导蓬勃发展的同时,对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也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课外辅导作为主流学校教育的补充及延伸,是否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对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有什么影响,则正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课外辅导;课堂学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68-02
一、课外辅导的一般概念
作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这个课题,首先要明确课外辅导的概念。但是,关于课外辅导的概念界定,目前国内对其还没有最权威的解释,只有部分精英学者对此进行了定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将课外辅导定义为括课下作业指导、疑难问题解答、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预习指导等在内的一种教育模式,可将其视为课堂教学辅助形式和优化教学全过程的环节之一。他认为,课外辅导能够很大程度上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则认为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课外辅导是学科教师对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入辅导过程。给学生解答难题、给差生或缺课的学生额外补习、对成绩好的学生做再次提高指导等等,均可被被视为课外辅导。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根据课外辅导的具体形式及功能定义其概念,概括来说,课外辅导在广义上可被界定为两种,即校内课外辅导和校外课外辅导两种为学校组织的或在校内组织的课堂外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这一形式也包括在学校之外的家庭成员或其他教学辅导机构组织所进行的课外辅导。许多家长盲目跟风,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课余之外的闲暇时间被各种形式的课外辅导占据,学业成绩却没有提高,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课外辅导盛行的驱动因素
教育改革的开展却未能对课外辅导起到一定遏制,这是由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等多方因素造成的。
(一)社会的因素
社会用人单位日益增高的学历要求是课外盛行的最主要的驱动力。随着大学的扩招,拥有本科学历甚至硕士学历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会更高,这就激化了人才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日益增高。而在我国提高学历的唯一方法便是应试教育,即要以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唯一参考标准,两者相加迫使家长们不得不给子女的学习上不断增加学习量,通过课外辅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来获得更高的学位,并以此获得更好的岗位和薪水。
(二)学校因素
由于目前各个中小学最核心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升学率,较高的升学率能够给学校带来一个良性的循环,即高升学率提高了学校名誉,使学校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源,同时获得更多的政府或社会团体在资金上的支持,而财源的充沛,使得学校能够通过福利优势招到素质更好的老师,进而在充沛优质生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升学率。相反,低升学率的学校往往会陷入与之相反的恶性循环中。这种趋势就迫使学校不得不把升学率作为所有工作最核心的参考标准,即使国家三令五申不许学校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进行补课,但各个学校面对这样的外在压力,不得不利用各种漏洞给学生强制性补课。
(三)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有上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每个人必须读书学习,甚至必须取得良好的成绩已经深入到人们心中。大部分家长都将学习成绩视为子女未来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家长为了生活普遍比较忙碌,课外辅导不失为很好的选择,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主要是教育的产物。[4]课外辅导有利于学生文化资本的提高。
三、课外辅导对课堂学习的影响
一般来说,参加课外辅导班学习的学生可被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课堂教育无法满足他们需求;第二类学生学习能力差,只有通过课外辅导来提升成绩,第三类学生则是迫于家长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不得不被迫接受课外辅导的。
对于第一,二类学生来说,课外辅导则体现了其必要性及有效性,满足其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全面发展的愿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未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来充分对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构建有效学习机制,课外辅导也未尝会真正发挥其作用。
对于第三类也是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外辅导则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似乎如今的潮流便是课上开小差,课外辅导班学习,使课外辅导和课堂学习本末倒置。综合上述分析的辅导班火热开展的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因素,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和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笔者认为面对这类学生,课外辅导只是在压榨他们的精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过是学业成绩基本没有什么起色,却造成学生娱乐的时间几乎没有,这未尝不是一种加负。
第一,应试教育是导致有偿中小学课外辅导服务盛行的根本原因,因而要对这一盛行的状况得到改善,从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进行改善,就必须要对现有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将素质教育模式贯彻到底。可向西方教育借鉴,来对中小学教育考评制度进行改革,采用综合积分考评制来对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进行考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而非一味苛求学生在成绩上取得高分。只有这样才能让各种中小学课外辅导的盛行有所收敛。
第二,要对目前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教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协调,必须始终坚持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重视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管理的强化。作为现代教学最有效和基本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所具备的计划性、统一性等优点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其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有机系统,各教学环节之间要紧密联系。而相应的,课外辅导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对教学而言,应建立在系统的课堂教学基础上,不可过分强调课外辅导的作用,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左右。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对课外辅导的相关规定,在确保正常教学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对一些学校有组织的或教师个人私下开展的不恰当的课外辅导行为应该及时予以制止,同时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惩处,以儆效尤。 第三,应该严重偏科的中小学课外辅导现状。由于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导致主要的考试科目热,而那些不参与的考试的科目却被冷落。这种结果就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狭窄化,而过分对考试成绩的膜拜,导致了课外辅导时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提高成绩的应试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因而应督促课外辅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根本,与课堂教学交相呼应,使得学生克服被动学习状态,学会主动提问与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单靠题海战术培养出的学生,只会造成其学习能力较差,且其身心健康肯定会被大量重复的刻板学习而影响,进而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四,家长要对课外辅导的作用确立正确的观念,不可过分依赖。一是作为家长,要将孩子的课堂学习作为主要内容,多与老师之间建立交流联系,进而全面了解孩子学习状况,对孩子是否需要进行课外辅导进行最为理性的判断。在此过程中家长首先就要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发挥长处,使其克服厌学心理。二是家长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使其参加与孩子实际相适应的课外辅导课程,避免负迁移。三是家长应该提前充分调查待选课外辅导机构,综合考量机构的情况。在选择大学生家教时,应关注授课人的能力、经验和责任心,以及授课人本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并与之加强交流,及时督促其调整授课方法,以期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课外辅导只是学校课程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家长首要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学校教育,而非一味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课外辅导再出色也代替不了课堂教育。家长应该和学校老师多多交流与配合并对学生做好准确定位,把主要精力确定在孩子的学校学习,然后再向校外延伸,是否选择课外辅导,要看孩子的需要,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校外补课。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强迫孩子去参加课外辅导,进而使孩子滋生厌学情绪,要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变成孩子主动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避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提高课外辅导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510723658)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实用教育学[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
[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沈适菡.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韦文学.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导刊,2005(8).
关键词:课外辅导;课堂学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68-02
一、课外辅导的一般概念
作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这个课题,首先要明确课外辅导的概念。但是,关于课外辅导的概念界定,目前国内对其还没有最权威的解释,只有部分精英学者对此进行了定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将课外辅导定义为括课下作业指导、疑难问题解答、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预习指导等在内的一种教育模式,可将其视为课堂教学辅助形式和优化教学全过程的环节之一。他认为,课外辅导能够很大程度上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则认为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课外辅导是学科教师对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入辅导过程。给学生解答难题、给差生或缺课的学生额外补习、对成绩好的学生做再次提高指导等等,均可被被视为课外辅导。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根据课外辅导的具体形式及功能定义其概念,概括来说,课外辅导在广义上可被界定为两种,即校内课外辅导和校外课外辅导两种为学校组织的或在校内组织的课堂外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这一形式也包括在学校之外的家庭成员或其他教学辅导机构组织所进行的课外辅导。许多家长盲目跟风,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课余之外的闲暇时间被各种形式的课外辅导占据,学业成绩却没有提高,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课外辅导盛行的驱动因素
教育改革的开展却未能对课外辅导起到一定遏制,这是由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等多方因素造成的。
(一)社会的因素
社会用人单位日益增高的学历要求是课外盛行的最主要的驱动力。随着大学的扩招,拥有本科学历甚至硕士学历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会更高,这就激化了人才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日益增高。而在我国提高学历的唯一方法便是应试教育,即要以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唯一参考标准,两者相加迫使家长们不得不给子女的学习上不断增加学习量,通过课外辅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来获得更高的学位,并以此获得更好的岗位和薪水。
(二)学校因素
由于目前各个中小学最核心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升学率,较高的升学率能够给学校带来一个良性的循环,即高升学率提高了学校名誉,使学校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源,同时获得更多的政府或社会团体在资金上的支持,而财源的充沛,使得学校能够通过福利优势招到素质更好的老师,进而在充沛优质生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升学率。相反,低升学率的学校往往会陷入与之相反的恶性循环中。这种趋势就迫使学校不得不把升学率作为所有工作最核心的参考标准,即使国家三令五申不许学校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进行补课,但各个学校面对这样的外在压力,不得不利用各种漏洞给学生强制性补课。
(三)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有上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每个人必须读书学习,甚至必须取得良好的成绩已经深入到人们心中。大部分家长都将学习成绩视为子女未来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家长为了生活普遍比较忙碌,课外辅导不失为很好的选择,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主要是教育的产物。[4]课外辅导有利于学生文化资本的提高。
三、课外辅导对课堂学习的影响
一般来说,参加课外辅导班学习的学生可被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课堂教育无法满足他们需求;第二类学生学习能力差,只有通过课外辅导来提升成绩,第三类学生则是迫于家长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不得不被迫接受课外辅导的。
对于第一,二类学生来说,课外辅导则体现了其必要性及有效性,满足其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全面发展的愿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未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来充分对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构建有效学习机制,课外辅导也未尝会真正发挥其作用。
对于第三类也是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外辅导则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似乎如今的潮流便是课上开小差,课外辅导班学习,使课外辅导和课堂学习本末倒置。综合上述分析的辅导班火热开展的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因素,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和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笔者认为面对这类学生,课外辅导只是在压榨他们的精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过是学业成绩基本没有什么起色,却造成学生娱乐的时间几乎没有,这未尝不是一种加负。
第一,应试教育是导致有偿中小学课外辅导服务盛行的根本原因,因而要对这一盛行的状况得到改善,从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进行改善,就必须要对现有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将素质教育模式贯彻到底。可向西方教育借鉴,来对中小学教育考评制度进行改革,采用综合积分考评制来对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进行考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而非一味苛求学生在成绩上取得高分。只有这样才能让各种中小学课外辅导的盛行有所收敛。
第二,要对目前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教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协调,必须始终坚持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重视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管理的强化。作为现代教学最有效和基本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所具备的计划性、统一性等优点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其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有机系统,各教学环节之间要紧密联系。而相应的,课外辅导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对教学而言,应建立在系统的课堂教学基础上,不可过分强调课外辅导的作用,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左右。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对课外辅导的相关规定,在确保正常教学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对一些学校有组织的或教师个人私下开展的不恰当的课外辅导行为应该及时予以制止,同时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惩处,以儆效尤。 第三,应该严重偏科的中小学课外辅导现状。由于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导致主要的考试科目热,而那些不参与的考试的科目却被冷落。这种结果就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狭窄化,而过分对考试成绩的膜拜,导致了课外辅导时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提高成绩的应试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因而应督促课外辅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根本,与课堂教学交相呼应,使得学生克服被动学习状态,学会主动提问与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单靠题海战术培养出的学生,只会造成其学习能力较差,且其身心健康肯定会被大量重复的刻板学习而影响,进而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四,家长要对课外辅导的作用确立正确的观念,不可过分依赖。一是作为家长,要将孩子的课堂学习作为主要内容,多与老师之间建立交流联系,进而全面了解孩子学习状况,对孩子是否需要进行课外辅导进行最为理性的判断。在此过程中家长首先就要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发挥长处,使其克服厌学心理。二是家长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使其参加与孩子实际相适应的课外辅导课程,避免负迁移。三是家长应该提前充分调查待选课外辅导机构,综合考量机构的情况。在选择大学生家教时,应关注授课人的能力、经验和责任心,以及授课人本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并与之加强交流,及时督促其调整授课方法,以期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课外辅导只是学校课程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家长首要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学校教育,而非一味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课外辅导再出色也代替不了课堂教育。家长应该和学校老师多多交流与配合并对学生做好准确定位,把主要精力确定在孩子的学校学习,然后再向校外延伸,是否选择课外辅导,要看孩子的需要,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校外补课。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强迫孩子去参加课外辅导,进而使孩子滋生厌学情绪,要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变成孩子主动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避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提高课外辅导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510723658)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实用教育学[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
[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沈适菡.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韦文学.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导刊,2005(8).